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成佛之道>胜鬘经讲记(一)>

第067集 无始无明住地与四住地烦恼(三) 正墩老师

[胜鬘经讲记(一)]  发表时间: 2020-02-15 15:4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系列。
我们延续上一集的内容,说明《胜鬘经》所说四种住地烦恼与无明住地烦恼相关的法义,我们提到的这位误解《胜鬘经》五种住地的法师。其实《胜鬘经》中提出了两类不同住地——四住地烦恼、无始无明住地时,就是在阐释三乘菩提中大乘佛菩提道与声闻菩提解脱道的差别。第一种是与心相应的烦恼,是剎那剎那都相应的;也就是说,解脱道要断除的烦恼障—我见与我执—也就是见惑与思惑,这烦恼障的一切烦恼是剎那剎那地与众生心相应的;即便有人进入了定中,甚至在闷绝昏迷,或者眠熟无梦时,这四种住地的烦恼都是剎那剎那相应的,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因为,烦恼障的我见与我执烦恼,不但有意识相应的断续分别我见、我执与俱生的分别我见、我执,还有意根相应的相续我执。
比方说,在当你正在处于顺心境而生起欢喜心时,其实这时意识心已经与所了别的六尘境界相应,因而相应了随起的贪烦恼心所,这是欲界爱的住地烦恼;而若是突然又被打了一巴掌,心中的顺心境瞬间转成逆心境,因此马上意识相应的这个逆心境,这也是欲界爱的住地烦恼,是意识心相应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而起的瞋的烦恼心所;而在这过程当中,乃至在任何境界,只要是尚未断除我见,不管是否有任何喜怒哀乐的心情出现,或者贪瞋痴慢疑等烦恼出现,一直也都有见一处住地烦恼相应。有情的众生心就是这样一直与一念无明的四种住地烦恼我见、我执剎那相应的。一念无明见惑、思惑的种子,其实只是因为大部分的情况,在平常或许因为没有现行流注而让烦恼生起来而已,但众生心与这些烦恼的种子却是每一剎那都相应的。所以说,系缚生死的烦恼障—见惑、思惑种子—平常虽然没有现行而未看见,但其实是剎那剎那都与意根、意识相应的。
然而,《胜鬘经》中所提到的第二类住地——无始无明住地,却都从来不跟众生心相应的。四种住地烦恼是我见、我执的烦恼,所以与一切未得证解脱的有情众生心时时刻刻相应。但无始无明住地,却不是蕴处界的人我执著上相应,而是与觉悟佛菩提相关,所以即便已经是阿罗汉断了四种住地烦恼,都还没有与无始无明住地相应过;直到回小向大时,去探究如何才是能实证法界的实相,这时才与无始无明住地相应,但还未能打破它。在菩萨亲证大乘佛菩提实相,见道明心时才打破无始无明;在悟后起修时,才开始渐断这个障碍成佛的无始无明住地,而一直要到佛地时才能够断尽。
所以,这两种住地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剎那心剎那相应的,是每一剎那都跟心相应;而另一个是从来不与心相应,要到缘成熟了才会相应,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既然这两个住地的内容范围相差如此之大,性质是完全相反的,怎么会把这两个说成是同一个呢?所以,这位法师的解释是完全不合理的。从这位法师这一段主张当中,就可以知道这位法师的企图,他处心积虑地要把三乘菩提根本摧毁,以粗浅的二乘菩提来取代胜妙广大的大乘菩提。那这位法师所讲的二乘菩提偏偏又是错误的,对学佛人是完全无帮助。
接下来,这位法师对《胜鬘经》的解释说:“烦恼有二种:(一)、住地,(二)、起。住地有四,从四住地生起的是起。起烦恼是心相应,心不相应的,名为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4。)起烦恼一旦生起,必定是和众生的觉知心相应,只有上烦恼才是不和众生的觉知心相应,除了悟后进修成佛之道的菩萨们。可是这位法师在这里说“从四住地生起的是起。起烦恼是心相应,心不相应的,名为无始无明住地”,明明是有这个无始无明住地跟四住地无明两种,起烦恼既是从四住地中生起,四住地又是剎那剎那的与心相应,为什么这位法师却又在前面说“无始无明住地就是四烦恼住地”呢?当这位法师在这几句中说了与心相应或不相应时,已经自相矛盾,如何能够自圆其说呢?
这位法师又接着说:“此无始无明住地,与四住地是同还是异?四住地,是心相应还是不相应?四住地,是住地,当然也是心不相应的。”(《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4。)这位法师的说法与经文的义理刚好颠倒。四住地无明既然是心相应,这位法师在这里说心不相应,与他自己前面的说法再度自相矛盾。他在前面是将四住地与无始无明合而为一,可是这里又颠倒过来说:“依本经所说,四住地而外,别有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4。)本经所说的是四住地以外,另外有个无始无明住地,可是这位法师在前面这几句话中,为什么说“无始无明住地就是四住地”呢?这让任何人怎么不错乱呢?又如何能够读懂这位法师的书?或许就连这位法师本身都不知所云,读的人当然只有茫然无知!
