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中观(连载46)----游正光老师
所谓眼见佛性应有的正知见,包括“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这有经典为依据: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1
佛开示:众生的佛性不是内六入,也不是外六入,亦不离内六入与外六入的缘故名为中道;因此如来宣说佛性就是中道义。〔编案:有关内六入与外六入的详实内涵,敬请参阅平实导师开示的《阿含正义》2。〕佛已经非常清楚开示: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也不离六入见闻觉知。当眼见佛性的时候,不但可以在别别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而且也能看见别别有情的佛性;并且佛性不在山河大地上,而在山河大地上却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样的道理是唯证乃知的,任凭七住明心菩萨如何推敲也无法想像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为何?既然
连七住明心的菩萨尚且无法想像,更不用说未明心的凡夫及二乘人所能臆测。因此,未眼见佛性的佛门法师、居士们,如果不信受真善知识所说“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的正知见,却故意断句取义,将前半句舍弃掉,只执取自己所要的后半句,妄说佛性就是见闻觉知性,如是将佛法的正见切割得支离破碎,若还以之来评论已见性的真善知识不如法,则今生不仅没有机会眼见佛性,还成就了诽谤三宝的极重罪。
既然菩萨想要眼见佛性,当然要有福德来庄严,而眼见佛性所须的福德绝对比明心所须的福德来得广大,这个道理,如同第一章第四节中同心圆面积的譬喻一样:随著圆的半径不同,面积就有平方比的差异。同样的道理,眼见佛性所须具备的福德绝对比明心应有的福德来得广大很多,完全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如果想要培植眼见佛性应有的福德,必须注意下列三件事:第一件事、要在真正弘扬世尊正法的团体中培植福德。
这是因为护持正法所培植的福德才足以成为三乘菩提的见道资粮,而且福德也累积得比较快及广大;如果在相似佛法的团体中培植福德,都是在培植有漏的世间福德,并不是在培植出世间及世出世间的福德,当然不能以世间福德来要求善知识帮你明心见性。乃至有人在邪淫外道团体中护持,却想以此来求明心见性,殊不知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在邪淫外道团体中所培植的并不是福田,而是毒田,所结的果实是有毒的,会戕害众生法身慧命,对于修学佛法非但没有福德,反而是大损福德。
第二件事、随顺因缘为众生宣说正法。帮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见,使得众生不会被恶知识误导,可以走上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道路,乃至未来有因缘可以成为大乘真实义菩萨,这样的福德极为广大,而且天人也会很高兴,因为天众将会越来越多,越能与天阿修罗对抗。
第三件事、要能发勇猛心摧邪显正。因为唯有破斥误导众生的外道法,才能彰显出佛教正法的胜妙处,使众生渐具择法眼;所以摧邪显正能够迅速累积广大的福德,作为未来明心与见性的福德资粮。如是修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后,未来才有机会眼见佛性真实;如果不是这样,想要眼见佛性,那可比登天还难!
笔者在网路上,又看见有人对于眼见佛性起了以下两种诤论,第一种、到底是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呢?第二种、到底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还是十地菩萨眼见佛性呢?有鉴于此,有必要加以说明。首先针对第一种诤论来探讨:到底是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执出现?这是因为有人单执《大般涅槃经》卷8或卷27的经文开示来非议对方不如法。譬如有人举示《大般涅槃经》卷8中迦叶菩萨与佛的对话来证明是肉眼看见佛性;这段经文的道理,前文已作说明,不再重述。另外又有人举《大般涅槃经》卷27的经文开示来证明是慧眼见佛性: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3
善男子!正如你所说的,十住菩萨是用什么眼来看见佛性的缘故,虽然看得见佛性却不是看得很清楚明了?诸佛世尊是用什么眼来看见佛性的缘故,眼见佛性而能看得很清楚明了?善男子!因为,十住菩萨的慧眼所见佛性不能很清楚明了;诸佛世尊智慧圆满的佛眼所见佛性,就可以完全的究竟清楚明了。由佛的开示可知:十住菩萨的慧眼所见佛性,见得不是很清楚。然后就有人因此来非议《大般涅槃经》卷8中所开示肉眼得见佛性是不如法说,于是两派人就在“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上争议不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经中开示的义理不如实知,又用意识思惟想像佛性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亲眼看见佛性的缘故,所以才会用同样的《大般涅槃经》在不同卷的开示,互相毁訾另一方不如法。但是,真实眼见佛性的菩萨就知道,是要透过父母所生肉眼以及菩萨慧眼(也就是智慧的心眼)同时存在,共同运作才看见佛性的,并不是单靠肉眼或者是慧眼而能得见;所以佛有时说肉眼见佛性,有时说慧眼见佛性,端视闻法者本身的状况与需要而说,并没有丝毫之抵触,佛弟子即使未能如实理解佛之所说,也不应该拿佛在某一卷中的开示来毁訾佛在另一卷中的开示不如法,以免断章取义而成就谤佛、谤法的重大恶业。因此,对于到底是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的诤论可以止息了,不应该再有任何诤论出现;如果还有诤论出现,就显示这些人太没有智慧了。
虽然十住菩萨可以眼见佛性,可是所见不是很清楚,佛眼所见佛性就非常清楚明了,为什么?这是因为佛是福慧具足圆满的正等觉。十住菩萨则已经渐渐地淡薄贪瞋痴,是为向二果人,并且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勤求具足眼见佛性所须的条件,所以才能透过看话头的功夫,于因缘成熟时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见阿赖耶识所变现之身心世界及山河大地真是虚幻,如实了知释迦世尊所开示诸法虚妄、诸法无我真实义理的另一个面向,因而成就世界及身心如幻之现观;这也就是因为十住菩萨已具有广大福德、眼见佛性的正知见及慧力,以及锻链所得看话头的动中定力等庄严的缘故。有情不断透过根、尘相接触等藉缘,意根作意促使阿赖耶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而产生相分及见分,换言之,一切有情的佛性都在时时现前运作,所以当十住菩萨见性的因缘成熟时,透过五别境的慧心所,一念慧相应,就能在山河大地上藉著肉眼见到自己的佛性,也能在自他有情身上见到自他的佛性,如是成就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事实,也成就了如幻观,而这是属于圣教中所说“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的层次。诸佛则已究竟断尽二障,一切无明皆尽,所以佛眼所见佛性非常分明,如观掌中阿摩勒果4,因而成就“诸佛随顺佛性”之究竟功德,这就是《大般涅槃经》卷27中开示:十住菩萨慧眼所见佛性不是很清楚,佛眼所见佛性非常清楚的道理。接下来探讨第二种诤论:到底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还是十地菩萨眼见佛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执出现?这是因为有人执《大般涅槃经》卷27中佛的开示内容,说《大般涅槃经》卷8之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不如法。《大般涅槃经》卷27佛的开示如下:
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5
佛开示:善男子!佛性有眼见者: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另有闻见者:一切众生乃至九地菩萨,听闻有佛性可以看见。菩萨若听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却无法生起信心而相信真的有佛性可见,那就不能称为闻见佛性。这已经很清楚的告诉大众,见性有眼见及闻见的差别:第一类是诸佛及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第二类是说信受“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眼见的有情皆为闻见佛性,例如有一些明心菩萨乃至九地都无缘眼见佛性,直到九地满心时才能眼见佛性转入十地,并不是如第一类的菩萨,于十住就眼见佛性。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出现?一者、因为每一位有情种性、定力、慧力、福德、因缘、修行法门、修行快慢等等皆有差别,所以佛道上就有种种不同的差异出现。譬如有些大乘通教菩萨已有禅定力,或是二乘圣者欣见大乘法殊胜,因此回小向大成通教菩萨,进而求取佛菩提真见道的般若智慧,于真见道后再来进求眼见佛性;又譬如有些已明心的菩萨,不先求眼见佛性,专在别相智用心;又譬如有些菩萨已明心,因为定力、慧力、福德或一、或二、或三还不具足,虽勤求眼见佛性然尚不可得,因而在修集见性资粮的同时也在别相智用心;又譬如有些菩萨不仅明心、见性一起证得,乃至能快速转入初地继续修行……。如是种种,都与菩萨本身的种性、因缘、福德资粮、用功方法等等无量差别有关,导致在佛菩提道上,有千差万别的差异存在,乃至有《大般涅槃经》卷8及卷27所说两种不同阶位的菩萨却都是初次眼见佛性的差异出现;但是不论菩萨是在十住位眼见佛性,或者到九地满心时才眼见佛性,都是相信佛语开示可以眼见佛性,并依之修行,才能眼见佛性。因此,菩萨应该依据佛在《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下功夫,去圆满眼见佛性应有的次法等菩提资粮,未来才有可能实证眼见佛性。如果不相信可以眼见佛性,尚且不名为闻见佛性,今生今世当然也无法眼见佛性。
但是,不论是上述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诤论,一切学人都应该注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切说法都是以闻法者的需要而说,不可以忽略这个说法的前提,所以绝对不要用佛所说某一部、某一卷经典的开示内容来非议另一部、另一卷经典的开示内容〔编案:六识论等外道法的伪经不是佛经〕,因为那是诬谤佛世尊有二说、不如法说,佛在四阿含中已教诫说那就是谤佛,如《中阿含经》卷58开示:
于是,法乐比丘尼见毘舍佉优婆夷去后不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与毘舍佉优婆夷所共论者尽向佛说,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如是说、如是答,非为诬谤世尊耶?说真实,说如法,说法、次法耶?于如法中,非有相违、有诤、有咎耶?”
