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佛典故事选辑》。今天我们要讲的佛典故事是“优婆斯比丘的前世与今生”,我们将藉由这个故事,进一步来说明三毒心对于有情三世流转的影响。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个国家叫作罗阅只国。在这个国家中,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有两个儿子;兄弟两个人都长大了,富有的商人就将家中的事业,交给两个儿子来经营。而当年轻的哥哥到了要结婚的年龄,他喜欢上了那个国家中一位长者家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于是这个哥哥就派人去向长者提亲;但是因为长者的女儿那时候年纪还太小,长者就没有答应哥哥的提亲。这位哥哥在提亲未成之下,心里面非常的失望,于是就将全部的心力都投入到事业的经营,并且跑到另外一个遥远的国度去作生意。这位年轻的哥哥,他一离开家园就许多年,在这许多年当中,他完全没有和家里联络,家里也完全没有他的消息。
这样子经过许多年之后,长者的女儿已经渐渐长大了,到了适合结婚的年龄。长者眼看著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自己的女儿一天一天地长大,而且结婚的年龄已经到了;但是富商的长子呢却一直都在遥远的国度里面,完全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不知道这一位富商的长子是不是还活著。长者心里面想著、想著急了,于是他便要求这个富商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弟弟来和他的女儿结婚;但是这一位弟弟因为哥哥已经提亲在先了,所以他一直不敢答应长者的要求。
长者为了想要让这位弟弟娶他的女儿,最后只好伪造了一封从遥远的国度寄来的书信,假装说哥哥已经在那一个国度死了,在他死前托人从那一个国度带回家信告诉自己的家人。弟弟看了这一封长者所假造的信,以为哥哥真的已经死了;而这个时候,长者又催促这位弟弟,跟他讲说:“你哥哥都已经死了,所以之前提亲的这个婚约也没有办法成立了,所以你现在没有什么负担了,应该要赶快跟我的女儿结婚。”这位弟弟其实他也是蛮喜欢这一个长者的女儿的。因为哥哥已经死亡了,然后长者这里又催促得这么急,所以便正式答应要娶长者的女儿为妻子。
结婚之后,这一段幸福美满的日子就这样子持续了。但是这一段美满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大概过了一年多以后,当夫妻两个人正高高兴兴地准备要为出生的儿子来命名的时候,哥哥突然从遥远的国度回来了。当哥哥知道他多年前喜欢的长者女儿,竟然被弟弟横刀夺爱,心中非常非常的生气,完全失去了理智,就当著弟弟夫妻两个人的面前破口大骂,并恶毒地诅咒这一对夫妻。弟弟受到这个打击以后,日夜不能安宁,于是弟弟便决定他要逃离家乡。
有一天,他逃离家乡之后,意兴阑珊地走在舍卫城中,正好遇见了 佛陀;佛陀问他为什么这么愁眉不展,弟弟向 佛陀禀白之后,佛陀就为弟弟开示佛法。弟弟接受 佛陀的开示以后,顿时就解开了他的疑惑,而且也发愿要追随 佛陀来出家修行,并随侍在 佛陀的身边,以报答 佛陀的恩典;佛陀也慈悲地答应了弟弟的请求,并称这一位出家的比丘为优婆斯,就称他为优婆斯比丘。优婆斯出家以后发大精进心,依照 佛陀的教化来实际上修行,也持守著非常非常清净的戒律。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哥哥他始终无法平息这个报复的心,他想要来报复弟弟对他所作的事情,所以他就重赏了五百两的黄金,请人要来杀害弟弟。这时候,有一位贫穷人家的小孩,他知道了有这五百两黄金的重赏,就答应哥哥要杀害他的弟弟;哥哥因此就带著这一位贫穷人家的小孩,来到弟弟优婆斯比丘修行的地方,就告诉他说:“你要杀害的,就是这一位比丘优婆斯。”当这一位小孩见到这么清净庄严的比丘在那里修行的时候,刹那间,这一个小孩他的善根就流露出来,他心里面想著:“我怎么忍心杀害这么一位有道行的修行比丘呢?”但是,他又抵挡不过五百两黄金重赏的诱惑,于是他另外一方面又想:“如果我得了这五百两黄金以后,我的家人就不用再这么挨饿受冻啊!”所以,一下子想著五百两黄金,一下子又想著这么一位修行这么好的比丘,我怎么忍心把他杀害掉;所以就这样子东想著西想著犹豫不决,心里面起了很大的挣扎。想著、想著突然一不小心,他手中的那个毒箭就射出去了,结果刚好把哥哥射死,而不是射死优婆斯比丘;哥哥受毒箭所害,心里面就怀著忿恨不平的状况而过世了。
由于哥哥这样子的一个瞋心的感应,哥哥死了以后,下一世他投胎变成是毒虫。这一只毒虫,它在优婆斯比丘住处的门缝中反复地生存著,一直持续地想要找机会来把优婆斯比丘杀害;这个门在开开关关的过程里面,没多久这个毒虫就被夹死了。但是,这个毒虫因为它的忿恨,以及它没有办法解除心里面的仇恨,因为这样子的一个报复心,所以它下一世的时候,又再发愿再投胎还是一只小毒虫;就这样子反反覆覆地一直出生、死亡,但是还是一直以毒虫这样子的一个色身存在著。有一天,这一只小毒虫它趁著优婆斯比丘要出门的时候,它从屋顶的梁上面就跳到优婆斯比丘的头上,并把它的毒液注入到优婆斯比丘的头上,优婆斯比丘因为毒虫的关系,就因此结束了他的生命。
