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9、宗通概说(下) 正光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光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一集已说明了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要远离恶知识,以免与恶知识成就共业,而障碍自己佛菩提道及解脱道修行;第二个重点是要亲近真善知识,以及接受真善知识教导,跟随真善知识修学正法,并在真善知识教导下,未来才有可能证悟,未来才有可能发起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乃至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圆满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这样的成佛之道才是真正释迦世尊所说的成佛之道啊!

接下来继续谈的是“宗通概说下集”。请各位菩萨翻开平实导师所著的《宗通与说通》课本第34页倒数第5行。书上是这么写着:“见性者有二,一非见性宗通,一为见性宗通。”

所谓非见性宗通,是指明心的宗通,也就是见成佛之性的佛性;见性宗通指的是肉眼见佛性,也就是眼见佛性的佛性。虽然这两者都简称为佛性,但是这两种佛性的内涵与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成佛之性是指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是这个如来藏的运作而显现衪的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性是本有的、本来就具足的,衪不需要你去修行,也不需要你去改变衪,祂本来就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所以自性清净。之所以要修行,乃是要改变如来藏体内所含藏的七转识染污的种子,使得七转识种子清净,乃至究竟清净。由于断除了烦恼障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与所知障的无始无明随眠,使得如来藏的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完全断除,如来藏改名为佛地的无垢识。由此可知,因地的如来藏与果地的无垢识本体都是清净的,没有不清净的。这也是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所说“只改其名,不改其体”的道理。

然而,这样甚深微妙的道理,却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二乘人急着想入涅槃,不像菩萨能够广度众生,所以,佛在初转法轮隐说真心为无余涅槃的本际、我、如、识……等名,仅告诉二乘人如何断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已;待弟子们能够实证二乘菩提,对佛产生信心,佛才为回小向大的二乘人讲述如来藏种种体性。所以,佛在二转法轮、三转法轮讲述如来藏种种名,譬如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等名。所以说,这些甚深微妙的如来藏法是佛专门为菩萨而说,不是为二乘人说,所以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二乘人无法了知,更何况是凡夫所能知。也难怪有愚痴无知的凡夫,竟敢诽谤如来藏是缘起性空、是生灭法,完全置自身于危险而不顾,真是大胆啊!

眼见佛性乃是狭义的佛性,是如来藏的见分,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十住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可以看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成就如幻观而转入初行位中。这有经典为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大般涅槃经》卷八)

解释如下:【迦叶菩萨向佛禀白:“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可了知,为什么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见佛性?”世尊答言:“迦叶善男子!就好像二乘人,如果他未修得神通,不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因为随顺契经所说,相信我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所以才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佛性。”】由经文开示可知,如果佛弟子们能够具足三资粮,也就是定力、慧力、福德具足,透过看话头的功夫,一念相应慧,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见佛性,是如来藏直接出生的见分,外于六尘运作,而在六尘境界分明显现,迥异成佛之性的佛性;因为成佛之性是没有境界的法,而眼见佛性是有境界的法,两者体性完全不同。然而,却有人不顾经文开示,故意扭曲说“肉眼不能见佛性”,真是愚痴啊!

又另一部经典也开示,十住菩萨可以眼见佛性。经文如下: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

解释如下:【佛说:“善男子啊!譬如色法可以显示它本有的青黄赤白之显色,也可以显示它本有的长短方圆之形色,可是瞎眼人他是无法看见色法的显色及形色;虽然看不见,却不能说色法本身没有显色及形色;如果眼睛正常的人,他还是可以看得到啊!眼见佛性的道理也是这样子,一切众生因为没有三资粮来庄严,所以无法眼见佛性;如果具足了三资粮,十住的菩萨可以看见佛性少分,如来则是具足眼见佛性所有功德,所以清楚分明眼见佛性。十住菩萨所见的佛性,就好像夜间里看见物质一样,不是很清楚;如来则是具足眼见佛性所有的功德,就好像是白天看见物质一样,非常清楚。”】由佛的开示可知:十住菩萨可以用肉眼见佛性,只是少分见,不是那么清楚分明;佛则具足眼见佛性所有功德,所以眼见佛性非常清楚分明。

综合上面所说,归纳如下:十住菩萨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亲眼看见如来藏直接出生的见分,外于六尘而运作,而在六尘境界上分明显示出来的佛性;这个眼见佛性的佛性,迥异成佛之性的佛性,两者是不同的法;成佛之性的佛性,是没有境界的法,眼见佛性的佛性是有境界的法。

