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修断我见>

对实相心的误解(3)

[修断我见]  发表时间: 2015-08-13 15:2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只有第八识如来藏,从无始以来不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譬如第八识从来不会在六尘上面起分别、从来不曾起一念「我喜欢、我不喜欢,我希望、我不希望」等欲念,因此没有「欲」心所。又第八识从来不对六尘境起一丝一毫的分别,因此没有「胜解」心所。又第八识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对以前所经历境界明记不忘,因此没有「念」心所。又第八识从来不住定中,也不住定外,未曾起一念在定中或定外,因此没有「定」心所。又第八识从来不对六尘起分别,更不会对六尘境起抉择,因此没有「慧」心所。由此可知,第八识从来不与五别境相应,意识心却正是与五别境相应的;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的心当然就不是常住不灭的法,所以意识是有生有灭的法,因此证严法师说「意识却是不灭的」,完全违背方广诸经中唯识学的开示。
第十五点、意识永远不离境界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意根、法尘相接触以后,意识才能从如来藏中现起。而意识现起时,必定与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相应。苦受是违逆己心的境界受,乐受是随顺己心的境界受,不苦不乐受是既不随顺也不违逆己心的境界受。而这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意识现起后产生的境界受。譬如喝苦茶,其味苦性甘,因此刚喝下去时有苦的滋味,苦受出现;但喝完之后,口内渐渐回甘,乐受渐渐出现;久之,甘味渐渐消失,乐受便转为不苦不乐受,因此以喝苦茶为例,可以发现三受剎那剎那变异,无有真实的体性。又譬如生重病是苦受,可是当重病转为轻病时,轻微的苦受就变为乐受;又轻病渐渐转愈而经久时以后,乐受渐渐淡薄乃至变成不苦不乐受。虽然重病、轻病及病转好之前同属生病一种,却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受互相含摄。由此可知,意识永远离开不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而且这三种受剎那剎那变异、互相含摄,是生灭法,所以意识心也是生灭法。
因为水不停地滴下来,水泡便不停地出现;连续不断出现的水泡,使我们误以为水泡是一直存在的,因此佛说:「受如水泡。」正因为受不断变异而可领受,并因剎那生灭相速度极快的缘故,众生就误以为受是真实的存在。同样的道理,意识对六尘了了分明而能了知六尘境,不离剎那剎那生灭变异相,不离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以意识非是常住不灭的法。而真心第八识体恒常住、离见闻觉知、离六尘境界受、离一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离六尘一切法之了知,与意识生灭法现起之后恒时与三受相应之体性完全不同。由此证实,只有不与六尘境界受相应的心体才有可能是常住法,然而证严法师所说的意识是完全与三受相应的心,与第八识完全不与三受相应正好相违,当然不可说是不灭法,所以证严法师的说法严重违背 佛的开示。
第十六点:意识有能熏的体性,非是第八识有所熏的体性。圣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二说:「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二、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共和合性。……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和合而转。」(CBETA, T31, no. 1585, p. 9, c6-27),《成唯识论》已明白告诉我们,能熏有四种体性:生灭性、胜用性、增减性、与所熏第八识同时同处。同样的,所熏也有四种体性: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的妄心(意识及其余六识)同时同处。能熏的意识心与所熏的如来藏心,正好是自性相反的相对心,所以意识心不属于持种的心,当然是生灭心。
首先谈能熏的生灭性。如果意识不是剎那生灭,就不能在六尘中有种种的作用。譬如电影底片如果不是一格一格可以变动及摄影,所摄及所看的影片永远只有一格底片的影像,将成为只有一格永远不会变动影像的幻灯片一样;假使是只有一张底片(譬喻意识心前后剎那都不变易而永远是同一心),重复不断的拍摄影像的结果,将是种种影像重迭在一起(喻如意识前后无数剎那都是同一个种子而不是剎那剎那变易种子、不断的流注),就不能成就电影的功用(喻如意识只能了知一个境界,不论经过多长时间,永远都只能了知最早接触到的同一个境界)。同样的道理,意识有生灭性的作用,能于前一剎那种子现行、熏习、落谢后,后一剎那种子接踵其位而现行、熏习、落谢,如此不断接踵其位现行、熏习、落谢,才可能成就六尘中不断的生灭相及种种的了别,像这种不断接踵其位流住生、流住灭的现象,在唯识学上称为等无间流,因此意识有能熏的生灭性;证严法师完全不懂这个真理,所以妄说意识常住不灭,不是有智慧的人,与世俗愚人一样。