世尊答曰:“比丘尼!汝如是说、如是答,不诬谤我,汝说真实,说如法,说法、次法,于如法中而不相违,无诤咎也。比丘尼!若毘舍佉优婆夷以此句、以此文来问我者,我为毘舍佉优婆夷亦以此义、以此句、以此文而答彼也。比丘尼!此义如汝所说,汝当如是持。所以者何?此说即是义故。”6
经中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佛弟子们说法与佛所开示之义理相同,是为真实说、如法说,没有任何违诤与过咎。如果佛弟子们说法与佛相违背,名为不如实说、不如法说,是有过失的,名为诬谤佛陀,其果报非常严重,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94开示,不能不慎:是诸有情自起邪执,亦常教他令起邪执:于佛起非佛想,于非佛起佛想;于法起非法想,于非法起法想;于僧起非僧想,于非僧起僧想。由是因缘诽毁正法,谤正法故,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受诸剧苦。7
经中佛开示:于佛法僧三宝起非佛法僧三宝想,于非佛法僧三宝起佛法僧三宝想,名为毁谤佛法僧三宝者。这样的人,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于地狱中受诸剧苦,于久远劫不见诸佛、不闻正法,纵使经过久劫得以出离三恶道而生于人间,也是多生多世常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之人,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06开示: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若有聪明善男子等,闻佛所说谤正法人于当来世久受重苦,应善护持身语意业,勿于正法诽谤毁坏,堕三恶趣长劫受苦,于久远时不见诸佛、不闻正法、不值遇僧,不得生于有佛国土,虽生人趣下贱贫穷、丑陋顽愚、肢体不具,诸有所说人不信受。”8
由佛的开示以及善现(须菩提)向佛禀白的内容中,都已经很清楚说明:毁谤三宝的人,身坏命终将会下堕三恶道,于地狱中受诸苦毒,于久远劫不见诸佛、不闻正法、不值遇僧,纵使经过久劫之后,得以出离三恶道而生于人间,也将是多生多世身为贫穷下贱之人,诸根不具,并且还有所说的话人们都不信受等等果报,可知谤佛恶业所得正报及余报都非常惨重,不能不谨慎看待。奉劝那些对佛所说不信受的人、对佛所说起违诤偏执的人,都应该要好生注意及忏悔,以免成就毁谤三宝之极重罪,以致久远劫在三恶道中受无量苦,不见诸佛、不闻正法,纵使得以回到人间,也会是下贱贫穷、诸根不具之人,不能不慎!
最后作个总结:十住菩萨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同时也有慧眼来见佛性,因为眼见时,是肉眼、慧眼一起见;而且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十住菩萨因为首楞严三昧力等庄严未具足圆满的缘故,故慧眼所见佛性不是很清楚明了,犹如夜间见色一样;诸佛一切庄严究竟圆满,故佛眼见佛性,犹如白天见色一样,非常清楚明了。佛弟子们应该信受佛语,遵照佛的开示如法修行,以免误造恶业而招祸上身,来日受不可爱的异熟果报时,怨天尤人亦悔之莫及。
第四节 入地前有加行,明心前无加行?
佛门中有人主张“明心前无加行,唯有入地前才要加行”,笔者在网路上也曾看见网友如是主张,至于他们的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将是本节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首先要确认的是:唯识五位中的加行位,是在菩萨道五十二阶位的哪一阶位所必须进行观察及思惟的内涵,了知以后,就知道彼等的主张是否正确。今举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中的开示: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9
玄奘菩萨开示:什么是悟入唯识的五个阶位次第?第一、资粮位:此位是菩萨在佛菩提道上,对于善知识所说大乘法─唯识性与唯识相─能够深生信解,因而随顺修习大乘见道应有之智慧与福德资粮,也就是修习大乘之顺解脱分。第二、加行位:于资粮位所应修集之福德与智慧圆满后,在大乘见道前,对于真善知识所说种种唯识性及唯识相的功德深心欣乐故,勤修加行伏除二取,能够随顺及趣向真正的决择分,未来才有机会悟入唯识性与唯识相。第三、通达位:是诸菩萨所住见道通达之阶位;菩萨依真见道,能够渐次深入观行唯识性及唯识相,圆满相见道之功德,而能于真如法性通达之阶位。第四、修习位:是为诸菩萨所住修道位,也就是菩萨修学诸地无生法忍之阶位;在这个阶位的菩萨皆为地上菩萨,名为佛子10——佛的真正法子。第五、究竟位:是住于无上正等正觉之佛地阶位;它包括了等觉地、妙觉地的圆满而臻至究竟佛位。从玄奘菩萨的开示可知,大乘菩萨修行唯识的阶位可大略区分为五个阶位,那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见道位摄)、修习位(修道位)、究竟位(佛位),而且资粮位及加行位是在菩萨进入初地入地心─通达位─之前所必须经历的阶位。〔编案:见道位函盖真见道、相见道及见道通达位,而资粮位及加行位是在真见道之前必须完成的阶位。〕
接下来,针对资粮位、加行位及通达位之内涵分别解说。首先说明资粮位内涵,如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开示:初资粮位,其相云何?