接着这位法师又说:“所以一般所说的五住烦恼,实以本经所说为本。在本经译者——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楞伽经》(卷四)中,每说‘四住地无明住地’。虽对校魏唐的《楞伽》译本,只说四种熏习,四种地,或四种习。”(《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4。)但实际上《胜鬘经》的经文并不是这样说的。经文中所说的五种住地无明,而《楞伽经》也是如此讲;并且《胜鬘经》本段经文及下一段经文中,也都说有五种住地无明,不是只有四种,所以这位法师的说法是公然曲解。这位法师并不是如实依照佛法中的真义来注解,而是扭曲佛法的原意,为的就是附和他所主张的六识论外道邪见的立场。然而,多数人其实不容易信受被曲解的佛法,但这位法师会用一种烟幕弹方式来扰乱读者,把一些复杂的观念想法,用大量的不直接相关的文字堆砌,读者因此跟随他的文字绕来绕去,最后读者也不知所云的迷糊了,只觉得读不懂的文章,定是层次很高,因此才不能够理解所说,再加上对于名气响亮的权威,多数人也选择附和相信,大多也不敢挑战,于是也跟着崇拜这位法师。这个现象所透露背后的问题,除了一般人对佛法的认知是普遍的欠缺,尤其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学佛态度的问题,都是没有以实证精神来修学佛法,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佛法对他而言,并没有产生智慧的力量,没有功德受用。所以对于善知识的简择,往往遗忘了应当以所说法要能够真正符合 如来本怀、不违背经教为前提。
接着这位法师说:“但依本经及《璎珞经》,四住地外,应别有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4。)从他这个说法中可以看出他是故意曲解经文的意涵,这位法师的意思是说:在这《胜鬘经》和《璎珞经》中所说的四住地烦恼以外,还有无始无明住地;可是别的经典中都只说有四种住地,没有提到无始无明住地。换句话说,其实这位法师是以他带上有色眼镜的偏执想法来看待这件事情,因为他的心中并不承认《胜鬘经》跟《璎珞经》的说法,虽然这两部经典的确是《大藏经》中所传下来的经典,但面对这样的证据,这位法师还有其他的手段来回避,除了曲解经文,甚至他干脆连根刨起,直接毁谤经典不是佛说,这就是他与他的追随者的一贯手法。在这里所呈现的状况,也就是他一方面不承认四种住地以外,还别有无始无明住地的说法,而又用间接的暗示方法误导读者:无始无明住地的说法,只有在这二部经中才出现,是被特地编造出来的,别的经中只有说四种住地无明,在此以外并没有无始无明住地的说法,真正佛法中实际上并没有无始无明住地。但这说法是错的!
这位法师注解《胜鬘经》的目的,并不是要以弘扬 如来圣教正法来利益众生,而只是用他的邪执的偏见来贬抑及曲解《胜鬘经》;然后再配合他极力主张的大乘经典非佛说的观念,那大家就不再信受《胜鬘经》了,这样大乘佛菩提就会被压抑,如来藏妙法就会被扬弃了。这位法师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意思是:《胜鬘经》讲得不好,实质的意图是说,那个后人所编造的《胜鬘经》编造得不好,这位法师就是要在读者心中种下这样的印象。这位法师极力而一心要把《胜鬘经》加以贬抑,就像这位法师曲解而贬抑《楞伽经》一样。
针对起烦恼与上烦恼的法义,这位法师的解释是说:“所以依本经辨析,起烦恼有二:(一)是四住地所起的——恒沙上烦恼;(二)是无始无明住地所起的——过恒沙上烦恼。”(《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4。)他所说的还是说的不正确。明明说恒沙等数上烦恼是无始无明住地所起的,而不是四住地所起的烦恼,而且是心不相应的上烦恼是属于无始无明,不是起烦恼。然而,这位法师却刻意地颠倒与经文违背的说法,他的意思是说:恒沙等数上烦恼仍是四住地所起的,成佛之时既是要断尽恒沙上烦恼,这些恒沙上烦恼其实是四住地烦恼。这也是他一贯相同的错误理路所衍生的错误观念。他总是这样说:只有解脱道,没有外于解脱道之外的佛菩提道。所以证阿罗汉、证无余涅槃要断的障碍是烦恼障,证佛菩提成佛也和证阿罗汉都是一样,只要灭除烦恼障。所以专修解脱道而不入涅槃,世世努力精修而把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尽,那就成佛了,没有而且也不必另外再实修佛菩提。所以,当然他要刻意地把无始无明住地当作是等同于四种住地,当然要刻意地把上烦恼当作是起烦恼,也当然要刻意地把上烦恼当作是四种住地所起的烦恼。这就是这位法师的理论基础,他就是这样把《胜鬘经》的法义完全给扭曲掉。
