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识蕴真义>

第112集 见闻觉知(下) 正娴老师

[识蕴真义]  发表时间: 2020-03-01 20:0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单元。这个单元我们继续将为诸位说明“见闻觉知心”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某些法师或居士所“悟”的离念灵知心,也就是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间短暂的离念灵知心,也是仍然未脱离六尘中的觉知性,也仍然未远离五别境心所法之了别性,仍然是意识心。假如说“是时极短剎那间,后念未起,故未了别”,这也是误会之说。因为此际虽未了别,只是由于意识心从一个境界中转移注意力,才刚接触另一个境界时,乃为率尔初心,尚无次一剎那境界相可供比对分别,也就是说不能分别;要到第二剎那境界现前,进入寻求心时,已有第二剎那的境界相可与第一剎那境界相比对分别,然后才能于第三剎那时了知新接触的境界相;此时了知结束了,立即已经是进入第三剎那心的境界中,名为决定心。而此率尔初心、寻求次心、决定后心,皆是意识觉知心的前后分位,但是对于不知者,会误以为只有一个剎那而已,一般人是没有能力看见三个剎那中的觉知心仍然是同一个意识心,故第一剎那的觉知心虽然无法分别,但仍然是意识分别心,只是因为境界有限,而暂时无法了别而已,不是不能分别的意识心,故不因其极短暂时间的不能了别,就说祂不是意识心。由此故知:觉知心在转移所注意境界而改变其念时,于前念灭已、后念未起之间的率尔心,虽然并无了别,只是无法了别,并非其心体本性不作了别者,所以说极短暂的离念灵知心,仍然是意识心。
我们以下略说五种理,可以明白真实义理:一者、是能分别之心故;二者、真正无分别心是前后皆无分别,永不改易其性故;三者、有断灭之法,不可能是无分别心故;四者、意识觉知心是剎那生灭,有生有灭之法故;五者、须依他法方能生起、存在、运作故。我们再略述以下说明,首述其一、觉知心在第一刹那虽不分别,其实并非祂的心性不想分别或不能分别,而是觉知心初起时虽想分别,而无可供分别比对之另一境界,故尚未能生起分别功能;要等待第二剎那寻求心时,已有可供比对之第二剎那境界相能与第一剎那境界相比对,由此了知转移注意对象后之新境界为何物,方知新注意的境界相为何事、何物。此第二剎那时之觉知心既名寻求心,当知就是欲分别、能分别之心也;当知若非欲分别之心,则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焉得名之为寻求心?第三剎那时,既已了知新境界相,是故心得决定,故于一切种智中,说此第三剎那觉知心为意识心之决定心;也就是说,分别已经完成,故说已得决定:定知新事物的境界相。
同一心而依前后分位施设为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当然属于同一觉知心,而且是能够分别,怎么可以说是为无分别心呢?然而有些居士的观念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也就是无分别心”的说法,这种说法非如实理,因为彼所说离念灵知的短暂觉知心,已分明显示此一个意识心的分别体性故,必有前后三剎那的心相大不相同,也必定须有六尘的尘相方能存在故。若学人稍有动中定力,心细之时即可验证知道此一觉知心,必定有如是三剎那的心相大不相同。由此证实:此一境界相中的第一剎那觉知心,虽然尚未分别,然而第二剎那已作分别,第三剎那已经分别完成,故此确定有分别之心,不是无分别之心也。总因觉知心的心行是非常快速,而一般修行人大多都没有动中定力,又无真善知识为他们开示其中义理,故不能了知此一觉知心本是有分别心。
其二、真正无分别心是前后皆无分别,永不改易其性。第八识如来藏自无始劫以来,恒常都不分别六尘,故无此五种的了别六尘境界的心所法,故非有分别心。然而觉知心意识一旦现起,则必定会有六尘中的境界相产生分别,绝对不是常时无分别者;某些老居士所说:“前后念中(也就是说他们的念中间)短暂一剎那间的觉知心,即是无分别心”者,这是不符合圣教。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剎那间虽不分别,只是不能分别而不是没有分别性,并已经起心寻求而想要分别其所接触的新境界相,已经在第二剎那寻求之时,而作比对分别,才能够于接触新境界相的第三剎那时完成分别——终于心得决定,了知新境界相为是哪种事、何种物。既然只是极短暂时间内不能分别,而仍然保有分别性,并且长时皆住于分别中,有违背“无分别心永不分别”的圣教,这是误解错会无分别心,也是误将意识觉知心错认为第八识如来藏。像这样则是堕于意识境界相中,我见并没有断除,仍然只是凡夫众生,未能预入圣流——也就是尚未成就声闻初果的分证解脱境界。