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11
最初资粮位的法相为何?世亲菩萨的颂这么说:“菩萨对于唯识性还没有生起胜解,为求能够悟入而住于唯识性故勤修资粮;对于能取与所取的随眠,还没有能力加以降伏及断除。”论中阐释:“资粮位菩萨是从发起甚深坚固志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乃至对唯识性还没有生起顺决择分者;虽然此阶位菩萨对唯识性还没有具足正知见,但是菩萨为了求明心见性、为了成就佛道,因所发起的无上正等正觉心,而修集种种殊胜资粮。菩萨先已努力培植十信位应有的信根与福德资粮,对佛法的开示初始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而圆满十信位后,转入十住位,于资粮位中,努力在外门修学菩萨六度万行,因此得以从初住位循序圆满前五住位,并转入第六住位中熏习般若波罗蜜,至此皆为资粮位所摄。像这样的资粮位菩萨,为了趣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修集种种殊胜资粮,为求未来能亲证唯识性作准备;也为了有情而勤求趣向解脱贪瞋杂染等烦恼,所以此阶位又名为顺解脱分位。由于资粮位菩萨有大乘种性为因,又有善知识的摄受教导,因此能起作意勤修正行,去修集种种殊胜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而依于所产生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这四种殊胜力量的缘故,虽然对于善知识所说唯识性的真实义理能够深信及了解,但是无法亲证而了达蕴处界诸法等法能取与所取皆是空性如来藏所生所现,多在外门修习菩萨六度万行,因此对于能取与所取所引生的随眠,仍无法加以降伏及灭除,无法使二取见不起现行。”从玄奘菩萨的开示中已经很清楚告知:资粮位乃是指十信位至六住位,菩萨这时尚无法伏除能取与所取的我见烦恼,为了圆满六住位功德,在六住位中外门熏修般若,于熏修般若行将圆满时,转进加行位中。
接下来是加行位内涵,如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开示: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12
接下来,加行位的法相为何?唯识三十颂说:“在现前所知的境界中,先建立一个万法唯识的认知,如同这个能生三界一切法的识就在现前的境界中,说之为唯识真胜义性;因为只是依于正见而比量建立,并不是真的实证而能现观祂的体性,仍然住于意识有所得境界的缘故,并不是真正的转依安住于唯识性中。”论中说:“菩萨先于第一大无数劫的修行过程中,努力修集而圆满见道所应具备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大乘的随顺解脱分已经圆满了,接著为了进入见道位住于唯识性中,要再进修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以观行思惟的智慧来降伏及断除能取与所取实有的我见,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此四加行的智慧总名为顺决择分,能使行者随顺趣向真实的决择故。由于这是邻近于见道位前所作的加行,所以建立加行位这个名称,并不是说前面的资粮位中没有加行的道理。”
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地开示:一者、菩萨为了悟入真实的唯识性,在破参前,必须去观察世间所有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法(尤其是应审观意识我的虚妄性),都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常住法,因而能断三缚结成就初果的解脱功德。二者、在加行位中,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但仍然是带相观心而有所得的缘故,并不是真正安住于唯识性中。由于菩萨透过四加行得证能取空与所取空,是依于真善知识所开示的正理:双印二取空并不是断灭空,而是有一个能生万法的真如心存在,这是菩萨所必须要亲证的标的;也就是说,真善知识为了令菩萨悟入唯识性,于菩萨修四加行前,已为他开示有情身中皆有第八识真如心,是名唯识真实胜义性,于学人心中建立有真如法存在之正见,并且宣示一切法─不论五蕴、七转识、五根、六尘等等─皆是第八识真如心所生,真如即是第八识心的真实体性,“万法唯识”说的就是不能外于真如心而有一切法存在,所以菩萨双印二取空后,知道不是空无所有、不是断灭空,而是一切法都是从真如心这个真实法出生的;菩萨于此建立了正知见,才能在证得世第一法后,去参禅——透过参究去寻找能生万法的真如心之所在;待找著了,即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证真如。所以,菩萨于此加行位中,虽然因进修四加行而得以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并且因为有真善知识的教导,而能在心中方便安立似有真如法性现在前,但是因为仍是住于有所得境界的缘故,仍未见道故,应该转进参禅来求证真如心,因真见道而得以转入见道位修行。
接下来是谈见道通达位的内涵,如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开示: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13
玄奘菩萨开示:“菩萨明心后透过长劫加行无间,等到具足生起了般若的别相智慧时,再来观行体会真如心(这时他所证得的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名为通达位菩萨。此外,最初找到第八识真如心的时候,也叫作见道,然而见道的内涵大略可分为二种:第一种是真见道,是指菩萨明真心见实性,实证人法二空所显示的真实理体,发起实相智慧(根本无分别智)而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中意识相应的分别随眠;虽然亲证第八识后还要经过很多个刹那(很多天乃至很多年不等)的观行才能心得决定而不动摇,究竟成就真见道这件事,因为所亲证而现观的真如法相前后刹那都是平等平等的缘故,总说为真见道位的一心。……第二种是相见道,此中的观行内涵略说又有二种(深观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安立谛十六品心)……相见道的智慧是在真见道之后才得以生起……前面的真见道是指菩萨亲证真心、证唯识性(证知唯真心第八识具有能生显万法的真实体性),后面的相见道是指菩萨亲证万法唯识的种种法相。所以说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二种,以前面的真见道较为殊胜,因此《唯识三十颂》中特别提出来偏重说明。前面的真见道,为根本无分别智所摄;后面的相见道,为后得无分别智所摄。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地告知:一者、大乘见道的内涵略有二种:真见道及相见道。真见道就是菩萨亲证人法二空所显的真实理体,禅宗称为明心、证真如;相见道就是菩萨以真见道所发起的根本无分别智(总相智)为基础,去观察真心的种种中道法相等等,因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别相智)。所以,菩萨于真见道后才能渐次发起相见道的功德,必须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两种功德,才能圆满三贤位功德,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不是单单只有真见道,就能圆满相见道位的功德而成为初地菩萨,如《成唯识论》卷9随后开示: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14
玄奘菩萨开示:菩萨必须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二种功德,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于法界的真实相能够善于通达,了知一切法本来无生、平等无碍,常常生于诸佛大集会中听佛说法;于诸百法明门已得自在,自己知道于二大阿僧只劫后就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能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无有穷尽。从玄奘菩萨对资粮位、加行位及见道位的开示可知:菩萨在资粮位,发起深固大菩提心,于外门努力修集菩萨六度万行,乃至得以圆满资粮位所应具备之福德、智慧与正知见,方能转入加行位。在加行位中,努力伏除能取见与所取见,并依真善知识的教导,建立“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的正确知见;于四加行圆满后,再用能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去参究、寻找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真如心;当一念慧相应,般若正观现在前——找到真如心,始能现前观察真如心第八识所显真如法性真实如如而不虚妄;于如实转依真唯识性后,以真见道所发起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进修真见道后的相见道,并于相见道具足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而于真如法性如实通达,以及入地应有之大乘解脱与福德等条件都具足圆满后,才能成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萨。
综合上面所说:一者、菩萨于六住位满心前,先透过四加行双印二取空之后,然后才能转进参究,最后得以明心真见道,并如实转依而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渐次圆满相见道功德而入初地,自知于未来不久(二大阿僧只劫后)即可以成就大菩提果。然而,菩萨如果没有事先进修四加行,对能取见与所取见加以降伏及断除(尤其是意识我见的断除),纵使能得善知识的帮助而明心,却无法成功转依而发起真见道的功德,最后还是会退失佛菩提,成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开示的退分菩萨。由此可知:菩萨明心前有加行,那就是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以是双印二取空,未来才能明心真见道;不是如某些人主张:“明心前无加行,唯有入地前才有加行。”因为这样的说法,与玄奘菩萨的开示完全背离。
二者、玄奘菩萨在加行位的开示中曾提到:“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是因为顺决择分位临近真见道位的缘故,才建立为加行位这个名称,并不是说前面的资粮位中没有加行。由此可以证明:资粮位也有加行,并不是没有加行;既然连资粮位都有加行,难道明心前会没有加行吗?想也知道,当然有!所以玄奘菩萨才会开示在真见道前立加行位。
或许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要在七住明心前建立加行位,而不是在初地前安立加行位?”这是因为明心这个阶段,对学人非常重要,乃是学佛人最重要的分水岭!为什么?
一者、如果菩萨没有明心证真如,不可能发起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既然无法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当然就不会有后来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可以生起,不但无法如实现观而了知二转法轮般若诸经典中所开示第八识真心的种种中道体性与内涵,更不用说能有后来初分道种智的发起,而能够渐次证知三转法轮唯识经典所开示第八识真心所含藏一切功能差别的真实内涵,乃至圆成一切种智。二者、菩萨明心证真如后,不过是入七住位而已,还要经历二十四个阶位的修行,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从七住位遥望十回向满心位(进入初地前),还有一大阿僧只劫的三十分之二十四,那是好长的一段路要走,显然不是明心后就不用修学。如果菩萨明心后就不再修学,名为得少为足的懈怠菩萨,未来要成就佛菩提道,就是短劫化长劫,需要经历更久远的时劫才能成就。所以说,明心前的加行位,乃是学人很重要的分水岭,因为有这个加行圆满的功德作为见道的支撑,菩萨才能明心证真不退,而使得凡夫菩萨(名字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位不退菩萨,乃至最后得以圆满相见道位功德,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七住前以及入地前都要有加行才能转进,那么七住前及入地前的加行有什么差别?”
