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修伏性障>

生于安乐,死于安乐

[修伏性障]  发表时间: 2015-06-19 18:5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孟子》里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时代背景,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候群雄四起,天下混乱!这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来指的是君王治理国家所面对的局势,所以才会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现在也被引用来作个人的修为,乃至是经世创业上的情况。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生于忧患,所以就有人问:“是不是可以既生于安乐,然后又可以死于安乐呢?”实际情况,我们看到的甚至是很多人其实并不关心“死于安乐”,一生都只是执着于“生于安乐”。
我们能够让自己生于安乐吗?
先看看我们是怎么出生的:
我们往生到人间有三个阶段:入胎、住胎、出胎。对一般人而言,都无法正知的入胎、住胎、出胎,所以其过程中都有痛苦,这个道理我们就不进一步说明。而出胎的时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出生,因为错误的执取色身为实有、为自我,所以一定会在住胎、出生的过程中领受种种的痛苦。什么样的痛苦呢?处胎的时候种种的迫隘,出胎的时候受到种种的挤压,出胎以后寒冷等的种种痛苦。
再看看出生以后的生活:
今世或者下一生能够就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到底有多少?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需要经过各种筚路蓝缕的奋斗过程。作生意的人,要常常小心尔虞我诈,也要常常赶着三点半(注:台湾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如果开支票给别人,到了兑现日期不把钱存进去就会跳票,对个人的信用会有影响,所以资金吃紧的人常常到了兑现日的三点半筹到钱后赶在银行打烊前把钱存进去,称为“赶三点半”);乃至当总统,也要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选战,即使当选了,还要承受多方的批评抗议。那么这样看来,这一些过程,到底辛不辛苦?是不是都是快快乐乐的?相信大家就可以判断。而所谓的快乐,其实都只是生活的片段而已,只是随着每一个人的福报差别,而有也许比较长久、也许比较短促的差别不同罢了!所以有的人才会说:“忙的时候,就想要休息;穷的时候,就想要富有;生活安逸了,又怕幸福不长久!”
然而除此之外,在短暂的生于安乐之中,还穿插了种种的——譬如像升学压力、病痛苦恼、工作的困扰,乃至还有战争的纷扰、婚姻的挫折,再加上亲属的离异等等,最后还要面临死亡!而这些都打从出生以来就伴随一生。或许有人会说:“不应该这么消极悲观嘛!人生还是有它的光明面的。”福报好的人当然可以享受人生的光明面、快乐面。我们看看那些打从出生就生在非洲的一些人,生下来就是要面对饥饿、面对战争,哪来的光明面?哪来的快乐面?
从上面我们看到,能不能一生之中,都一直有或者是常常有爱人相伴、事业顺利、饶有财富、康泰安宁等种种的快乐,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各自福报的多寡,而凡事必有因,这些福报的因是什么,佛为我们开示:因为过去生持五戒、行十善,今世得以在人天中受乐。
五戒就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分别是在身、口、意三方面,有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有:离贪、离瞋、离痴。
然而五戒、十善的奉行,有时候偏重五戒,有时候单行十善,乃至两者兼有。以致其所感得的果报,只在人天之中,或生在人间享受富贵,或生在欲界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乃至此世有禅定的修证,来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受用禅定之乐。但是这毕竟还是在三界之中,依然不离开生死轮回。有的人也许又会这么想:“啊!太好了,来世能够快乐生活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而我也希望世世都能够这样快乐的生活着。”所以就开始努力的去修福。正当你努力修福的过程中,也许会突然想到:“我一世努力的修福,下一世快快乐乐的生活,那不是又把此世修来的福业用掉,然后我又要重新开始反复的修福;这样一直反复一直反复,那可真辛苦!而且好像永远也没有办法把这件世世都能够享福的问题,彻底作个解决。”那这样人天善法造作之后,即便能够一世又一世的生于安乐,也并不是究竟的!这叫作“有漏”之法,因为还会续诸生死,并且其中仍然还有变量。什么样的变量呢?你假如生而为富、为贵之后,仗着富贵之势,去欺压其他的众生,来世的果报到底是会好呢?还是不好呢?还能不能生于安乐呢?