说到这里,或许有些菩萨们会觉得很奇怪:禅宗祖师所谓的明心见性,不都是指明心吗?不都是指佛性吗?为什么这里会多出一个眼见佛性的佛性,而与明心的成佛之性完全不同?因为这样的缘故,有必要加以解释,让大家能够了解禅宗祖师所说的佛性,到底在谈什么。

在禅宗典籍记载中,共有一千七百多则公案,里面有证悟的祖师的公案被记载下来,也有错悟的祖师、没有证悟的祖师的公案被鱼目混珠记载下来。因此,能够证悟的祖师本来就不多,本来就是少数人,不是多数人;加上有些证悟的祖师慈悲心特别重,不畏隔阴之迷,愿意继续留在娑婆世界,一世又一世投胎来度化众生;所以,扣除这些祖师重复计算的缘故,证悟的祖师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这些证悟的祖师所记载的公案,绝大部分是在讲明心,是在讲见自己成佛之性的佛性,不是在讲述肉眼见佛性的佛性。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主要原因是眼见佛性在明心之上,所以在禅宗典籍里,能够眼见佛性的人并不多,不到一打人。因此,能够眼见佛性当然比明心困难了很多,而且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至少是明心的十倍以上。因为这样的缘故,明心的人比见性的人多了很多,所以明心见性就成为禅宗祖师证悟明心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明心见性就是明自本心,见自己成佛之性的佛性,而不是肉眼见佛性的佛性。

然而,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有人分不清楚真善知识所说的佛性,到底是成佛之性还是眼见佛性,就随便诽谤真善知识说法,说真善知识不如法;乃至更有下者,不仅自已没有正知见,而且被人误导后以错误的法来诽谤真善知识说法,那不是有智慧的人应该有的心行。譬如,真善知识说“成佛之性是没有境界的法”,可是有人却将意识的自性,也就是见闻觉知性有境界的法,说是成佛之性,诬赖真善知识说法错了。又譬如,真善知识说:“眼见佛性的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有人却故意断章取义、断句取义,说佛性就是见闻觉知性。像这样用断章取义的方式,不举全部法义,只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却来诽谤真善知识不如法,真是愚痴啊!因此,学佛人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千万要分辨真善知识所说的佛性到底是哪一种:是成佛之性呢,还是眼见佛性?以免分不清楚而诽谤真善知识说法,成就诽谤贤圣的大恶业,那可是一件很冤枉的事。

又,见性的层次有四种: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

凡夫随顺佛性,是指凡夫对眼见佛性加以臆想及感觉,常将见闻觉知性当作是佛性,因此一定会堕入妄知妄觉中。譬如,有人主张“佛性就是知觉之性”,你就知道他一定是凡夫,不是菩萨。为什么?因为不相信真善知识的开示,“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也不相信佛在《大般涅槃经》开示,“十住菩萨可以肉眼见佛性”。由于不能了知眼见佛性的真实道理,只能臆想及感觉,常将六识的自性,也就是见闻觉知性当作佛性,成为自性见外道而不知。

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乃是未入地的菩萨找到如来藏的作用,是如来藏直接出生的见分,外于六尘运作,而在六尘境界分明显现;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是菩萨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而成就如幻观。然而,未入地菩萨眼见佛性一定要有定力、慧力、福德来庄严。定力的部分,要有看住话头的功夫,而不是看住话尾的功夫;不仅能够看住话头,而且还要将话头看得清楚,未来才有机会见性;如果定力不好,就算能够见性,也是看得模糊,没有功德受用。慧力的部分,要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是如来藏直接出生的见分,外于六尘运作,而在六尘境界分明显现等。福德的部分,至少要有明心十倍以上的福德,这样福德不容易累积,所以学人想要累积自己眼见佛性的福德,唯有在正法团体才能成办,未来才有机会眼见佛性。

这里有两个方法可以很迅速地累积自己福德,提供给各位菩萨参考:一者,要在正法团体培植福德,不论是在台前或幕后,不论是出钱或出力;二者,要不断地摧邪显正,不断地救护众生,乃至甘冒生命危险而不顾,让众生了解正法与相似佛法的差异,导正众生的邪见,而远离恶知识误导。能够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就能迅速累积自己的福德,未来可以眼见佛性,而成就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