其三、有断灭之法不可能是无分别心故。有某位老居士说“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时的觉知心”是有断灭性的法性,非真实心。佛所开示的无分别心,是开始从无量劫前,后至无量劫后,乃至成佛之后尽未来际,皆是永不断灭的体性,迥异离念灵知的觉知心意识!这位某某老居士所说的短暂剎那的觉知心,于五位中必断,非是常住的心,绝非真实心。行者可以自我检验:于眠熟位中、于闷绝位中必断;亦可观察老人、重病、有大神通者,若住于闷绝位中,意识必定间断;亦可观察病人死已,进入正死位中必断;也可以随于圣教,观察诸阿罗汉灭尽定时,意识觉知心必定断灭;也可以依圣教而知,或依自己的亲证无想定而知:进入四禅后之无想定中的意识觉知心必定断灭。
既然是可以被外缘所灭,或由境界力而必断灭的法,怎么可以狡辩为常住的无分别心呢?若有人去认取像这样离念灵知心为常住心为 佛所说的无分别心者,即是未断我见的凡夫;以“离念灵知”作为常住不坏的法,其实仍然是意识;又认为离念灵知心的“心数法”—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即是佛性,皆是以意识和意识的“心数法”作为常恒不坏的我,全部落在我见之中,未离意识境界,都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都是悟错了的人。
离念灵知心也是有为法,因为祂是与见闻觉知相应,那就是意识;既然意识的见闻觉知与六尘相应,当然祂是有相的法,也就是有了知相。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法就是“无我”,就是无真实不坏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真实不坏的“我”,依附于蕴处界而有的离念灵知心,祂当然也是有相的有为法,当然是虚妄法。
其四、如前所举离念灵知心,必须前后三剎那间之比对了解所触的境界相,方能决定了知所触境界相,当知即是经由意识种子剎那生灭,方能成为其分别的事物与功能性。此是 佛在《楞伽经》中所开示,也是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在根本论中所开示的,一切佛弟子对此皆无异见、异说,唯有藏密黄教宗喀巴及索达吉等古今喇嘛才会对此产生异见、异说,而极力争执说意识心体不是念念生灭,不是种子剎那流注所成的心。一切圣教中都说“意识心是由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剎那剎那流注生灭,才能起其了知、分别之作用,才能运作其所相应的五遍行与五别境心所法”;既是剎那剎那不断地由如来藏中流注种子,像是这样不断地由意识种子的流注生灭,而成就其分别、了知的事功者,当知即是生灭法。
剎那剎那不断生灭流注的离念灵知心,由于流注速度极为快速,众生不能觉知其剎那生灭。就像是《楞伽经》中 佛所说意识心的剎那生灭“如急流水,流急不觉”,是故凡夫众生执著离念灵知心,误以为是从来都不生灭,误以为是不会有剎那生灭的常住心体;就如您所见瀑布急川,看似无间,但是都是由前后水滴形成而无间断,由此可知离念灵知心就像是这样。所以,由此可知仍是生灭法,绝非实相心体;再者,由其剎那流注不断,才能成就分别六尘的事功者,亦可证明其生灭流注性,然因篇幅有限故,于此不作宣示。
其五、意识觉知心是依于他法为缘才能生起。刚才前面所说的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于五位中必定断灭。但离念灵知心为何必定会断灭?必有其道理,因为此心是依藉他缘而生的有生法。为何是有生之法而又依他起性呢?也就是说离念灵知心必须假借因与缘,才能从如来藏中现起。此处所言必须假借因与缘之“假借诸缘”部分,是未悟般若的学人可以如实现观的;至于假借“如来藏因”才能生起的事相,则未悟般若、未证如来藏的凡夫与二乘圣人不能了知、不能现观。是故仅就假借诸缘部分而先作解说,能令一切大师与学人同作此一观行而断我见,普皆证得声闻初果。
某老居士所说尚无定力者之前念已过、后念未起间的短暂离念灵知心,或像定力佳者之长时间离念灵知,都是从因与缘之和合而生的法。先由圣教量来说,也就是 世尊于四阿含诸经中处处开示说:“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有时又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此乃佛门四众皆无异议之原始佛法圣教。从现实事相中的现前观察也都可以证明:我们离念灵知正是因为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出生者,即是依于他法方能出生的心,符合圣教所说的意识心体的自性。依圣教所说,当知离念灵知心即是意识心,堕于如是意识心中者,当知皆是我见未断的凡夫。
