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12)----张正圜老师
众生的自心如来藏,含藏著无量无数的有漏与无漏法种;由于无始劫来不断熏染虚伪恶习的缘故,使得有漏法种日益增长广大,诸恶业种也同样日益增长广大;又由于接受了假名“善知识”之邪教导的缘故,导致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随眠也随著日益严重,使得自己常住于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笼罩之中。这样的众生,他们的如来藏识,必定恒常流注前七识心的种子,导致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常常和七转识共同生起而不能断绝,就象是海水与海浪同在一起而常生不断;如来藏则与无明及七识共俱,就这样流转生死大海,永无尽期。然而在众生的七识心与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共俱,犹如海浪常生不绝而造诸恶业之时,众生的自心如来藏仍旧永远“恒而不审”,于本来性净涅槃的境界中,恒常远离“众生我”性,远离言语议论的境界,祂的自性永远是于六尘不起分别、不生苦乐、不执不取、不贪不厌,永远不对六尘动心,祂的自性如是恒常清净无垢,因此说祂毕竟清净。但是如来藏在祂毕竟清净的心体中,却含藏著七转识相应的染污种子,含藏著七转识相应的无量善恶业种以及无明随眠,因此佛说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众生的第八识之所以又称为“如来藏”,就是由于在因地时,如来藏心中含藏了无量无边七识心相应的染污种子,以及各种善恶业种和无明随眠;因此,在有情还没有到达佛地前,第八识都不是究竟的“真如”,所含藏的种子尚未圆满无垢的缘故。众生的第八识有种种名称,如:阿赖耶识、异熟识、如来藏、心、识、所知依、第八识、实际、无住心、有分识、穷生死蕴、本际、无心相心、非心心、种子识、法性、法身、不念心、无始界……;而禅门中也有“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祖师西来意”、“佛法大意”、“石上无根树”等无量的名称,这些全部都可以用来指称因地时的第八识,但是在成佛之前,第八识都不能称为无垢识、佛地真如;佛地之“真如”,乃是法身常乐我净之究竟“真如”,是历经三大无量数劫而圆满菩萨道五十二位阶的修证内涵,二障随眠究竟断尽无余方能证得。菩萨证悟而转依第八识后,开始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以根本无分别智作为基础,悟后继续随善知识熏习修学五法三自性乃至一切种智(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经由悟后起修而渐渐具足后得无分别智,发起初分道种智,同时圆满入地所须之其他条件(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入地相应之广大福德、十大愿的增上意乐清净等),方能进入初地;初地菩萨舍寿时已有能力入无余涅槃,但是依于悲愿而故意再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或故意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以留惑润生),此时第八识仍名为阿赖耶识,仍示现有分段生死故。入地菩萨如是世世起惑、留惑润生,于自利利他中地地转进,一直到七地满心位断尽故意保留的最后一分思惑,转入八地心中,从此第八识永舍阿赖耶性而不再名为阿赖耶识(或有说为六地满心位,已取证灭尽定而成就解脱道之俱解脱果故),这就是圣教中说的“舍阿赖耶名)”—三界惑的能藏与执藏性已经不复存在,已经永远脱离分段生死;此后直至成佛前,这第八识已经永远舍离阿赖耶识的名称,但是仍称为异熟识,因为还有异熟种的流注变易,亦即还有变易生死未断尽的缘故,所以菩萨还能藉著异熟性而随愿受生。这个“异熟识”的名称,是佛地前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皆有之名,必须一直修行到究竟成佛时,一切法种的流注变易断尽,一切种子究竟清净,不再有异熟果种,也不再有异熟生,一切生死永尽,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圆成究竟佛道,这时的第八识才能称为无垢识、佛地真如。所以,因地的阿赖耶识、异熟识,与佛地的无垢识,都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体,只是在不同的阶位,第八识所含藏种子的染净状况有别,因而施设不同的名称,并不是有第九个识、第十个识,《八识规矩颂》实已楷定分明:“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一节 依受熏持种功德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在《成唯识论》中说阿赖耶识是“本识”,是一切种子识,祂含藏各类的种子,能够摄受执藏各种的杂染法,因此就依这集藏、所藏、能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从重立名为阿赖耶识1。