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禅宗>宗通与说通>宗通与说通>

第018集 禅宗的宗通(五)

[宗通与说通]  发表时间: 2015-04-21 22:0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正伟老师 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是 平实导师的着作《宗通与说通》,我们现在讲的是“宗通”,也就是如来藏正法传入人间的过程。
上一次我们讲到 佛陀离开王宫出家,祂最主要是和那一些新沙门的修行人们求学,像当时最有名的阿罗逻迦兰,还有郁头迦兰,向他们学习禅定,而且很快地就能够进入了四禅与四空定。接下来各位就都知道,佛陀发现禅定不是证悟,禅定不能使我们解脱于三界,禅定也不能够帮助我们实证万法的根源,所以 佛陀就开始自修苦行。在六年的苦行之后,世尊出定,摸摸自己的肚子,结果摸到了脊椎骨。他发现了苦行并不能够使得我们解脱与实证如来藏,所以就放弃了苦行,采用中道的法则;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接受牧羊女乳糜的供养,继续参究。最后,在菩提树下,半夜时分,用手按地时而得到了明心,实证了这个真如如来藏,于是大圆镜智以及上品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得以同时现起;然后又在天刚将亮的时候,曙光将显现之时,目睹明星而眼见佛性,所以成所作智也现起,这样子就成就了世间与出世间最究竟的佛果。这样子,佛教的教主、宗门的法主就开始正式地弘法了。
在《涅槃经》上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所以黑暗的世间就开始有了阳光。世尊首先为大菩萨们,像是 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这些主要来自于他方世界的菩萨摩诃萨们,开始说《华严经》;从人间说到天上,共有七处八会,人间三处、天上四处。所以,普通的菩萨跟声闻是没有办法参与 佛说《华严经》的。在《华严经》里面,佛讲佛菩提道,由凡夫地讲起,十信位、三贤位、十地、等觉、妙觉,把佛道的次第完完全全地演说了一遍;它显示了佛法的大富大贵,显示了 世尊无量劫以来无法思议的大福德;而不只是讲解脱道,而不只是阿罗汉断尽一切、将灭止生那样的穷苦之道。所以讲《华严经》的时候,小根小器的人根本都还不具有听闻的资格。所以与会者主要都是从他方世界来的,特别的那一些大菩萨摩诃萨们,他们知道 释迦世尊即将要成佛了,所以从他方无量的世界前来,听闻 世尊的教法。
所以在《涅槃经》上,说 世尊出世就像是阳光升起。刚刚出世的时候演说《华严经》,就像是太阳刚刚升起,大地还是黑暗一片,可是天边微微露出曙光,这最初的阳光只会高高地照在最高的高山顶上。各位有没有去阿里山看过日出?本来是黑暗一片,在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还没有看见阳光,我们是先看到远方最高的玉山,它的山顶开始变成了白色,第一束的阳光,只有玉山的山尖感受得到;虽然如此,在地上的人们看到山顶变白了,就知道阳光已经出来了。这就是 佛第一部所说的《华严经》,祂是对大菩萨摩诃萨所说,所以只度大菩萨们,将整个的佛道,把 世尊接下来这一生要说的法,全部演说一遍,无所遗漏。世尊第一次的说法,就叫作“华严时”,也就是说《华严经》的时候。华严时又叫作“旁追”,就是在《法华经》中 佛所说的“穷子喻”——有钱的父亲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想要直接叫儿子回来继承家业,结果儿子却吓到昏倒了。就是说,《华严经》不是一般的小根小器的人所能信受的。当然,整个《华严经》中,完完全全都是以真如如来藏作为主轴,来贯穿 佛在七处八会的说法。