又意识有其胜用性,能够分明显示出祂的殊胜的作用。譬如意识看见顺心的东西就会喜欢、生贪,有乐受;看见违逆己心的东西就会讨厌、排斥,有苦受;看见不顺心也不违逆的东西,既不喜欢也不讨厌,有不苦不乐受,所以意识在六尘境上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胜用性;这正是离念灵知心及有念灵知心的自性,也是变易法,不是常住不灭的法性。
又意识有增减性,能在善法、恶法、净法、不净法中有增、有减。譬如熏习五戒、十戒的善法,可以增长善法体性,死后生欲界天。譬如熏习恶法,可以增长恶法的体性,死后堕畜生道,乃至堕地狱道。譬如熏习解脱道、佛菩提道净法,最后可以成就二乘圣人所证的二种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乃至菩萨们依之修行,可以增证为佛道的四种涅盘──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无住处涅盘,所以意识有其胜用性及增减性。譬如熏习恶法,以及在恶知识邪教导下,增长邪知邪见等不净法,乃至造下谤佛、谤法、谤胜义僧大恶业,导致未来在无间地狱受无量苦楚,这都是因为意识的心性有增减的体性所致。意识既然对善法、恶法、净法、不净法有增减性,当然不是常住法,当然是有灭之法。
 
最后意识必定与所熏第八识同时同处完成熏习作用。如果意识没有与第八识同时同处完成熏习,不能成就熏习的功用以及种种业用。譬如能熏的意识心经过现行、熏习、落谢后,如果没有所熏的第八识配合运作及执持业种,如何成就世出世间种种业用以及三世因果丝毫不爽,因此意识必定与所熏第八识同时同处;八识心王中只有一个心是常住不灭的,那就是实相心;只有实相心才可能是常住不灭的心,那就是第八识所熏的心──如来藏。假使如证严所说的「意识是不灭的」,那么意识也应该是常住的实相法,那么,实相心就变成有二个心了!那么每一个有情应该都是同样有二个实相心了,证严法师说话之前都没有想到这个逻辑上的严重过失,现在又该如何自圆其说呢?
接下来谈所熏的坚住性。第八识所熏的坚住性是指这个第八识心体坚固常住,永不坏灭,就算合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也无法破坏任一低贱有情的第八识。正是因为有这种坚住性,所以被熏的心才能够从过去世来到现在世,也能够从现在世去至未来世,才能贯穿三世而使各人的因果报偿不昧,不会混乱。
又第八识的无记性──无善性、恶性,本来就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境起分别,从来不思量故不处处作主,因此对六尘境无善性、恶性分别;能够分别善性、恶性正是七转识自己,正是证严所执着的意识心。正因为第八识是无记性,能够不加简择而执持一切业种,因此三世因果的道理才能成办。如果第八识对善业、恶业能做简择,于造恶业时,第八识应该抛弃一切所造恶业,保留一切善业,则世间应仅有三善道,无三恶道等事发生;事实却不然,仍有三善道、三恶道之因果循环不息,因此唯有第八识的无记性,才能成办三世因果不昧。反观证严法师所说的意识心,则是处处求乐厌苦的心,也是会对因果业种能作拣择的分别心;假使如她所说「意识却是不灭的」,那么意识就应该是持种的心了;如果是由意识持种的话,那么一切人死前都可以由意识在去到下一世之前,把恶业种子丢弃而只保留善业种子,那么法界中将不可能有三恶道众生的存在了;可是现见三恶道众生一直都存在着,受报不曾终止过,可见意识不是持种心;既不是持种心,又怎么可能是常住不灭的心?所以证严对佛法是不懂的,才会讲出这种荒腔走板的说法来。
又第八识有可熏性。若第八识没有可熏性,吾人尚且不能熏习世间法,所学之法譬如世间的知识、技术、艺术、茶道、花道、剑道、计算机、飞机、飞弹等,今日学之明日即忘,何况能熏习出世间法──三乘菩提,正因为第八识有可熏性,所以世出世间法才能够熏习成就;而意识正好是能熏的法,又因为祂夜夜眠熟时都会断灭,所以不可能执持所熏的种子,只能由所熏的第八识如来藏持种而保留到来日,就能记得昨日所熏习的种种法而不会忘失。既然如是,意识当然是夜夜都会断灭的法,只有如来藏才是不会断灭的法,证严法师却不知道这个教理,还公然在书中主张「意识是不灭的」,身为法师而无知若此,真令人难以想象。
又第八识与能熏的妄心同时同处配合运作,才能成就熏习作用。如果第八识没有妄心意识心等七转识配合熏习,则必入无余涅盘。入无余涅盘已无妄心七转识,第八识复又离见闻觉知,处于自住寂静的境界,如何成就熏习作用?因此第八识必须与妄心同时同处,才能成就所熏作用。
正因为意识完全符合能熏的四种体性,剎那变异生灭,所以意识是生灭的,没有常住不坏的体性;唯有第八识如来藏,完全符合所熏的四种体性,体性坚住而不生不灭。由此可知,证严法师说:「意识却是不灭的」,完全符合能熏的体性,与第八识如来藏所熏的正理完全相背,因此证严法师说:「意识却是不灭的」完全不如法,是名妄语。
第十七点:证严信受的是印顺的法义,而印顺只信受原始佛法的阿含部经典,这里就以阿含部的经典教义,来证明意识心是有灭的、会灭的、必灭的虚妄心。佛在阿含解脱道中说:无余涅盘的取证,是灭除五阴、十八界后的境界。既然阿罗汉入无余涅盘时,必须灭除五阴、十八界法的所有阴、所有法;这就显示一个事实:意识是必灭的,不是不灭的。因为意识是十八界法中的意识界,是五阴中的识阴所摄的虚妄心,所以证严说「意识却是不灭的」,真是不懂阿含解脱道的凡夫,正是我见未断的凡夫。我见未断的人,在大乘法中,尚且进不了七住位,尚且不是六住满心位的贤人,何况能是地上菩萨?她却公然以地上菩萨自居,大妄语业也造得太大了!她的胆子真大!假使她的徒众因为被她误导而像她一样的自称入地证圣,将来舍寿后要如何承受果报呢?这就是正光所最担心的事!
