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链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
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还没有进入修道位,所以凡夫的习性还很重。因此禅三明心回来的人,他本身原来,很重的人,现在仍然还会习性重,这是正常的;见性回来的人,当他的禅悦期间过了以后,习性还是会有一部份又恢复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都还是习种性的菩萨嘛!习种性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说,他还要熏习很多的法,也就是还得要熏习很多的相见道位所应修的般若别相智,以及熏习入地所必须有的道种智,还要熏习很多的法义,所以也叫做习种性。
这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来说的,叫做十发趣;你们来同修会学法得法以后,应当要这样观察:观察自己在悟前是否为习种性人? 也要在悟后去观察自己:是否还在习种性里面? 你也要去观察其他的人:他悟了以后是不是也还在习种性中?还没有证悟以前,当然还在习种性中;悟了以后入习种性,还没有离开习种性,这也是正常的事。你也应该普遍、周遍观察,从同修们到义工菩萨、助教、亲教师、乃至观察我,都应该加以观察。这就是说你要有智慧去观察:什么人是习种性人?什么人离开习种性而进入性种性了?
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就说:“开悟了,当然就是圣人嘛!”这是从外道的境界上来讲:明心的人就是圣人。从一般佛门中的凡夫来讲,明心的人也当然是圣人;但是在大乘别教里面来说,明心以后仍然还是凡夫,叫做“内凡位中的贤人”,还不是圣人,因为仍只是三贤位的贤人,还没有进到初地圣位。如果这样观察之后,你有了这个正知见,然后你看见某一些人证悟了以后,乃至当起亲教师的职务,甚至也许未来当导师了,还有很多深重的习性在的时候,你也不要起烦恼而障碍了自己的道业,因为这就是习种性人。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地(三果)的境界;道种智也还没有发起,所以还在习种性位,要到通达位的初地境界,还有一段很长的过程要修。
-----平实导师《明心与初地》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