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1、本书亦名成佛之道 正礼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礼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从这一集开始,正觉教团准备为各位介绍平实导师在公元两千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叫作《宗通与说通》。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深一点,但我们会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跟各位解说,欢迎大家能够持续地收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本书《宗通与说通》,它有一个副书名叫作“成佛之道”。为什么这本书的副书名要列为成佛之道呢?那就是因为平实导师当时出来弘法之后,就发现佛教界与佛学界有一个看法,就是说把解脱道当成是佛菩提道。可是这样的见解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认为佛陀所成就的佛果跟阿罗汉是一样的,跟二乘所证的阿罗汉果是一样的,最多就是成就辟支佛果;也就是说,他们是认为佛陀最多就是一个独觉而已。所以因为这个缘故,就把成佛之道变成只是二乘人所实证的一个内容,可是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成佛之道就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变成只是“声闻之道”或者是“缘觉之道”。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平实导师就写了这一本《宗通与说通》,并且把它亦名叫作“成佛之道”。

譬如说在当时的环境里面有一本书叫作《成佛之道》,它里面就这样子说着:“虚大师深感于中国佛教末流的空疏贫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这与西藏宗喀巴大师,宗承印度的中观与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关于太虚大师他所说的三个结构我们不必去探讨它,这本《成佛之道》的内容就是根据“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的结构来写成的。而且他说它里面的内容是跟《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是完全相符合的。

而且这本书《成佛之道》它还继续说:“一般以为:四谛与缘起,是小乘法。不知大乘的‘甚深诸佛法’,也都是‘由是而显示’出来的。约偏重的意义说:小乘法着重于苦与集的说明;大乘法着重于灭与道,特别是灭的说明。”也就是说,《成佛之道》这本书认为:小乘是比较偏重在四圣谛里面的苦圣谛、集圣谛来作说明的,大乘只是在说明四圣谛里面的灭谛以及道谛而已。可是这样的内容并不是正确,为什么?因为他所说的成佛之道就等于是完全相同,就是说,大乘法所修的也是四圣谛,小乘所修的也是四圣谛,所以说就是把解脱道当成是佛菩提道。

而且他是解说他的成佛之道的这个内容,是跟《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是相同的,因为他是依据这样的内容而写成的。而《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它的下士道说明就是三归,然后要相信业果因缘等等;它的中士道所说就是对于苦集谛这两谛的思维;所以说它等于是把后面的灭谛跟道谛就归于上士道的内容。所以《成佛之道》这本书所说的内容,事实上确实是跟《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结构是相符合的。可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它会把四圣谛里面的苦圣谛跟集圣谛两谛当成是中士道,然后把后面两谛灭谛跟道谛放在上士道;事实上它有一个目的,也就是说他们这本书是认为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学完成之后,事实上还要进入宗喀巴所说的另外一本书就是《密宗道次第广论》的修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内容就是只有四圣谛;可是四圣谛是不能使人成佛的,所以宗喀巴他还要写作《密宗道次第广论》来作为成佛之道,它的意涵是这样子的。

那《成佛之道》这本书的作者,事实上他也对于《密宗道次第广论》进行了润色,所以他也知道说《菩提道次第广论》跟《密宗道次第广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因为他是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来写成《成佛之道》的,所以说从这样子我们可以知道,《成佛之道》跟《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所说的基本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而《菩提道次第广论》它的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密宗道次第广论》所修的双身法而作准备。至于《成佛之道》所说的结构跟《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内容结构是一样,那它是不是有在为双身法来作准备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因为它里面没有作这样的解说。可是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当时确实是有这一些说法,对于佛陀所成就的成佛之道的内容,是把解脱道当成是佛菩提道这样来认识的;可是这样子并不是符合佛法真正的意涵。

我们可以从律部里面所说的内容来稍微解说一下,解脱道所实证的内涵一定是跟成佛之道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解脱道它只是“声闻之道”或者是说“缘觉之道”,它不可能是“成佛之道”。

譬如说,我们看律部里面《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六里面说:

【世尊说此四谛法时,阿若憍陈如证诸漏尽,心得解脱。四人于此法中,离诸尘垢,证清净眼。尔时世间中有二应供,一是世尊,二是憍陈如。……尔时世尊说此法时,彼四人等闻此法已,心得解脱,证阿罗汉果。是时世间有六阿罗汉,佛为第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六)

从这个律部所记载,它说明的是佛陀度五比丘,然后首先证得阿罗汉果的是憍陈如,接着后面四位次第而证;特别说当时世间有六位阿罗汉,可是佛为第一。所以显然这里又说了阿罗汉,又说佛,而且说佛是第一,并没有说有六位佛陀在世间;因为如果说解脱道就等于佛菩提道的话,这个律部应该说当时世间应该就有六位佛陀,而且应该是佛佛平等;因为阿罗汉道它不是无上的,因为佛是等正觉,所以说当然会有佛是第一,因为佛陀是超越阿罗汉。而阿罗汉呢?阿罗汉是有上,所以阿罗汉有所谓的慧解脱、有俱解脱乃至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可是不管他是慧解脱或者是俱解脱,或者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事实上他都不是佛陀;因为佛陀所实证的佛菩提道是超越了声闻,所以说佛为第一。如果说阿罗汉就是佛的话,那应该说当时的世间有六位佛陀,而且是佛佛平等,因为佛陀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既然诸佛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诸佛之间就没有所谓谁第一的问题,而是佛佛平等。所以从律部这个记载就可以知道,阿罗汉跟佛陀所实证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世间有六阿罗汉,可是佛为第一。事实上所宣说的就是解脱道不可能等于佛菩提道,而且是佛菩提道超胜于解脱道,是超胜于二乘的;因为佛陀所实证的佛菩提道是大乘,大乘才是成佛之道,二乘解脱道并不是成佛之道。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宗通与说通》这本书它的副书名就叫作“成佛之道”。

平实导师当时采取的策略并不是破斥其他的书籍,而是直接把成佛之道的内容把它写出来,各位就可以凭着这本《宗通与说通》的内容,来跟其他有在叙说成佛之道的这个内容的书,可以作一个比较,各位就可以知道说什么叫作成佛之道。

我们接着来看看这本书的书背,它写着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它说:“本书阐释证悟者应有之见地,及通达宗门者所具之说通相。并宣示宗通之实质内涵及悟后进修佛地功德之法道与次第,故又名成佛之道。”也就是说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把成佛之道的五十二位阶,把它一一阶用这种方式来解说,因为成佛之道的五十二阶位,跟二乘人所实证的四果或者是说五果来说是不一样的。成佛之道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这五十二位阶的修行,如果我们一一来写的话,那太繁复了;所以平实导师就以《宗通与说通》的内涵,来跟大家解说。也就是,直接来宣示说佛菩提道所要修证的内容,就是要先明心见性,要先开悟,而且要能够通达宗门。通达宗门的意思就是说,对于宗门也就是禅宗所证悟的第一关、第二关、第三关能够完全来了知,这样子才是对于宗门的通达。而这个三关,第一关的明心开悟,跟第二关的眼见佛性,乃至第三关的过牢关,它所实证的内容全部都是围绕在第八识如来藏心的实证来建立的。所以这本书所要阐释的就是:真悟者如果说他实证了宗门的三关,他所应该具有的见地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内容?因为这样见地就可以让这个菩萨能够对于成佛的法道能够逐渐了知,所以才称为大乘的见道;因为已经见到佛菩提道,而且同时也见到佛菩提道跟声闻之道、跟缘觉之道的不同。至于详细的内容就由后面的正觉教团的诸亲教师来跟各位解说。

