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75、大乘佛法之精随以如来藏为根本(三) 正旭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旭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在上一集中,我们探讨了大乘菩萨跟二乘菩萨灭苦的方法不同。现在有个问题,既然修学二乘也能灭苦,那为什么一定要修大乘,一定要去证如来藏?

我们来想想看,当你一个人看到别人有苦的时候,你是不是会产生慈悲心,希望他能够离苦?所以,为什么社会有这么多善心人士,要去帮助受苦受难的人。所以,菩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虽然他自己也能灭苦,但是自己灭了苦以后,他回过头来看:“众生有这么多苦,我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灭苦,而要入无余涅槃呢?”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悲心,所以他就一定要修学大乘。

但是,证如来藏就可以不入无余涅槃吗?是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后,他可以度一切苦厄。二乘人他因为把五阴灭掉了,所以他已经无法在人间来帮众生灭苦;但是菩萨因为要保留了这个五阴,保留了这个五阴的当下也要能灭苦,所以才需要去证如来藏、证般若。然后他虽然有五阴留在世间,但是他不觉得苦;因为他知道了生命的实相,也就是五阴不是我,但是如来藏从来没有灭过;所以,他因为灭了这个苦以后,他能够让五阴继续留在世间,而不觉有苦。

为什么他不要入无余涅槃?因为悲心的缘故。一般人的悲跟菩萨的悲心其实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的悲心,他是看到人家有苦,他只是帮他能够暂时止息,短暂地暂时止息他的痛苦而已,最多也只能帮助他这一辈子不要再继续有苦;但是菩萨不一样,菩萨他的悲,他是想要让众生不要在六道轮回中一直在作生死轮回的这样的苦。也就是说,菩萨去观察众生有各种苦,其实总共有一百一十种苦,菩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也要灭这一百一十种苦,所以他会去作观行;当他在观行当中,同时体会到说“原来众生有这么多苦”,他也发愿要把众生的这些苦都灭掉,所以他不要入无余涅槃;所以当他入初地菩萨的时候,他就发了十无尽愿,只要有众生没有离苦,他就不入无余涅槃。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不断地让自己灭苦,然后他也不断地去观察众生的苦;然后最后自己把苦灭了,但是他也具足了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有能力让众生也灭掉这一百一十种苦,就像一个人要教人家游泳,他一定要会自己游泳。所以当菩萨有能力灭自己的苦以后,他也发愿要灭众生的苦,他也有能力灭众生的苦,这时候菩萨的悲心,就可以称作“大悲”了。

所以,悲其实分好几个层次:一般人的悲,他只是短暂地止息了众生的苦而已;那菩萨的悲呢,他因为发愿要让众生灭掉六道轮回的苦;菩萨的大悲是自己也有能力灭苦,他也有能力去灭众生的苦,这样的悲叫作大悲,所以悲分成这三个层次。所以我们说,菩萨是从大悲中生,自己没有能力灭苦,就不能称为大悲,所以佛也是大慈大悲。

简单地说完悲与大悲的不同,再回过头来说,既然修学二乘也能灭苦,为什么要修大乘?因为必须不让五阴在三界中消失,而能继续度众生灭苦,那么就必须修学大乘;如果不修学大乘,这个目的是办不到的。所以菩萨为什么要修大乘,而不是只有修二乘。

接下来讲,我们的标题是什么,就是说大乘的精髓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大乘的精髓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般若,第二个是唯识,主要的是这两个部分。

般若经是依如来藏而说,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只认为般若经讲的就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所以你不要执着这个世间法。其实不是!般若经讲的空是在讲如来藏,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等一下我们就举一些经文来说。般若经大家听过的经,或者是说平常你在作课诵的过程当中,你会去把它拿来课诵的经,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一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所以我等一下就用这两部经来说明,为什么般若是依如来藏而说。

我们先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渡 渡彼岸,既然要渡彼岸,表示有个彼岸——彼岸真实存在,否则讲波罗蜜多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祂不是完全空,因为有个彼岸。那彼岸是什么?彼岸要靠般若才能渡过去,这个彼岸是永远不会坏灭的,所以才叫“金刚”;如果彼岸会灭,你就不能说祂金刚。所以说要渡彼岸需要般若,彼岸又是真实,所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在讲不灭的彼岸;不灭的彼岸是什么?就是如来藏。这个道理是什么,我们举一些经文来作说明。

首先在《金刚经》里面讲的,就是须菩提首先请世尊开示:【“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须菩提问佛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大心,想要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发了成佛的心——如果他发了成佛的心,他要如何安住其心呢?如何降伏其心呢?佛当然作了一些开示。我们就举其中一段,你要怎么安住其心,我们举一段经文来作说明。

首先,佛就开示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识来解释这一段,六个识,我们来看六个识有没有办法无所住:当一个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当你看了这个东西以后,其实你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在六尘上面接触了六尘的时候,你已经分别完成了。也就是说,接触六尘以后,三个剎那你就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那知道什么东西,就一定是有所住。所以这里在讲的,不是在讲要你把你的六识心无所住。很多人就说:“因为佛经里面讲应无所住,所以我要把祂修成不分别,譬如说我在吃饭的时候,我都能够不分别。所以因为佛说要应无所住,因为有所住就有分别,所以我只要无所住,我就无分别。”但是,要把六识心修成无分别,你来看看是不是可能。

先从刚刚讲的这个吃饭:你在吃饭的当中都不分别,是不是可能?第一个,你为什么会拿筷子去夹菜?为什么会把饭堆到嘴里面去?你怎么知道它是筷子?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拣到了那个菜,然后可以把它拿回来,放在嘴巴里面?因为你一定是已经知道那是筷子;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筷子,你怎么会去拿筷子呢?你怎么会知道这是饭,然后你把它扒进嘴里面去呢?所以,如果说你要把觉知心,能够分别六尘的心,这个觉知心,说要把祂修到没有分别,然后变成无所住的话,那么你连吃饭这件事情你都办不到,那你如何修行呢?