阿赖耶识具有集藏、所藏、能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也就是本识阿赖耶识具有受熏持种的功德。因为本识阿赖耶识具有受熏持种的功德,众生才能成就熏习的作用,所以会有苦集而生死流转;也因为有熏习的作用,所以众生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尘沙惑,才能成就佛道。因此,熏习的道理非常重要,能正确了知熏习的道理,就可以信知有本识阿赖耶识。而佛在《入楞伽经》卷7〈佛性品第11〉中说:【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2经中已明白开示阿梨耶识(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而且祂是出生七转识而跟七识心同在一起的自性清净心,所以这个本识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如藏。
在《大乘起信论》卷上马鸣菩萨说:“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有彼气。”马鸣菩萨说熏习的真实道理,就象是衣服本身并没有臭味或是香味,但是随著以能熏的东西去熏它,熏过以后衣服就会有能熏的物质的味道。我们八识心王对于染净诸法,一样会有熏习的作用产生,七转识就是能熏的心,所熏则是本识阿赖耶识。《成唯识论》中说这个能熏与所熏,各自都有四种体性,才能完成熏习的作用3。
一、能熏的七转识生灭变易,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坚住不断:众生能见闻觉知的心,或是定中能够了知的心,体性都是生灭无常的,是会间断、有变易的,是有作用以及习气的,所以是能熏的心,祂们不是常住的真实心。众生的七转识皆没有常住的真实体性,六识心都不能去到未来世,第七识意根亦是可灭之法,七转识有作用而能生长习气,皆是生灭变易之法,所以是能熏而不是所熏。所熏的心—本识阿赖耶识—在五无心位以及无余依涅槃位中,都是坚住不断的,祂的本体永远不会变易、永不毁坏、常不间断,因此能够受熏持种,随顺众生的业力而常住于三界六道之中;换言之,若心体不具坚住性而能够毁坏、会有间断,就不是坚住不坏的常住真实法,就不是能受熏持种的心。
二、能熏的七转识有作用,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无记性:能够见闻觉知的心,在定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都是识阴六识所摄;会处处作主的心则是第七识意根末那识,这妄心七转识因为有变易生灭,所以能够产生知觉的作用;因为有知觉的作用而能生长习气,所以是能熏的心。因为七转识有知觉六尘、处处作主的作用,是变易无常之法,既然是变易无常而有作用的心,就不是能受熏持种的真实心,所以知觉心、明觉心等等绝对不是第八识如来藏。如来藏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心,祂离六尘的见闻觉知,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苦乐、脱缚……,也不能了知定中的境界;祂对于一切法无所违逆、无所拣择,因此能够摄藏容纳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种子。祂虽然能生七转识,能流注七转识相应的心所法种而使七转识有见闻觉知的作用,可是祂本身却没有对六尘的见闻觉知;祂不会六入、不观六入,对于六入六尘没有任何的分别作用,因此才能是所熏的心。见闻觉知等七转识心,对于六入六尘有作用,甚至在定中也对定境法尘生起分别领纳拣择的作用,所以这七转识是能熏而不是所熏,因此不是阿赖耶识。
三、能熏的七转识有习气增减,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无习气增减:能知觉的七转识心,祂们的作用非常强烈明显,能够使得习气增减,也就是可以使善法增长消灭,也可以使恶法增长消灭,能使有漏法增长消灭,也能使无漏法增长消灭;如是具有善恶染净习气、能使善恶染净习气有所增减的,是能熏的七转识心,不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常住的自性清净心,永远配合著能知能觉的七识妄心运作,祂自身于六尘无知无觉,不会在善恶染净法上面作分别,因此不会有习气增减。祂不分别一切的善恶,因此无所拣择;祂本自清净,永远不会有习气增减,因为祂是无记性的心,所以才能是被熏的心,才能够持种。有知觉的七转识心,祂们的善恶染净习气会有增减,所以是能熏的心,不是所熏的持种心,因此不是如来藏阿赖耶识。
四、同时同处:能知能熏的七转识心必须与无知无觉被熏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同在一起,若是不同时同处,则不能成就熏习。七转识其实是摄属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体性,因为祂们是阿赖耶识心体所生,必须依附于阿赖耶识才能存在,必须依于阿赖耶识心体的不断运行才能运作,因此,熏习的成就是因为能熏的七转识与所熏的阿赖耶识心体是同时同处的。有能熏就一定有所熏,所熏的心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必须与能知能熏的七转识心同在一处;能熏与所熏若不是同在一处,则熏习不能成就。譬如有人主张虚空或是虚空中的能量是法界的实相,但是虚空不可能是所熏,因为虚空并没有与能熏的七转识心同在身中,不可能受熏,因此,虚空或虚空中的能量不是法界的实相、万法的本源,万法的本源唯是一切有情人人本有的实相心阿赖耶识。