我们接下来要跟各位来讲解一下这本书“自序”的部分。在自序的部分,平实导师刚开始有提到,他跟诸方大师,有一些条件之下是没有办法跟一些大师来对话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证不一样;而且诸方大师所落的一些堕处平实导师都了解,可是平实导师所实证的内涵,譬如说第八识如来藏的内容、眼见佛性的内容乃至牢关所实证的内容,诸方大师都不知道——既然所知不同,如何能够对话呢?而且诸方大师有一定的地位,对于平实导师出来弘法,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一个法师、一个菩萨僧,是不愿意对话的。因为这缘故,所以平实导师也无意于攀缘这些大师,所以彼此是很难对话。而且在这一本书,也就是《宗通与说通》出版的这一年,事实上导师也同时出版了《楞伽经详解》的第三辑;而且从这第三辑开始,平实导师对于诸方大师的落处,就直接提出他们的名字而加以解说来摧邪显正,可是也是因为这样子,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评论。

平实导师为什么要举名来作破斥呢?那就是因为很多法义——很多人并不了解某某大师他说了哪些事情;所以以前作了一些破斥,可是破斥之后并没有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作这个破斥,然后这个破斥的内容对象是谁呢还是不知道,所以还是有很多人被误导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平实导师就只好在《楞伽经详解》第三辑之后,就开始具名来破斥。也因为这样子引起一些人的烦恼,因为对于名师的崇拜产生烦恼,也对平实导师作了种种的一些人身的攻击,而不是在作法义辨正。所以平实导师就在这个地方提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回到法义的论证,而不是作人身攻击。因为法义辨正才是真正对大家有利的,因为佛菩提道或是解脱道所实证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才是依法不依人;而不应该依于名师的大名声,而不管佛法真正的内容。

平实导师接着就提到说,为什么祂要作这些破斥?就是希望能够荷担如来家业,能够护持“批判之佛教”。因为佛法本身是具有正知见的,而且是对于法界的实相,对于解脱所证的内涵,它是有一个客观的定义的,而且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它是具有这种智慧性,所以当然就有是非之分。所以在佛教中,事实上是有批判的精神,而这个批判的精神的目的,就是要让佛教的法能够清净,对于整个佛教的戒行能够清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一切的众生能够迈向解脱,然后实证实相的智慧。

除此之外,书中有提到一位先生叫作前现代禅的张志成副宗长。这位先生他在1999年曾经在网路上写出一篇文章来评论平实导师,说平实导师没办法跟诸方大师对话;也评论说平实导师他对于“阿含”跟“中观”有所贬抑,也就是指责平实导师否认了“阿含”、否认了“中观”。可是事实上平实导师并没有否认“阿含”,也没有否认“中观”;所以平实导师后来就写了《阿含正义》这些书,也欢迎大家去阅读。而且平实导师对于中观,是对于应成派的中观——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提出辨正;因为应成派中观所说的六识论并不符合佛教所说的八识论,是因为这样而提出评论。可是依于八识论所说的中观,也就是般若的实证,平实导师他是支持的;而且也是站在八识论的中观,来对六识论的中观提出了评论。是因为对于法的见解不同而进行评论,而不是只是立场上的问题,而是说佛法的实证根本的内容是如何,这是最关键的地方。所以说,平实导师并没有否认“阿含”,也没有否认正确的“中观”。

张志成先生他是前现代禅的副宗长,而现代禅在2003年李元松老师舍寿之后就已经解散了;而李元松老师他当时在舍寿前写了一封给佛教界的一个忏悔文,忏悔说他对于以前的增上慢表示忏悔。对于他这样的精神,我们在这里也表达对他的一种尊敬。因为对实证的内容是应该要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而有大妄语的现象时,应该要学习李元松老师这种依法不依人的精神来对自己忏悔,来对大众忏悔,来更正法义的错误,这样才是大丈夫所为啊!也是所有佛弟子所钦佩的地方。张志成先生是李元松老师的学生,所以他也秉持着依法不依人的精神,在现代禅结束之后,解散之后,他就开始来寻觅真正的佛法。因为李老师已经无法依靠,所以他就开始来寻觅,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什么是李老师原来想要探求解脱、探求实相的智慧的内容呢?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张志成先生他就开始来寻觅了,而终于在2005年接触到正觉同修会。

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因为我们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先暂时说到这边。我们下节再为各位继续来说明。

阿弥陀佛!

【浏览量 997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