说明如下:七住前的加行,乃是菩萨透过四加行之煖、顶、忍、世第一法,来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信知诸法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无有真实体性,最后双印二取空,远离认取能取与所取为真实的见解,确定意识我是虚妄的,不再将意识我认定为真实我,所以断了我见等三缚结;然后依真善知识为加行位菩萨所建立的正知见,使之能于现前的境界中安立似有唯识性真如一法存在,五阴十八界等诸法都是真如所生,蕴处界虚妄我与第八识真实我(真如心)和合运作似一,让菩萨去寻找不同于蕴处界而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真如心所在。如果菩萨不作此加行,没有先将意识我是真实的邪见断除,就算菩萨证悟了,于未来不久,我见仍然会再度生起,而又重新将意识我当作真实我,不再以真如为依归时,就会退失佛菩提而不名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就只能在外门修学菩萨六度万行[编案:乃至有人因此造下谤三宝等极重罪,成就三涂恶业]。又,七住前所作加行,乃是证得二取空,成就世间至理[编案:世第一法是三界世间至高无上之法,世间一切凡夫无能超越其智慧],但是还没有亲证第八识(还没有明心),仍然不知真如心所在,尚未实证能所二取皆是真如所生的现观,虽然已成为断三缚结的初果人而不再处于凡夫阶位,仍不名为真实义菩萨,其福德、智慧、定力等条件,与已经亲证并通达真如的入地菩萨,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入地前所作的加行,亦是依于实修而说,因为菩萨明心后,于相见道位中渐次完成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并于十回向满心欲求入地时,还要依心真如进行加行才能圆满相见道功德,也就是要对大乘四圣谛作四行观,进修安立谛十六品心的加行。相见道功德圆满而入地时,方能完全伏除对能取与所取的执著,因为现观能取的七转识见分是心真如所生,所取相分,不论是五阴十八界及余诸法等,也都是心真如所生,是依于心真如而有诸法的生显,因如实转依此现观智慧,使得真如智已经与真如完全平等,故而不再有能取相与所取相之执著现行;此时不仅有了初分道种智,并且因地前四行观的加行而得以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成为最顶级之三果人,或者是向四果而留惑润生,或者成就大乘通教四果阿罗汉之慧解脱境界再起惑润生。因此,入地前加行所观修的内涵以及所取证之解脱果,与明心前的加行仅断除我见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此外,十回向满心的菩萨,其福德、智慧及禅定功德,与七住位菩萨的差异都非常大,不是七住位菩萨所能比拟。所以七住前及入地前所作加行有很大差别,学人应于此中差异如实了知,才不会被人所误导,以致在佛菩提道上非但无法进步,反而退步。
从上面分析可知:七住位前与入地前都要有加行,才能让菩萨转进七住位或初地修行。然而只有这两个阶位才需要作加行吗?不然!其实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之每一个阶位都有加行,譬如玄奘菩萨曾开示:资粮位也有加行,不是没有;又如十住快满心菩萨,想要眼见佛性,必然要具备三个条件:须要明心菩萨十百倍以上的福德,须建立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例如: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以及要有看话头的动中功夫;于这三个条件因缘成熟时,才得以眼见佛性真实、眼见山河大地及身心虚幻,成就如幻观而圆满十住位,方能转入十行位的初行位中修行。也就是说,十住快满心的菩萨要作眼见佛性前之加行,如幻观才能成就,才能成为十住满心菩萨。又譬如十行位快满心菩萨,则要作加行以成满阳焰观,于阳焰观成就才能成为十行位满心菩萨。又譬如十回向位快满心菩萨,则要作加行以成满如梦观,于如梦观成就才能成为十回向位满心菩萨。又譬如初地到六地菩萨于满心前,分别要作加行以成就镜像观、光影观、谷响观、水中月、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等现观,才能成为满心位菩萨,分别转进二地乃至七地修行。又譬如七地快满心菩萨,为了具足念念入灭尽定等七地满心的各种功德,则要作加行以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圆满七地心已,往往欲取涅槃,世尊即传授七地满心菩萨一个三昧,名为引发如来妙智三昧,使七地满心菩萨乐于修学,因而不入无余涅槃。又譬如八地、九地菩萨,也要修加行以发起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成为八地、九地满心菩萨。又譬如十地快满心菩萨,则住于大宝莲华王宫殿[编案:十地菩萨证得益一切智位三昧时即有大宝莲华王宫殿出现],并坐在大宝莲华王宫殿内之宝师子座上,放光照十方世界;光从十方诸佛脚下进入,那时十方诸佛知道这一位十地菩萨即将满心,因此十方诸佛于眉间放光,遥为此十地菩萨灌顶,使得此十地菩萨大法智云现前,成为十地满心菩萨,亦名受职菩萨,转入等觉地;也就是说,要成为等觉菩萨前也必须修加行,要有此加行方能感应诸佛放光遥灌十地菩萨顶,才能圆满十地心成为等觉菩萨。乃至等觉菩萨于百劫修相好时,仍然要有加行;又,若得诸佛加持,就能使得等觉菩萨修福德的时间缩短,而能超劫成为妙觉菩萨,如《大智度论》卷4开示:弗沙佛15入火定中放大光明,光明,释迦菩萨见已,心生欢喜,七日七夜未曾动转眼睛而详细仰观弗沙佛,如是加行使得释迦菩萨减少九个大劫修相好的时间而超劫成佛。[编案:此乃弗沙佛观释迦菩萨因缘成熟故,特地示现使菩萨有此加行的因缘,不同于各阶位在转进前所必须作的特定加行。]所以说,在菩萨道五十二阶位当中的每一阶位都要有加行,才能圆满该阶位所须的福德与智慧,而得以转进下一个阶位。如果在这个阶位没有进修特定的加行,表示这位菩萨尚未圆满这个阶位所应有的次法等条件,则须待这些次法等条件因加行而圆满后,才能转进下一个阶位修行。又,在这些加行当中,明心前及入地前之加行对学佛人特别重要,那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前者能使凡夫菩萨成为真实义菩萨,后者则是菩萨完成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入圣位;所以笔者特别提出来,强调这些加行的重要性,使学佛人了知这些加行内涵及其重要性,乃至得以圆满这些加行所须要的次法等条件,因而迅速转进至下一阶位修行。(待续)
-------------------
注1《大般涅槃经》卷35〈迦叶菩萨品第12〉,《大正藏》册12,页572,上4-5。
注2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2018年6月初版六刷。
注3《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11〉,《大正藏》册12,页527,下20-23。
注4“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11〉,《大正藏》册12,页525,中26-29。
注5《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11〉,《大正藏》册12,页528,上5-8。
注6《中阿含经》卷58〈晡利多品第3〉,《大正藏》册1,页790,上21-中4。
注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94〈严净佛土品第72〉,《大正藏》册6,页1038,中29-下5。
注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06〈地狱品第10〉,《大正藏》册7,页580,下20-26。
注9《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8,中11-15。
注10“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说此十地。”《十住毘婆沙论》卷1〈入初地品第2〉,《大正藏》册26,页23,上6-8。
注11《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8,中20-下3。
注12《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9,上22-中1。
注13《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4-中17。
注14《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下14-17。
注15【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卷4〈序品第1〉,《大正藏》册25,页87,中27-下14。
佛开示:众生的佛性不是内六入,也不是外六入,亦不离内六入与外六入的缘故名为中道;因此如来宣说佛性就是中道义。〔编案:有关内六入与外六入的详实内涵,敬请参阅平实导师开示的《阿含正义》2。〕佛已经非常清楚开示: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也不离六入见闻觉知。当眼见佛性的时候,不但可以在别别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而且也能看见别别有情的佛性;并且佛性不在山河大地上,而在山河大地上却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样的道理是唯证乃知的,任凭七住明心菩萨如何推敲也无法想像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为何?既然
