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所要注意的事情
〖“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
讲记 接下来还有(杂品之余),从布施来说种种法。佛说: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有悭惜之心,吝啬而不肯布施,这就叫做悭。护惜悭——一直照顾悭心——增长不肯布施的悭心,他就不会产生怜愍心,他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把财物留着,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他以这个理由而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若不是最好的福田,他就不肯布施。可是等到有一天终于找到最好的福田了,譬如真正妙法,而且是八地、十地菩萨大菩萨主持的道场,他却又出生了悭心,又在那大菩萨身上寻找过失:“这位八地菩萨怎么冬天还要穿衣服?怎么夏天还会流汗?他为什么也要吃饭?吃了还要去拉!这叫八地菩萨吗?有问题哩!”寻求菩萨的过失了。然后又想:“听说八地的在家菩萨自己应该很有钱,可是他虽然什么都能舍,又能教人家舍财布施,但为什么不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妻、子全部捐出来?”人家大菩萨已经捐五亿、十亿元了,他觉得还不够,还说菩萨剩下的两百亿元都要全部捐出来,说是这样才够,才算是大菩萨,就想:“我看这个菩萨好像也不是真的八地菩萨。”求菩萨的过失了。
然后又观察自己准备布施的钱财:“哟!我这十万块钱是很辛苦赚来的,为什么就这样去供养他?”又不愿意供养了。后来就因为这个缘故,下一世想要赚个十万块钱还真的很困难,所以后世就“为之受苦”啊!或者终于遇到大福田、良福田,他却说:“布施没有果报,没有未来世得到多少倍回报的事,也没有布施这件事,也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因为统统是无常,我何公布施?所以他也不必接受我的布施,都是冉常,反正他得了我的钱财,他还是会用掉。”就这么讲,其实目的是护惜自己的妻、子、眷属,目的只是为了累积钱财,想求得富有的名声;所以看见财物多了就生欢喜心,总是把财物当作是常住不坏的,这个人就叫悭垢之人,悭贪而又心行污垢。这个垢就是烦恼,能染污诸众生的心;就由于悭心因缘,对身外之财尚且不能布施,何况出于自己身上的内财?
有智慧的人行布施行,他的布施是没有所求的,不是为了求报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完成某件事情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护惜悭贪的人,希望悭贪者能守住财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下一世出生到天上,或保持在人间受乐而布施。常常有人是为了下辈子日子好过而布施,有人则完全是为了种福田而做布施,布施的目的只是种福田,想要未来世继续很有钱,所以才会有一句话:“福田可以不种,却不能造恶业。”这句话本来听起来是好的,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句话就变成不好的意思了:这就是求有的心态。他布施的目的是为了种福田,求后世有大福德。可是有智慧的人布施,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求后世的三界有快乐,也不是为了想要获得善名流布在外,纯粹是为了求证菩提、利益众生。
有人布施是为了求好名声,古人说:“百金买屋,千金买邻。”他是“千金买屋,万金买名”,就是为了成就善名,有智慧的人不这样做。菩萨也不是畏惧恐怖落到三恶道受苦而求人天之乐所以布施,也不是想要使某人的某件事情成功而做布施,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布施,更不是因为钱财已经失掉了就当众说是布施了;其实失财与布施不同,他安慰自己当作是布施,但仍然不是布施,而是另一个因果。有很多人被偷了、遗失了财物说:“就当作布施了。”但其实当不过的。因为你若被偷,偷者未来要偿还你很多倍,所以你不是布施,因为你没有直接或间接表示布施的意思;所以他得到的财物不是接受布施而有,是偷窃而有;除了未来世要偿还多倍以外,还有窃盗的性罪存在,来世要往生三恶道;所以你自己口说布施,仍然抵不过他的窃盗罪。如果有人失窃财物而说是当作布施,那就是为失财而布施。
布施时也不该因为家中某一类财物太多而用来布施,因为这意思不一样;假使某种财物太多了,仍然应该以至诚心而布施,千万别在心中想成“财物太多了、不想要了”所以布施出去,这会牵涉到布施的来世因果,所以不以多有而行布施。也不为不用而行布施,有人布施是因为某种财物他用不着,所以把它拿来布施,用得着的就留下来不布施了,那就是为了不用而布施,智者不为不用而施。菩萨也不可为家法而施,有人是因为历代都是修善之家,家法规定:早上起来必须洒扫庭除……等等,其中有一样是每月必须布施几次,这是他的家法。有智慧的人不是因为家法规定必须布施而做布施,而是因为乐于行施、乐于利益众生。也不为亲近某人而去布施,因为那是有所求,不是为利益对方。所以有智慧的人行于布施行,他是为了怜愍众生受到苦难,也是为了想要让别人获得安乐而布施,也是为了想要使别人跟他同样的见贤思齐而生起布施心的缘故,也是因为布施是圣人本来所应该修行的法道,也是为了想要破坏种种烦恼的缘故而修习布施,最后更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而断三界有的缘故而布施。
