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修伏性障>

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很容易生气,应如何克服

[修伏性障]  发表时间: 2015-06-19 18:4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有人问到说:“学佛至今已经半年,看到不顺眼的事情也很容易生气,请问应当要如何克服?”
首先,要先赞叹提问题的这位学人,因为一般人通常不一定会承认或者是观察到自己有上述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一位学人已经能够去观察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也愿意试着去改正它;这不妨是一件善行,所以是应当要随喜而且要赞叹的!
说明瞋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瞋”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这个法;“贪”是指众生对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产生了执着、贪爱的心念。“瞋”就是从自己喜爱相对的境界所生起;也就是说,由于违背(妨碍)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 或者是说让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没有办法继续现起(维持),所以就产生了恼怒、厌恶等心念。所以瞋有时候是从不顺心——也就是说从违逆自己所面对的境界——而产生的。一般而言,欲界之中“贪”的烦恼很深重,所以会有因为失去自己所喜欢的五欲境界而生出的“瞋”;色界的“瞋”,主要不是因为五欲而生起,而主要在于能否安住于禅定的境界而言,这是属于法尘境界的贪;无色界一般而言就没有瞋。
接下来说明我们可能产生瞋恚的情况。古来大德有提到三种情况:一种是叫作“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意思是说,也许你正无事而闲坐,突然想起一件令你生气的事情,因而不由自主地发起脾气,就想找个人好好诉说一顿。第二种叫作“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譬如说:你或者正无事而闲坐,或者正忙着做某一件事情,可是某甲此时前来干扰你,让你没办法继续享受清闲,没办法继续做你想做的事,你因此而生起了瞋恚之心;又譬如说:你一向最讨厌某乙,如今在这种情况下不期而遇,本来心里还是一片祥和,如今却因为某乙的出现而顿时生起了瞋恨的心。第三种称作“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譬如说,两人在讨论事情,也许是两人的意见不同,虽然各有所长,但双方都自以为是、互不相让;也许你发觉某甲的言论根本是错的,却又不采纳你的说法,或者根本不让你有进一步解释的机会,因为这样的缘故而生起瞋恚的心。我们可以从上述的说明中进一步了解到,产生瞋恚的对象,有时候是因为人、 有时候是因为事。因为人的缘故,所以当自己所不喜欢的某甲不管是做了善事还是恶事,你都有说词,反正就是要把对方说成不对的状况;甚至于说,某甲什么事情也没做,你看到他就是很讨厌!因事的缘故,所以当自己不喜欢的某一件事情,不管是你喜欢的某甲做的,或者是你讨厌的某乙做的, 你一概都觉得不高兴!也许只是说对两者所产生不高兴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而所以有这些状况,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种到八识田里面瞋恨的种子,今世遇缘而现行的缘故。因此,要消除掉这些习气、消除掉这些种子,就得要在它现行的时候作一些对治;但这还是要靠平常就熏习相关正确的知见,再加上还要能够觉察到瞋恚的现行,才能够有所对治。
至于如何对治瞋恚,这里简单说明如下。首先,我们要观察到瞋心的过患,从而可以减损我们瞋恚的心念,乃至可以把它消除掉。《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提到:“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33) 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佛说:菩萨假如起了一念瞋恚的心,就等于自己开启了百千障碍之门;而自己将来会因为果报而受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国障等等。这还只是自身领受的恶果而已,就已经让人十分恐怖了!然而,因为对众生生起瞋恚心的缘故,必然同时会与众生结下恶缘;这样,要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就更加遥遥无期了!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来听你说法、接受你的度化?因为一看到你,就会生出厌恶之心的缘故。
《佛遗教经》里面也这么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因为常生瞋恚之心的缘故,都还不用谈到未来世的果报,今世就已经是人见人厌了!因为传出去的话都是坏名声。而之前所造种种善法的因缘,就在自己瞋恚现行的当下就被破坏掉了,乃至于一传十、十传百,就像猛火一样,不但焚烧了自己的善业功德,也焚烧了自己与众生的善缘。 又因为瞋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未来世生活亦不得安稳,多诸众人之所恼害。所以才说:“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大智度论》卷 14 里面也提到说: “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卷 14)从经论中 佛菩萨的开示,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瞋恚心念对我们的伤害真的非常大!瞋恚的果报会导致自己现世失去善缘而痛苦,死后还会下堕三恶道。假如您是从自己身上亲历这个果报,您一定会有刻骨铭心的痛,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如果您能有智慧把他人因瞋受报的教训作为自己的借镜,努力降伏自己的嗔习,您世间道乃至菩提道的修行也将会愈加顺畅少障,这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情形!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离开瞋恚的好处。《正法念处经》卷 60 里面说到:“能舍瞋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正法念处经》卷 60)意思是说:因为离开瞋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这样众生就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也真切受用到离开瞋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因为不会因瞋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了,这样,不但今世得到利益,未来世也还有更殊胜的果报等着您!
