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87、宗通之退与不退 正伟法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伟法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的节目,我们继续来进行《宗通与说通》的课程。今天我们的课程进度是要从第六章的第四节开始,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宗通之退与不退”,以宗通的退与不退来说明宗通退与不退的法要。然而因为宗通它有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明心的部分,第二个就是见性的部分;因为明心的部分与见性的部分有所差异,所以明心的部分退与不退和见性的部分退与不退是有所差别的。

而我们要了知真正的所谓的宗通的“退”,是说在有实证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实证就没有所谓的退可说,因为他根本没有实证,乃是误会了。而实证的部分,却有所谓退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是说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福德的不够或性障的太重。因为自己福德不够,是透过善知识的加持,透过善知识的帮忙,而让他能够有因缘触证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而明心;所以说因为福德的不够,而自己性障又太多、太重,那会因为种种的因缘而不堪任这个极为珍贵的法要的实证;所以就会有不如理作意的身口意行,而成就了退失的结果。所以说宗通的退,在明心来讲,主要的就是福德的不够、性障的太重以及善根的羸劣。而如果是一个没有实证的人,他没有所谓的宗通的退与不退的问题,他根本没有实证,怎么还有退与不退的问题呢?所以说,我们从这个方面就可以知道:不管是宗通当中明心的退与见性的退,都是在实证的前提下面来说有退、没退。而他的退失,有可能是完全的退失,也可能没有完全的退失,后来补足;譬如见性,我们后面会说明这个部分。

明心的退与不退,主要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的实证般若总相智,能够证得人无我开始,打破无始无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因为他亲自触证如来藏的无我性,亲自触证了第八识真如,进而能够转依于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因为转依了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因此他必须要有三德的具足发起;如果没有三德的发起,他不是真正的明心者。三德就是般若德、法身徳、解脱德。所以,不管是在真见道与相见道位的宗通的实证,他必须要具有三德。

为什么明心的人会有退失的现象出现呢?我们大概分为几种来看。

第一种情形是说什么?第一种情形是说,这一位菩萨他根本没有亲自参究的过程。这个情形就非常多了,因为他没有亲自参究的过程,所以他我见没有断;他处处的所思、所行、所抉择,统统落入到五受阴当中。因为他没有亲自参究的过程,所以他只是听到真如佛性的密意,听到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密意而当作他是证悟;那这样的人严格讲起来他其实是没有证悟,因为他我见没断。因为我见没有断,处处落到五受阴当中来取受五阴,这样取受五阴,继续轮转三界生死;而且他会因为没有断除我见,会错认识阴当中的任何一阴,乃至识阴当中微细的意识的变相、种种变相,不管它叫作意识,叫作细意识,叫作极意识,他都会把这些变相当作法界实相心,他是真妄不分。就算他知道了真如密意的文字表相,但是他却无法亲自领受如来藏,领受如来藏的种种中道体性,现观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进而能够转依;所以这样的菩萨,他对于蕴处界的观行,对于真如实相的观行,一定是非常不好的,所以他无法生起这分的智慧。又因为他福德欠缺,所以必须要有他人的帮助,才能够有少分的了知乃至接触。但是因为福德的欠缺,而自己的性障又极度地深重,那这样子的印证他以后,反而他生起了慢心;或者因为私心不遂,贪求世间我所的名闻利养,生起了贪心;乃至因为所求不遂,而生起了瞋心。因为贪瞋痴而慢,乃至骄慢,这些障道的因缘,自己的性障五盖严重地障碍自己的道业,反而因为善知识的加持,他因为性障的发起、福德的欠缺,进而就否定了他所证的如来藏。因为他否定的关系,所以说他就成为退失者。如果他否定,又不能够忏悔而回归于如来藏的实证的话,那将会沦堕于三恶。