前面已经说明能熏的七转识具“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和合而转”四性,而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具“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由此能熏所熏各自有这四种体性,才能完成熏习的作用。既然有熏习的作用就一定有持种的心体,而能受熏的心也才是能持种的心,因此本文接著来探讨阿赖耶识持种的功德。
《成唯识论》中说本识阿赖耶识能够执持一切杂染清净法的种子,同时作为杂染与清净法的依止4。众生的识阴六识心,不论是见闻觉知心或是在定中能了知的意识心,都是会间断的,因此无法执持业种往至来世。试想如果此世的识阴六识心能够执持业种往至来世,那么过去世的六转识心也应该能够执持业种来到今生,若真是如此,则一切的有情众生应该出生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过去世所修学的各种法,也应该知道过去世的父母眷属,也应该在母胎中就一直有意识存在,不需等胎儿发育到三至五个月时才能有初分意识现起;也应该一切人不须要修行便具有宿命通,每个人都能正知入胎、住胎、出胎,不会有隔阴之迷。
如果识阴六识心能够执持业种,那么众生在见道的时候,便应该可以同时断尽见惑与思惑,不需要再进入修道位修行,因为见道的时候就应该可以同时断尽自己所执持的修所断烦恼障种子才对,那么世间就不应该有初果至三果人,应该每个人一见道就都能证阿罗汉果。如果过去世的一切业种是由能知能觉的六识心自己所执持,那么能知的心在见道开悟的时候,就应该能够同时断尽思惑,不须修道,因为六识所执持的业种自己当然应该能够弃舍。然而,佛世就有甚多的初果至三果圣人,他们虽然在见道的时候就想要弃舍一切过去世所造的异熟种以及所熏习的等流种,但是却无法于见道后顿时去除;必须在见道后进入修道位,然后在历缘对境中渐修渐除。这些都在在显示能知能觉的六识心不是持种心,一定是另外有一个无分别性的持种心,而第七识末那也无法持种,显然这能持种的心一定就是第八识。
为什么说第七识末那识也是无法持种呢?因为末那识的体性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所以不能够持种。能够持种的心一定是无覆无记性的心,因为这样才能无所拣择的执持一切的业种,才能如实对现因果律。如果末那识能够持种,那么依末那识的有覆性,一定会依著意识心的分别,选择善业种来执持,而弃舍一切恶业的种子;也一定会选择无漏的法种来执持,而弃舍一切的有漏法种。如此一来,则一切有情心中就应该只有善业种子,就应该只有无漏的法种,那么三界中就不应该还会有三恶道的有情;可是事实上却是现见世间有三恶道的众生,他们因为有漏法种以及恶业种子而沦堕三恶道,因此可以推断在末那识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无覆无记性、能执持一切业种的心,因此世间才有因果,才能有三善道三恶道等六道有情以及诸贤圣之差别。
能知的心是意识,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心是第七识末那,如果这二个识能执持有漏无漏善恶业法种,那么一切人证悟见道的时候,不管他是三乘菩提的任何一种见道,都应该立即就断尽见惑与思惑,立即能出离三界,那么世间应没有初果至三果的圣人,因为一悟即成阿罗汉的缘故,缘觉也应该不必分为十品,大乘法也应该只要一悟立即可以断尽见惑思惑以及无始无明尘沙惑,那世间就应该没有菩萨而只有佛才对,因为如果一切有漏法种以及恶业种都由意识与末那识自己来执持,既然是自己所执持的,那就应该是自己想要弃舍便能弃舍。然而最后身菩萨以外的一切人,在见道时大多仅能除断见惑,不能同时除断思惑以及尘沙惑。因为修道所断的有漏法种不是自己所能弃舍的,所以应该知道不是能知的心自己能够执持种子;也因此世间可以现见有初果至三果圣人,有十品缘觉,有七住位至等觉位的菩萨。能够了别、作主的第六、第七识心虽然能够悟道,可是不能够持种。由这个正理就可以证知另外有一个无覆无记性的心,能持一切业种以及等流种,应该知道这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除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阿赖耶性以外,还具有异熟性,也就是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会因为熏习而产生异时、异类以及变异而熟的现象,所以第八识也称为异熟识。因此《显扬圣教论》卷1〈摄事品〉中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者,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也就是说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因为含藏过去世所造作增长之业种及烦恼种,藉著这些业烦恼为缘,以无始时来的戏论熏习为因,因此引生一切善不善业异熟种子的流注;就这样“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有情众生于是不断的轮回生死。所以从熏习的道理,就可以证明有一个受熏持种的无覆无记心阿赖耶识。