综合上述理证与教证二大类的十七点结论,证明意识心在眠熟等五位中必定断灭,正是被生、所生之法,非有其自在性、具足能所、有觉有观、与五别境相应、不离境界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是能熏法,本身已是生灭法,完全符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的开示:「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CBETA, T16, no. 670, p. 496, a24),何以故?意识入眠熟等五位──睡着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时必定断灭,出了眠熟等五位,意识必定现前故。既然意识有生、有灭、有入、有出,即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非是从来不生不灭、不出不入、无所得的真心第八识境界。而第八识在睡着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中不仅一直在运作不辍、离诸能所与觉观、不与五别境相应、无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所熏法,所以才是常住不灭的法性,正与意识常起常断的体性完全相反,所以证严法师说「意识是不灭的」,不仅是悖理,而且也是违教的邪说,与佛所说完全相反。
--将佛法世俗化、 浅化的证严法师(连载二).......... 正光居士
---------------------------
辨正10、
接下来谈五蕴十八界。佛弟子若不明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详细的内容以及五蕴十八界生起的次第,将无法详细观察五蕴十八界的虚妄性进而断除我见。因无法现观蕴处界的虚妄性及无法断我见的缘故,必将见闻觉知心及处处做主的心当作真心,导致生生世世轮回六道无有休息,穷尽生死仍是博地凡夫一个。因此正光借着这个因缘,一一举示证严法师错谬处,希望大众能够真实了知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真实义理及虚妄性,进断我见而成就声闻初果解脱功德。然而五蕴十八界是互相含摄的,谈到五蕴的时候,难免会谈到十八界,因此合并五蕴十八界一并说明,以免重复说明而生烦。
首先先谈「色蕴」。证严法师在《斋后语》第四十六页云:「色即是物质,有物质的存在,就会障碍我们的本性,有身躯便会追求外在的物质境界,不论是物质或身躯,凡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皆称为『色』。」又证严法师在《无量义经》第一四四页亦云:「『色』是一切眼睛看得到的物质。」
正光辨正:所谓「色蕴」,区分如下:
一者,器世间;一般人所认为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十方虚空中的无量器世界等,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是共业有缘众生依各各第八识不可知执受以及大种性自性、业种等,共同变现出来而被吾人所受用,因此器世间也是色蕴的一种,是第一种外色蕴,可以称为广色蕴。
二者,别别有情的色身;别别有情的色身是由于往世业种、无明及今世父母等为缘,借着第八识的大种性自性接触四大、摄取四大物质长养而成,因此色身是第八识所出生的法,属于色蕴的一种,也是佛法中五蕴的色蕴,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在内,也称为有根身;别别有情的色身,于我们自身有间接与直接的受用,譬如他人所造、所作、所说……而被吾人所受用,是第二种外色蕴,也是广色蕴。
三者,外五尘境;所谓外五尘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是由四大物质所形成,可以为吾人现前领受,在科学上都可以证明,五尘属于色法,色蕴所摄,是第三种外色蕴,属于广色蕴。
以上器世间、别别有情的色身、五尘境三种色蕴,都属于物质法,都有质碍的现象,也都是剎那剎那变异生灭,无有真实体性。