所以说这个部分就是明心的第一种退失的部分。也就是说因为私心、因为贪心、因为瞋心、因为慢心的作祟,而这些的习气性障那么重,也代表他的福德是欠缺的,因为这样福德的欠缺,能够让他的骄慢长养。我们知道慢心是障道,也障禅定的实证;但是他因为过去稍有善根,与善知识曾结过善缘,透过善知识的慈悲加持;所以善知识因为没有善于观察他的根器而早记成熟,提早在他因缘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帮他触证了如来藏。但是却因为他的福德不够,无法堪任于这个金刚心的本来清净自性涅槃,进而错认回归为识阴当中的任何一分,把祂当作真实心,落入境界法当中。所以当一个证悟者的善知识,未来要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一定是要注意众生的根器以及因缘时节的观察,还有整个大环境的因缘是否能够成熟;不能因为为了眷属欲,而让因缘不成熟的众生能够了知法界实相的密意,这样就违背了佛所遮止、所制定的法毘奈耶,违犯了法戒,这是亏损如来、亏损法事的事。

那另外有一分,严格讲起来,他们根本没有实证的人,他们这些人是打探真如佛性的密意;打探了法界实相的密意以后,而只得到文字的表相却无法现观。这也是类似第一类人,他们严格来讲没有退不退的问题,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实证,没有透过善知识在其悟后对他的整理,帮忙他能够安住在不退位。所以我们在律部的经典有讲:过去的时候,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因为触证了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能够般若正观现前,但是缺乏了诸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护持摄受,在其悟后能够护持摄受他让他不退;他因为缺乏了这些善知识及诸佛菩萨的护持摄受,因此退失菩提心,十劫无恶不造。所以打探密意的人,他当然根本没有善知识可以摄受于他,他当然必定会走向律部《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讲,过去舍利弗的那个下场。所以说,善知识在度人证悟法界实相心真如如来藏的时候,就必须要善观因缘,要善于防止外道来打探密意,以这样子来防止这个众生来造恶业。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明这个明心的退与不退。第二类明心的退乃是因为情执,因为信受名师、信受恶知识。他着重于表相,虽然他有实证如来藏,但是因为自己的信力不够、自己的福德不够、自己的慧力不够;因此虽然能够现观如来藏,但是因为这种种的不够,而自己又贪著于世间的表相,从表相上来判断善知识,乃是依人不依法的,他不是遵守四依的圣教,而是违反四依的圣教,依据表相来判断善知识;因此他会迷信于表相,迷信于情执的眷属欲。而他证悟了法界实相心以后,又因为大师、这些恶知识否定了他,因为言词利落、口若悬河否定于他;那否定于他以后,他因为慧力的不足而无法抉择;又因为善知识的帮忙让他实证,但是虽然能够自己现观,却少了三德的任何一分;因为这样,由于名师恶知识的否定,进而退转,成为第二种明心退转的人。这样的人因为名师、因为恶知识的否定而退转,是因为他情执深重影响,造成他虽然现观如来藏,可是他是我见未断;也就代表说,他明心所该有的解脱德他是没有的,他是我见还在;那我见还在,他就不是明心的证悟者,而退转于六住位当中,不是安住在七住位当中。因为他不依四依而行,他不是依法不依人,所以这也是一种明心的退转者,是被一些大师所退转。

这样的情形并不是今天才有,一切古今都已经发生过,从古时候就有。我们看《菩萨璎珞本业经》怎么说,我们来念一下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是说:【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位,常住不退。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

由这里的圣教就知道说,由于恶知识的原因造成退转,在古时候、在现在都是有,乃至在久远劫前舍利弗的例子,佛也于圣教当中说明,因此说导致这第二种的明心退失。所以明心宗通的退失第二种,就是因为善知识的远离,反而亲近了恶知识、大名声的大师,其实是没有实证的凡夫,因为他们的否定而退失。

那第三种的明心退失是什么呢?第三种的明心退失的情形,是因为自己善根、福德、慧力不好,然而他自己的信心、信力也不是太够,同时他也没有善知识、诸佛菩萨来摄受;也许他触证了第八识如来藏,他能够亲证如来藏,但是因为自己善根、福德、慧力不好,又信力不够,那这样子的话,他就退失于他的菩提心,这样也是一种退失。但是这样的菩萨,未来如果有因缘遇到善知识,为他开解,让他断除他的疑惑,帮他解惑,乃至让他可以重新能够现观于他的所证的境界;那这样子的话,他又可以回复到明心实证宗通的这个地位,而成为不退的菩萨。