连七住明心的菩萨尚且无法想像,更不用说未明心的凡夫及二乘人所能臆测。因此,未眼见佛性的佛门法师、居士们,如果不信受真善知识所说“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的正知见,却故意断句取义,将前半句舍弃掉,只执取自己所要的后半句,妄说佛性就是见闻觉知性,如是将佛法的正见切割得支离破碎,若还以之来评论已见性的真善知识不如法,则今生不仅没有机会眼见佛性,还成就了诽谤三宝的极重罪。
既然菩萨想要眼见佛性,当然要有福德来庄严,而眼见佛性所须的福德绝对比明心所须的福德来得广大,这个道理,如同第一章第四节中同心圆面积的譬喻一样:随著圆的半径不同,面积就有平方比的差异。同样的道理,眼见佛性所须具备的福德绝对比明心应有的福德来得广大很多,完全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如果想要培植眼见佛性应有的福德,必须注意下列三件事:第一件事、要在真正弘扬世尊正法的团体中培植福德。
这是因为护持正法所培植的福德才足以成为三乘菩提的见道资粮,而且福德也累积得比较快及广大;如果在相似佛法的团体中培植福德,都是在培植有漏的世间福德,并不是在培植出世间及世出世间的福德,当然不能以世间福德来要求善知识帮你明心见性。乃至有人在邪淫外道团体中护持,却想以此来求明心见性,殊不知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在邪淫外道团体中所培植的并不是福田,而是毒田,所结的果实是有毒的,会戕害众生法身慧命,对于修学佛法非但没有福德,反而是大损福德。
第二件事、随顺因缘为众生宣说正法。帮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见,使得众生不会被恶知识误导,可以走上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道路,乃至未来有因缘可以成为大乘真实义菩萨,这样的福德极为广大,而且天人也会很高兴,因为天众将会越来越多,越能与天阿修罗对抗。
第三件事、要能发勇猛心摧邪显正。因为唯有破斥误导众生的外道法,才能彰显出佛教正法的胜妙处,使众生渐具择法眼;所以摧邪显正能够迅速累积广大的福德,作为未来明心与见性的福德资粮。如是修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后,未来才有机会眼见佛性真实;如果不是这样,想要眼见佛性,那可比登天还难!
笔者在网路上,又看见有人对于眼见佛性起了以下两种诤论,第一种、到底是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呢?第二种、到底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还是十地菩萨眼见佛性呢?有鉴于此,有必要加以说明。首先针对第一种诤论来探讨:到底是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执出现?这是因为有人单执《大般涅槃经》卷8或卷27的经文开示来非议对方不如法。譬如有人举示《大般涅槃经》卷8中迦叶菩萨与佛的对话来证明是肉眼看见佛性;这段经文的道理,前文已作说明,不再重述。另外又有人举《大般涅槃经》卷27的经文开示来证明是慧眼见佛性: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3
善男子!正如你所说的,十住菩萨是用什么眼来看见佛性的缘故,虽然看得见佛性却不是看得很清楚明了?诸佛世尊是用什么眼来看见佛性的缘故,眼见佛性而能看得很清楚明了?善男子!因为,十住菩萨的慧眼所见佛性不能很清楚明了;诸佛世尊智慧圆满的佛眼所见佛性,就可以完全的究竟清楚明了。由佛的开示可知:十住菩萨的慧眼所见佛性,见得不是很清楚。然后就有人因此来非议《大般涅槃经》卷8中所开示肉眼得见佛性是不如法说,于是两派人就在“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上争议不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经中开示的义理不如实知,又用意识思惟想像佛性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亲眼看见佛性的缘故,所以才会用同样的《大般涅槃经》在不同卷的开示,互相毁訾另一方不如法。但是,真实眼见佛性的菩萨就知道,是要透过父母所生肉眼以及菩萨慧眼(也就是智慧的心眼)同时存在,共同运作才看见佛性的,并不是单靠肉眼或者是慧眼而能得见;所以佛有时说肉眼见佛性,有时说慧眼见佛性,端视闻法者本身的状况与需要而说,并没有丝毫之抵触,佛弟子即使未能如实理解佛之所说,也不应该拿佛在某一卷中的开示来毁訾佛在另一卷中的开示不如法,以免断章取义而成就谤佛、谤法的重大恶业。因此,对于到底是肉眼见佛性还是慧眼见佛性的诤论可以止息了,不应该再有任何诤论出现;如果还有诤论出现,就显示这些人太没有智慧了。
虽然十住菩萨可以眼见佛性,可是所见不是很清楚,佛眼所见佛性就非常清楚明了,为什么?这是因为佛是福慧具足圆满的正等觉。十住菩萨则已经渐渐地淡薄贪瞋痴,是为向二果人,并且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勤求具足眼见佛性所须的条件,所以才能透过看话头的功夫,于因缘成熟时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见阿赖耶识所变现之身心世界及山河大地真是虚幻,如实了知释迦世尊所开示诸法虚妄、诸法无我真实义理的另一个面向,因而成就世界及身心如幻之现观;这也就是因为十住菩萨已具有广大福德、眼见佛性的正知见及慧力,以及锻链所得看话头的动中定力等庄严的缘故。有情不断透过根、尘相接触等藉缘,意根作意促使阿赖耶识中相应的种子现行而产生相分及见分,换言之,一切有情的佛性都在时时现前运作,所以当十住菩萨见性的因缘成熟时,透过五别境的慧心所,一念慧相应,就能在山河大地上藉著肉眼见到自己的佛性,也能在自他有情身上见到自他的佛性,如是成就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事实,也成就了如幻观,而这是属于圣教中所说“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的层次。诸佛则已究竟断尽二障,一切无明皆尽,所以佛眼所见佛性非常分明,如观掌中阿摩勒果4,因而成就“诸佛随顺佛性”之究竟功德,这就是《大般涅槃经》卷27中开示:十住菩萨慧眼所见佛性不是很清楚,佛眼所见佛性非常清楚的道理。接下来探讨第二种诤论:到底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还是十地菩萨眼见佛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执出现?这是因为有人执《大般涅槃经》卷27中佛的开示内容,说《大般涅槃经》卷8之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不如法。《大般涅槃经》卷27佛的开示如下:
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5
佛开示:善男子!佛性有眼见者: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另有闻见者:一切众生乃至九地菩萨,听闻有佛性可以看见。菩萨若听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却无法生起信心而相信真的有佛性可见,那就不能称为闻见佛性。这已经很清楚的告诉大众,见性有眼见及闻见的差别:第一类是诸佛及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第二类是说信受“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眼见的有情皆为闻见佛性,例如有一些明心菩萨乃至九地都无缘眼见佛性,直到九地满心时才能眼见佛性转入十地,并不是如第一类的菩萨,于十住就眼见佛性。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出现?一者、因为每一位有情种性、定力、慧力、福德、因缘、修行法门、修行快慢等等皆有差别,所以佛道上就有种种不同的差异出现。譬如有些大乘通教菩萨已有禅定力,或是二乘圣者欣见大乘法殊胜,因此回小向大成通教菩萨,进而求取佛菩提真见道的般若智慧,于真见道后再来进求眼见佛性;又譬如有些已明心的菩萨,不先求眼见佛性,专在别相智用心;又譬如有些菩萨已明心,因为定力、慧力、福德或一、或二、或三还不具足,虽勤求眼见佛性然尚不可得,因而在修集见性资粮的同时也在别相智用心;又譬如有些菩萨不仅明心、见性一起证得,乃至能快速转入初地继续修行……。如是种种,都与菩萨本身的种性、因缘、福德资粮、用功方法等等无量差别有关,导致在佛菩提道上,有千差万别的差异存在,乃至有《大般涅槃经》卷8及卷27所说两种不同阶位的菩萨却都是初次眼见佛性的差异出现;但是不论菩萨是在十住位眼见佛性,或者到九地满心时才眼见佛性,都是相信佛语开示可以眼见佛性,并依之修行,才能眼见佛性。因此,菩萨应该依据佛在《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下功夫,去圆满眼见佛性应有的次法等菩提资粮,未来才有可能实证眼见佛性。如果不相信可以眼见佛性,尚且不名为闻见佛性,今生今世当然也无法眼见佛性。
但是,不论是上述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诤论,一切学人都应该注意:“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切说法都是以闻法者的需要而说,不可以忽略这个说法的前提,所以绝对不要用佛所说某一部、某一卷经典的开示内容来非议另一部、另一卷经典的开示内容〔编案:六识论等外道法的伪经不是佛经〕,因为那是诬谤佛世尊有二说、不如法说,佛在四阿含中已教诫说那就是谤佛,如《中阿含经》卷58开示:
于是,法乐比丘尼见毘舍佉优婆夷去后不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与毘舍佉优婆夷所共论者尽向佛说,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如是说、如是答,非为诬谤世尊耶?说真实,说如法,说法、次法耶?于如法中,非有相违、有诤、有咎耶?”