四者,法处所摄色;有下列四种:第一种,带质境所见色,乃六根、六尘相接触所生之似外境的内相分,是第八识所变现的心法,与外境非一非异,何以故?外境是色法,带质境是心法,非一故;带质境的内容与外境一模一样,无二无别,非异故。而此带质境所见色,在五扶尘根与外五尘相接触的地方生起外相分,再由五胜义根的神经以讯号的方式传输到头脑而生起内相分六尘境界,再由见分的七转识分别,以此内相分而与外相分、山河大地外境相联结,才能生活在人间而使山河大地……等能为吾人所亲领受。第二种,观想所见色,亦即自己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是心法所摄色。西藏密宗(譬如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常教导学人,在打坐时观想自己有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当此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观想成就时,就妄认自己已经成为天人了。然此天身是自己观想所成的内相分,是心法所摄,与 佛所说「欲得广大庄严无比的天身,须经过努力的布施、修五戒、十善、精进禅定及消除性障才能得到欲界天人异熟果报」的开示,是完全不符的;假使想要获得色界天身,必须亲证初禅到第四禅,舍寿后才可能得到色界天身;观想所成就的色法大身,只是心中的内相分影像,不能存在于天界;因此西藏密宗的观想法实质上是外道法,与佛法无关,也与获得广大天身的修法无关。又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都是观想所成色,都是内相分,如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花座观、弥陀相观等观想,乃至成就遍观一切色观而悟自心如来、自心弥陀,「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CBETA, T12, no. 365, p. 343, c7-8),以此作为念佛的方法而增益对佛的信心,并作为与佛感应的修行法门,获得感应乃至授记……等;观想成功之后,在舍寿时可以得到佛的接引而往生极乐,但不是以所观想的佛身作为真佛身。第三种,无表色,即气质、气色等,是依附显色(青黄赤白、明暗等)、形色(长短方圆高低大小等)、表色(屈伸俯仰、行来去止等)而有,都是心法,属意识心所摄的色法。第四种,定果色,七地未满心菩萨要靠意识不断加行作意才能变现的柴米油盐等色法,为众生所受用;八地菩萨不须加行,才起作意即能变现如是色法。以上四者,不论是内色、外色、心法所摄色,这几种色,可以合称为广五蕴中的广色蕴。
以上器世间、别别有情色身、外五尘境、四种法处所摄色(带质境所见色、观想所见色、无表色、定果色),有色法、也有心法中的色法,都是剎那剎那变异生灭,无有真实体性。因此,色蕴一辞,在狭义上的定义来说,是指物质(尤指有情色身)而言,都是色法所摄;在广义上的定义来说,则有外色法及心法所摄的色法等二种,非单单如证严法师所说:「色即是物质」以及「『色』是一切眼睛看得到的物质。」又色蕴剎那剎那变异,无有真实体性,犹如河流漩涡中心的泡沫一样,看它似乎一直存在,但其实是新的泡沫一直陆续的产生,旧的泡沫一直陆续的消失,但总是有泡沫相续不断的存在,是故佛说「色如聚沫」。
又,物质并不障碍我们的心法本性,不障碍我们的解脱;只有在无明的状态下,有情才会产生障碍;何以故?一者,契经曾云「色无觉知、段肉无知」,表示物质并没有见闻觉知性,而且现代科学家也已少分证明了 世尊的说法,因此有物质的地方根本不会障碍有情的本性。
二者,有情这个色身,是借着别别有情第八识的大种性自性来接触四大、摄取四大以及借着父精母血长养而成;因有色身的关系,就有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是色法;意根则是心法,由祂携带第八识投胎于受精卵中而成就吾人的色);有六根的关系,能接触外五尘,由第八识变现内六尘相分;有内六尘相分的缘故,就有见分六识现行、分别;当六识在分别内六尘相分时,第八识却从来不在六尘境上分别,故名离见闻觉知。由此可知,第八识借着自己所生的五色根来接触外五尘而变现出内相分六尘,意根欲了知内相分的法尘境,所以促使第八识流注六识种子而生起六识觉知心来分别,但是第八识本身从来不在六尘境界上生起分别,因此不会有障碍有情的问题发生。
三者,会障碍有情的是第八识所生的七转识,是因为七转识无始劫以来,于内相分六尘中不如理作意而生起贪染喜厌等善恶净不净的分别与熏习,使有情误以为真实的接触外境,进而造作种种身口意行等业,导致有情轮回生死。
由上分析可知,物质及色身本身没有见闻觉知,根本不会障碍有情本来解脱的清净自性;第八识借着祂自己所生的五色根而与外境接触,却不在六尘上起分别,而且任运随缘配合七转识运作,也不会障碍有情取证解脱,反而因祂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不断的显现,使有缘的众生可以照见这个事实而迈向解脱及成佛之路。会障碍有情的是第八识所生的七转识,因不如理作意,误以外境确实被自己所接触,因此误认外境实有而产生执着,所以导致有情轮回生死不停,所以物质本身并不障碍有情本有的清净自性,因此证严法师说「有物质的存在,就会障碍我们的本性」,显然是不如法说,不仅违背 世尊的开示圣教与理证,而且也无法通过世间法的考验。
