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布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施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
佛开示说:有智慧的人为了两件事情的缘故,所以能修行布施。
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贪,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
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如来都没有这种怨心,也没有这种瞋心,所以都有大智慧,因此称为无上尊。
有智慧的人布施了以后,不追求或希望受施者对他起爱念之心;如果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他就被这个念与贪系缚了。他不追求世间名声,也不想因为布施而免除怖畏;如果他以布施去追求名声,就被名声所系缚;如果为了免于财物被夺的怖畏而布施,就被我所系缚了。有智慧的人布施后并不希望一切善人因此而面见他、亲附他;也不希望、追求人天善法的果报,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被我所系缚住了。
有智慧的人布施之后,能观察两件事:
第一、自己以不坚固的财物转换成坚固的法财。
第二、不随顺于悭贪吝啬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舍报了,所布施的财物都不会追随自己去到下一世,既然带不走,何不自己亲自布施给众生呢?布施了以后,下辈子还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应该自己亲手欢喜的布施。我今天不应该随着财物的布施失去而生起烦恼,反而应该因为财物被我亲手布施出去以后,将会在未来世回到我身上来,因此而生欢喜心。
修学布施的人,如果想要增长布施的层次,应当先试炼一下自己的心能不能乐于布施,那就先以身外之物来布施,布施到自己的心已经调伏了以后,觉得自己有能力布施内财了,那时再发愿把身体的器官布施。譬如有人两个肾脏都很好,他愿意布施一个给众生;肝脏非常好,可以割一部分布施。但这应该从外财的布施开始,逐渐再转到内财来布施,不要一开始就布施内财,然后再来侮不当初。所以应先从外财做起。由于这样有智慧的布施,就可以得到两个法上的果报:
第一、永远可以离开三界诸有。诸有是指三界中的二十五有,归类而说三界诸有。
第二、可以得到正解脱。为什么讲正解脱呢?因为有很多解脱是方便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譬如有人说:“不管别人怎么骂我、欺负我,都不会生气,所以我解脱了。”这是世间法上的解脱。有人说:“我只要一念不生,什么都不看,心都不动,觉知心就这样进入无余涅槃中安住。”那叫作假解脱,不是正解脱;因为我见、我执都没有断,不是正解脱。正解脱与方便解脱、我所解脱不同。方便解脱是方便说,不便骂他是大妄语,就说他是方便解脱,这是客气的说法。若是我,就当面对他讲:“你这样说会成为大妄语的,应该要修正。”所以正解脱跟方便解脱大不相同。因为正解脱是断我见、我执,乃至菩萨证得诸地果报,才是正解脱。
对布施的修行,应当这样看待财物:譬如有人要走好几千里远路,身上背着很多很重的金银珠宝,当然到不了目的地。如果只走上一、二公里,背上五十公斤的珠宝也愿意。可是如果要徒步走上三百公里,你就得考虑了:“我还是把一半送给好友吧!因为太重了,一定走不到故乡。”财宝也一样,远行时身荷重担的财宝,疲苦劳极,舍掉一分就有一分快乐。你不服气的说:“我舍掉二十五公斤好了,背二十五公斤上路。”可是我告诉你:二十五公斤还是很重,你要不信的话,试试看:我们的结缘书一大箱大约二十五公斤,你背背看,走上两公里就好,一定会气喘吁吁几乎要虚脱了。所以还是得要再布施,那时真是舍之则乐。修行布施者就以这样的信心和观念,看见有人来求布施,就舍财与之。舍财与之以后心生喜乐,也应当这样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