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有三种。第一种,明心直往地上菩萨随顺佛性。于三贤位中已明心,不修禅定、五神通,但跟随真善知识修学百法明门等一切种智,于初地才见性,所以无法发起轮宝及庄严报身,不能面见百佛、供养百佛以及亲受唯识学的微妙理。第二种,明心见性直往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未入地前已明心见性,跟随真善知识修学百法明门等一切种智,于初地满心蒙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能到十方百佛世界,面见百佛、供养百佛,以及听受唯识学的微妙理。第三种,二乘俱解脱无学回心之地上菩萨随顺佛性。有两点说明:第一点,乃是菩萨依据《华严经、十地经》所说的成佛之道修行,于三地前未修四禅八定、五神通,于三地快满心才修学,成为俱解脱阿罗汉,而能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能到十方佛世界面见诸佛,以及听受唯识学的微妙理;第二点,二乘俱解脱无学回小向大,明心见性后于初地前修五神通、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入初地,于初地领受百法明门,后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发起庄严报身及轮宝,能到十方佛世界面见诸佛,以及听受唯识学的微妙理。

然而,不论是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或者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里面有种种差别与实际的例子,都详细记载于平实导师所著的《宗通与说通》课本第33页到43页。这些差别与实际说明,都是平实导师说法度众二十几年来亲身经历的例子,可以作为学人在眼见佛性前参考用,学人可以依此熏习,未来就有眼见佛性的机会。然而,这些并不是三言两语于短时间可以一语道尽的,又限于时间不够,只好请诸位菩萨详细阅读平实导师所说的三种随顺佛性的种种例子,在此不多说了。

诸佛随顺佛性也就是十方如来随顺佛性,是指十方如来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于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佛地的无垢识的八识心王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心所有法相应,所以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有法都能独立运作,随缘赴感靡不周,利益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无有穷尽,这就是十方如来随顺佛性。这样的佛性,等觉菩萨也无法了知,唯有诸佛才能了知的境界。

又,宗通可分为五种:真实义通,离二边通,得通,不思议通,意通。所谓的真实义通,就是菩萨找到如来藏,不仅可以现前观察祂的真如性分明显现,而且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对于佛菩萨所开示的如来藏正理,不论是中观与种智,渐渐能够如实了知与通达,名为真实义通。所谓的离二边通,是菩萨找到如来藏以后,可以现前观察如来藏本来就离两边、本来就中道,不仅有“八不中道”义,而且还有无量“不”的中道义,因此能通达别相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所谓的得通,乃是菩萨找到如来藏以后,有了法身德,以及找到如来藏发起的总相智的般若德;由于菩萨有了法身德,可以现前观察如来藏分明显现;以及有了般若德,依此可以进修别相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因此,菩萨未悟之前,没有法身德、般若德,如今悟了,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德;本来没有,如今得到,名为得通。所谓的不思议通,乃是菩萨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德,这二德不共二乘,就算二乘人穷尽禅定、神通与智慧,也是无法了知菩萨的智慧境界;既然二乘人无法了知,更何况是凡夫所能了知,因此菩萨的智慧境界,对于二乘人及凡夫而言,真是不可思议啊,名为不(可)思议通。所谓的意通,由于明心的菩萨有了法身德、般若德,唯有同样的明心菩萨才能了知,因此明心的菩萨能够隐覆密义地讨论如来藏种种体性,都能心领神会,这不是二乘人穷尽心力、侧耳倾听所能了知,这就是意通。

从上面宗通之五通内容来看,它们是有次第的,也互相含摄的。因此,只要稍微思维里面的内涵及次第,以及站在如来藏前后左右的立场来考量,就可以了知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铭记不忘了。为什么?因为有了胜解的缘故,也就是对这五通有了殊胜了解,可以成就念心所而铭记不忘。由于学佛人对众多佛法名相内容无法深入了解,常常要死背,当时虽然记得了,可是时间久了还是会忘记;因此,后学建议大家去思维这些佛法名相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成就胜解,而且还可以成就念心所,时间再久也不会忘失。

讲到这里,时间也快到了。因此作个总结:所谓的见性有两种,一者,非见性的宗通,就是明心的宗通,是指成佛之性的佛性;二者,见性宗通,是指眼见佛性的佛性。这两种佛性的内容与境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没有境界的法,后者是有境界的法。十住菩萨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见佛性,是少分见,不是多分见。又见性有四种: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以及十方如来随顺佛性。又宗通可分为五种:真实义通、离二边通、得通、不思议通、意通。只要思维这五种内涵及前后左右的相互关系,就有了殊胜了解,就可以铭记不忘了。

说到这里,时间到了,就此结束。下一集将进行第三节“说通概说上集”。敬请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45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