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禅定真实义--佛门定力修行浅释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05 21:0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目      录
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
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
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
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
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
二、禅定基本知见
1、什么是禅定?
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
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
4、动中定与静中定
5、禅定通外道
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
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
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
三、禅定修行的次第
1、禅定修习的次第
2、禅定次第与三界天的关系
3、学佛所需要的定力层次
四、修习禅定的方法
1、数息法的基本要领
2、欲界定、未到地定的定境
3、四禅八定、观练熏修、四无量心、楞严定简述
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
学佛修行而不习定力,犹如学习武术而不锻炼功夫。没有功夫基础的武术叫做花拳绣腿,只是掌握了一些拳棒套路,无功无力,在临阵对敌时,不但毫无用处,还难免自取其辱,甚至丧身失命。佛法修行也一样,学佛的重点在于修慧,但是无定之慧,犹如花拳绣腿,名为“干慧”,不但无法滋养法身慧命,还很容易让自己堕入狂慧,误入歧途。《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 又云:“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 ,得诸法实相。”因为定力缺失之人心思粗糙,无法按照佛教经论和善知识开示的知见去做各种深入的观行,无法深观,便难以真正理解和领受佛法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人学佛一场,最终只是积累了一些名相和佛法理论,无法借助定力进行深入的实修而获得智慧和解脱的大利益。并且,这类人往往自认为掌握了很多佛法知识,易升起大慢心,而对佛法做种种自以为是的意识情解,生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说法来,排斥真善知识的真悟见解,这就是狂慧,不是如实的智慧。同时,由于他自认多闻,慢心很重,便难于反观和修除自己的种种贪嗔痴习气,不但修行难于进步,性障甚至会进一步加重,而且容易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错讲佛法甚至谤法,自致大妄语业。因此,学佛而不修定,不但难以获得佛法修行的真正功德受用,而且还容易把自己置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求升反堕。
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
佛法修行,法门众多,而一切法门的修行均不离定学。禅宗修行的目标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是在我们虚妄生灭的五蕴身中找到本来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如来藏;所谓见性,是亲眼见到真如佛性在世间万法上的显现。想要悟明真心和眼见佛性,必须要经过参禅的过程,而参禅,除了具备禅法的基本知见和成为一个菩萨所应有的福德资粮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应具备必要的定力。
禅宗祖师施设了禅宗三关:明心、见性、牢关,相应地,参禅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参究真心,参究的方法是运用思维观的能力,在自己的五蕴身中去发现真心如来藏到底是什么。由于真心不是色法,无法眼见,其行相又极其细微,所以虽然祂与五蕴身在同时运作,没有一刻不在一起,但是如果参禅者没有正知见和极为细微的观察审思能力,是无法从五蕴十八界法中把祂辨认出来的,而这种观察审思的能力却不是我们平时在心中用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它是在内心不起妄想的状况下,运用离语言文字的思维观的能力,去参究“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之类的话头,在因缘成熟之时,一念相应,就知道了真心的所在。这种持续进行思维观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禅宗的锻炼方法最著名的就是看话头,而要能够看住话头,就必须要有比较好的定力。没有定力,看不住甚至看不见话头,总在话尾用心,就无法锻炼出思维观的能力,只能用意识思维的方式去分析、判断、推理,这样是无法找到真心的。即使有些绝顶聪明的人,经过分析判断推理,似乎知道了真心是什么,但都只是解悟,没有办法现前观察体证如来藏的存在,算不得真悟,无法得到真悟者所能得到的解脱的功德受用。(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对如何参禅不做详细说明,读者可参看本系列书的《禅法真实义》一书。)
参禅的第二个阶段是眼见佛性。这一参究过程,不但要参出佛性的名义,更要能够亲眼看见佛性的运作。虽然真心如来藏无形无相,无法用肉眼看见,但是佛性的运作却可以用我们的肉眼真实得见;不但可以用眼看见,当眼见的同时,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一时俱见。佛性虽然与五蕴十八界法同时俱在,不一不异,但是想要眼见,没有很强的内摄外缘均等的定力是无法办到的,这种功夫层次比明心一关所需要的定力要求更高,一般来说,需要未到地定的定力。
如果一个人智慧过人、知见具足,通过阅读佛经或善知识的著作,他也可以知道佛性的名义,但这仅是见性的解悟。如果他的定力不足,即使知道了什么是佛性,他也无法眼见。眼见佛性,需要一种很强的内摄外缘均等的动中定功夫,如果没有这种功夫,别说是人间的大善知识,就是十方诸佛一起来到他面前,都没有办法帮他眼见佛性。无法眼见佛性,就无法发起相应的解脱功德受用和实现般若智慧的提升,世界如幻观就无法具足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修行就会停滞不前。这时候,他就会后悔以前没有老老实实锻炼定力。没有办法,只好从头来过,去锻炼动中定力。
近代高僧虚云和尚说:“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人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做不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
从以上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便知参禅必须具备一念不生的工夫。而这一念不生,是对一般人而说的,真有这种工夫的人,便知其实是“一念相续不断”。而要做到一念相续不断,靠的就是很好的定力。