或许有人会说:“奇怪!布施与涅槃也有关系?”有啊!有人对色身执着,有的人对行阴执着,乃至有人对识阴执着,这五阴中的每一阴都无法断除;请问,他如何能灭除十八界?灭不了十八界,又如何能入涅槃?有的人十八界死不掉,所以他参禅时是要寻找如来藏的,结果找来找去始终只能找到意识心的变相,都不能舍离十八界。他不能舍十八界,找到很多种的如来藏都只是意识心的变相,譬如说离念灵知,也是意识心的变相。这样就永远证不到涅槃的本际,所以要能舍,才能证得涅槃的本际;这就是布施我见、布施我执、布施我所。身外之财是我所的执着,认定全部五阴常住不坏或认定其中一阴常住不坏,譬如取离念灵知识阴而认定为常住不坏,就是我见;执着五阴中的某一阴或十八界中的某一界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执;我所执、我见、我执都灭掉了以后,才能取证二乘涅槃。假使能把我所执、我见都布施了,才能证得如来藏,而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现观涅槃的本际。现观了涅槃本际的本来无生亦无死,就方便说是进入涅槃的本际了,就是与涅槃本际同在一处的菩萨,这就是“为入涅槃断于有故”而行布施。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吝。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二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讲记 布施所要注意的事情还真多,佛接着又开示说:菩萨布施时一定是远离四种恶法的,否则就成为俗人的布施了。同样是布施,我们要当菩萨的布施呢?还是要当俗人的布施呢?有智慧者自己可以简择。佛说菩萨布施时不会破戒而施,譬如偷盗他人财物或克扣父母供养来布施;也不会心存疑网——怀疑布施有没有因果——而布施。有人是因为邪见而布施:“我布施以后可以得解脱。为什么得解脱呢?因为我财物出去以后,可以交换解脱。”只行善而不断我见的努力布施者,就是这种邪见。他不知道是借着把我所、我见、我执布施掉的实行而得解脱,他是要保持自我存在而得解脱,这就是因于邪见而做布施,菩萨远离如是邪见。菩萨也不会因为悭吝而做布施,譬如在布施时心中大大的不舍:一个小小的财物要布施出去,都得要思考老半天,最后才能忍痛的下决定布施出去。这正是无可奈何的布施,就是悭吝的布施。
菩萨布施并且远离五个法相而布施:
一、有人布施时一定要先选择对象有没有道德,他只想布施给有道德的人。这本来是好事,但这却是俗人所做的布施行,不是菩萨依平等心所做的布施。二、有人布施时口中会说善、说恶,譬如他去某甲道场布施时说:“我就是不要去某乙道场布施,他那里不如法。”接着就讲了一大堆某乙道场不如法的事相,这就是施时说善说恶。菩萨不论是去哪里布施,都不说别的道场恶事,不会说:“他们都嫌我布施的太少。”即使以前去那边布施,人家嫌他小气,所以他布施时不被敬重,但他可以不讲。三、布施时不选择种姓;有人去供养三宝时还真的是高低眼:这比丘以前是很有身分地位的人来出家的,所以红包要包多一点;那比丘以前在市场里作小贩,没什么地位,又不识字,所以供养的红包薄薄的就够了。这叫作选择种姓的布施,心不平等;菩萨则是一体看待,同样布施。四、布施时不轻视来求布施的人,因为人家来求你布施,这是送上门来的福田;若是手头不便时,多多少少也要布施一些,手头方便就布施多一点。送上门的福田,不必你辛苦上门去找,为什么还要轻视他?五、布施时不大声言语辱骂。有人布施时的口气不太好,就成为俗人的布施了。我们用平等心看待,不要有不好的口气。这五法是我们布施时应该远离的。
为什么佛要讲这么多呢?因为会产生未来世得果时有所差别。所以佛又交代,犯了三件事情而布施,未来世无法得到胜妙的果报。同样是布施,别人得的果报好,他得的果报却不胜妙:第一、刚开始发心布施时说:“我决定要布施给你一卡车的粮食。”可时后来想:“一卡车要好几万元,我看不用布施那么多,给他半卡车吧!”人家问说:“不是一卡车吗?”“唉呀!我刚好手头不便啦!抱歉!”这叫作先多发心,后则少与。这样一来,同样是布施半卡车粮食,一人是一开始就说是半卡车而至诚心欢喜的布施,他是先说一卡车而反悔后,再以不至诚心布施,那他未来世得的果报,就不如人家胜妙。为什么会有胜妙与不胜妙的差别?这有原因,后面佛还会说明。
后世果报不胜妙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布施时本来说好要赠送一卡车粮食,可是他打开了仓库,专门选那些已经放上一年多的陈年稻谷,已经有一点霉味了,其中甚至有些还长了米虫;这是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所以未来世所得到的布施果报就不胜妙。第三、布施了以后心中悔恨: “那时要是不承诺就好了,结果今天要损失一卡车粮食。”他心中这样想、悔恨。正因为悔恨,未来世所得到的布施果报就不胜妙了。既然决定了,既然已经布施了,就欢欢喜喜的布施,未来世果报就会很胜妙。同样是布施,已经布施出去了,就无法再从头来过,未来世将要得到的果报是不胜妙的,不如就欢欢喜喜的面对,来世得到胜妙的果报,不是更好吗?所以你们不管过去在什么道场布施过,都不要再去侮恨:“唉呀!早知道正觉才是正法的话,我在那边护持了那么多钱财,好可惜哩!要是当时就拿到这边来,不是更好?”你就不要再去想了,要把这个想法丢掉。因为你记挂在心中时就成为心中的负担了!你不要再想它,凡是布施都是很好的,只要不后悔,来世都会得到胜妙的果报。譬如以前在别的道场护持了一万元,你未来世应当得十万或百万报,但是因为后来悔恨的关系,来世要得到福报时会历经很多的辛苦,果报就是不胜妙的。所以现在不要再悔恨了,要这样想:“我很欢喜,因为来世都是有好的回报。”因为以前不管在哪里布施,未来世的十万、百万倍果报,都会得的很顺畅;你根本不必动脑筋,人家自动送上门来给你赚,这就是胜妙的果报,所以请大家把心念转一下。既然已经布施了,不如就把它转换成胜妙的果报,千万别再心生悔恨。佛教导我们要有智慧,都是为我们好,所以教我们这么多,我们要懂得吸收、随时受用。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己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r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人,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人’,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侨慢施,柔濡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若求果施,市易无异。”〗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布施,所要,注意,事情,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
相关阅读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