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集 乐成就相好 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介绍到菩萨的法乐,我们介绍到“乐勤集善根”。我们人都有五个根: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可是这个五根不一定是善根,因为这五根也可以拿来作恶,所以佛法中另外说有五种——就是善根,而且那里是纯善无恶的。哪五根呢?就叫作信、进、念、定、慧。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一开始就要能够勤于修集这五个善根,然后这五个善根是要后面慢慢来修集起来的。
要信什么呢?第一个要信,就是要信要有八识,佛陀所说佛法的大意就是有八个识。还要怎么样?这个信根成立之后,还要能够精进地修学,为什么佛陀会讲八个识,要好好去研究这件事情,来看出八个识跟六个识的这种生命结构,或是跟九识、十识,是如何不一样的?
曾经我有一个朋友,我曾经跟他讲要有八个识啊,讲六识不对啊!他跟我讲六识、八识有什么关系!他认为没有关系。我当时也一时被他问倒了;对,六识跟八识有什么关系?有、有关系;因为,如果生命有一个轮回的本体,那个本体应该是第六的意识,还是第七的意根,还是阿赖耶识呢?阿赖耶识就是跟意识不一样,所以当然是有关系呀!
如果把生命的本体、生命的实相最核心的一个识,当成是意识,那当然不能获得解脱。所以,要能够勤于修集这样的善根;如何勤于修集这样的善根呢?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六识跟八识哪里不一样?为什么八识才正确,六识不正确,七识也不正确,九个识、十个识也不正确,一定要八个识?就要能够这样勤于修集这样的善根,然后要铭记—这就是念心所—能够永远记住一定要八个识才对,然后让未来世只要听到不是八识论的,就觉得那个可能有问题。
能够有这种记忆,而且心要能够获得决定,信、进、念、“定”(要心中决定),古来的善知识,譬如玄奘大师说的《八识规矩颂》就是八个识。这样我们就要相信,我们要信受、要能够勤于修集这样的善根,还要心中产生决定性;然后最后产生了智慧,什么样的智慧?抉择的智慧,抉择说八识才对。凡是古来大德所说的,如果不是八识,他一定是错的,管他是什么法王啊,什么仁波切啦,什么大师啊!什么有多少的著作等身的学问僧,统统都错!只要他违反八识,统统都错,心中没有任何的怀疑;能够有这样的智慧加以抉择,这样才叫作勤于修集善根。所以,要“乐勤修集善根”,就是要这样子产生法乐,然后产生抉择的智慧。
然后“乐禅定不乱”:对于我们现代人要去乐于修集的,就是乐于禅定。不受外界的影响,能够安止于内心的境界,有社会的义务工作要作,这个责任要尽,可是尽完这些责任之后,我们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在娱乐上,而是应该返观于内心,能够安定于禅定,让心不乱。
然后再来是要“乐离垢明慧”:也就是说,我们要产生的智慧,它一定是离垢的。如果说它是有染污性的,我们就要知道那个是肮脏的,不可能是光明的智慧。譬如说修双身法,修双身法事实上是一种染污性的,它是垢染的;就要有这样子很基本的智慧去判断说,双身法那是污秽的、那是污垢,清净的智慧一定是离开这种污垢的杂染,所以要能够乐于离垢的明慧。有人说双身法很好,然后他就产生喜乐,他就不是离垢的光明智慧,他就是垢染的智慧,而且那个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真正的光明智慧,一定是离垢的,而且要能够从这里产生喜乐,这样才是真正的法乐。
还要“乐广菩提心”:乐广菩提心所说,就是要能够把我们所发起的菩萨道修行的内容逐渐广大。譬如说,前面是修集五种善根,可是以后还要怎么样?要发起真正修行的五力——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力量,然后来修六度万行;最后能够在一生之中,如果有因缘碰到善知识,可以开悟明心,能够进入七住位,能够有位不退,这样的话就广了菩提心了。如果能够更发起勇猛来把住位的法—十行位的法、十回向的法都完成了—进入初地,那就是行不退,那就是更广的菩提心了;乃至最后到了八地菩萨,念不退,那个心更广。为什么?随时随念他都不离菩提心,最后成佛就是究竟的菩提心了。所以,我们菩萨就要“乐广菩提心”。