接下来谈「受蕴」。证严法师在《无量义经》第一四五页云:「『受』,有颜色、形状的物体,让人看了心起分别就会产生『受』,受分为苦受、乐受、中受。见到喜爱的境界,心中产生欢喜即为乐受;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物,产生的感受即是苦受;没有苦与乐的感受即是中受。
乐受又可产生『喜受』,苦受又能产生『忧受』。乐是由意〔正光案:证严法师所指「意」字为意识,如同一本书一三七页所说〕所接纳,喜由第七末那识所接纳。面对外境,所纳受的不出此五种。」
正光辨正:所谓「受蕴」,是说六识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六尘中所生的感受,意识在其中体会顺心、逆心、不顺不逆的境界,所以心中产生了苦、乐、忧、喜、舍受,这五种受就是受蕴。因为有这五种受,接着就生起贪欲、瞋恚……等无量烦恼,导致后有的业种不断聚集,这都是由于不懂意识心的虚妄、不懂六尘的虚妄,这就是无明;因为这种无明而将意识心认作真实常住法,就像证严法师一样的认定「意识却是不灭的」,所以就不想取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认定意识觉知心是真实法、常住法,这就是人间到处都可以看得到的无明;由于这个无明,使得证严法师无法远离意识所领纳的苦乐舍受,就会在世间法的意识、六尘、名闻、利养、眷属等法上面生起执着,才会想要把慈济国际化,获取更高的人间评价,这都是由于无明(不知意识与六尘虚妄)而引生的。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是佛弟子耳熟能详的佛法名相。其中三受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指接触外境而引起违逆己心的感受,乐受是接触外境时引起随顺己心的感受,不苦不乐受是指接触外境时引起既不随顺己心也不违逆己心的感受。为了让大众了知这三种受的内涵,正光举日常生活吃冰淇淋为例,来诠释三受的内容。譬如很想吃冰淇淋,因为有期待及尚未吃到的缘故,此时即有轻微苦受产生。在期待的苦受当中,一但有冰淇淋可以吃,苦受马上变为乐受。吃了第一杯冰淇淋之后,乐受仍然存在,再吃第二杯冰淇淋时,乐受渐渐淡薄乃至转变不苦不乐受;一旦超过自己的觉受而吃第三杯冰淇淋时,不苦不乐受就渐渐转为苦受。从上面的例子可知:一者,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透过意识觉知心现行后所生的感受,所以受蕴其实本是识蕴觉知心的心所有法,并无自体性,而以虚妄性的意识觉知心为主体。二者,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相对的受,不是绝对的,是剎那剎那地变异生灭,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定的体性,所以是变易无常的。三者,苦受亦非绝对的苦,乐受不是绝对的乐,不苦不乐受亦非绝对的不苦不乐受;而是乐中隐含着苦、苦中隐含着乐、不苦不乐中其实也隐含着苦与乐,只是世人没有觉察到罢了!所以受是无常、相待的。由此可知,三受或五受其实都是不断的在变异,并非真实有,犹如雨水不断的滴下来,在地面上连续不断的产生水泡一样,使我们误以为水泡一直存在,其实是不断的在生灭。受也是一样,当意识觉知心生起时就连续不断的存在,使无知的世人误以为受是真实有、真实存在,因此 世尊说:「受如水泡」。
五受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圣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开示说:苦、乐、忧、喜、舍受,与意识相应。何以故?苦受、乐受都是意识觉知心现起后所生的感受,而忧受是由苦受分出、喜受是乐受分出,因此苦受、乐受、忧受、喜受当然都与意识相应了。既然喜受与意识心相应,怎么会如证严法师所说:「喜(受)由第七末那识所接纳」呢?这不但不符教证,也是不符理证的。
又《成唯识论》卷三、卷五都说:「第八识及末那识相应唯与舍受」,既然第七识只与舍受相应,而喜受为意识心所领纳,两者的体性完全不同,喜受又如何与第七识相应呢?而且,第七识意根从来只能在极粗略的法尘上面了知有无大变动,连变动的内容是什么都无法了知,得要意识心生起以后再加以了知,则意根显然是无法了知境界相的,那又怎能产生喜受而与喜受相应呢?从这里可以证明证严法师弄不清楚五受的真实义理,也完全不懂意根与意识的极大差异所在,因此说「证严法师完全不懂唯识」,一点也不为过。不懂唯识却偏偏喜欢说唯识,想要让人以为她真的懂佛法;当然所说必定错误百出、处处错谬,必然无法避免严重的误导众生;因此缘故,对证严法师的唯识谬说,不得不加以辨正!