世尊答曰:“比丘尼!汝如是说、如是答,不诬谤我,汝说真实,说如法,说法、次法,于如法中而不相违,无诤咎也。比丘尼!若毘舍佉优婆夷以此句、以此文来问我者,我为毘舍佉优婆夷亦以此义、以此句、以此文而答彼也。比丘尼!此义如汝所说,汝当如是持。所以者何?此说即是义故。”6
经中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佛弟子们说法与佛所开示之义理相同,是为真实说、如法说,没有任何违诤与过咎。如果佛弟子们说法与佛相违背,名为不如实说、不如法说,是有过失的,名为诬谤佛陀,其果报非常严重,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94开示,不能不慎:是诸有情自起邪执,亦常教他令起邪执:于佛起非佛想,于非佛起佛想;于法起非法想,于非法起法想;于僧起非僧想,于非僧起僧想。由是因缘诽毁正法,谤正法故,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受诸剧苦。7
经中佛开示:于佛法僧三宝起非佛法僧三宝想,于非佛法僧三宝起佛法僧三宝想,名为毁谤佛法僧三宝者。这样的人,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于地狱中受诸剧苦,于久远劫不见诸佛、不闻正法,纵使经过久劫得以出离三恶道而生于人间,也是多生多世常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之人,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06开示: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若有聪明善男子等,闻佛所说谤正法人于当来世久受重苦,应善护持身语意业,勿于正法诽谤毁坏,堕三恶趣长劫受苦,于久远时不见诸佛、不闻正法、不值遇僧,不得生于有佛国土,虽生人趣下贱贫穷、丑陋顽愚、肢体不具,诸有所说人不信受。”8
由佛的开示以及善现(须菩提)向佛禀白的内容中,都已经很清楚说明:毁谤三宝的人,身坏命终将会下堕三恶道,于地狱中受诸苦毒,于久远劫不见诸佛、不闻正法、不值遇僧,纵使经过久劫之后,得以出离三恶道而生于人间,也将是多生多世身为贫穷下贱之人,诸根不具,并且还有所说的话人们都不信受等等果报,可知谤佛恶业所得正报及余报都非常惨重,不能不谨慎看待。奉劝那些对佛所说不信受的人、对佛所说起违诤偏执的人,都应该要好生注意及忏悔,以免成就毁谤三宝之极重罪,以致久远劫在三恶道中受无量苦,不见诸佛、不闻正法,纵使得以回到人间,也会是下贱贫穷、诸根不具之人,不能不慎!
最后作个总结:十住菩萨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同时也有慧眼来见佛性,因为眼见时,是肉眼、慧眼一起见;而且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十住菩萨因为首楞严三昧力等庄严未具足圆满的缘故,故慧眼所见佛性不是很清楚明了,犹如夜间见色一样;诸佛一切庄严究竟圆满,故佛眼见佛性,犹如白天见色一样,非常清楚明了。佛弟子们应该信受佛语,遵照佛的开示如法修行,以免误造恶业而招祸上身,来日受不可爱的异熟果报时,怨天尤人亦悔之莫及。
第四节 入地前有加行,明心前无加行?
佛门中有人主张“明心前无加行,唯有入地前才要加行”,笔者在网路上也曾看见网友如是主张,至于他们的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将是本节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首先要确认的是:唯识五位中的加行位,是在菩萨道五十二阶位的哪一阶位所必须进行观察及思惟的内涵,了知以后,就知道彼等的主张是否正确。今举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中的开示:
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9
玄奘菩萨开示:什么是悟入唯识的五个阶位次第?第一、资粮位:此位是菩萨在佛菩提道上,对于善知识所说大乘法─唯识性与唯识相─能够深生信解,因而随顺修习大乘见道应有之智慧与福德资粮,也就是修习大乘之顺解脱分。第二、加行位:于资粮位所应修集之福德与智慧圆满后,在大乘见道前,对于真善知识所说种种唯识性及唯识相的功德深心欣乐故,勤修加行伏除二取,能够随顺及趣向真正的决择分,未来才有机会悟入唯识性与唯识相。第三、通达位:是诸菩萨所住见道通达之阶位;菩萨依真见道,能够渐次深入观行唯识性及唯识相,圆满相见道之功德,而能于真如法性通达之阶位。第四、修习位:是为诸菩萨所住修道位,也就是菩萨修学诸地无生法忍之阶位;在这个阶位的菩萨皆为地上菩萨,名为佛子10——佛的真正法子。第五、究竟位:是住于无上正等正觉之佛地阶位;它包括了等觉地、妙觉地的圆满而臻至究竟佛位。从玄奘菩萨的开示可知,大乘菩萨修行唯识的阶位可大略区分为五个阶位,那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见道位摄)、修习位(修道位)、究竟位(佛位),而且资粮位及加行位是在菩萨进入初地入地心─通达位─之前所必须经历的阶位。〔编案:见道位函盖真见道、相见道及见道通达位,而资粮位及加行位是在真见道之前必须完成的阶位。〕
接下来,针对资粮位、加行位及通达位之内涵分别解说。首先说明资粮位内涵,如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开示:初资粮位,其相云何?
