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以基督教释经学解构佛教之谬误(2)
76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7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8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7。 79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1-2。 80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3。 81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9-10。 82 《大正藏》册 2,页 720,上 24-27。 83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0-11。 84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7-18。 85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0-21,然后求出家获准,成为「善来比丘」。 86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1-22。
87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5-26。 88 《大正藏》册 2,页 513,下 25-28。 89 《大正藏》册 2,页 514,上 2。 90 《大正藏》册 2,页 514,中 3。 91 《大正藏》册 2,页 515,上 11。 92 《大正藏》册 2,页 515,中 24。 93 《大正藏》册 2,页 515,下 19。 94 《大正藏》册 2,页 516,上 8。 95 《大正藏》册 2,页 517,上 23。 96 《大正藏》册 2,页 517,下 19。 97 《大正藏》册 2,页 519,下 25。 98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1-2。 99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5-6。 100 《大正藏》册 2,页 520,中 1。 101 《大正藏》册 2,页 521,上 18-19,方才见道未立梵行时,帝释已说其梵行甚清净了。 102 《大正藏》册 2,页 522 ,上 23-24,央掘魔罗所悟的是法界实相如来藏的自性。 103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3-14。 104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4-16。 105 《大正藏》册 4,页 704 ,中 3-4。
〈表二〉胪列各经相关的经文,皆在描述「追佛事件」中,佛陀对央掘魔罗提 出不生不灭法与生灭法的差别性,引发央掘魔罗的疑情而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央掘 魔罗造作杀害众生的心,是属于生灭变异的七转识;七转识有造恶的时候,也有行 善的时候,因此一切众生的七转识皆有造恶行善之时节;然而,第八识如来藏是如 如不动的不生不灭法,迥异于能造善恶的七转识;因此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自性」 犹如「真金色」一般清净,对于一切众生,皆息于刀杖,不害诸生类,一切蒙其恩, 住无生际;迥无三有故「住无三际」,迥无六尘故「住无尘际」,迥无死亡故「住无 死际」,迥无生灭故「住于恒际」,是法界实相及万法本源故「住法界际、住于实际」, 无始劫来不曾一刹那间断故「住无断际」,永远无生无死故「住涅槃际」,全都是为 央掘魔罗开示大乘经中说的不生不灭法,非如声闻经中说的蕴处界无常诸生灭法。 佛陀指出第八识如来藏的法性,是从无始劫以来就无害于一切众生,因而引发 央掘魔罗在追佛的当下,反观自身五阴不断造作善恶不定的业行,堕于生灭变异的 无知海中,因此如实观察到生灭法邪恶的本质—久修恶业。若要彻底远离生灭法 的邪恶本质,则必须实证永息诸恶的不生不灭法,因而实证法界中永恒不坏的真实 法—第八识如来藏,故央掘魔罗自述:今闻真妙说、闻汝与法相应偈、恶者今识 真—愚痴的恶人如今识得不生不灭的真实法。接着经文描述「心即开悟」于第八识如来藏,因此生灭变异的诸法相对于第八 识如来藏,就犹如须发一般是缘尽即自落而灭尽,然而第八识如来藏是永不陨落而 犹如头颅;一切生灭的须发皆依于头胪而生灭,若无头颅的存在,则须发如何可能 存在而生长掉落呢?当未识得头颅之前,以为生灭相续的须发是真实存在,直到实 证头颅之后,方才发现须发的虚妄不实。因此实证如来藏后须发自堕犹如剃头,自 觉一切生灭法的虚妄—须发自落;已能为众生指示本来出离生死的出家法如来藏 的真实存在,成为真正的出家者—被服法衣;实证如来藏不系属于三界中的任何 一法而出离三界家—已得出家;能分辨生灭法与不生不灭法二法法性的差别而得 法眼净。「心即开悟」是描述实证法界实相—第八识如来藏—的事实,本文只能极其 简要地指出〈表二〉各经与之相关的经文,无法一一解说表中所有经文的内容。至 于详细的内容,并非本文的主轴,亦非一篇论文的篇幅所能诠释,故皆予以省略。 对于《央掘魔罗经》所有版本所共通的「追佛事件」中「心即开悟」的最重要 义理,吕凯文无能证解,以致心中充满畏惧与逃避的心理,在其整理第(7)经的叙 事结构分析表中已经充分显示。本文节录吕凯文十个段落中第二个段落的叙事内容 如下:
上文引述的附表中,可以知道所有《央掘魔罗经》中最重要的「追佛事件」,在 该文中已经完全不记载,仅以「反而被佛陀调伏」的文字完全取代而消失无踪。如果吕凯文能够前后逻辑一贯、忠实于其分析制作的「叙事结构表」,则所有《央掘魔 罗经》版本共有的「追佛事件」,应该成为「叙事结构表」的重要段落。可是在其制 作第(7)经的「叙事结构表」中,「追佛事件」也完全消失而被隐匿起来,而不再 视为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了。而且,在本文〈表一〉中引用其对第(7)经的叙 事结构表中,吕凯文认为从「师母求欢」到「本生谭」的 11 个叙事元素中,第(7) 经的重要叙事元素只有其中的 7 个。但是,吕凯文在详细整理第(7)经的叙事结构 时,将之扩大为 10 个叙事元素的段落。然而,在详细解析第(7)经而扩大叙事元 素数量时,最重大的各译本都共有的「追佛事件」反而彻底消失而不见了。由此可 见,其刻意隐匿「追佛事件」的叙事元素,正是显示对于「追佛事件」本身,所凸 显的佛教重要义理「心即开悟」的畏惧与逃避。 在《央掘魔罗经》「追佛事件」中「心即开悟」于法界不生不灭法的实相内容, 正是佛教与其他所有宗教—譬如《基督教释经学手册》所依的基督教—间本质上的 重大差异。吕凯文对于「心即开悟」所探讨的法界实相,因为心存恐惧,所以在其 叙事结构中刻意予以忽略;反而依从来不以探讨法界实相为宗旨的《基督教释经学 手册》,来解释佛教经典,显见吕凯文对于佛教与基督教之间,具有完全不同本质的 事实,是完全无所了解的。佛教与基督教本质上的不同,已经是历史上的事实;乃 至可以在现今的时代中,重新验证此事实。因此,吕凯文以《基督教释经学手册》 作为研究佛教经典的方法依据,只是荒诞不经的历史想象,而不是真正的佛学研究。