接下来谈「想蕴」。证严法师在《斋后语》第七十一页云:「『想』是心缘外境时所接触的直接感受,称为第六识;……」
正光辨正:所谓「想蕴」即是了知、觉知,乃因色身与六识,相对于外境五尘而起身行、口行、意行,产生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因三受中有韵味,于蕴处界产生各种想──各种了知,了知就是想阴;因为了知性会使众生误以为自己是真实常住的,所以阴盖众生的明慧,所以就称为想「阴」。这个想阴,是由色蕴、识蕴、受蕴及行蕴四法和合之下假合而有,是四法和合蕴集而有,所以又称为想「蕴」;想蕴既是四法和合蕴集而成的,所以是虚妄不实的。
就以欣赏音乐为例来说明想蕴。当听到音乐时,是透过耳根接触音乐声尘,产生耳识及意识分别。在这个过程当中,色蕴(耳根)及识蕴(耳识及意识)的种子流注而使欣赏音乐的事相成就。其中意识依据过去的经验,分别这个音乐好听或者不好听等等;如果好听就产生乐受,如果不好听就产生苦受,受蕴(苦受或乐受)成就。又,领纳苦受、乐受或舍受的当下,了知性已经出现了,因此想蕴也成就了。由此可知,想蕴是透过色蕴、识蕴、受蕴及行蕴四者和合而成,犹如热沙地或柏油路面,夏日远望似有积水,其实非水,乃是阳焰。想阴亦如是,犹如阳焰非实,因此 世尊说「想如阳焰」。
反观证严法师说:「『想』是心缘外境时所接触的直接感受,称为第六识」,根本违背 世尊的开示,何以故?想蕴是意识心缘于外境时所接触的直接感受之了知,已经在受蕴之后,也与受蕴同样都是意识觉知心的心所法,证严法师怎么可以说是第六意识呢?假使她这个理可以说得通,那么我们将可以如此说:「证严法师说话的声音就是证严法师本人。」依照证严法师所说的道理:意识觉知心的心所法可以说就是意识;则正光这句话的道理也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是同一个逻辑的缘故。又第六意识是透过色蕴与外五尘接触后辗转所生的识蕴中的一识,然后才由意识分别产生了苦乐舍受以后,才可能会有想蕴(对境界的观察与了知性)出现,是附属于第六意识而生的法,证严法师怎么可以说「想蕴就是第六意识」呢?由此可知,证严法师根本就不懂识蕴的内容,也不懂得想蕴的内容;由此可以证明她是连五蕴的观行都作不好的,连我见都还没有断除分毫,正是博地凡夫,竟然敢冒充为地上菩萨,让人尊称为等觉菩萨──上人──她的胆子真大!
接下来谈「行蕴」。证严法师在《斋后语》第六十二页云:「行蕴是迁流造作之意,亦可说是意识思想或行为的造作,而行蕴不只是指人,宇宙大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行蕴中。此处之『行』是非常微细的活动,使人不知不觉。」
正光辨正:举凡因身口意造作众业而感得的三种受,再由想蕴产生欲求接触或厌离或不作为等行,乃至识蕴之识别而起思惟、记忆、贪求或远离等一连串过程,均在行蕴之中,因此行蕴是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识蕴在内的。众生在世间有身口意行而产生种种受、想,便以为五蕴真实。然行蕴不实,若无身口意行即无行蕴,若无三种受之了别即无行蕴,若无三种受的不断领受即无行蕴,若无六识现行即无行蕴,若无第八识所造成的色身及内外五尘境即无行蕴,因此行蕴的存在必定显示其它四蕴也同时存在;行蕴是由色、识、受、想四蕴和合而显示出来的,本身并无实质;犹如芭蕉,看似实有,其心并无骨干,如果一层一层剥开,终究无实有,因此 佛说「行如芭蕉」。
反观证严法师说:「行蕴是迁流造作之意,亦可说是意识思想或行为的造作」,但是行蕴其实是透过第六识、第七识配合造作而成的,是透过六根(含意根第七识)、六尘、六识等十八界的和合运作,才能够成就,不是单由意识思想、行为的造作就能成就的。证严法师将自己错解的十八界法加以任意分割及浅化,终将无法真实的利益座下三众弟子,而又误导了三众弟子,实有过失。
接下来谈「识蕴」及六根。证严法师在《无量义经》第一三七~一三八页云:「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意为第六识。我们的眼睛必须透过视觉神经──眼识的作用去分别,最后还要加上意识,才能产生作用。