“乐降伏众魔”:乐降伏众魔的意思是说,其实魔不是只有一个,它是有四种魔:有所谓的五蕴魔、烦恼魔,还有天魔、死魔。五蕴魔就是对于五阴不产生执著,才能够克服五阴魔对我们的干扰;而且能够把烦恼魔也灭除。烦恼魔就有所谓的大乘跟小乘的差别:小乘是见、思二惑的烦恼,要把它降伏掉;大乘还要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把它降伏掉。还要怎么样?对天魔,也就是说,欲界里面他化自在天的这种天魔,他有强烈的眷属欲,我们也要怎么样?也要把它克服掉。可是克服掉不是去跟天魔作战,而是跟内心里面自己的眷属欲,对于欲界里面的种种欲去克服;当我们克服了欲界爱之后,我们说我们克服了天魔了,因为我们可以出离于欲界爱。出离欲界的境界,最后还要怎么样呢?还要降伏死魔,因为死一样有两种死:有所谓的变易生死跟分段生死。首先就要能够把分段生死把它灭除,那就是克服了第一阶段的死魔;最后还要把变易生死的魔,也把它灭除掉。这四魔都降伏了,其实也就是完成了佛道。
另外还要“乐断诸烦恼”:也就是说,烦恼有很多,我们刚也稍微说了,有所谓的见、思二惑的烦恼,也有所谓的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我们修学佛法,首先就要把我们生活中的烦恼,把它逐渐地消除;甚至更进一步能够把见惑—见解上面的疑惑—这种烦恼把它断除;譬如说,对于生命的结构到底是八识呢,还是六识?这种烦恼应该把它断除。当你修集了五种善根,对于八识的生命结构,产生了决定心之后,产生了抉择慧之后,属于这一部分的烦恼,你也断了一分啦!你也因为这样而产生了法乐。
接下来,维摩诘菩萨他还说“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要能够修学菩萨道,跟我们所要成就的三十二相,是有紧密的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相好,其实是从我们修菩萨道就要开始了。那我们看看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就有一段这样的经文,可以作我们的提示:【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优婆塞戒经》卷1)也就是说,我们修菩萨道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个指标是属于世间相的,可是这个世间相,跟我们修的菩萨道的内涵跟道意是息息相关的。当我们能够为一切众生,作种种的法布施的功德,我们也去实践它了,最后我们就逐渐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所以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其实是大悲的成果。所以,我们要能够清净佛土,我们要能够成就相好,就是要利用修种种的功德来成就,这样子就能够有法乐。
“乐庄严道场”:对于正法的道场要乐于拥护。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够跟正法的道场结很深的缘,未来世就不怕隔阴之迷。如果没有乐于庄严正法的道场,就跟正法的缘不深刻,未来容易迷失,无法亲近正法,让自己的道业就有所危害;所以,我们修菩萨道,也要乐于庄严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对于深法也是很多人畏惧的,譬如说《八识规矩颂》、《成唯识论》,这是菩萨的正论,可是很多人畏惧,它太深了,害怕!其实这是不对的。法是深刻的,特别是正法的内容,它是困难的,它是有很高的门坎的,因为要证得法界的实相,不是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地就可以证得;而是要能够努力地修集种种的善根、庄严道场、种种的努力才能够成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听到深法不要害怕,反而应该要乐于亲近,逐渐去熟悉它。
所以,听到我们正觉同修会所解说的五阴十八界,也不应该觉得困难。“好像别的道场都没有说,就你们说,没听过、好深喔!”不应该这样子,而是应该知道这是深法,这是佛陀在阿含里面所说的道理,我们应该要亲近、多多修学、多多听闻,自然能够熟能生巧,自然就能够对五阴十八界逐渐了解,对八识也越来越了解,最后能够随护道意嘛!所以,要乐于闻深法不畏。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三脱门说的就是空、无相、无愿。可是这空、无相、无愿它说的是二乘的解脱,可是二乘的解脱对于菩萨来说也要修学;可是在修学的时候要怎么样?要不乐非时,就乐于三解脱门。可是要不乐非时,这两个是有关系的,因为菩萨也要获得解脱,菩萨如果修声闻道获得三三昧的时候,如果一直前进就只是走声闻道了;他就可能怎么样?入无余涅槃去了,那叫作非时。所以菩萨虽然也修三三昧,可是不乐非时;对于要入无余涅槃这件事情,没有那种时节因缘,就是说不考虑这件事情。
