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第八章 般若空义(3)
“据说,当时的月氏国王对中印度发动战争获胜,将一位辩才比丘与佛钵一起‘请’到了本国,并且因此少要了中印度两亿的战争赔款。
月氏国王率大军返回后,群臣非常不满。他们认为,佛钵是历史文物,又是佛教至宝,当作一亿金钱也说得过去。但那位比丘又有什么了不起?怎能也抵作一亿金钱呢?他们于是便对国王说:‘大王您以一亿金钱请回佛钵,当然是应该的。但比丘到处都有,我国之内也不乏高明之辈,您却以一亿的代价请回一位,虽然他名气很大,富有辩才,我们觉得您还是吃亏上当了。您太看重他了,说不定他只是浪得虚名之徒呢!’
月氏王听到群臣的意见后,一句话都没说。因为他知道,无论怎样解释都不会有用,群臣是不会因为自己的解释来改变他们对这位比丘的看法的;要让他们改变看法,就只能让事实说话,让他们亲自见到这位比丘的佛法能力。他想:这位比丘是位著名人物,能力无限,他若说法,受教化的肯定不只是人类,动物也必会有感应。想到此处,他立即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一天清晨,月氏王领著群臣来到马厩,指著里面的七匹马说:‘诸位爱卿注意,这里的七匹马都比较能吃,但从现在开始我要饿他们几天,既不喂草,也不喂水。其原因你们先不要问,到时寡人自有妙用。’
诸位大臣一听就糊涂了,好端端的马,不知为何却要被饿上几天,实在不知国王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国王既然已经决定了,也就只好由他去了,又不是什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犯不上因此进谏,于是那七匹马果然便被饿了起来,达六天之久。
到了第六天清晨,国王对殿上群臣说:‘诸位爱卿!你们不是怀疑我请来的比丘吗?我特意在今天举办一个法会,请那位比丘说法,让你们亲自见识一下他的能力,看是我对,还是你们对。所以,今天大家的任务就是去参加法会。’说完,便带群臣来到会场。只见会场上人山人海,全国各地的沙门、婆罗门都来了,将会场围的水泄不通。
那位比丘端坐在会场中央,声音朗朗,字正腔圆,将佛法奥义解释的清清楚楚,明白晓畅,妥贴稳当,前来听讲的人没有不明白的。更有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法会开始后,国王命人将饿了七天的七匹马牵到会场,在他们面前放了水草。可是,当那位比丘开始说法之后,七匹马虽饿了许久,却没有任何一匹吃草饮水,反而是抬头仰目,专心致志地听起法来。不久之后,便各自泪流满面,向天悲鸣。于是,月氏王的大臣们认识到他们的错了,知道那位比丘确实价值亿金,国王的决定没错。而那位比丘呢,人们终于知道他是位圣僧,连马也能理解其说法的声音,因而开始称之为马鸣菩萨。马鸣的雅号就这样流传起来了。直到现在,我们也只能知道他的号,而无法知道其真实姓名。”
有传述记载,加上有 佛语预记, 马鸣菩萨又是禅宗正法传承祖师,如此,证据再怎么差,也比索达吉堪布没有根据的信口开河,妄说宗喀巴为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人物要真实得太多,而且强上千万倍。一来“密续的佛经”里所说的教义往往跟显教中“佛亲口宣说的佛经”圣教相背,而且密教佛经的法义更常常与法界现象相违背,不能符合现象界中的种种法界所显现的事实,根本不符理证;谓密续的佛经总是说意识是菩提心,总是说意识具备常住的真心体性,然而现象界明明显现:睡觉的人、昏迷的人与死人根本没有分别外界六尘的能力,意识都是断灭了的。昏迷的人,你在他耳边大叫他也听不见;睡熟了的人,你拿东西给他看,他也看不见;以正常的口吻跟他说话,他也听不见;除非特别的大声说话而吵醒他,然后再说一遍才能听得懂;死人则更听不见也看不见,如此现象显示意识有断灭、中断的生灭体性,不具常住体性,是故,密续“佛经”所言所说都不可信,只是密教兴起后的密教祖师所集体编造的伪经,所以既不通法界中的现象事实,也不通理证,更不通佛经圣教。
显教佛经则是 佛所亲口宣示的如理正说, 诸佛菩萨皆说意识是生灭法,有生起时,亦有灭去时,是有为法;四阿含诸经中更说“意法为缘生意识”,又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是有生而且有灭的法性;而密续中的“佛经”却说意识是不生灭的常住法,既违教,也悖理,所以说密续中的佛经是伪经。索达吉以伪经来证实他所主张的“意识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没有丝毫的可信度。真心不是意识,真心不是生灭法,真心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体性。密教伪经如此违背 世尊言教与现实法界现象,显现密续伪经不是 佛所说的经教,乃是外道典籍,乃是伪经,是密教祖师夤缘援用显教佛经,吸收佛法名相以后再编写伪造所成的伪经。却骗世人说是 世尊亲传的密续佛法,藉著这种说词来取信于学人,以利于密教祖师传播密续。学人应当明辨真实,莫再信受密教密续的无义兼诽谤佛法的言论,应当修学显教诸经中 世尊所开示的真实言教。
