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为修行之基本,未有不持戒清净而能证得见道、修道功德者。
了知戒相及佛设戒之精神者,即可把握持戒之精神,以戒法之智慧来持戒,不被戒相所系缚而得身心自在,自不犯戒;如是生起戒体而自然不犯,庶能进道。
菩萨性就是菩提性,这不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无漏法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存在的,但要发起菩提性而求成佛及广度众生,世世愿意当菩萨,这却不是本来就有的心性,就要有善业,还要有善知识因缘的配合,才能发起这个菩提性、菩萨性。
菩提心怎样增上?就是得要一切时中勤修无量的善法,不要听到深妙法时就说:“哎呀!这个我没办法学啦!哎呀,好深好难啊!”就害怕了!心中有恐怖时就没有办法增上的。所以无量善法的修学都不要害怕,这是第一种增上。
第二种增上,要把自我丢开,专为众生去修学一切善法。…其实为众生就是为自己嘛!你虽然为众生而修,但你修集一切善法功德成就时,你自己就修上去了嘛!…一个人如果一直都为自己计较而修善法,那他的善法就修不好,因为我见没办法断,我所的执着也没办法断嘛!
凡是想要探讨法界实相、生命实相的人,他通常是过去世已经熏习出菩萨性了!如果不是有菩萨性的人,他不会探讨这个问题。
有的人是过去无量世来一直就熏习过佛菩提的,很早就有菩萨性发起了,已经有佛菩提种子了;但是外面有很多人其实是这一、二世才进入大乘佛门的,所以你们出去会外时,通常会变成“孤家”“寡人”,在道业上会变得很孤独。
没有菩萨性的众生还是占大多数的。所以我们虽然破邪显正很久了,可是心里并没有想要度很多的人;我们只希望宗门正法不要断绝,让未来有因缘的人可以同样亲证,但是不允许人家来破坏。所以我们对大型弘法活动,一向总是兴趣缺缺,原因就在这里。这种妙法,公开去外面说,在这个时节因缘,有谁听得进去?...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就不会排斥了。
菩萨生生世世游戏人间,是怎么玩法呢?是要拿命来玩的!因为菩萨在初回向位就得要不断的破邪显正,笃定要得罪诸方大师啊!
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吃力又不讨好的事?都是为了正法的永续流传嘛!让西藏喇嘛们回归正道而证真正的菩提!这个悲心就是我们不畏藏密庞大势力而逆势去做的动力。
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
所以说,众生本没有菩提心,但后来有因缘熏习了,才会有菩提心啊!
断除众生现在的苦恼,以大乘菩提来讲,那最容易了;一般众生不太愿意修学二乘菩提,因为众生不愿接受灭掉“自我”,可是大乘菩提说“断了五蕴我以后不是断灭,你还有如来藏常住啊!还有这个真我常住不灭啊!”…对于一般执着自我的众生来讲,你用二乘菩提的真义来为他们解说时,你说要把我所的贪爱断除,那他们很难接受,还要进一步断掉对自我的执着,就更难了。二乘法倾向于修头陀行…一般众生听了大多是不会接受的!可是菩萨的行门不一样…原来菩萨一直都有世间的可爱异熟果报…不必特地枉受世间的苦恼…众生看到菩萨法这么殊胜,知道修学佛法时其实不必一天到晚辛苦地自我压抑,不必因为修学佛法而变得很痛苦,就会生起愿乐修学佛法的心情,就可以发菩提心了!
菩萨一天到晚在五欲里头打滚,对于五欲,菩萨是有就用,没有时不会生起烦恼去贪求,更不会犯戒,因为菩萨已经习惯五欲而不觉稀罕了...所以在家菩萨出世度众时,还真不能太穷,有时还得要富有一点...菩萨用自身富饶的示现,以及深妙不可思议的妙法来为众生说法,众生看见菩萨富饶而又得法自在,就愿意修学大乘法了,就能遮止他本来可能生起的苦恼了。
真修菩萨道之人,嗔恚心一定要赶快断...否则会障碍众生未来世追随你学佛的因缘。
“不见他过”,对同修们如此,对家人也应该如此,在家中,家人还不曾学佛,你就不要用学佛者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甚至于,你们都别寻找我的过失,只要看我对你们的好处就可以了,这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们自己。
学佛人有时会造不善的身口意恶业,大约有两个原因,有两个缘去造恶业:第一种是因嗔故造,譬如为了某一种观念上的争执,因为不认同别人的看法而与人争执;第二种人是因痴故造。
太主观是修行上很大的障碍,主观不强的人,你只要引经据典,如理作意的告诉他“你这个看法不对”,他马上会改...我们不顾面子,因为在我们而言都是没有面子的,真如心无里、无外、无背、无面,面子在哪里?都拿不出来的...主观重的人嗔心就重,嗔心重就没有办法持戒不嗔。能如实持戒,嗔就一定会断...主观断不掉,在五利使中就叫作见取见。老是认为“我的见解比你高,你的见解太差了。”就是见取见尚未断除。