禅门是无门之门,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没有定力,没有思维观的能力,在参禅的时候,念念之中不离语言文字,在心中做种种语言文字上的思维分析,是不可能开悟的。即使个别人的福报大,因缘特殊,有幸在真善知识的引导下得悟,也大多不能保任;不过几十分钟、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后,悟境就退失了,相应的解脱功德受用和般若智慧也无法发起,与未悟差别不大。原因何在?就在于定力不足。
因此,修学禅宗,必须努力锻炼定力,培养思维观的能力,然后配合正确的禅法知见,才能去参禅。否则,没有参禅的能力,就无法明心见性,般若智慧无法发起,无法完成禅宗的修行。
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
对于修净土法门的人而言,定力同样重要。净土宗的修行目标是命终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有人发愿往生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的净土或其他世界佛的净土,还有人发愿往生我们这个世界弥勒菩萨所在的兜率天宫内院。但是,不论发愿往生哪个佛的净土,都要在临命终时至心不乱,一心系念佛的名号,以此得佛感应接引,才能往生。
《佛说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迥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阿弥陀经》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可见,想要往生,必须“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才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可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身处五浊恶世,贪欲丛生,攀援不断,一般人想要有片刻的宁静和不攀援,都很难得,更不用说“心心回向”和一日之间“执佛名号,一心不乱”了。临命终时,更是诸苦逼迫,如何能做到“心不颠倒”?如果做不到,我们如何保证命终后能够往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呢?其实,净宗祖师早就给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那就是念佛。念佛其实也是修定法门,天台宗修止观、禅宗看话头、还有数息法等等修定法门都是为了练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念佛的目标也正是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只有具备了很强的净念相继的功夫,临终时才能一心不乱,至心系念阿弥陀佛,得到佛的接引。可见,净土修行,也要定力,念佛法正是修定的法门。
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
对于发愿誓成佛道、普度众生的菩萨行者而言,定力修行更是无法忽略的一们功课。大乘修行者在外门所修的菩萨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虽然修行的过程中是六度同时兼修,缺一不可,但在修习的次第上仍有先后之别。前五度被称为福业,第六度般若是慧业,般若慧的获得是以福业的具足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前五度中的任何一度没有修到必须的程度,是无法真正获得般若智慧的。无法获得般若智慧,不能明心见性,便无法成为实义菩萨,无发进入菩萨道内门进行修行,只能称为假名菩萨,继续在外门进行修习。《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有了基本的禅定功夫,配合其他福业的积累和正知见的建立,智慧才得以显现,没有禅定的功夫而讲修学智慧,最终都落于意识思惟的世间智慧之中,非真实智慧根本。
其次,经典记载,十方三世诸佛都是在四禅中成佛的,佛的应身也是在四禅之中入涅槃的(佛入涅槃是入无住处涅槃,不同于阿罗汉、辟支佛所入的无余涅盘)。因此,没有定力,终无法成佛。
再有,誓愿成佛者必定经历菩萨地直到佛地广度众生的阶段,而广度众生,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是需要神通之力来作为方便的,神通由定而得,不修禅定,发不起神通,度众生时就缺乏方便。
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
对于发心较小,畏惧轮回之苦而不敢修菩萨行的小乘修行者而言,想要尽快出离三界苦海,入无余涅盘,同样无法离开定力。
声闻乘的修行方法,是在听闻佛法之后,信受佛语,依佛的开示现观五蕴十八界法苦、空、无常、无我而断我见,之后努力修断我执,断尽一念无明下烦恼,命终后入无余涅盘,不再轮回生死;具足四禅八定功夫者可以不待命终,随时入无余涅盘。这种修行,要点在于听闻佛法后对五蕴十八界法的如理观行,以及修除性障、断尽一念无明。做观行的时候,需要心思细密,能够将五蕴十八界法中的一一法均分别出来,如理现观,如理思维,现观其虚妄性和因缘所生的本质,这是需要定力配合的。如果一个人定力缺失,散乱攀援习气严重,必定心思粗糙,根本无法进行很深细的观行,那就无法实证五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无法断我见。
在修除性障断我执的阶段,是需要在断我见所得智慧的基础上,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反观、发现自己所累积的无明习气,并努力修除它。如果一个人缺乏定力,在历缘对境之时,没有能力对烦恼习气的现行进行及时的反观,那就无法进一步进行习气的对治和修除,断一念无明就无法实现,就无法完成声闻乘的修行,成慧解脱阿罗汉。如果想修成俱解脱阿罗汉,随时可入无余涅盘,那更是必须具足四禅八定的定力。因此,小乘修行同样是无法离开定力的。
依佛经中的开示,佛法修行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和收获,均不离五力:信力、念力、精进力、定力、慧力,定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定力给我们修行所带来的帮助和好处,非身有体验者,难以具知。但身为佛子,当信佛语,既然佛开示应修定力,那么即使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其中的原因,也应精进去修,等获得利益之后,自然明白。那时,必定更加感恩佛的慈悲。
二、禅定基本知见
1、什么是禅定?
丁宝福主编的《佛学大辞典》里这样解释“禅定”一词:“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
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禅”与“定”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禅是禅那的简称,又译作静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静中思虑的意思。这种思虑与定相应,它与人在散乱状态中随缘逐境去打妄想、做判断推理不同,所以也译作思维修,是一种修行,不是散乱的思维妄想。定,又译作三昧、三摩地、三摩提,指的是单纯的“心定止于一境”的状态。禅与定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定中同时有思维审虑的能力和作用在,就叫作禅;如果在定中没有思维审虑的作用,心止一处、清清明明、一念不生,那是单纯定的状态,不能称之为禅。
本文标签:定力(58)禅定(78)定境(10)初禅(34)四禅(6)二禅(4)三禅(3) 本文关键字:禅定,定力,定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