《大乘起信论》卷下,马鸣菩萨云:“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自相差别。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非是染相。”
马鸣菩萨此段开示正是为索达吉堪布尔等密教学人所作,谓密教祖师妄将明点、阿字,或是虹光身等等三界内“有色”之相建立为“无相”的实相阿赖耶识心体。妄说已证阿赖耶识,不能稍知自己所证不是真实,唯是自己“自意”建立的不实诽谤见,尽是落于意识所行境界中;亦谓密教祖师妄将“无上瑜伽”意识所行染污境界等等“有心”之相建立为“常乐我净”的真如佛地境界,拨无阿赖耶识,妄说无赖耶识亦能生因果,不能了知自己所行言论不为真实,唯是“自师”所建立的不实断灭论,尽是落于外道所说无因论中。又将本来至高无上的瑜伽二字,套用在最低贱淫秽的双身法上,污辱了无上瑜伽四字的本来至高无上的解脱本义,真是最擅于欺骗众生的人,比之古时赵高之指鹿为马,丝毫都不逊色。
马鸣菩萨是地上果位菩萨,证量远远超过一切无所修证的密教祖师,然而马鸣菩萨本著慈悲的愿力,更为密教中人开示,为了要能够除去密教不如实的执著于意识的所行境界,告诉密教中人要了知真实义:所谓的法界实相心阿赖耶识是离于生灭现象的,阿赖耶识是本自清净的体性,不具有染污的体性(有染污的是前七识的果报异熟识的业种与习气),不是密教祖师所谓的“以意识心巧发净虑,再以善行为导,扩而充满,发起深心转变劣习,使意识成为胜义的清净菩提心,以广利人天。”
密教祖师这种言论正是违反 马鸣菩萨所开示“真如本无染法差别”之正义,谓密教祖师将较微细的意识当成是第八识,在不信第八识本无染污的情况下,说应将下劣的不善第六识意识心,提升而发起上胜心,谓此第六意识已转变为第八识菩提心,落入先染后净的差别生灭法中,违反“真如本无染法差别”义。密教中人据此邪见之立论,遂敢于说出:“当我们在抉择法界的空性本体时,根本不可能承认阿赖耶、如来藏的实有,因胜义中不会存在任何实有的法”、“施设赖耶有何德?(寂天语)”“业无赖耶亦能生(月称语)”之类诽谤法宝的言论,密教诸祖却不知道因果、业力以及一切法,皆是唯有赖耶才能够集藏,亦即是 马鸣菩萨开示语:“真如本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义。不知此阿赖耶识正义的密教祖师,在不具般若的知见下,高抬自宗证量,妄修妄证妄传,可谓盲修瞎练及大妄语,不仅自陷大火坑,而且带领后世密教学人同堕大火坑。可怜密教学人索达吉,至今仍然不知其中缘由,以致受害深重。
密教中人实无有人能够真正解说如实的“唯识”种智,因为至今为止,不见密教学人有人具有根本无分别智-“总相智”,都不具备触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后所应具有的般若慧,所以虽然密教中人嘴上说得很好听: 弥勒菩萨与 无著菩萨也是他们密教的祖师,用来取信显教法师与居士,其实都是骗人的把戏;宗喀巴所著的《糊涂道次第广论》更是大声宣传说他是禀持著 弥勒菩萨与 龙树菩萨的法教为主,而著作出来的论义。实质上呢?整本论述根本偏离第八识法界实相心,所说所述都在意识境界上打转,却又否定 弥勒菩萨、龙树菩萨所弘传的第八识中道心;但是又为了要显示此论确实具有显教所须修证的全部内含,因此就将意识所行的境界硬是说成就是第八识法界实相心所行的境界,然后再辩称第八识是方便说,并非实有,如此来传授学人。但是“明眼人只要一看宗喀巴大师的书,就能明白这其中到底在讲什么,是非到时即可一目了然。特别是在论述有关般若及胜观的部分。”证悟之明眼人倒真是一定能够分别出,宗喀巴所说的般若就是意识所行境界,背于 佛语般若所说的法界实相心第八识的所行境界。
且举《糊涂道次第广论》上士道 卷二十四 寅三“学双运法”为证:“次特当学最后二度,故当善巧修静虑法,引发正定。又于相续,当生清净远离断、常二无我见,得彼见已,应住见上,善知清净而修,即于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非离后二波罗蜜多,而为别有。”
“若非所作皆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则断绝大乘根本,故当多修愿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仪,学习诸行而觉执相系缚猛利,当以理智,破执相心一切所缘,而于如空如幻空性,净修其心。若于善缘,心不安住,为散乱奴,则当正修安住一边;是诸先觉已宣说者,以彼为例,其位说者亦当了知。总之, 莫令遍于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行,应如何学慧性毘钵舍那之法?