(待续)
-------------------
注1《成唯识论》卷3:“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大正藏》册31,页14,中22-25。
注2《大正藏》册16,页556,中29-下3。
注3《成唯识论》卷2:“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
注4《成唯识论》卷10:“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大正藏》册31,页55,上10-12
众生的第八识之所以又称为“如来藏”,就是由于在因地时,如来藏心中含藏了无量无边七识心相应的染污种子,以及各种善恶业种和无明随眠;因此,在有情还没有到达佛地前,第八识都不是究竟的“真如”,所含藏的种子尚未圆满无垢的缘故。众生的第八识有种种名称,如:阿赖耶识、异熟识、如来藏、心、识、所知依、第八识、实际、无住心、有分识、穷生死蕴、本际、无心相心、非心心、种子识、法性、法身、不念心、无始界……;而禅门中也有“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祖师西来意”、“佛法大意”、“石上无根树”等无量的名称,这些全部都可以用来指称因地时的第八识,但是在成佛之前,第八识都不能称为无垢识、佛地真如;佛地之“真如”,乃是法身常乐我净之究竟“真如”,是历经三大无量数劫而圆满菩萨道五十二位阶的修证内涵,二障随眠究竟断尽无余方能证得。菩萨证悟而转依第八识后,开始发起根本无分别智;以根本无分别智作为基础,悟后继续随善知识熏习修学五法三自性乃至一切种智(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经由悟后起修而渐渐具足后得无分别智,发起初分道种智,同时圆满入地所须之其他条件(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入地相应之广大福德、十大愿的增上意乐清净等),方能进入初地;初地菩萨舍寿时已有能力入无余涅槃,但是依于悲愿而故意再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或故意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以留惑润生),此时第八识仍名为阿赖耶识,仍示现有分段生死故。入地菩萨如是世世起惑、留惑润生,于自利利他中地地转进,一直到七地满心位断尽故意保留的最后一分思惑,转入八地心中,从此第八识永舍阿赖耶性而不再名为阿赖耶识(或有说为六地满心位,已取证灭尽定而成就解脱道之俱解脱果故),这就是圣教中说的“舍阿赖耶名)”—三界惑的能藏与执藏性已经不复存在,已经永远脱离分段生死;此后直至成佛前,这第八识已经永远舍离阿赖耶识的名称,但是仍称为异熟识,因为还有异熟种的流注变易,亦即还有变易生死未断尽的缘故,所以菩萨还能藉著异熟性而随愿受生。这个“异熟识”的名称,是佛地前一切有情的第八识皆有之名,必须一直修行到究竟成佛时,一切法种的流注变易断尽,一切种子究竟清净,不再有异熟果种,也不再有异熟生,一切生死永尽,福德与智慧圆满具足,圆成究竟佛道,这时的第八识才能称为无垢识、佛地真如。所以,因地的阿赖耶识、异熟识,与佛地的无垢识,都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体,只是在不同的阶位,第八识所含藏种子的染净状况有别,因而施设不同的名称,并不是有第九个识、第十个识,《八识规矩颂》实已楷定分明:“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一节 依受熏持种功德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
在《成唯识论》中说阿赖耶识是“本识”,是一切种子识,祂含藏各类的种子,能够摄受执藏各种的杂染法,因此就依这集藏、所藏、能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从重立名为阿赖耶识1。阿赖耶识具有集藏、所藏、能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也就是本识阿赖耶识具有受熏持种的功德。因为本识阿赖耶识具有受熏持种的功德,众生才能成就熏习的作用,所以会有苦集而生死流转;也因为有熏习的作用,所以众生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尘沙惑,才能成就佛道。因此,熏习的道理非常重要,能正确了知熏习的道理,就可以信知有本识阿赖耶识。而佛在《入楞伽经》卷7〈佛性品第11〉中说:【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2经中已明白开示阿梨耶识(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而且祂是出生七转识而跟七识心同在一起的自性清净心,所以这个本识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如藏。