再接下来,佛回到了人间,世尊在鹿野苑找到了曾经跟随祂的五比丘们,开始为他们说法。这一说就说了十多年,建立了最早的声闻僧团,然后僧团就越来越大。在十多年间,佛陀说《阿含经》、《法句经》这一些最早的经典,主要阐述的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是要让所有的弟子能够快速地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然后就能够进修二、三、四果,最后能成就阿罗汉。大部分的众生跟随 世尊修行,本来根本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到底自己能不能够证得果位,统统不知道!经过 世尊有顺序的引导之后,至少可以得到了初果,乃至于四果的证量;于是自己知道未来一定能够入涅槃;所以对于 佛、对于法、对于僧团,都生起了具足的信心,也就是心量变大了。这一段时间,主要说的就是二乘的教法,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然后转法轮。但是这并非是成佛的究竟之法,而是让弟子能够自证自知的解脱之道,所以弟子才能够有勇气去追求更深广的成佛之道。这一段时间就叫作“鹿苑时”,又叫作“阿含时”,就是讲《阿含经》的时期;讲的是 佛所说的三藏,所以又叫作“藏教”,也就是“初转法轮”。
初转法轮就如同是“日照幽谷”。前面华严时是“日照高山”,太阳照了高山之后,接下来阳光就照到最深的山谷之中,使得那一些本来没有信心小根小器的人们,也可以开始得到利益,得以发起上求佛道的大心。当然,在这个时期,佛也已经开始密意说、隐覆地说宗门如来藏,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来举例。由于二乘的解脱道它不是究竟成佛之法,《法华经》上说它只是一个“化城”——一个化现出来的安乐城,是用来让小根的众生、让二乘人暂时得到歇息的地方;所以《阿含经》所讲的藏教,又叫作“二诱”。也就是在《法华经》中说到,这一位穷子他因为他没有办法相信自己是长者的儿子,所以长者就叫他留下来帮忙作粗工,用这个来诱使孩子留下来,以增长这个孩子的心量。
经过了十多年阿含期的调教,佛弟子们大部分都已经亲证了果位,所以就能够堪受下一个阶段的教法了;所以 佛接下来就开始说般若诸经,像是《大般若经》、《思益经》、《金光明经》、《金刚经》、《心经》等等。世尊就开始依着如来藏一切法本无自性、无生也无灭、本来寂静,因为自性涅槃,以隐覆秘密说转正法轮,说“空”、“万法本空”;但是“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断灭,而是“空有不二”。说有一个真心,这一个真心又叫作“非心相心”,是说真如不是那个妄心的那个心,也就是在《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此经”。在《大般若经》中,佛说了真如如来藏自体的“总相智”,以及在自体所显现出来的种种的个别的法相,也就是“别相智”。由于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般若经》为主,因此又把这个时期叫作“方等般若时”。这个时期,二乘人开始转化自己的心量,陆陆续续的发起了大心,开始勇于求学佛菩提道,成为大乘的菩萨。所以《般若经》是三乘人一起听闻,而各自得到自己的见解。大乘的菩萨知道 佛在《般若经》里面所说的“空”,就是本心如来藏“空性”;但是二乘人听闻之后,认为“空”就是二乘所证的寂灭“空相”,所以也可以得解。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说这种情况。所以这个般若时的教法,是通于三乘人的,因此又叫作“通教”,也就是“二转法轮”了。
前面的太阳照过了高山,又照进了最深的山谷,现在开始阳光普照大地;一切种性的人都能够被 佛的光明所照射,通于一切人,如“日照大地”,所以叫作通教。如果是福德智慧都具备的弟子,经过了初转、二转法轮时期,一个一个的渐渐地都能够实证了真如如来藏,进入了大乘的见道位了,所以般若时又叫作“体信”。就是《法华经》中的那个穷子,他为长者做了好几年的粗工,对自己开始有了一点信心了,这时候长者就可以开始来靠近这个穷子,让穷子能够渐渐地借着靠近自己的父亲,而不再畏惧。
再接下来,在有缘的弟子都能够证悟宗门如来藏之后,佛开始演说《解深密经》、《胜鬘经》、《楞伽经》等等唯识种智的经典。依着一切法无自性的如来藏,说真如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这就是自性涅槃“无自性之性”,藉以显示了义的法相,转正法轮;说五法、三自性,说七种性自性等等自心藏识的智能,让这一些已经通宗的弟子们,除了真如自体的总相智、别相智之外,再继续地进修如来藏中过恒河沙数一切种子的智慧,所以叫作“一切种智”,也就是菩萨摩诃萨——地上菩萨以后所应该修学的智慧。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法教就叫作“唯识种智时”,也就是“三转法轮”。三转法轮的教法,它只针对菩萨,而没有办法摄受二乘小根器之人;两者是有区别的,是不一样的,所以又叫作“别教”。