假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思惟之下,还没有办法浇息瞋火的话,还有一种观行可以作参考用来除去瞋恚,叫作“报恩观”。观什么?“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己有恩,云何复起瞋欲加之以苦,乃至欲生损害?”这个“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己有恩”,一开始可能难以接受的!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你买回家享用的一个水果,这之前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呢?有种水果的、采水果、搬运水果、到卖水果的,有发明肥料、制作肥料、搬运肥料、到卖肥料的,有发明车子来载肥料、载水果的,有制作车子的, 有开路的、铺路的,承办这种种事情都需要人的劳作。这还只是一个很简单平常的例子,而现代人取得某一种物质所可能会发生的互相间的关系,其实是说之不尽的!也许你会觉得说:“我只是吃个水果,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因果关系?我付钱买水果,就这样而已啊!”可是,如果没有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人分工劳作的过程,恐怕即使你有钱,也买不到水果啊!虽然说自己是付了钱买水果,他们也都得到了相对的报酬,但却也不能否认他们对自己是有恩惠的。如此思维过以后,是不是“起瞋欲加以苦,欲生损害”的念头又淡薄一点了呢?此外还有三种慈心观,也就是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的观行,也可以作为对治瞋恚的参考。不过限于篇幅,这里我们就不多作说明了。
总而言之,我们应离开“瞋”的过患,得到“离瞋”的安隐。难道你不是这样想的吗?可是说归说,做的时候往往觉得力不从心。譬如说,有时候一想:“对方这么过分,应该要教训他一下。”可是转念又想:“不要啦!现在我已经学佛了,要慈悲一点。”可没一会儿又想:“这件冤仇真的是不共戴天,非报不可!”可转念又想:“不对!我已经受了菩萨戒,乃至杀父之仇亦不应报,于自他无益的缘故。”因为习气深浅差别的不同,会导致每个人想要修正自己嗔习的过程快慢不一。而且同样一种方法,不同的人采用它所能达到的效果也可能不尽相同。
瞋恚这个法有四个过程,叫作瞋、恨、怨、恼;瞋,是说在心中生起了不悦的念头;恨, 是说心中进一步产生了记恨的念头,乃至心里或者口上会冲对方说一句:“你给我记住!”这就表示嗔念已经达到恨的地歩了,当然记恨的时间长短,也可以表示出这个人恨的深浅程度的差别;怨呢?是说因为瞋与恨的缘故,然后进一步想要设计来报复对方;乃至于说,如果已经开始进行报复的行动,这就表示已经到达恼的阶段,会对对方造成恼害了。明白这个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自己瞋恚的势力达到瞋、恨、怨、恼这四阶段里面的哪个阶段?一般而言,假如你通过反观而能警觉自己已经达到恨的阶段,你应该如何处理呢?有句俗话说:“盛怒之下,切莫冒然决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设想一下:“这件事对我的伤害到底多大?是否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是否有可能只是一个误会?”然后再加上前面对起嗔与离嗔利弊的观察思惟,能够在起瞋之后懂得对治从而离瞋,这样在各种境界里不断练习,最后能够达到不再起瞋的阶段。当然,我们今生对治嗔习能否有所成就,除了与我们每个人习气的轻重程度的不同有关以外,还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断嗔的决心与努力的程度而定。而如果嗔心已经达到怨与恼的阶段,他想要离开瞋恚的烦恼,当然就更不容易了!而达到这种阶段,一般而言,表示说他还不是开始学佛的人。
如果您嗔的习气通过上面的观察思维和努力对治而有了初步的改善,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到底起瞋的是谁? 当然是我!那我又是谁?我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个部分的智慧,就需要您去亲近可以如法如理的教导您正确知见和行门的善知识了。
三乘菩提学佛释疑系列,是针对一般初机学佛人对于学佛所可能有的疑问,正觉教团希望能够用最简单、清楚、容易实践,却又非常正确的佛教义理,来给大家讲解,给大家分析,希望您能从中受益,快乐学佛,快乐生活!
三乘菩提学佛释疑(一)(二)(三)在线阅读及视频网址: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看到,顺眼,事情,很容易,生气,如何,克服,有人,问到,学佛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