在《大乘起信论》卷上马鸣菩萨说:“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有彼气。”马鸣菩萨说熏习的真实道理,就象是衣服本身并没有臭味或是香味,但是随著以能熏的东西去熏它,熏过以后衣服就会有能熏的物质的味道。我们八识心王对于染净诸法,一样会有熏习的作用产生,七转识就是能熏的心,所熏则是本识阿赖耶识。《成唯识论》中说这个能熏与所熏,各自都有四种体性,才能完成熏习的作用3。
一、能熏的七转识生灭变易,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坚住不断:众生能见闻觉知的心,或是定中能够了知的心,体性都是生灭无常的,是会间断、有变易的,是有作用以及习气的,所以是能熏的心,祂们不是常住的真实心。众生的七转识皆没有常住的真实体性,六识心都不能去到未来世,第七识意根亦是可灭之法,七转识有作用而能生长习气,皆是生灭变易之法,所以是能熏而不是所熏。所熏的心—本识阿赖耶识—在五无心位以及无余依涅槃位中,都是坚住不断的,祂的本体永远不会变易、永不毁坏、常不间断,因此能够受熏持种,随顺众生的业力而常住于三界六道之中;换言之,若心体不具坚住性而能够毁坏、会有间断,就不是坚住不坏的常住真实法,就不是能受熏持种的心。
二、能熏的七转识有作用,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无记性:能够见闻觉知的心,在定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都是识阴六识所摄;会处处作主的心则是第七识意根末那识,这妄心七转识因为有变易生灭,所以能够产生知觉的作用;因为有知觉的作用而能生长习气,所以是能熏的心。因为七转识有知觉六尘、处处作主的作用,是变易无常之法,既然是变易无常而有作用的心,就不是能受熏持种的真实心,所以知觉心、明觉心等等绝对不是第八识如来藏。如来藏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心,祂离六尘的见闻觉知,不分别一切善恶、美丑、苦乐、脱缚……,也不能了知定中的境界;祂对于一切法无所违逆、无所拣择,因此能够摄藏容纳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种子。祂虽然能生七转识,能流注七转识相应的心所法种而使七转识有见闻觉知的作用,可是祂本身却没有对六尘的见闻觉知;祂不会六入、不观六入,对于六入六尘没有任何的分别作用,因此才能是所熏的心。见闻觉知等七转识心,对于六入六尘有作用,甚至在定中也对定境法尘生起分别领纳拣择的作用,所以这七转识是能熏而不是所熏,因此不是阿赖耶识。
三、能熏的七转识有习气增减,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无习气增减:能知觉的七转识心,祂们的作用非常强烈明显,能够使得习气增减,也就是可以使善法增长消灭,也可以使恶法增长消灭,能使有漏法增长消灭,也能使无漏法增长消灭;如是具有善恶染净习气、能使善恶染净习气有所增减的,是能熏的七转识心,不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常住的自性清净心,永远配合著能知能觉的七识妄心运作,祂自身于六尘无知无觉,不会在善恶染净法上面作分别,因此不会有习气增减。祂不分别一切的善恶,因此无所拣择;祂本自清净,永远不会有习气增减,因为祂是无记性的心,所以才能是被熏的心,才能够持种。有知觉的七转识心,祂们的善恶染净习气会有增减,所以是能熏的心,不是所熏的持种心,因此不是如来藏阿赖耶识。
四、同时同处:能知能熏的七转识心必须与无知无觉被熏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同在一起,若是不同时同处,则不能成就熏习。七转识其实是摄属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体性,因为祂们是阿赖耶识心体所生,必须依附于阿赖耶识才能存在,必须依于阿赖耶识心体的不断运行才能运作,因此,熏习的成就是因为能熏的七转识与所熏的阿赖耶识心体是同时同处的。有能熏就一定有所熏,所熏的心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必须与能知能熏的七转识心同在一处;能熏与所熏若不是同在一处,则熏习不能成就。譬如有人主张虚空或是虚空中的能量是法界的实相,但是虚空不可能是所熏,因为虚空并没有与能熏的七转识心同在身中,不可能受熏,因此,虚空或虚空中的能量不是法界的实相、万法的本源,万法的本源唯是一切有情人人本有的实相心阿赖耶识。
前面已经说明能熏的七转识具“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和合而转”四性,而所熏的本识阿赖耶识具“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由此能熏所熏各自有这四种体性,才能完成熏习的作用。既然有熏习的作用就一定有持种的心体,而能受熏的心也才是能持种的心,因此本文接著来探讨阿赖耶识持种的功德。