辛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 第二、特学金刚乘法。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教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宗喀巴以意识修学双身法乐空双运,称之为禅定境界,以此淫乐中的性高潮时的一心不乱所得的“净虑相续止观”定境,错认为此境界能够“远离断、常二无我见”,不知正是显教祖师大力破斥的“意识心一念不生的境界”,错把一心享受淫乐中的无心起念攀缘的意识心,当成是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误以为一心享受淫乐性高潮时的一念不生“清净境界”真是离于有为法,误以为即是般若境界,其实仍是凡夫意识境界;然而,真正远离于“断、常、二无我见”者,唯是法界实相心第八识,意识只是第八识的所生法,此时的意识仍是有为生灭之法,是故“唯识”说意识为第六识,非为第八识。宗喀巴却不见此理,更于《糊涂道次第广论》最后部分说:“学习诸行而觉执相系缚猛利,当以理智,破执相心一切所缘”,宗喀巴真是糊涂至极了,认定意识不灭而不断我见的邪思,竟然说出“我见我执能够用‘理智’破除”这种荒谬大论。前面所引《成唯识论》卷九, 玄奘菩萨摩诃萨教示:“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开示:我见我执之断除,在大乘法中唯有亲证第八识而获得根本无分别智者,才有能力能够真实修断的法义;云何被捧为密教圣人的宗喀巴,却对于初见道的功德力与正知正见,却都莽撞无知至此?
更是显见宗喀巴根本是浪得虚名,根本不懂了义佛法,大说谎家一个,骗尽了西藏密教上师与喇嘛。更敢狂言:“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教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谓宗喀巴连显教般若边边的知见:“意识是生灭有为法、意识所修再高的境界都是有为法、意识不是法界实相心。”都不正知,却敢自夸说已“善修显道”,并且要显教学人“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教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妄言唯有密教法门最为高贵,能够最快圆满福慧两足尊,妄言能令学人修入佛地。狂妄已极,却又无明到极点。
后世却有索达吉堪布迷信如此凡夫大师,加上不辨真实,说出:“萧平实把宗大师宣说的无实空性当成了断灭空,并因此而将宗大师的善说与无因论划上了等号,这只能显示他自己的无知。”宗喀巴的无知与邪见,确实是害惨了后世的密教学人;此语谓密教法门一开始便是“见始非分”,一开始立义就全都错了,一开始就严重的误会了显教般若的真实义,根本是从来不曾进入过显教般若的大门,何况能具足般若的见地!密教中人,误认密教祖师所说“阿赖耶识非真实心”的立论为正确的法义,并且以这样的邪见论调来建立自宗黄教“一切法无自性”,或如是红、白、花教之建立“意识心本体不生不灭”的法义;这样的密教法义架构,套一句管理科学上的用语,实际上已经犯了严重的主要缺失,当有人实证般若而出面指正时,就造成“密教佛法”整个“系统崩溃”,成为二流、三流、不入流的伪造佛法制造商了,密教中人的索达吉却一无所觉,不见缺失。
复次,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三所开示的法义:“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 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有大乘阿毘达磨契经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玄奘菩萨认为:“极成意识仍是异熟生、无持种性、依于末那识而转”,极成意识是说:最究竟境界中的意识,包括佛地的究极清净的意识心。意识不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才具有:所熏习,能持种子,由斯染净因果皆成胜用”的体性。意识有生灭的现象,夜夜断灭,晨朝复起,又无法去后世,入胎后永灭;来世则是另一全新的意识,是由来世的五色根为缘而出生的心,不是此世的意识去后世再现起的;是故无法持诸业种及所修习的清净法种。因为如果是意识持种的话,当意识在死后入胎永灭时,善恶业种也跟著灭了,那么法界一切法的因缘与果报应如何运作?就变成无因无果的外道见了,而学人修集福德累积的资粮也将灭失不见了,又要凭藉什么资粮而成佛?故知密教所说“佛法”在根本上就已经有大缺失,其余跟著衍生出来的法义当然会随之走偏,那就说之不尽了;此谓密教法义在实质上是无持种心的,如何能够修学佛法,达成证圣超凡的事业呢? 故说密教遇到有种智的人出世破斥的时候,将会整个法义系统崩溃,整个法教通通成为虚妄戏论。