62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48。
63 其实央掘魔罗所证的是菩萨果位而非阿罗汉,因为阿罗汉不必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但声闻人不懂菩萨所证的内涵与果位,或者基于维护声闻法的立场,故指称其所证为阿罗汉。见道时即成为阿罗汉,在《阿含经》中所见极多,其原理详见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学同修会(台北),1999。
64 法界实相的内容只有一种,放诸十方三世皆然,故不可能有「多重意思」。
65 格兰‧奥斯邦著,刘良淑译,《基督教释经学手册》,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9,页 18。
66 格兰‧奥斯邦著,刘良淑译,《基督教释经学手册》,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9,页 485。
67 「如实观察」是指对于现象界就如同它的真实样貌而正确无误地观察。《杂阿含经》,《大正藏》册 2,页 7,下 8、23;册 2,页 17,上 26-27 等等;多处皆强调「如实观察」。
68 《大正藏》册 2,页 509,中 2-18。
69 依经文中佛陀所述及央掘魔罗自述见道思惟内容以观,实属不生不灭法而非蕴处界缘起性空等生灭法,故其所悟其实是菩萨果而非声闻果,唯声闻人结集《阿含经》时说为声闻果。
70 《大正藏》册 2,页 281,上 4-5。
71 《大正藏》册 2,页 281,上 16-18。
72 《大正藏》册 2,页 281,上 24-27。
73 《大正藏》册 2,页 378,下 16-20。
74 《大正藏》册 2,页 378,下 2-4。
75 《大正藏》册 2,页 378,下 24-25。
76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7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8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7。
79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1-2。
80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3。
81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9-10。
82 《大正藏》册 2,页 720,上 24-27。
83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0-11。
84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7-18。
85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0-21,然后求出家获准,成为「善来比丘」。
86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1-22。
87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5-26。
88 《大正藏》册 2,页 513,下 25-28。
89 《大正藏》册 2,页 514,上 2。
90 《大正藏》册 2,页 514,中 3。
91 《大正藏》册 2,页 515,上 11。
92 《大正藏》册 2,页 515,中 24。
93 《大正藏》册 2,页 515,下 19。
94 《大正藏》册 2,页 516,上 8。
95 《大正藏》册 2,页 517,上 23。
96 《大正藏》册 2,页 517,下 19。
97 《大正藏》册 2,页 519,下 25。
98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1-2。
99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5-6。
100 《大正藏》册 2,页 520,中 1。
101 《大正藏》册 2,页 521,上 18-19,方才见道未立梵行时,帝释已说其梵行甚清净了。
102 《大正藏》册 2,页 522 ,上 23-24,央掘魔罗所悟的是法界实相如来藏的自性。
103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3-14。
104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4-16。
105 《大正藏》册 4,页 704 ,中 3-4。
106 《大正藏》册 3,页 23,中 10。
107 《大正藏》册 3,页 23,中 10-11。
108 《大正藏》册 3,页 23,中 11-12。
109 《大正藏》册 4,页 424,上 22。
110 《大正藏》册 4,页 424,上 22-23。
111 《大正藏》册 4,页 424,上 25-26。
112 本文引用该文附表三的第二段落,其中第一个段落的主题「介绍本经出席的会众与本经的法会因缘」与第三个段落「天神与央掘魔罗的对话」,以及后面的其他段落皆与「追佛事件」完全无关,故略而不录。(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70。)
本文标签:基督教(1)
本文关键字:基督教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六、畏惧佛教义理之谬误
- 下一篇:八、错解格式塔图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