我们如果光用眼睛看,却没有应用眼识、意识,就会产生『视而不见』的情况。当一个人专神贯注做某一件事情或与人谈话时,有人从身旁甚至眼前走过,他都会浑然不觉,这就是眼识与意识没有发生作用。
耳根对声尘,鼻根分辨香味,舌根辨别食物的味道,身根则接受外界的感触。五根对五尘,意即是五根的总源头,也就是第六识,外面的任何境界,诸根的感触、分别皆由意识去分别。」
正光辨正:单单从这一小段法义中,就可以知道,证严法师根本不懂唯识,根本不懂佛法也,正光一一说明如下:
一者,视觉神经不是眼识,何以故?视觉神经是色法,眼识是心法,两者截然不同,因此视觉神经绝对不是证严所说的眼识。眼根可分为眼扶尘根及眼胜义根,眼扶尘根为眼球及其运动纤维等,眼胜义根为眼之神经组织及头脑中掌管视觉的部分,具有传输及变生内色尘相分的功能。吾人眼见外色尘,是因为透过眼扶尘根与外色尘接触,第八识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显现外相分的倒影,然后透过眼胜义根之神经传输到胜义根头脑中掌管视觉的部分,显现带质境的内色尘相分及引生见分眼识。其中眼识见分分别内色尘相分之颜色、明暗等等,意识再依据过去的经验而判断详细的色彩、明暗、形状、大小的内容,乃至生起贪染喜厌等心行,再由第七识思心所取舍。由此可知,能够显现色尘相,是透过眼根(含眼扶尘根及眼胜义根)与色尘相接触,而引生色尘相分及眼识见分,再由眼识见分来分别相分,让众生以为真实的接触到外境;这事实已经很清楚的证明眼识不等于视觉神经,所以证严法师所说「视觉神经就是眼识」的说法,非常荒唐、无理,何以故?视觉神经是色法,眼识是心法,不可说为同一法故。
视觉神经(眼根)是色法,眼识则是心法,这个道理无人可以推翻;以此类推,耳根耳识、鼻根鼻识、舌根舌识、身根身识亦皆如是:五根都是色法,五识都是心法,体性各异,所以建立为根与识而有不同;如果像证严法师一样的擅加乱配,将根说成是识,就是唯识学《八识规矩颂》所说「愚人难分根与识」的愚人了。又六根的意根,在唯识学上称为第七识末那,是意识的心根,不是有色根;祂能触内五尘境所显示的法尘,因此法尘是依附五尘而有、而显现的,不能离开五尘而有法尘。又意根想了知法尘的内容,遂令意识现行,才能知道法尘的内容,因此意根及意识都是心法,不是色法。此外,在五扶尘根面对外五尘时,五色根的神经能够传输外五尘境的信息到五胜义根(头脑)处,由第八识配合外五尘境产生内六尘相分,由意根触觉内相分的法尘境而生起作意的关系,才能由第八识不断流注六转识(识阴)种子,因此才能了知内相分六尘境界,由这内相分的六尘境界来与外境五尘境界相连接,而使吾人有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等性;其实众生都只是接触到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内相分六尘境界,意识觉知心与意根,从来不曾接触到外面的境界相;但众生不了知这个道理,总以为有真实接触到外境,所以把心外的境界执着为真实有,所以就像二乘圣人一样,认为实有外境被自己所接触,就把外境认为真实有。
综合上面可知,视觉神经属于眼的胜义根,色法所摄,此视觉神经具有传输外色尘信息的功能,能够传输视网膜所显现的外相分到头脑中掌管视觉的地方,接着产生眼识相分与见分,再由眼识见分来分别色尘相分,才能使吾人看见外色尘境,因此眼识是心法,不是色法。此外,在视觉神经传输信息给头脑掌管视觉的地方,在色尘处就会同时产生法尘,意根想了知法尘内容,而使意识现行及分别,因此意根及意识都是心法。既然视觉神经是色法,当然不是眼识心法了,因此证严法师说「视觉神经就是眼识」,根本违背唯识正理,所说根本就不如法。
若如证严所说「视觉神经就是眼识」的话,那么尸体也应该仍有眼识现行了,何以故?尸体仍有视觉神经故。可是一般人都知道:人于死亡后,意识尚且会渐渐断灭,更不要谈眼识能够现行了,视觉神经仍完美的存在时也一样无法使眼识现行的,何以故?前五识以意识为俱有依故,因此意识断灭后,视觉神经纵使仍然完好无缺的存在,眼识也仍然无法现行。像这样浅显的唯识道理,修学唯识二、三年的佛弟子们都知道,唯独身证「等觉位」(故号之为「上人」)的证严法师竟然不知道,真是可笑!既然证严法师连粗浅佛理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够了知甚深微妙之了义法,未之有也!