见取见是说明明人家的见解是对的,可是他想要表现比你更行,以比高下的心态来做,而不是帮助人家提升见地。这样的人当然没办法证得二果。
三贤位中的七住贤位菩萨以解脱道来说,不过是个初果人;我见断了,三缚结断了,只是发起见地的智慧而已,但他还只是习种性的人,还没有到二果,连二果人都还有时会发脾气,叫“薄贪嗔痴”,也只是瞋恚的心比以前淡薄而已…初果人才只是见地,还没有正式进入修道的阶段,只有解脱果的智慧,不能拿修道的心性境界来要求他…到了三果时才不会生气,叫“离地”,离贪嗔痴了。
了义正法未来就很难与众生心相应,本来就只容易与“异类”众生相应——只能与愿断我见的心性不同的众生相应。
正法——特别是了义的宗门正法——本来就与一般学佛人不易相应。了义的正法就要像姜太公钓鱼:你若愿意让我吃,就心甘情愿一点,咬住我这个没有饵的直钩不要松口…
真正的正法是很深的,众生不容易懂得。知音永远不多,所以你宣传是没用的。凡是宣传了以后来共修的,都是看表相而来的...众生不懂什么叫法大,他们只看表相硬体大——寺院广大,人数众多。
什么叫做我所呢?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法,譬如贪嗔痴慢疑等法,乃至我所享受的色尘境,我所拥有的声尘境,我所拥有的眷属及名声、财产等等,都是我所,我所不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法,因为这些我所都是由意识与意根所拥有的,于意识所领纳的色声香味触法尘境都是会坏的法,都是会过去而无常住性的,都是时间分段而暂时拥有的,所以不是真实常住不坏的法性。
什么是真实的我所呢?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境界,才是真实不坏的我所境界啊!佛地所证的无住处涅槃、有余、无余涅槃,才是真实不坏的我所啊!
色身上的不自在,主要原因是往世在世间法上不肯爱惜众生,造作了一些伤害众生的业,未来世色身上面就无法自在。威德力不自在,是因为过去生亏负众生或排斥正法,所以众生嫌弃,在威德力上面不得自在。寿命不自在而短命,是因为过去世常常有杀害众生的业,或者常常帮助他人杀害众生。安隐不得自在,是由于过去世对众生欺诈,所以时时恐惧窃贼等五家要来夺取财物。辩才不得自在,是由于最近十百生以来常常排斥甚深法而不肯用心修学,所以辩才不得自在,因此对自己智慧的增长产生了障碍不能证法,就没有辩才自在的功德...辩才得自在是从哪里来?是从无生法忍而来。无生法忍则是从深妙法来…在佛法上要能深入去证解,发起胜妙的般若实相智慧以后,你才能有辩才上的自在,也就有了法上的大威德。
佛法的中国正是台湾!现在的大陆,在佛法中算是“中国”的边疆了!因为他们现在还听不到了义正法!再过十五年后,大陆才会渐渐开始成为佛法所说的“中国”,可是最快也还要十五年。五十年后的台湾,却将成为佛法“中国”的边地了,因为那时大家都将往生到中国大陆去,佛法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大陆去了。但这是有大前提的:如果我们没有努力去做,如果我们正觉同修会一直都闭关自守,不肯对大陆佛弟子伸出正法之手,大陆十五年后仍将是佛法上的边疆。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眷属之间本应互相有一份情谊在,可是他们没有。因为过去世结了怨,这一世缘具足了,相聚头了,又加上相互之间只在个人利益上思量,才会有这种互相冷漠的情形;这种情形往往会一世又一世的重演,所以菩萨看见了就想:“这些人过去世造了伤害对方的恶业,这一世还要继续造同样的恶业,还不懂相互爱念,真愚痴!”所以生起悲心,想要救度他们。
修悲是六波罗蜜的生因,所以修习六波罗蜜而不修悲,六波罗蜜的功德是发不起来的。光修悲而不修六波罗蜜的话,就不能成就了因,无法成就道业。想要成就佛菩提的道业,还得要有了因;成佛的了因就是闻熏修习佛菩提及二乘解脱道的正理。
菩萨以修悲为上首...所以如果悲心还没有,就得赶快培养!培养悲心出来以后,你已成就菩萨性了,这才能在六度上面修学有成。
菩萨优婆塞戒,瑜伽菩萨戒,梵网菩萨戒、地持菩萨戒都一样,都以悲心为根本,才能获得戒体。
修悲的目标就是要你做三件事: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这三法你能做的话,表示你已经有悲心了,悲心圆满了,就可以渐渐成就施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所以佛说一切善法以悲心的修集为根本。
------摘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 第一辑 金雄狮著
【内容简介】《菩萨优婆塞戒经》,此经专为在家菩萨宣示菩萨戒的精神,详细地说明: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陀如是开示之目的,实因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