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

123、菩萨以慈心摄持净戒 正珍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珍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这集要和大家略谈的是“菩萨以慈心摄持净戒”。我们学佛要常常想着对众生有利的事,要常常想着如何利益众生,这样就是慈心的展现。能够把心常常想着要如何利益众生,那么我们的戒行就容易清净了。

菩萨要能够引导众生,当众生还在因地的时候,就在他的心中种下菩提的正因;如果我们能够在众生的心中种下菩提的正因,当他因缘际会时,这个菩提的正因就能够开展出来。所以菩萨在跟众生相处的时候,有机会就为他来说明离苦得乐的道理,就为他来说明成佛的妙方。这样子,他虽然还没有修学,但是他就已经种下了菩提的种子,等到有一天再听到另外一个人跟他说,久了以后,他的因缘就慢慢地成熟了,这样他就能够进入佛门中、进入正法中来修学。因此菩萨心里常常想着:我们如何能够给众生真正的安乐妙法?如果心中都是记挂着这样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心里就不会被眼前的一些事物所迷惑,因为心里系念的都是众生的佛菩提道,当然也就不会造作一些世间不好的事情,例如贪爱世人的钱财、贪爱世人的妻子儿女等等,而会在佛菩提道上面,以利乐众生当作自己的心行,以利乐众生当作自己的快乐。

所以一个菩萨,他能够有慈心的时候,他会很欢喜地布施他的财物,他有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会想着:“这个好的东西,我应该要先和朋友分享,自己才来享受。”当他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个东西真好吃,我应该跟我的朋友分享,跟朋友分享的时候我再来吃。所以当菩萨他的心里面,都会想着把好的东西跟众生分享的时候,当然他也就会把佛法的妙音来跟朋友分享。他能够常常有这样的心行,被他所带领的众生,修学佛法的契机就会渐渐地成熟。这些众生他们之所以有修学佛法的契机,就是因为有菩萨这样的慈心系念着众生,这一个被他所摄受的众生,他在佛法的一个成就,也能够带领着这位系念众生的菩萨佛菩提道上面的成就。所以一个人如果一再地重复提醒自己:自己有好的东西,应该要跟朋友分享;自己有得到好的妙法,应该要让我的朋友也能够来修学这样好的妙法。能够把这样的慈心不断地在自己的心中流露出来,那么他的戒行当然也就能够清净了。

但是菩萨在带领众生能够认识佛法的时候,他也要能够运用善巧方便,因为一般人他对于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什么是真正的能够趣向佛菩提道的法、什么不是趣向佛菩提道的法,他没有办法有正确的差别慧来了别出来。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别人,他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分辨不清的时候,我们如果直截了当地跟他说:“你那个是恶法,你要远离。”那样他一定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应该要用方法来告诉他,例如有人认为离念灵知心就是常住真如心的时候,我们不能跟他说:“你错了!你这个不是真如心。”他一开始就被否定,接下来他就不会想听你说了,因为你们之间的沟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打断了。所以如果有人错认把离念灵知心当作真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赞叹他说:“你也修得不错,能够让你的意识心,能够离开世间的妄想分别当中,这也是不简单了。”但是你可以继续问他:“你这个离念灵知心,是不是和五别境相应呢?因为佛在经典当中有说:‘所有的意识心,都是和五别境相应的。’那你有没有检查过,你的这个离念灵知心有没有和欲、胜解、念、定、慧相应呢?”因为这样的一个问法之下,他就去思维,然后他去思维,如果思维不出来的时候,他会跟你请教;也因为他愿意跟你请教,你曾经保留了一个给他的思维空间,这样你们就能够有沟通的时间、有沟通的缘分,继续把这样的妙法谈下去,他这样也能够接受你对他的摄受。

所以当一个菩萨以慈心在利乐众生的时候,他会先去观察这一个众生,他现在是什么样的一个因缘,我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摄受他;而不是以我懂什么,然后用像填鸭式的方式,硬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灌在他的身上,而是能够依着他的因缘,次第地来告诉他。所以一个发慈心利乐众生的菩萨,他能够有种种的方便善巧来观察众生,因为他的心是在众生的身上,他的心不是在自己得了多么好的法的身上;他是以这一个众生现在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观照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跟他说明,这样的心念来跟众生相处。