在这个唯识种智时的时候,又叫作“领知”。就是《法华经》里面那位穷子已经不再是穷子了,因为他常常地跟长者来往,也就是跟如来藏亲近,所以父亲就决定开始让他作大总管;长者把所有的财富库藏,一样一样的全部都交付给这个穷子,让儿子知道长者有多少多少的家产,库藏当中有哪些种类的珍宝,全部都交给儿子去管理。这就是唯识种智时。
到了 佛即将灭度之前,诸经三藏已经完全的演说圆满,所以就依着诸佛的常法开始说《法华经》;依着真如如来藏自性、功能,说究竟圆满的法教,说众生一发心就已经到佛地,大畅 佛之本怀。所以有增上慢的二乘人,有五千人当场退席不听,而 世尊默然也不作阻止;因为《法华经》它本来就不是这一些未悟言悟的增上慢人所能信受的。《法华经》的说法,完完全全都依着真如如来藏说体、说用、说性、说相,凡所说者无有不圆满者,完全依照着如来藏本来成佛的圆满体性来说,所以又被叫作“圆教”,也就是“法华时”。
圆教之中如满月一样的净白,无有缺损,又叫作“付业”。也就是《法华经》里面这个穷子已经作了大总管了,长者已经把所有的家业都交给这个大总管来管;到了最后,长者看到时机成熟了,就直接告诉穷子“你就是我的儿子,这些家业本来就是全部属于你的,没有一样不是”,所以叫作付业。
我们来整理一下。佛一生的说法分成哪几个时期:华严时、阿含时、方等般若时、唯识种智时、法华时,所以总共有“五时”。在这个五时当中,教法的种类最初这个“华严”是包含了一切后来所有说法的内容;然后最后的“法华”则是专门在真如如来藏上面来说;所以,佛说法的阶段总的合起来虽然是五时,但是 佛说法的内容却是“三类三教”。因此,在《涅槃经》里面说五时,《解深密经》里面说三时,是一模一样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五时三教”。另外,佛在《涅槃经》里面又形容:华严时就像是刚刚挤出来的牛乳,一切的教法都含在里面;阿含时就像是酪——把生乳、把这个牛乳拿去提炼变成酪;般若时就像是生酥——把酪再拿去提炼就变成了生酥;唯识时就叫作熟酥,也就是把生酥再提炼就变成熟酥;到了最后的法华时,就叫作醍醐——牛乳提炼到最极致就称为醍醐。所以,我们常常在广告上看到的醍醐味,就是指最上等的味道。也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五时的教法看起来是五种法教,但是其实它们统统是用牛乳——用如来藏这个“牛乳”来作成的,只差在这个牛乳越提炼越纯、越炼越香、越炼越营养;所以五时的教法都是“牛奶”的同一个味道,所以说“五时一味”。世尊的法教乃至诸佛的法教,向来都只有一个味道,没有两个味道。
这一点古时候的大德,从净影寺的慧远法师开始,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师,都大略的知道这个道理,也就是所谓的“判教”。但是,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实证真如如来藏,没有宗通,所以只能依照着经典的记录来判定。因为自己没有通宗,所以在读经判教的时候就会有所错误,不过终究是瑕不掩瑜。一直要到唐朝 玄奘法师说三法轮,然后 窥基大师接着重说三时教,佛陀所施设的说法次第,才完整的被中国人所了解。可惜,玄奘法师、窥基法师这两位大师在陈述唯识种智,法义深奥,因为它本来就是为了登地——地上菩萨所说的,所以一般的大众尚且无法证得如来藏,更甭说悟后起修的唯识种智了;所以,大部分的人没有办法了解他们的证境,通常都是用“唐三藏”的角度来看 玄奘大师。
我来念一段 玄奘法师时期,弟子们对于 玄奘法师的形容。大家知道 玄奘法师证境之高,古今少有,这一段文字也挂在我家的佛堂墙壁上,说 玄奘法师:“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续高僧传》卷第四)这是后来 玄奘法师的弟子们,为 玄奘法师所作的传记里面记录着。
里面是什么意思呢?时间关系,我们等到下一次再为各位详细地介绍。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禅宗的宗通(10) 本文关键字:宗通,说通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