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集 无作四圣谛(二)正光老师
视频播放: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电视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胜鬘经讲记》来加以说明。今天继续上一集的子题“无作四圣谛”。
前面一集已说明有两种四圣谛,那是有作四圣谛与无作四圣谛。有作四圣谛是在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空相,那是有量的、有为有作的,本身是生灭法;无作四圣谛则在说明法界实相,那是无量的、无为无作的,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法。而且,有作四圣谛与无作四圣谛两者的关系为非一非异;这是说,无作四圣谛的法是以法界实相为中心,来说明有作四圣谛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苦、集、灭、道,全部都是苦、空、无我、无常。这些苦、空、无我、无常的法都是无作四圣谛的法界实相,藉着种种的缘而从法界实相出生的,所以这些苦、空、无我、无常的有作四圣谛,当然要摄归于无作四圣谛;因为有作四圣谛,本来就是无作四圣谛的一部分,与无作四圣谛的关系为非一非异。又有作四圣谛与无作四圣谛的关系,不仅是非一非异,而且也是非即非离,为什么?因为有作四圣谛与无作四圣谛,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法,不是同一个法,故名为非即;可是有作四圣谛,是从无作四圣谛藉缘而出生,本来就是无作四圣谛的一部分,本来就是无作四圣谛的局部体性,不能离开无作四圣谛而有,故名为非离;合起来名为非即非离。所以有作四圣谛与无作四圣谛的关系,不仅是非一非异,而且也是非即非离。
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当你听到这两种圣谛的关系为非一非异、非即非离时,不知道有没有一点的熟悉感?或者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你有一点点的熟悉感、或者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就对了。因为这些感觉,都是缘于你对《心经》的开示有所连结而产生的,为什么?因为以前在恭读《心经》的时候,都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的样子,乃至于根本不知道《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但是经过后学详细说明以后,这时才恍然大悟而说:原来《心经》是在说这个啊。
或者有人会怀疑而提出质问:“《心经》与这两种四圣谛到底有什么关系?又如何来证明你的说法是对的?”既然有人提出质疑,那就引经文来证明如下: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在《心经》已经开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法等法的空相——那就是胜鬘夫人所开示的有作四圣谛,那是有量的、有为有作的法——本来就是不寂静的法。可是将它摄归于无量、无作的无作四圣谛时,空相的有作四圣谛也就成为空性心的无作四圣谛的一部分了;与无作四圣谛的关系为非一非异、非即非离。所以空相的有作四圣谛,本来就是生灭、垢净、增减的法,于消灭了以后,得以再一次从无作四圣谛藉缘而出生,因而成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法,而为众生所领纳及受用,不是吗?
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经过后学这样解说以后,《心经》到底有没有诠释这两种四圣谛呢?当然有嘛!如果你心里能够接受的话,表示你的智慧已经有所增长,不是吗?这时候你应该会很高兴,因为你已经能掌握 佛在经中对这两种四圣谛的开示。如果你还能够以此类推,将这两种四圣谛的法一一带入经中,一一去阅读、一一去比对;你会发现 佛在经中其实都已经隐说、明说这两种四圣谛,只是以前读不懂而已,现在不仅读懂了,而且脑筋还开窍了,不是吗?
譬如 佛在初转法轮当中,明说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有作四圣谛乃是虚妄法,也隐说无作四圣谛,那就是能够出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苦之本际、我、本识、如、真如、如来藏等等。佛在第二转法轮当中,明说无住心、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不念心、诸法本母等等这些心,都是无作四圣谛的异名,与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有作四圣谛,同时同处配合运作,并与之非一非异、非即非离。佛在第三转法轮当中,明说第八识、心、所知依、种子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等名,其实都是指同一个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阶位有不同的名称而已。
又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如果有空的时候,去阅读菩萨所造的论,譬如 龙树菩萨《中论》有关世俗谛与第一义谛、玄奘菩萨《成唯识论》有关俗谛与真谛等等,其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在明说这两种四圣谛,只不过是换了不同名称而已。这告诉大众:佛菩萨普为众生说种种的法,其实是隐说、明说这两种四圣谛,都是以法界实相的无作四圣谛为中心,来叙述空相的有作四圣谛都是藉缘而出生,本身都是苦、空、无我、无常;这些有作四圣谛,本身都是无作四圣谛的一部分,本来是生灭、垢净、增减的法,因而成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法,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非一非异、非即非离。
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如果经过上面说明了以后,心里还有一点点的怀疑、还是无法心得决定,那也没有关系,那就继续进行胜鬘夫人在经中,对无作四圣谛详细的开示以后就会心得决定而没有任何怀疑。其经文如下:
如是四无作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说明如下:“像这样的无作四圣谛的真实道理,只有如来应供等正觉于一切法中能够得到究竟,并不是阿罗汉、辟支佛在一切法修行而能够得到究竟,为什么?并不是下品、中品、上品法能得到涅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应供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的真实道理,已经在一切事相上得到究竟;这是由于一切如来应供等正觉已经究竟了知一切未来的苦,究竟断尽了一切烦恼及上烦恼所摄的一切集,究竟灭除了一切的意生身,究竟断除了粗重的苦及微细的苦,而能自知自作证。世尊!并不是毁坏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说苦已经灭了,我所说的苦的灭除,是说祂无始劫以来就已经存在,不曾有所造作过,也不曾起任何的念头,而且永远不堕于一切法而不灭尽一切法,又能够远离灭尽一切法的境界;祂本身是常住法,有其真实的自性存在,本身是清净的,从本以来就离开一切烦恼藏的心。”从胜鬘夫人的开示中可以得到下面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声闻、缘觉、菩萨分别证得下品、中品、上品的涅槃法,唯有佛如来应供等正觉不仅究竟证得无作四圣谛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且还能自知自作证。