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下一世到底如何?到底有没有把握?是不是能够生于安乐?或者如何才能够生于安乐?那么就可以大略的了知了。
菩萨可不可以生于安乐,死于安乐?
一般人之所以可以生于安乐,是因为在前一世行人天善法培福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在此世受用富贵,乃至为人尊敬、生活安逸等等。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自觉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够随着他的习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继续再布施修福,那么后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够生于安乐了。然而,菩萨修学六度习以为性,多数能够在来世继续的乐善好施,所以受用此世生于安乐的同时,又继续的行布施法来利乐有情,所以来世也辗转都得安乐。
此外,还有一分的菩萨除了像上述菩萨能够这样继续的布施来利乐有情之外,他还了解所谓“滚雪球”的道理,所以他不会把过去生的福报在今世完全兑现,乃至又将今世所受用的福报,拿出多分来利乐众生,当然他的福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很快的增长,所以更能够世世都生于安乐了。比如很多人明明在事业上可以再赚钱的,却在人生的某一个机缘之下,毅然放弃了再赚钱的机会,然后投入了义工的行列之中;那对菩萨而言,当然就是投入度众生的事业之中;而且都不收取分毫金钱上的回馈。一般有修福习惯的人都已经是这样了,更何况是菩萨呢。
除了这样的情况之外,又有另外一种能够生于安乐的情况,而同样是菩萨与一般人所共同会有的,但是却以菩萨的情况较为殊胜,那就是“知足常乐”!一般人若能够知足,那被五欲的财、色、名、食、睡所束缚的烦恼,当然就会比过分贪着五欲的人要来得淡薄,所以当然就有多一分的安乐。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假如有人常常觉得说在五欲上没有办法满足,所以就一直认为自己真的是很不快乐!然而这一位知足常乐的人,却因为知足的缘故,不过分追求五欲的快乐,那当然觉得安乐自在多了。
菩萨不共于一般人,能够生生世世在人间利乐有情的同时,而受用这种安乐的还有解脱之乐!一般而言,快乐有两种:一种叫作世间乐,一种叫作出世间乐。而世间乐也可以再分为两种:五欲的乐,禅定的乐。然而现在世间人多只能受用五欲乐,已经很难有因缘受用禅定乐,更何况是出世间乐。而此处所说的菩萨受用一分的出世间的解脱之乐,是因为他能够在因地善观蕴处界的虚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对五欲有过分的贪着,所以一部分就显现在前面的知足常乐之中;但此时菩萨不但只是知足,进一步他还知道说,他并不需要那一分五欲之乐,因为是虚妄的。
世间人往往当自己设定一个五欲的目标,或者设定一个人生的目标之后,就努力的去追求。能够获得相对的成果,当然是应当被嘉许的!但往往也有很多事情,却好像说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达成这个目标来满足自己。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个追求是让这个世间进步的动力。但是问题是:真的有进步吗?科技越进步,生活步调越忙碌,人们的烦恼越来越多,互相的纷争越来越剧烈!那到底有没有进步?也只好说是见仁见智了。而在这个时候,通常一些所谓的哲学家、宗教学家,一定会在这种热闹的情况下出来高声疾呼,然后鼓励劝勉大家要超越自我。其实这一些所谓的哲学家、宗教学家,根本连自己都没有办法超越自我,因为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还搞不清楚,更何况还能够超越自我?结果,即使人们真的可以超越自我,那超越自我以后是什么?还是自我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你当然也可以说是因为人们太贪心了,总是怀抱着永无穷尽的追求。但是,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什么?在于不了解自我,在于不了解自我是虚妄的!