《胜鬘经》中说的所有上烦恼,都是属于无始无明住地生的,不是一念无明四住地所生的。凡是与四住地相应的烦恼,都是二乘解脱道所应断的起烦恼,都仍在见惑与思惑的范围之内,与大乘菩萨所断的无始无明无关,更与大乘菩萨所断无始无明所摄的上烦恼无关,所以不该把起烦恼与上烦恼混为一谈。而且既然无始无明住地从来与二乘无学圣人的觉知心不曾相应过,那么由无始无明住地所生起的上烦恼,也当然更不会与二乘无学圣人的觉知心相应。
我们说过,菩萨在证悟前开始探究法界实相时,只跟无始无明相应,尚且还无法与无始无明中的上烦恼相应,世尊或胜鬘夫人都不曾说过上烦恼是与众生心相应的;只有当菩萨证悟般若后,想要继续探究如何进修才能够成就究竟佛果时,这时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才会与心相应。但四种住地所起的烦恼,或是依无始无明住地所起的上烦恼而间接引生的烦恼,这些都是属于起烦恼所摄,都是与悟后起修成佛之道的三贤位菩萨心剎那剎那不断地相应,从来不曾间断。除非有一种情况,是三贤位的菩萨的心不与这些起烦恼相应,那就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由于修学佛菩提道而开悟明心,因为这种情形的菩萨心,以解脱果证来说,已经是不受后有的解脱圣人,也就是在断烦恼的智慧修证上已经是断我见、我执,虽然仍在三贤位当中,但已经没有相应生死的四种住地烦恼了。但一般情况的戒慧直往的菩萨而言,因为只有大乘真见道,或者悟后入地前的三贤位菩萨,虽已有大乘见道的般若智慧,已打破无始无明住地,但由于仍未入地,烦恼障现行尚未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所以仍然还有四种住地中的烦恼。所以这位法师将无始无明中的上烦恼,移栽到四住地无明引生的起烦恼当中,不但是错误的说法,还会引起对于佛法修证次第与内涵的颠倒。
有关所谓的不染污无知,这位法师有他的主张,他是这么说的:“二乘不断的习气,在声闻学派中,称为不染污无知。”(《胜鬘经讲记》,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155。)但真实的道理是:声闻学派说的不染污无知,方是无始无明,而这个不染污的无知——无始无明,却不碍解脱分段生死。由于声闻圣者不证佛菩提,所以仍然有不染污的无知,但这是与成佛之道有关,而不会障碍解脱三界系缚的分段生死。所以说,在学术界的声闻学派说:二乘圣人认为自己仍然是有不染污的无知,这就是阿罗汉们对自己与佛陀之间差异处的认知。但这位法师却企图推翻这个说法,想要显示阿罗汉的修证与诸佛完全无异,阿罗汉只是在福德方面不如如来;另一方面,他将阿罗汉与如来在智慧修证的差异,解释成为只有断烦恼的差异,他说只因为阿罗汉的烦恼习气种子尚未断尽,而如来已断尽,因此与佛有差异。但真相是:正因为自知还有不染污的无知,这个不属于断烦恼的内容,却是障碍不能成佛的所知障,所以一切阿罗汉,无论是慧解脱、俱解脱或者是三明六通的声闻大解脱者,在 佛陀入灭之后,都不曾有一个人敢自称成佛来绍继佛位。阿罗汉们了解到自己确实是已经出离三界生死,但是仍然还有不染污的无知;而这个障碍成佛的无明,是与分段生死的烦恼—具有染污性执著的四种住地烦恼—是不同的另外一个类别,所以称为不染污无知——因为只有障碍成佛,而不会障碍出离生死。当然这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始无明住地,或者简称无明住地。
但这位法师却要把烦恼习气与无始无明两件混淆,他说:“二乘不断的习气,就是声闻学派中的不染污无知。”这是想要把三乘佛法的实质内容定义在只剩下解脱道的修证,他一心要把佛菩提道排除于佛法之外,想要以声闻菩提全面取代佛菩提。所以,他才会把无始无明定义作不染污的无知,把不染污的无知又定义为思惑的习气种子随眠。若真是如此,一切佛弟子就不需要再修学佛菩提道了,也不需要透过参禅来实证真如法身如来藏的所在,更没有进一步在悟后继续修证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这样佛菩提道的整体修证次第与内涵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因为四阿含中所说的声闻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但有智慧的菩萨们,这样的道理您能接受吗?这岂不是也等同否定了如来的修证,且不也同时否定了自古至今实证菩提的开悟禅师?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