如果有人说那你修得三三昧了,你可以七次人天往返究竟解脱,赶快吧!那样叫作非时。所以菩萨是乐三脱门,可是不乐非时——对于要进入无余涅槃的时节不快乐;为什么?因为那样子就是佛菩提道的中断。所以菩萨不作这件事情,菩萨只乐于解脱,以三解脱门这样子解脱的胸怀来行菩萨道,来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跟智慧;而不是要以三解脱门来入无余涅槃的。因为入无余涅槃对菩萨来说是非时,不应该有任何快乐;所以,“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对于我们的同修道友,应该要很喜欢彼此亲近,可是对于跟我们不是同学的;什么叫不是同学?因为他学的可能是六识论,他可能持的是外道戒啊!譬如说,他们持的可能是三昩耶戒,可是那不是佛戒,可是对于这样子的非同学中,也要心无恚碍—内心里面不产生瞋恚,不对他们产生瞋恚,而且跟他们交往也没有任何障碍—这样子才是菩萨“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
还要“乐将护恶知识”:菩萨也要乐于将护恶知识。因为恶知识,其实他也有他的眷属,只是他的眷属被恶知识所误导;我们应该要怎么样?要摄受恶知识,要把他错误的知见改正,因为这个恶知识一改正,他底下的眷属也都改正了。可是怎样将护恶知识呢?佛陀以前摄受恶知识,就是以恶知识的法来破恶知识的法,让他知道说“你的法有问题”。譬如说六识论者,你就用六识论去指出:“你看你的六识,只要睡著无梦,你就断了嘛!那你这个六识就不可能是真心,不可能是作为轮回的本体。”要以他的六识论,去指出他六识论的盲点,让他能够了解他六识论的错误。这样就是将护这个恶知识,让他不会把他的邪见,再戕害更多的众生,不会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让他的恶业能够减少;这样子也是“将护恶知识”。
“乐亲近善知识”:善知识的亲近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要能够随护道意,要能够随顺于真正的菩萨的法道,其实要有善知识的指引。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引,我们经常茫然不知道要如何抉择;就像说到底生命的结构是几个识?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的指引,我们是在六识论、七识论、八识论,九识论、十识论里面,我们是没有办法抉择的。所以,我们也要亲近于善知识,亲近了善知识之后,能够随着善知识来修学。
可是要亲近善知识,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看《华严经》里面有一段经文,就有谈到怎样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6)显然要遭遇善知识很困难的。因为善知识什么时候要出来弘法呢?不定的啊!古来有多少大德呢?其实不多的。我们能够值遇到非常困难,等他这善知识出来弘法了,你要到他的面前去也很困难。譬如说,平实导师在台湾,如果有人在美国、欧洲、大陆,他就很困难啰!因为他要来台湾非常的困难。然后如果要值遇,你只有导师讲经的时候,你来才能够值遇啊!你其他时候来也不能值遇。
“得见知难”,平实导师讲经要能够从中了解导师真正的意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经常来听经,听个几年,你才终于了解:喔!原来导师说的八识道理是怎么一回事,才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所以“要亲近难”,你要什么时候能够亲近平实导师,也很难啊!因为平实导师也不受供养,你只能努力地来学习,哪一天能够有因缘去了禅三,才有机会亲近。而且要能够共住,也只有去禅三的时候才能够共住,否则什么时候能够跟善知识共住呢?太难了!
而且要能够“得其意难”,去了禅三能够知道平实导师他的指示的意涵是什么吗?也很难啊!所以要得其意难。而且要“得随顺难”,其实平实导师指示的那个意涵,有的人触知了密意,他要随顺也很困难,为什么?因为那个完全迥异于一切大师啊!而且让人家实证的第八识如来藏很困难的,所以很难随顺。所以,这些事情都是亲近善知识所必须要克服的事情。
好,今天我们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
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相关阅读
- 上一篇:第047集 乐随护道意 正礼老师
- 下一篇:第049集 无尽灯法门 正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