二者,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做某一件事情或与人谈话时,乃至有人从身旁甚至眼前走过,眼识及意识仍然在运作,并非如证严法师所说:「眼识与意识没有发生作用」,何以故?当专注某一件事或谈话时,眼根仍然接触外境,并且在视网膜产生外相分,眼胜义根将此讯息传输大脑掌管视觉的地方产生内相分的色尘与见分眼识,再由眼识见分来分别色尘相分,眼识是仍然存在的。而眼胜义根将信息传输同时,也同时产生了内相分色尘上的法尘,只是意识没有将多数的心行注意在色尘上面而已,所以就不觉得色尘的存在,产生了视而不见的现象,但是意识仍然在运作,只是专注的运作于另一个境界上面,而忽略了视觉色尘的部分,才会有视而不见的情况,事实上意识是仍然存在及正在不断运作着的,不是证严法师所讲的意识与眼识没有发生作用。所以证严法师所说:「当一个人专神贯注做某一件事情或与人谈话时,有人从身旁甚至眼前走过,他都会浑然不觉,这就是眼识与意识没有发生作用。」是完全不如理的说法,因此正光说证严法师不懂唯识、妄说唯识,真是一点也没有冤枉她。
又参禅者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整个心思都笼罩在疑情中、专注在疑情上,专心在参究中,因此忽略了外五尘境。这个时候,就算是眼睛张开,也不见外面的色尘境,因此有「视而不见」之忽略现实事情发生。然而在「视而不见」忽略现实当中,意识仍然不断的现行,不断的专注在疑情及参究中。因此参禅者进入这个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参禅阶段,就是禅宗所说的「银山铁壁,水泼不进」、「骑声盖色」、「黑漆桶」,仍然在参究过程中。由上可知,当参禅者专注于疑情上面用心参究,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忽略现实的阶段,意识仍然是在现行的,意识仍然是有作用的,非如证严法师所说:「眼识与意识没有发生作用。」因此缘故,正光说证严法师从未经历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参禅阶段,所以她不懂参禅,也没有证悟过。
三者, 佛曾在四阿含诸经中多次开示:「意根、法尘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根、法尘为缘生」,依照证严法师的说法:「意根就是意识」,则这些圣教将必须改为「意识、法尘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识、法尘为缘生」,或改为「意识不须意根与法尘为缘即能自己无中生有」,此中过失是:意识能够自己出生自己,或是无中生有,而非意根触法尘再出生意识。复有过失:同理,前五识从此也可以不需要以意识作为俱有依,或同样可以自己无中生有。但是经与论中都明说意识的出生与现行运作时,都必须有意根作为俱有依,否则岂唯不能运作?根本就不可能有意识出生,所以证严所说严重的违背唯识经论的正理。复有过失:吾人在眠熟等五位中将永远无法醒来、出定,以及将无意根携第八识去至未来世,将会违背世间及出世间正理,何以故?第一点,意识在眠熟等五位会断灭故,如果意根就是意识的话,意根在眠熟等五位中将必定会断灭,因此将无法有醒来及出定等事发生。第二点,意根就是意识的话,人死后,意识就断灭了,因此人死后,都将进入无余涅盘,不必断我见、也不必断思惑,更不必修学佛法,则二乘解脱道说应断我见及我执,都将成为戏论了。第三点,因为意根就是意识,所以人死后没有意根携第八识到未来世,则一切人死后都将断灭,因此证严法师所说的正是断见外道思想,成为断见外道了。如果意根就是意识的话,就表示意识也将会有意根的体性──处处做主,从此以后,唯识学诸经都将因此被证严法师改写,是耶?非耶?此外,如果意识就是意根的话,还有无量的过失,读者可以从正光上面所说意根、意识种种体性思维、整理、简择,就可以清楚了知,限于篇幅的关系,不再赘言。
由于证严法师不承认有七、八二识,仅承认有六识,因此解释有情八个识之间的关系,必定产生了前后颠倒、自相矛盾的现象,处处错会,完全悖离 佛的圣言量以及诸菩萨的开示。因此,证严法师把第七识与第八识都认为是意识心,就严重的违背圣教量,正光建议证严法师先入禅宗求悟;等到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现前体验第八识与意识觉知心大不相同的心性以后,再进而多读经典,融会贯通,才不会产生现在乱说佛法的不好现象;若以自己错解的佛法来为有情众生开示,就是不如法而说,依阿含经典中的定义,是等同谤佛的恶业,证严法师对此应该多加注意才是。
--将佛法世俗化、浅化的证严法师(连载八).......... 正光居士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实相,误解,辨正,执着,离念,知心,实相,不肯,舍弃,即是,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