那么菩萨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受用五欲之乐,也不是这样。因为菩萨法中有一个名相叫作“正直受乐”,菩萨正直受乐的时候,是应当受用的五欲乐就去受用,但是却不过分的贪求。所以菩萨有时候,为了示现富裕的生活是因为世世行菩萨法利益众生、利益有情所得的果报,所以他也许也开名车、也住豪宅,而这一些享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受用的;但在这个同时,菩萨却依然不贪着其享受,所以受用五欲之乐的同时,也同时有解脱之乐。
菩萨还有另外一种生于安乐,不但不共于一般人,也不共于声闻人,那叫作“法乐”。因为菩萨从证得法界实相之后,而得到这种法乐;而声闻人不证法界实相,所以不得这种法乐。为什么说菩萨有这种法乐?因为他从证得法界实相的“人无我”开始,乃至“法无我”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明白:原来生活就是佛法!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要把佛法用到生活之中。世间的种种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一种道理?而其间的互相关系又是什么?那又互相影响,又怎么互相影响的?他慢慢自己就明白了。乃至当他在观察、思惟某一个法义的时候,又会有另外一个法从他心中自然的出现,也让他可以看清楚其间的互相关系;因为所证的法是法界实相,是心得决定的关系,因为分分转依于如来藏清净体性的关系,所以当他在观察、思惟这些法义的时候,不但是有远离烦恼的解脱之乐,而还同时得到了智慧。那你说:快不快乐?
但是,这种快乐并不是世间五欲之乐所可比拟的;而这种法乐的同时,又得到了智慧,菩萨还可以拿来利乐有情。世间法之中,若是父母、师长看到自己的子女、学生在生活上都能够渐渐的自足安乐,或者是学有所成,都会感到非常的高兴!菩萨更是过于此,因为看到被利乐的有情渐渐能够离开被五欲的束缚,也慢慢生起了智慧,能够于此世、来世都得安乐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当然心中的快乐更是不可言喻的!你或许会问:“那这个时候还有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的!这个时候菩萨虽然还没有断尽我执,但是就已经开始多多少少可以受用法乐,乃至可以利他;因为他就是希望众生能够得到正法的利益,而且是完全不求回报的。所以这也是菩萨生于安乐的另外一种状况。
那么菩萨是不是能够死于安乐呢?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死于安乐”是说:是能够在安乐的状态下舍报,或者是说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而不是《孟子》中所说的“因为耽于安乐,而被他国所灭亡”的死于安乐。一般人不一定能够死于安乐,有时候贪着五欲、眷属,然后回顾一生的时候,想着说:“难道一生就是这样吗?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要的,多么希望能够重新再来。”当难以放舍之下,当然就没有办法安乐。有时候因为说于未来不得而知:“到底有没有来世?假如有的话,我来世会生到哪里?可不可以再得到安乐?”因为有一大堆的不确定,而心中生起了恐惧!更有的是因为此世造作了恶业,乃至是杀害众生,业境现前的时候,种种的恐怖逼迫,那更是不得安乐啊!只有一分因为人天善业之所摄持,往生的时候,善境现前而无恐惧,也许这可以说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死于安乐吧!
菩萨于当生之时,能够持五戒、行十善,乃至是依布施等六度,不但积极的去利乐有情,而且还主动的不去做伤害众生的事情,当然更能够感得舍报的时候,善境现前而无恐惧。这是与造作人天善法的众生所相同的一面。但是菩萨之能够死于安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解脱的功德;也就是说,因为开始断我见之后,然后再进一步亲见法界实相,已经开始有多分、少分的转依,转依什么?转依于“无我”;再加上说,对欲界爱也逐渐在伏除,那当然是更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然而,菩萨于智慧上的亲证,证得本来无生无死,本来也可以不用再回到人间了,因为怜悯众生还在生死苦之中,所以发愿再回到人间;所以菩萨是可以一世比一世更生于安乐,乃至也可以死于安乐的。
至于说菩萨的另外一种生于安乐,也就是说,出生的时候能够不离安乐的境界。那这个部分,因为还要牵涉到禅定的证量,乃至于是极深的般若智慧的成就,这个就不是我们能够了知的。一般人是不是能够生于安乐,或者是说如何才能够生于安乐?上面已经说明而大略了知。而菩萨之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的条件,是说:从亲证佛菩提道为前提,然后依于次第修学,发愿世世回入三界来利乐有情,同时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性,进一步圆满亲证,才终于也能够达到生于安乐以及死于安乐的境界。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生于,安乐,死于,菩萨,可不可以,生于,安乐,死于,一般人,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