第二个重点,并不是毁坏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说苦已经灭除了。所谓的苦灭是说,无作四圣谛本身是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声闻、缘觉、菩萨分别证得下品、中品、上品的涅槃法,唯有佛如来应供等正觉,不仅究竟证得无作四圣谛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且还能自知自作证。这是说,二乘人仅证得有作四圣谛,菩萨虽然能够证得无作四圣谛,也知道有作四圣谛都是从无作四圣谛里出生,但未究竟证得,唯有佛才究竟证得。由于这个重点所说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分三个部分来说明:
第一个部分,声闻证得有作四圣谛的下品涅槃法,于四果成就而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
第二个部分,缘觉证得有作四圣谛的中品涅槃法,他自己观察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也就是无作四圣谛——是为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根本;可是他并没有证得,并于成就四果的证量而舍寿时,如同声闻的阿罗汉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
第三个部分,菩萨透过五十二个阶位去修行、去明心见性、去断除两种生死,于未究竟断除两种生死之前仍未究竟证得无作四圣谛,仅证得上品的涅槃法;唯有菩萨究竟断除两种生死而成佛,才是究竟证得无作四圣谛。
首先我们先谈第一个部分,声闻人证得有作四圣谛的下品涅槃法,于四果成就而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这里所谓的下品涅槃法,就是指声闻菩提;在佛世有很多圣弟子们本身是外道,经由 佛的度化以后才成为佛弟子,而这些佛弟子们听闻 佛的音声法教开示,悟了四圣谛等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也就是说,声闻是以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八正道为实行方法,因而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除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
然而声闻要证得初果的须陀洹,就必须先断除我见。所谓的我见,就是错误地将意识我、色身我当作是真实我,导致众生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譬如有些佛门的修行人,包括了在家人、出家人在内,错把离念灵知心、有念灵知心、断际灵知心等意识心当作是真实我,不仅无法了生脱死,反而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譬如喇嘛教的宗喀巴在他的书中明白写着:“如是摄行论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此于集智金刚疏中已广释讫。”(《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方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页416。)也就是说,宗喀巴不仅否定了无作四圣谛的阿赖耶识,而且还错认意识心为真实我,想要以这个意识心入涅槃、住涅槃;然而意识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有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未来必定会坏灭,所以不是常住法。像宗喀巴错把意识心当作是常住法,显然是错得离谱了。宗喀巴尚且如是,更不用说他的徒子徒孙了,当然会把意识心当作是常住法。
然而声闻人观察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以后,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都是虚妄法,尤其是意识心是生灭法,所以不再将意识心当作是常住法,因而断了我见,随后疑见、戒禁取见也就跟着断除了,因而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于舍寿时可以欲界天、人间七次往返而究竟解脱。又,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以后,渐渐地将自己的贪瞋痴加以淡薄,也就是将性障:贪、瞋、睡眠、掉悔、疑盖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的男女贪爱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有一分的欲界爱未断,仍未发起初禅。像这样将性障降伏得很淡薄,但仍未发起初禅的人,名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于舍寿时可以欲界天、人间一次往返而究竟解脱。又,成为声闻二果的斯陀含以后,再将五下分结:欲界贪、欲界及色界瞋,色界的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加以断除;主要是将欲界最重的男女贪爱断除,因而发起了色界的初禅,成为三果的阿那含。
所以 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书上曾开示:“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版社,页1206。)像这样的三果阿那含于舍寿后,可以往生色界天而究竟解脱。又,成为声闻三果的阿那含以后,再将五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加以断除,主要是将无色界微细的意识断除;这个微细意识的我慢,在无色界仍然存在,只是很微细而已,众生很不容易观察到。譬如在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有微细意识的我慢存在,只是意识没有反观自己,仍然乐于自我存在而不愿意消失。所以声闻三果人将这微细的意识加以断除,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因而自知自作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经》卷1)由于声闻四果人已经将最微细的思惑——也就是将最微细、不反观自我的意识——断除,于舍寿后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现。
从上面说明可知,声闻人所观待的对象是在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范围,那是空相,也是有作的四圣谛的法;它们都是无作四圣谛藉缘而出生的,本身是生灭法,没有一法是真实,所以不是常住法。也就是说,声闻成就初果乃至四果,都是听闻 佛的音声法教开示以后,去观察自、他有情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都是虚妄而成就的;所以声闻人仅观察到有作四圣谛的空相,认为它们都是虚妄的,因而证得无余依涅槃及有余依涅槃的下品涅槃法,可是他们都没有证得无作四圣谛。但是他们相信 佛的开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作四圣谛存在——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人间消失不见了,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再也没有所谓的阿罗汉出现于世。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至于其他的部分,就留待下一集说明,敬请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