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11
最初资粮位的法相为何?世亲菩萨的颂这么说:“菩萨对于唯识性还没有生起胜解,为求能够悟入而住于唯识性故勤修资粮;对于能取与所取的随眠,还没有能力加以降伏及断除。”论中阐释:“资粮位菩萨是从发起甚深坚固志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乃至对唯识性还没有生起顺决择分者;虽然此阶位菩萨对唯识性还没有具足正知见,但是菩萨为了求明心见性、为了成就佛道,因所发起的无上正等正觉心,而修集种种殊胜资粮。菩萨先已努力培植十信位应有的信根与福德资粮,对佛法的开示初始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而圆满十信位后,转入十住位,于资粮位中,努力在外门修学菩萨六度万行,因此得以从初住位循序圆满前五住位,并转入第六住位中熏习般若波罗蜜,至此皆为资粮位所摄。像这样的资粮位菩萨,为了趣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修集种种殊胜资粮,为求未来能亲证唯识性作准备;也为了有情而勤求趣向解脱贪瞋杂染等烦恼,所以此阶位又名为顺解脱分位。由于资粮位菩萨有大乘种性为因,又有善知识的摄受教导,因此能起作意勤修正行,去修集种种殊胜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而依于所产生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这四种殊胜力量的缘故,虽然对于善知识所说唯识性的真实义理能够深信及了解,但是无法亲证而了达蕴处界诸法等法能取与所取皆是空性如来藏所生所现,多在外门修习菩萨六度万行,因此对于能取与所取所引生的随眠,仍无法加以降伏及灭除,无法使二取见不起现行。”从玄奘菩萨的开示中已经很清楚告知:资粮位乃是指十信位至六住位,菩萨这时尚无法伏除能取与所取的我见烦恼,为了圆满六住位功德,在六住位中外门熏修般若,于熏修般若行将圆满时,转进加行位中。
接下来是加行位内涵,如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开示: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12
接下来,加行位的法相为何?唯识三十颂说:“在现前所知的境界中,先建立一个万法唯识的认知,如同这个能生三界一切法的识就在现前的境界中,说之为唯识真胜义性;因为只是依于正见而比量建立,并不是真的实证而能现观祂的体性,仍然住于意识有所得境界的缘故,并不是真正的转依安住于唯识性中。”论中说:“菩萨先于第一大无数劫的修行过程中,努力修集而圆满见道所应具备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大乘的随顺解脱分已经圆满了,接著为了进入见道位住于唯识性中,要再进修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以观行思惟的智慧来降伏及断除能取与所取实有的我见,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此四加行的智慧总名为顺决择分,能使行者随顺趣向真实的决择故。由于这是邻近于见道位前所作的加行,所以建立加行位这个名称,并不是说前面的资粮位中没有加行的道理。”
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地开示:一者、菩萨为了悟入真实的唯识性,在破参前,必须去观察世间所有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法(尤其是应审观意识我的虚妄性),都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常住法,因而能断三缚结成就初果的解脱功德。二者、在加行位中,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但仍然是带相观心而有所得的缘故,并不是真正安住于唯识性中。由于菩萨透过四加行得证能取空与所取空,是依于真善知识所开示的正理:双印二取空并不是断灭空,而是有一个能生万法的真如心存在,这是菩萨所必须要亲证的标的;也就是说,真善知识为了令菩萨悟入唯识性,于菩萨修四加行前,已为他开示有情身中皆有第八识真如心,是名唯识真实胜义性,于学人心中建立有真如法存在之正见,并且宣示一切法─不论五蕴、七转识、五根、六尘等等─皆是第八识真如心所生,真如即是第八识心的真实体性,“万法唯识”说的就是不能外于真如心而有一切法存在,所以菩萨双印二取空后,知道不是空无所有、不是断灭空,而是一切法都是从真如心这个真实法出生的;菩萨于此建立了正知见,才能在证得世第一法后,去参禅——透过参究去寻找能生万法的真如心之所在;待找著了,即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证真如。所以,菩萨于此加行位中,虽然因进修四加行而得以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并且因为有真善知识的教导,而能在心中方便安立似有真如法性现在前,但是因为仍是住于有所得境界的缘故,仍未见道故,应该转进参禅来求证真如心,因真见道而得以转入见道位修行。
接下来是谈见道通达位的内涵,如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9开示: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13
玄奘菩萨开示:“菩萨明心后透过长劫加行无间,等到具足生起了般若的别相智慧时,再来观行体会真如心(这时他所证得的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名为通达位菩萨。此外,最初找到第八识真如心的时候,也叫作见道,然而见道的内涵大略可分为二种:第一种是真见道,是指菩萨明真心见实性,实证人法二空所显示的真实理体,发起实相智慧(根本无分别智)而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中意识相应的分别随眠;虽然亲证第八识后还要经过很多个刹那(很多天乃至很多年不等)的观行才能心得决定而不动摇,究竟成就真见道这件事,因为所亲证而现观的真如法相前后刹那都是平等平等的缘故,总说为真见道位的一心。……第二种是相见道,此中的观行内涵略说又有二种(深观非安立谛三品心及安立谛十六品心)……相见道的智慧是在真见道之后才得以生起……前面的真见道是指菩萨亲证真心、证唯识性(证知唯真心第八识具有能生显万法的真实体性),后面的相见道是指菩萨亲证万法唯识的种种法相。所以说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二种,以前面的真见道较为殊胜,因此《唯识三十颂》中特别提出来偏重说明。前面的真见道,为根本无分别智所摄;后面的相见道,为后得无分别智所摄。玄奘菩萨已经很清楚地告知:一者、大乘见道的内涵略有二种:真见道及相见道。真见道就是菩萨亲证人法二空所显的真实理体,禅宗称为明心、证真如;相见道就是菩萨以真见道所发起的根本无分别智(总相智)为基础,去观察真心的种种中道法相等等,因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别相智)。所以,菩萨于真见道后才能渐次发起相见道的功德,必须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两种功德,才能圆满三贤位功德,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不是单单只有真见道,就能圆满相见道位的功德而成为初地菩萨,如《成唯识论》卷9随后开示: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14
玄奘菩萨开示:菩萨必须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二种功德,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于法界的真实相能够善于通达,了知一切法本来无生、平等无碍,常常生于诸佛大集会中听佛说法;于诸百法明门已得自在,自己知道于二大阿僧只劫后就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能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无有穷尽。从玄奘菩萨对资粮位、加行位及见道位的开示可知:菩萨在资粮位,发起深固大菩提心,于外门努力修集菩萨六度万行,乃至得以圆满资粮位所应具备之福德、智慧与正知见,方能转入加行位。在加行位中,努力伏除能取见与所取见,并依真善知识的教导,建立“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的正确知见;于四加行圆满后,再用能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去参究、寻找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真如心;当一念慧相应,般若正观现在前——找到真如心,始能现前观察真如心第八识所显真如法性真实如如而不虚妄;于如实转依真唯识性后,以真见道所发起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进修真见道后的相见道,并于相见道具足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而于真如法性如实通达,以及入地应有之大乘解脱与福德等条件都具足圆满后,才能成为通达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萨。
综合上面所说:一者、菩萨于六住位满心前,先透过四加行双印二取空之后,然后才能转进参究,最后得以明心真见道,并如实转依而成为七住位不退菩萨,渐次圆满相见道功德而入初地,自知于未来不久(二大阿僧只劫后)即可以成就大菩提果。然而,菩萨如果没有事先进修四加行,对能取见与所取见加以降伏及断除(尤其是意识我见的断除),纵使能得善知识的帮助而明心,却无法成功转依而发起真见道的功德,最后还是会退失佛菩提,成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开示的退分菩萨。由此可知:菩萨明心前有加行,那就是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以是双印二取空,未来才能明心真见道;不是如某些人主张:“明心前无加行,唯有入地前才有加行。”因为这样的说法,与玄奘菩萨的开示完全背离。
二者、玄奘菩萨在加行位的开示中曾提到:“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是因为顺决择分位临近真见道位的缘故,才建立为加行位这个名称,并不是说前面的资粮位中没有加行。由此可以证明:资粮位也有加行,并不是没有加行;既然连资粮位都有加行,难道明心前会没有加行吗?想也知道,当然有!所以玄奘菩萨才会开示在真见道前立加行位。
或许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要在七住明心前建立加行位,而不是在初地前安立加行位?”这是因为明心这个阶段,对学人非常重要,乃是学佛人最重要的分水岭!为什么?
一者、如果菩萨没有明心证真如,不可能发起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既然无法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当然就不会有后来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可以生起,不但无法如实现观而了知二转法轮般若诸经典中所开示第八识真心的种种中道体性与内涵,更不用说能有后来初分道种智的发起,而能够渐次证知三转法轮唯识经典所开示第八识真心所含藏一切功能差别的真实内涵,乃至圆成一切种智。二者、菩萨明心证真如后,不过是入七住位而已,还要经历二十四个阶位的修行,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从七住位遥望十回向满心位(进入初地前),还有一大阿僧只劫的三十分之二十四,那是好长的一段路要走,显然不是明心后就不用修学。如果菩萨明心后就不再修学,名为得少为足的懈怠菩萨,未来要成就佛菩提道,就是短劫化长劫,需要经历更久远的时劫才能成就。所以说,明心前的加行位,乃是学人很重要的分水岭,因为有这个加行圆满的功德作为见道的支撑,菩萨才能明心证真不退,而使得凡夫菩萨(名字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位不退菩萨,乃至最后得以圆满相见道位功德,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七住前以及入地前都要有加行才能转进,那么七住前及入地前的加行有什么差别?”