再从理证上来说,一切大师与学人皆可现前观察到:离念灵知心若离五色根,或五色根毁坏,或极羸劣时,离念灵知心即不得现起。由此可知,离念灵知非唯一,须藉意根与法尘为缘,尚须藉未坏的、功能正常的五色根,才能从如来藏中生起而在人间运作。既然离念灵知心须藉种种外缘作为俱有依,才能从如来藏中现起;或像未悟者所说的从意根触法尘中现起,非由如来藏中现起,当知皆是有生之法;若是有生之法,当知离念灵知心必有断灭时——意识消失时,离念灵知心一定会随之消失、不能现起运作。
离念灵知心的俱有依是意根与六尘(或者是定中的定境法尘),如果没有这两种俱有依,离念灵知心就不能存在。所以,很显然的离念灵知心就是意识心,绝对不是真心。离念灵知心断灭,譬如眠熟、闷绝等五无心位;又当知必有暂断时,譬如正死位;亦当知必有永断而无复起时,譬如入胎位五根未具之时。离念灵知心必须以阿赖耶识、意根、五色根作为俱有依,才有可能出生的,本身正是所生法、生灭法。我们都可以现前观察到:若意根因为五色根受影响,譬如过量麻醉剂、过量安眠药的影响,而不能接触法尘、不能正常运作时,意识心—离念灵知心—即不得现起,何况运作呢?又像是极度疲劳而眠熟时,纵使大声呼唤之也不能醒觉,其实有念灵知及离念灵知悉断,故知离念灵知也是有灭之法;要等待身体疲劳消除之后,才能自行醒觉,或由外声影响而醒觉,由此可见离念灵知心就是意识心。由于离念灵知心之夜夜必断、常常暂断,并且必须依于意根、法尘、五色根为缘方能生起;缘若不具足时,则不能生起、现行、存在。由此证知:离念灵知亦是依他起性的有断法,有断法则非实相心,也刚好正符合了意识心的自性。
大乘了义佛法很难弘扬,难以弘扬的原因是因为大乘般若的修证非常困难,不像二乘法容易。光是见道就已经很困难了,悟后起修的“成佛修道次第”的内涵更难以了知,更别说是成佛了。菩萨修学佛法所要亲证的就是这个“实相心、般若心”,这个心就是菩萨心。在大品、小品《般若经》说:“菩萨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这一些心说得不够,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说:菩萨有个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您的意识,也就是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啊?我告诉诸位:“不能!”为什么?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必定有所住,除非您这个意识心断了不现前。因为意识只要一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了二禅等至位之中,离开了欲界的五尘,但还是有定境中的法尘相应;既有定境法尘相应,就是有所住啊!住于定境的法尘中嘛!仍然有意识觉知心能觉知及分别定境;既然能觉知分别定境法尘,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无住心。
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惟,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去现观十八界法虚妄,因此而断除我们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的错误执取,不会将蕴处界法中的某一法,譬如离念灵知心,误认为实有。可是大乘法却不是只有讲二乘法的蕴处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讲的“空相”以外,也讲“空性”,空性就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真如正理的本体——我个人有这个理体,您身上也有这个真如本性,这个叫作“空性”。佛在经中说:为了对治众生执著世间有,所以说如来藏是空性。本来如来藏应依祂圆满具足诸法的体性而叫作“空有性”,因为祂一方面具足了空性,这个空性就是体如虚空;而且祂的体性永远都是清净性,本来就在无生无死的涅槃之中,全无三界有的自性,当然应该说祂是空性心;因为祂根本不与三界有等烦恼法相应,三界有都由祂出生,因此应该说如来藏的自性是空有性,也就是圆满具足空性与有性。
因为时间关系,留待下一集解说。
祝愿福慧增长、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