《成唯识论》中说本识阿赖耶识能够执持一切杂染清净法的种子,同时作为杂染与清净法的依止4。众生的识阴六识心,不论是见闻觉知心或是在定中能了知的意识心,都是会间断的,因此无法执持业种往至来世。试想如果此世的识阴六识心能够执持业种往至来世,那么过去世的六转识心也应该能够执持业种来到今生,若真是如此,则一切的有情众生应该出生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过去世所修学的各种法,也应该知道过去世的父母眷属,也应该在母胎中就一直有意识存在,不需等胎儿发育到三至五个月时才能有初分意识现起;也应该一切人不须要修行便具有宿命通,每个人都能正知入胎、住胎、出胎,不会有隔阴之迷。
如果识阴六识心能够执持业种,那么众生在见道的时候,便应该可以同时断尽见惑与思惑,不需要再进入修道位修行,因为见道的时候就应该可以同时断尽自己所执持的修所断烦恼障种子才对,那么世间就不应该有初果至三果人,应该每个人一见道就都能证阿罗汉果。如果过去世的一切业种是由能知能觉的六识心自己所执持,那么能知的心在见道开悟的时候,就应该能够同时断尽思惑,不须修道,因为六识所执持的业种自己当然应该能够弃舍。然而,佛世就有甚多的初果至三果圣人,他们虽然在见道的时候就想要弃舍一切过去世所造的异熟种以及所熏习的等流种,但是却无法于见道后顿时去除;必须在见道后进入修道位,然后在历缘对境中渐修渐除。这些都在在显示能知能觉的六识心不是持种心,一定是另外有一个无分别性的持种心,而第七识末那也无法持种,显然这能持种的心一定就是第八识。
为什么说第七识末那识也是无法持种呢?因为末那识的体性是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所以不能够持种。能够持种的心一定是无覆无记性的心,因为这样才能无所拣择的执持一切的业种,才能如实对现因果律。如果末那识能够持种,那么依末那识的有覆性,一定会依著意识心的分别,选择善业种来执持,而弃舍一切恶业的种子;也一定会选择无漏的法种来执持,而弃舍一切的有漏法种。如此一来,则一切有情心中就应该只有善业种子,就应该只有无漏的法种,那么三界中就不应该还会有三恶道的有情;可是事实上却是现见世间有三恶道的众生,他们因为有漏法种以及恶业种子而沦堕三恶道,因此可以推断在末那识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无覆无记性、能执持一切业种的心,因此世间才有因果,才能有三善道三恶道等六道有情以及诸贤圣之差别。
能知的心是意识,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心是第七识末那,如果这二个识能执持有漏无漏善恶业法种,那么一切人证悟见道的时候,不管他是三乘菩提的任何一种见道,都应该立即就断尽见惑与思惑,立即能出离三界,那么世间应没有初果至三果的圣人,因为一悟即成阿罗汉的缘故,缘觉也应该不必分为十品,大乘法也应该只要一悟立即可以断尽见惑思惑以及无始无明尘沙惑,那世间就应该没有菩萨而只有佛才对,因为如果一切有漏法种以及恶业种都由意识与末那识自己来执持,既然是自己所执持的,那就应该是自己想要弃舍便能弃舍。然而最后身菩萨以外的一切人,在见道时大多仅能除断见惑,不能同时除断思惑以及尘沙惑。因为修道所断的有漏法种不是自己所能弃舍的,所以应该知道不是能知的心自己能够执持种子;也因此世间可以现见有初果至三果圣人,有十品缘觉,有七住位至等觉位的菩萨。能够了别、作主的第六、第七识心虽然能够悟道,可是不能够持种。由这个正理就可以证知另外有一个无覆无记性的心,能持一切业种以及等流种,应该知道这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除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阿赖耶性以外,还具有异熟性,也就是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会因为熏习而产生异时、异类以及变异而熟的现象,所以第八识也称为异熟识。因此《显扬圣教论》卷1〈摄事品〉中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者,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也就是说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因为含藏过去世所造作增长之业种及烦恼种,藉著这些业烦恼为缘,以无始时来的戏论熏习为因,因此引生一切善不善业异熟种子的流注;就这样“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有情众生于是不断的轮回生死。所以从熏习的道理,就可以证明有一个受熏持种的无覆无记心阿赖耶识。
(待续)
-------------------
注1《成唯识论》卷3:“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大正藏》册31,页14,中22-25。
注2《大正藏》册16,页556,中29-下3。
注3《成唯识论》卷2:“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
注4《成唯识论》卷10:“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大正藏》册31,页55,上10-12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7)----大风无言老师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