所以说我们了知这一个明心见道的这三种退,都跟福德因缘,都跟自己的善根、自己的慧力乃至信力,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与善知识结善缘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那我们知道,在宗通见道的条件来说,必须要具足信力,具足定力,也要具足慧力,而且也要没有慢心,而且也要福德因缘具足,乃至要有正确的知见,要有这六大的条件。以这六大的条件能够具足圆满,那你明心的宗通就容易不退。不然的话,若缺乏善知识的摄受加持,在悟后能够帮助大家能够进入到相见道位,如实地转依如来藏;如果缺乏善知识的摄受加持,就会如同过去舍利弗的情形一样,而退失了明心的宗通见道。这是明心退失的问题。

但是我们来说,从见性的层面来说,就跟明心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见性的退与不退,见性宗通的退与不退,纯然是依据这个看话头定力的退失与不退失,而说见性境界的退失与不退失。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眼见佛性的菩萨,并不是闻见佛性,乃是眼见佛性,亲自用父母所生肉眼,能够现见自己的佛性以及众生的佛性。能够有这样见性境界的菩萨,他会因为定力的存在和不存在,而有退不退的现象。也就是定力的退失,而造成他见性境界的退失;以及定力的修复,又造成他的见性境界又回到原来见性的境界。如果学人没有定力,也就是说他没有看话头动中的定力,那他根本不可能能够有见性宗通的眼见佛性的这个境界,他也不可能因为见性而剎那成就了世界身心如幻的现观,而满足了十住位的功德。就算说某个学佛人他没有定力,而可是他是聪明伶俐,他能够因为慧力很好、聪明伶俐而能够参出佛性的密意,但是他绝对是不能眼见佛性。因为佛在《大般涅槃经》当中有说,见性的宗通必须要三个条件,三个璎珞庄严具足圆满,才能够有见性的实证,缺一不可;若缺任何一分,则见性就不可能发生,只可能是闻见佛性,而不是眼见佛性。所以说对于打探密意的部分,见性的部分更甚于明心的部分。所以说如果是打探密意而了知佛性的密意,他更没有资格说见性宗通的退与不退;因为他根本没有实证见性的眼见佛性境界,那就没有所谓的退的问题。

如果说一个学佛人,他如果是具足了定力,具足了慧力,也具足了见性该有的福德,那他就能够眼见佛性。但是如果他定力具足,慧力具足,定力、慧力非常非常地好,但是他因为没有具足见性该有的福德,这时候虽然他已经参出了佛性密意,仍然不能眼见。因为佛在《大般涅槃经》有讲,而且我们以佛教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实际度众的经验也是,甚至于佛的至教确实如此。所以说,见性的实证的宗通能够具足成就,就必须要三个资粮庄严具足;如果这三个资粮缺乏任何一个,则见性就不能参出。所以,如果定力具足,慧力具足,但是福德不够,就应该努力地在护持正法、利益众生当中,努力地修集见性该有的福德;破邪显正,救护众生远离邪见,远离恶道,来收集广大的福德。这样三个资粮具足圆满的时候,由善知识的观察,能够由善知识的引导,来帮忙你能够成就了见性——眼见佛性该有的世界身心的如幻观。所以这三个璎珞庄严乃是非常重要,必须同时具足圆满。

而已经眼见佛性的菩萨,如果他不保持定力,不能保持看话头的动中定力而心放逸了,贪著于境界法当中,心放逸了;因此他的定力的眼见佛性的境界,会因为他定力的渐渐散失,而他无法眼见佛性。虽然他对于见性的证悟智慧仍然在,但是他终究不能再眼见佛性了,因为他已经缺乏了定力的庄严;虽然他的心不退于见性的证悟以及见地,但是他却无法眼见佛性。可是这样的菩萨,见性境界如果退失的菩萨,他只需要每天继续地补修动中的定力,譬如每天努力地无相地拜佛,每天地拜佛,把定力的修集成就;努力地看话头,主要是在礼佛中忆佛,来保持无相念佛之念的不断,以礼佛的方式来凝聚这个定力,这样他定力就会慢慢地恢复;因为定力慢慢恢复,他见性的境界又会随着他定力的渐渐回复,而又能够于一切事物上眼见有情自他的佛性。

所以这就是见性的退与不退。他因为能够亲自地眼见佛性,但是却因为定力的退失……;而回复了定力,就能够又回复到不退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讲宗通的退与不退。

今天时间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91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