菩萨当要劝导人们行善的时候,要劝导人们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常常随众,和众生相处当中,让他能够发心、让他能够广结善缘。在佛法当中的善法,当然就是有声闻菩提、有缘觉菩提也有大乘菩提,但是真正的了义法就是大乘菩提。但是我们在面对众生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能够次第地来教导他,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人如果认为离念灵知心是真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慢慢地引导他。但是如果对于一个人,他还没有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要带领他进入佛法的大门时,我们可以依照 世尊的方法,次第地来带领他。世尊在带领世人修学佛法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就把声闻菩提、就把缘觉菩提、就把佛菩提的道理告诉众生;他是先跟众生讲布施的乐因、生天的乐因——也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让他能够在这个部分能够产生信心,在这个部分他是很容易做到的。世尊会观察这一个人,他的心地是很调柔的、是可以度的,因缘够了,就会跟他说欲为不净、出离为要。这时候就会慢慢地跟他说色的无常、受的无常、想的无常、行的无常、识的无常,接着会跟他说:因为这五阴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是苦;因为苦,所以不是真正的我;因为这个五阴都是因缘和合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法,所以是空。慢慢地跟他开导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那么众生听了以后就能够接受,就能够安住在佛法当中修学。

一样我们也要学习 佛陀的方式,慢慢地引导众生来修学佛法,如果有时间,我们跟他有一段沟通的时间与空间,我们就这样慢慢地跟他说,如果他能够相信了,他说:“好啊!你讲得真的不错,那我们来修学佛法吧!”这时候你就可以介绍真正能够亲证三乘菩提的书,你能够跟他介绍真正能够教他脱离三界有为法这样的教授师来带领他;这样子这一个人因为你的指示,他就能够在佛法当中去修学,那么你就是他发起正法的因,所以他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的时候,他的缘和你的缘都会结在一起。这个是菩萨要能够运用善巧方便,来以慈心利乐众生。同时菩萨他也能够看到众生在没有归依处的时候,能够告诉他真正的归依法;因为一切的众生都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生死,身心有如漂浮在大海中,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归宿,所以很多人到处去找、去寻访明师。也因此一个菩萨,他自己对于三宝的信受、对于因果的信受、对于我与我所的了解、对于断我见的知见,都能够有正确的认知,所以对于要如何修学,能够有确定的信心。他看到众生在茫茫大海当中沉浮,看到众生找不到可以依止的善知识时,菩萨会发心告诉他真正的佛菩提道修学的归依处,让这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归依在三乘菩提的修学下来修学,不会在世间当中忙忙碌碌耗用一生,而找不到真正的修学方法。

我们看到许多的人,他这一世跟了许许多多的法师,跟了许许多多的上师来修学,但是修到最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学什么,茫然无依,心里是浮浮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菩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修学的妙道。也因此菩萨要以慈心发心,给众生真正的乐,帮助众生能够在佛法上得到实证的妙法。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的一个发心,他的心常常住在慈心当中,那么他就不会有不好的戒行产生,那他的戒行也能够清净。所以我们在发四宏誓愿的时候,有说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愿,我们能够把心放在这样的一个宏愿当中,我们能够依着众生的因缘,不断地为他开示佛法的妙理,为依着众生的因缘,次第地来陪伴着他、来带领着他,这样子我们的佛菩提道也能够很快地精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众生他有烦恼的时候,当众生不知道如何解脱的时候,我们在对他说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里也在思维整理自己心中所受的法,自己的体证;然后依着自己的体证、自己心中所受的法,把它整理出来,依着对方的因缘来告诉他。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可以说两个人都能够有所成长;他能够听你所说的而能够找到正确的方针,而你也因为在跟他诉说的过程当中,自己对于体证、对于佛法的内涵,又能够有更深入的观察。如果你所遇到的这一个人,他是非常善于思维的,他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那么你更能够因为他的善于思维,更为了要一个一个解决他的问题,而让你的思维能够更加地敏锐。