再来说,佛真的是无分别吗?无分别祂怎么说法?无分别祂为什么会说“须菩提”啊?祂为什么不会把须菩提弄成是阿难呢?祂为什么知道那个人叫须菩提?所以表示说,一定有个分别的心,还有一个不分别的心,那这个不分别的心其实指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无所住,是因为祂从来不在六尘万法上面起一念要去分别,祂也不去分别,所以说祂对于六尘无所住。所以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一定是在讲如来藏。也就是说,因为只有如来藏才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各位一定听过“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到底在讲什么?也就是说,有一个你布施的对象,也有一个人在布施,就是我在布施,那有施者,有被布施者,所以有这两者,但是也有一个在布施的这件事情;三轮体空就是说,无有施者,无有被布施者,也没有布施这件事情,这才能说叫三轮体空。三轮体空觉知心是办不到的,因为觉知心一定知道祂要布施给谁,祂也知道我在布施,也知道有布施这回事;如果祂不知道要布施给谁,祂就不会去作布施;当祂布施的时候,这三轮一定都不空。所以唯一能够三轮体空的一定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从不分别你要布施的对象是谁,因为祂在六尘万法上面从来不起分别。所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其实在讲的是如来藏;所以,如果你没有证如来藏,你就办不到说可以达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以这一段话主要在讲如来藏的体性。如来藏的体性是无所住,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你的觉知心才能转依如来藏,因为觉知心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当你转依以后,你就可以说“我觉知心无所住行于布施”,这样的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菩萨第一步要做什么?学大乘法当然要证如来藏;所以佛在这里第一步就是要让你去证如来藏,你的福德才可以不可思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佛又怎么开示呢:【“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说,前面既然要让你去证如来藏,但是如来藏就是如来,也就是法身,如来藏其实就是法身;这里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其实是要叫你证如来藏,要你去见如来藏,如来藏才是真正的如来。所以祂就跟你问:你可以用身相来看见如来吗?也就是世尊祂具足三十二相,但是你看到的这个身三十二相,其实就是如来的应身。如果说你看到的这个会生灭的应身,你就不是见到真正的如来,所以祂才要这样子问。

须菩提就答说:【“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那这一段话到底在讲什么?须菩提就答复佛说“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着于身相而说可以见如来,你就违背了前面佛所说的开示:不可以住色声香味触法而来行布施。也就是说,佛所说的身相,你不可以着在身相上面;如果你着在身相,你就有所住,所以说你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果你住于佛的身相,你就看不见佛的法身。所以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在讲什么呢?也就是要你不要去着于佛的身相,这样你才可以见到真正的如来;你不但可以见到如来的法身,也可以见到、亲见自己的法身如来藏;当你亲见自己的法身如来藏,同样你是可以看见佛的法身的。所以这个重点就叫你不要着于身相上面,你就可以见到如来的法身了,同时也可以亲见自己的法身。

那再来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所以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要叫你去证如来藏,那要证如来藏,你第一个要知道什么?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如果你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这样的道理,你是不可能见到如来藏的,因为你一定会落在五阴十八界的这个相上;当你落在五阴十八界这个相上,你不知道它虚妄,你会认为它是真实,所以你就没办法找到那个不是五阴十八界当中的那个如来藏。所以,唯有你必须先知道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的条件成立以后,你才可以见相非相;当你能够见相非相的时候,你就可以证得如来藏,也就是看到你本身的法身——如来藏就是法身,这样子你才可以说你看到了如来。

接下来说,【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那这一段话在说什么?佛说:“我过去在然灯佛所的时候,有得到任何一法吗?”须菩提就跟佛讲:“如来在然灯佛所,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一法。”各位想想看,怎么可能说我们的觉知心在世间运作,没有得到任何一法?如果说世尊在然灯佛所的时候,祂听到然灯佛所跟祂授记说“你未来世当成佛,号释迦牟尼”,那么祂怎么会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事情,表示祂知道祂未来会成佛,祂的名号叫释迦牟尼佛,这样怎么可能于法无所得呢?所以,这件事情一定不是在讲觉知心,一定是在讲法身如来藏。因为法身如来藏从不分别六尘,祂具足一切法;不管你的六识心在世间法上怎么分别,对祂来讲祂已经具足一切法,你所得的法对祂来讲都无所增益、无所增减。就是如来藏这个法身,祂不会在世间法上有所得,祂从来不分别六尘,怎么可能得到六尘法呢?所以这一段话仍然是在讲如来藏。

接下来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一段话其实跟前面讲的一样。佛问须菩提说:“这是怎么说呢?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每个人都知道,菩萨要成佛,当然要庄严佛土,不庄严佛土怎么成佛呢?但是为什么须菩提会答复佛说,“世尊!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其实回到前面我们所说的,如果你落在庄严佛土的这个声音相上面,落在庄严佛土的内涵上面,那么你就无法看到如来藏了。所以当佛在讲“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你如果不落在这个庄严相上面,你才可以了解说佛在讲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祂的目的是什么;唯有亲证如来藏的人才知道,“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到底它的意涵是什么,佛为什么要讲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唯有亲证如来藏,你才可以亲证这样的境界,因为这一段话其实是一种境界;但是因为你没有亲证,所以不知道。

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43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