说明如下:七住前的加行,乃是菩萨透过四加行之煖、顶、忍、世第一法,来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信知诸法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无有真实体性,最后双印二取空,远离认取能取与所取为真实的见解,确定意识我是虚妄的,不再将意识我认定为真实我,所以断了我见等三缚结;然后依真善知识为加行位菩萨所建立的正知见,使之能于现前的境界中安立似有唯识性真如一法存在,五阴十八界等诸法都是真如所生,蕴处界虚妄我与第八识真实我(真如心)和合运作似一,让菩萨去寻找不同于蕴处界而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真如心所在。如果菩萨不作此加行,没有先将意识我是真实的邪见断除,就算菩萨证悟了,于未来不久,我见仍然会再度生起,而又重新将意识我当作真实我,不再以真如为依归时,就会退失佛菩提而不名为七住位不退菩萨,就只能在外门修学菩萨六度万行[编案:乃至有人因此造下谤三宝等极重罪,成就三涂恶业]。又,七住前所作加行,乃是证得二取空,成就世间至理[编案:世第一法是三界世间至高无上之法,世间一切凡夫无能超越其智慧],但是还没有亲证第八识(还没有明心),仍然不知真如心所在,尚未实证能所二取皆是真如所生的现观,虽然已成为断三缚结的初果人而不再处于凡夫阶位,仍不名为真实义菩萨,其福德、智慧、定力等条件,与已经亲证并通达真如的入地菩萨,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入地前所作的加行,亦是依于实修而说,因为菩萨明心后,于相见道位中渐次完成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并于十回向满心欲求入地时,还要依心真如进行加行才能圆满相见道功德,也就是要对大乘四圣谛作四行观,进修安立谛十六品心的加行。相见道功德圆满而入地时,方能完全伏除对能取与所取的执著,因为现观能取的七转识见分是心真如所生,所取相分,不论是五阴十八界及余诸法等,也都是心真如所生,是依于心真如而有诸法的生显,因如实转依此现观智慧,使得真如智已经与真如完全平等,故而不再有能取相与所取相之执著现行;此时不仅有了初分道种智,并且因地前四行观的加行而得以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成为最顶级之三果人,或者是向四果而留惑润生,或者成就大乘通教四果阿罗汉之慧解脱境界再起惑润生。因此,入地前加行所观修的内涵以及所取证之解脱果,与明心前的加行仅断除我见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此外,十回向满心的菩萨,其福德、智慧及禅定功德,与七住位菩萨的差异都非常大,不是七住位菩萨所能比拟。所以七住前及入地前所作加行有很大差别,学人应于此中差异如实了知,才不会被人所误导,以致在佛菩提道上非但无法进步,反而退步。
从上面分析可知:七住位前与入地前都要有加行,才能让菩萨转进七住位或初地修行。然而只有这两个阶位才需要作加行吗?不然!其实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之每一个阶位都有加行,譬如玄奘菩萨曾开示:资粮位也有加行,不是没有;又如十住快满心菩萨,想要眼见佛性,必然要具备三个条件:须要明心菩萨十百倍以上的福德,须建立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例如: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以及要有看话头的动中功夫;于这三个条件因缘成熟时,才得以眼见佛性真实、眼见山河大地及身心虚幻,成就如幻观而圆满十住位,方能转入十行位的初行位中修行。也就是说,十住快满心的菩萨要作眼见佛性前之加行,如幻观才能成就,才能成为十住满心菩萨。又譬如十行位快满心菩萨,则要作加行以成满阳焰观,于阳焰观成就才能成为十行位满心菩萨。又譬如十回向位快满心菩萨,则要作加行以成满如梦观,于如梦观成就才能成为十回向位满心菩萨。又譬如初地到六地菩萨于满心前,分别要作加行以成就镜像观、光影观、谷响观、水中月、变化所成、似有非有等现观,才能成为满心位菩萨,分别转进二地乃至七地修行。又譬如七地快满心菩萨,为了具足念念入灭尽定等七地满心的各种功德,则要作加行以成就如犍闼婆城现观;圆满七地心已,往往欲取涅槃,世尊即传授七地满心菩萨一个三昧,名为引发如来妙智三昧,使七地满心菩萨乐于修学,因而不入无余涅槃。又譬如八地、九地菩萨,也要修加行以发起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种类生无作行意生身,成为八地、九地满心菩萨。又譬如十地快满心菩萨,则住于大宝莲华王宫殿[编案:十地菩萨证得益一切智位三昧时即有大宝莲华王宫殿出现],并坐在大宝莲华王宫殿内之宝师子座上,放光照十方世界;光从十方诸佛脚下进入,那时十方诸佛知道这一位十地菩萨即将满心,因此十方诸佛于眉间放光,遥为此十地菩萨灌顶,使得此十地菩萨大法智云现前,成为十地满心菩萨,亦名受职菩萨,转入等觉地;也就是说,要成为等觉菩萨前也必须修加行,要有此加行方能感应诸佛放光遥灌十地菩萨顶,才能圆满十地心成为等觉菩萨。乃至等觉菩萨于百劫修相好时,仍然要有加行;又,若得诸佛加持,就能使得等觉菩萨修福德的时间缩短,而能超劫成为妙觉菩萨,如《大智度论》卷4开示:弗沙佛15入火定中放大光明,光明,释迦菩萨见已,心生欢喜,七日七夜未曾动转眼睛而详细仰观弗沙佛,如是加行使得释迦菩萨减少九个大劫修相好的时间而超劫成佛。[编案:此乃弗沙佛观释迦菩萨因缘成熟故,特地示现使菩萨有此加行的因缘,不同于各阶位在转进前所必须作的特定加行。]所以说,在菩萨道五十二阶位当中的每一阶位都要有加行,才能圆满该阶位所须的福德与智慧,而得以转进下一个阶位。如果在这个阶位没有进修特定的加行,表示这位菩萨尚未圆满这个阶位所应有的次法等条件,则须待这些次法等条件因加行而圆满后,才能转进下一个阶位修行。又,在这些加行当中,明心前及入地前之加行对学佛人特别重要,那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前者能使凡夫菩萨成为真实义菩萨,后者则是菩萨完成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入圣位;所以笔者特别提出来,强调这些加行的重要性,使学佛人了知这些加行内涵及其重要性,乃至得以圆满这些加行所须要的次法等条件,因而迅速转进至下一阶位修行。(待续)
-------------------
注1《大般涅槃经》卷35〈迦叶菩萨品第12〉,《大正藏》册12,页572,上4-5。
注2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2018年6月初版六刷。
注3《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11〉,《大正藏》册12,页527,下20-23。
注4“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11〉,《大正藏》册12,页525,中26-29。
注5《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第11〉,《大正藏》册12,页528,上5-8。
注6《中阿含经》卷58〈晡利多品第3〉,《大正藏》册1,页790,上21-中4。
注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94〈严净佛土品第72〉,《大正藏》册6,页1038,中29-下5。
注8《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06〈地狱品第10〉,《大正藏》册7,页580,下20-26。
注9《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8,中11-15。
注10“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说此十地。”《十住毘婆沙论》卷1〈入初地品第2〉,《大正藏》册26,页23,上6-8。
注11《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8,中20-下3。
注12《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9,上22-中1。
注13《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4-中17。
注14《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下14-17。
注15【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卷4〈序品第1〉,《大正藏》册25,页87,中27-下14。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