舍利弗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就赶快到 佛陀的座前来请教 佛陀。佛陀就把优婆斯比丘他的因缘作了一个开示,佛陀这么讲的,祂说:“过去有一个性情非常凶猛残暴的猎人,他为了捕捉山林中所有的飞禽走兽,所以他千方百计地规划了各种的陷阱。但是事与愿违,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办法捉到一些动物;于是,这个猎人就开始怀疑住在同一个山中的一位辟支佛,认为是这一位佛门修行的辟支佛,是因为他把动物吓跑了,然后又破坏他精心设计的这些陷阱,所以害他捕不到这些猎物。猎人越想越生气,于是瞋心大发,就前往辟支佛的住处,将毒剑往辟支佛的身上射去,辟支佛很不幸地被射死了;但是,辟支佛不但没有丝毫的怨恨,更以慈悲心为这一位猎人示现神通,并开示因果的道理跟佛法的大略法义。”
“这一位猎人听闻了辟支佛开示的佛法之后,顿时善根现前,对于三宝生起了无上的恭敬心,并为自己所犯下的大错忏悔不已。而当时,那一位辟支佛虽然接受了这一位猎人的诚心忏悔,但是因为这一位猎人,他伤害已经证果圣人的果报,它是非常非常严重的;所以这一个猎人死后,他就堕入了地狱,在地狱当中承受了长劫的痛苦,地狱结束了以后生到畜生道,在五百世当中常常会被毒死。这一位猎人就是优婆斯比丘他的过去世,因为至诚忏悔的关系,所以他在这一世的时候,他可以生为修行人而且能够证果;但是,也是因为他过去杀害证果修行人的关系,所以他在五百世当中,他必须要承受一世一世被毒害而亡的这样子的一个果报。”所以在最后一世,就是佛陀的这一世,优婆斯比丘他随佛出家,修清净的梵行,最后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因为这样子的一个证果——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在这一世的时候,能够获得究竟的解脱;但是也因为他过去世所造的这个恶业,所以他这一世的时候,必须受到毒虫的毒害而丧命。但是因为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心里面已经没有所有的烦恼跟执著,所以他有这样子的一个业果报,但是却不会受到痛苦;业果报他受尽了,那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这一位优婆斯比丘,他就得到究竟的解脱。以上我们从“优婆斯比丘的前世与今生”这一个佛典故事,可以知道说有情他三世的因果,是一直会持续下去的,一直到这个业果报被报尽;或是这一个有情他修学佛法了以后,能够证得阿罗汉果,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样子他的因果才会结束。
那接著我们将藉由这一个故事,来进一步说明三毒心对于有情三世流转的影响。所谓三毒心,就是三个有毒的这样子的一个心念,对于有情三世的流转是非常非常大的。所谓的三毒心—就是贪心、瞋恨心跟痴心,痴就是无知。有情众生为什么会有贪心呢?因为执著于要让这一个物质的身体,以及这一个意识觉知心,能够得到享乐、得到所要的。所以有情因为有这一个物质的身体,以及有这一个意识觉知心,作为他欲望的来源,所以会对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法这六尘,起了执著、起了贪爱。
眼睛会对于所要看到的外面的这一些颜色会起了贪爱,耳朵会对于所要听到外面的这些声音起了贪爱,鼻子、鼻根会对于外面所存在的这一些空气中的香气气味起了贪爱,舌根会对于实际上的物体它的味道起了贪爱,对于美味的东西会起了贪爱,身根会对于皮肤表面所接触的这些触觉起了贪爱,乃至于意识会对于法尘起了贪爱;因为有了这个六尘的贪爱,所以有情的身口意行,它就会去追逐这些五欲、这些六尘的喜爱以及执著;因为有了这些喜爱的执著,就会去造恶业,不能得到的,想要得而不能够得到的,就想要用不如法的方法,把它抢夺过来据为己有,所以这个贪欲心是有情造恶业导致三世以及六道再轮回的根源。那有了这个贪欲心,就会导致于这些轮回,所以在修行的过程里面,戒除贪欲是第一步——要把对于这些五欲六尘的贪爱要把它舍弃、放下,不要去执著外面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享受。
那第二个瞋恨心又是什么呢?瞋恨心是针对前面的贪欲心而来的,有了对于外面的这些五欲六尘的贪爱,但是当这些贪爱没有办法获得,没有办法忍、满足的时候,就会起了瞋恨心——我为什么没有办法得到这些东西,他为什么可以,我为什么不行。所以,因为有了对于这些贪的欲求没有办法满足,就会起了瞋恨心;起了瞋恨心了以后呢,就会想办法要谋害对方,要从别人的手中,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把它夺取过来。所以这样子的一个瞋恨心,就会导致我们刚刚前面故事所讲的,毒害众生这样子的一个身口意行出来。所以贪跟瞋这两个,对于我们要得到究竟解脱的修行人来讲,是最先必须要戒掉的两个有毒的心。
第三个痴或是无知这一个心是什么呢?这一个痴或是无知,是对于前面的贪欲的心以及瞋恨的心,前面这两个其实都是虚妄无常的,因为有这个五阴,所以会导致无常。这个无知的心,就是对于这个五阴的虚妄无常,他没有办法究竟的了知,把这些虚妄无常的东西,把它当作是永恒不生不灭、常住的法。也就是说,对于世间的真相、无常的东西没有办法究竟了知,所以把它误认为这些是永恒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对于事实的真相没有办法究竟的了知,这个就是无知,也就是痴。
因为有情的这个三毒心,就会导致过去世、现在世以及未来世三世的流转,在六道里面永远没有办法得到究竟解脱。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明到这里为止。非常谢谢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道业精进,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