也因此一个菩萨在面对众生的时候,他所希望能够给众生的是众生能够在菩提道上的前进,而不是在世俗法上面的这一些事情。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些人他觉得:“我要慈心来度众生,所以我就发愿,我希望能够接受所有众生的一切业障。”这个发心我们当然说:“真是了不起!”但是也应该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一个能力。有些人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心思,所以他有可能在这一世都病歪歪的,他自己都没有智慧能够解脱,又怎么能够帮助众生解脱呢?所以我们今天在度众生的时候,以慈心来摄受众生的时候,我们要有智慧。这一个智慧要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看他的因缘,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子来跟他说;另外一方面,也要看自己目前的修为,如果自己的目前修为,还没有到达某一个程度的时候,我们不要承担太多自己没有办法承担的事情,我们先承担一件事情下来,把这件事情好好地作好,把这件事情好好地圆满它,我们再来承担第二件事情。如果说我们一下子没有办法承担很多事情,却把所有的事情都接下来,这样不但事情会作不好,那么自己也会病倒了。所以一个菩萨,他在发慈心要利乐众生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次第的心行。

还有菩萨在利乐众生的时候,应该要有主动的心行。在布施一切众生的情操之下,我们不能说:这一个人是跟我比较好,所以我们先度他。虽然有因缘的关系,所以会度跟自己缘比较深的人,但是也要有一个心念:不论这一个人跟我有没有缘,我都要能够帮助他离苦得乐;纵然是没有缘,心里也要想:“我如何能够成就跟他之间的缘分,能够在他心中种下菩提正因,种下善法的种子。”所以先以恩加的教化,就是先结下善缘。古德有说:“在成佛之前,要先为众生作马牛。”就是要先为众生作牛作马,这当然是一个形容词,但这个意思表示:就是我们要先跟众生结下善缘,跟众生结下善缘以后,再为他说佛法的内涵的时候,他就能够接受,这也就有一点像世俗常常说的“见面三分情”的道理。对于我们和他之间完全都没有因缘的,我们先种下善缘,如果这一个人,他是对我们不满的,或者说我们心中对这一个人感觉不是很好的,这一种人我们要如何以慈心来面对呢?其实菩萨这时候应该是要这样想,也就是:“我为什么和他之间会有不好的感觉?我为什么和他之间会有怨仇的感觉?”这时候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落在我跟我所当中。一个菩萨除了要主动地,接近我们不认识的人,也应该要主动地去接近与我们有怨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地去接近与我们有怨的人,这样子他也能够渐渐地改变对我们的态度。所以菩萨要利益众生的时候,能够先利益怨家,再来利益眷属,这样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心念。为什么说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心念呢?因为当你去摄受你感觉的怨家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心中有那微细的念头在挣扎着——好与不好、善与不善;也因为你有这些微细的念头出来,那么你就产生了调整的势力。你会发现原来我的心中,还会有这么多的染污,原来我的心中,还会这样跟众生计较。

所以一个菩萨,如果他愿意以慈心发愿,和自己有怨恨的人来作佛法当中的交流 ,这样其实真正利乐的就是自己。所以 平实导师他写了许多的书出来,他写了许多的书出来,许多人都骂他,也在网络上批评他,也有人在私下搞小动作;但是 平实导师对于这些人,心里都没有任何的埋怨。他会以这样的想法,就是:这些人是因为被误导的,这些人是因为被表相所系缚的,这些人是因为在法义上没有办法真正的认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众生能够真正知道佛法的内涵是什么,我应该要更向他们讲清楚说明白。所以 平实导师的书,写得一本比一本内涵要丰富,那个目的就是能够以慈心来利乐众生。

今天就跟大家谈到这里,祝愿您:修学佛法,慈眼视众生,见到您慈悲的眼神,都能随行于大乘佛法的清净自在中。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83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