如今系统已经崩溃掉的密教,却还在振振有词、大声叫嚷、唯恐天下人不知似的到处喧哗,想要以无常不真法体的意识、具有生灭现象刹那刹那变易体性的意识,来取代自性常住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尚且不能了知阿赖耶识的常住体性,云何却来诽谤证此心体而有总相智、别相智、种智的实证的 诸菩萨众为“不立自宗”、“无教证也无理证”、“不解世间逻辑”、“暴露出太多的佛法常识性漏洞”、“不具善知识的法相”的等等的无根据的恶意诽谤? 平实导师依据教证与理证而写出的著作,已经有四十余册,您索达吉根本不曾读过几册;纵使读了几册,也读不懂书中真正的意涵,哪有资格来评论呢?故知,索达吉堪布错会佛法极为严重,在自修佛法的几十年里,不仅对于自己的道业不能增进,更且不能在真实法义上对诸学人提出有意义的贡献、不能帮助其座下的密教“佛法”修行人获得利益。此谓索达吉堪布这许多年来的努力修学佛法,都是在蒸沙作饭,其实只是大梦一场,于今未醒,诚可怜悯!
是故,于理上,宗喀巴所传法义,背反实相,严重违背 佛语圣教,一向都以意识心所行境界认为是真心、将无上瑜伽灌顶双身修法,先无而修始有的生灭法、染污的不清净法,视为是成佛之道;如此建立,始终不曾触及第一义谛,始终不曾触及般若实义,是故所言所教都无实义、无有是处。于事上,宗喀巴出生于西元14世纪,距 佛世已远,属于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已差;加上以其所说法教而论,处处违背 佛经佛意,所举论义,现观不符实际现象。是故,于理、于事皆证明宗喀巴只是一个凡夫、一个狂妄而排斥显教正法的外道而已,密教诸人说宗喀巴为久学菩萨或是 文殊菩萨转世再来,绝非事实,都是无知呓语、无义梦话罢了。
龙树菩萨真为佛子,所修证之佛法必定不违背于世尊正教,是故 龙树菩萨必定认同 佛语:“阿赖耶识自性清净而有染污”、“不知如来隐覆之说-谓法无我。堕愚痴灯,如蛾投火。诸佛如来所不得者: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不可得”、“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龙树菩萨必是传授学人如是正义,必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中心说说般若中道实义,所以其弟子如来贤菩萨,才会专以唯识正理来宣示中道正观。
然后我们再来读 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即能了解 龙树菩萨所要显示的真实义理。谓此四句偈正是说明法界实相心第八识的诸多体性:阿赖耶识如来藏无始时来即已经自在、存在,故名“无始时来界”,即是无始时以来就有的体性、功能、种子、界性,是故阿赖耶识心体“不生”之义成立;因为不生故,永远“不灭”,无有生灭现象,“不生不灭”义极成。阿赖耶识本体自性清净,但是所生的七转识于凡愚位中却含藏有染污种子,随著众生造作善恶业报而有世世的五阴出生与死亡。造恶业多者,其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恶业染污种子便多,便下堕三途;造善业多者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恶业染污种子便少,善业种子便多,便常出生于三善道中;因为有此阿赖耶识含藏种子的变异性,故说阿赖耶识“不常”。也因为种子有这个变异的体性,所以我们修学佛法,行菩萨道时,将染污的种子转变成清净的种子,功不唐捐,最后才能完全清净,成就佛地功德。如果阿赖耶识没有这个“种子有变异体性”的话,那我们的所有修行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说阿赖耶识有“不常”之义,道理极成。
然而阿赖耶识心体,至佛地时亦不消灭,唯是清净其原来所含藏的染污种子;虽然至佛地时,第八识改名为佛地真如-无垢识,然而第八无垢识心体的真如法性仍然跟阿赖耶识时的心体体性是完全一样的,不曾改换变异过,是故佛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因此论义,阿赖耶识如来藏“不断”义之道理极成。又阿赖耶识能够出生一切法,七转识亦为其所出生之法,若单以七转识这一方面来说,七转识为性空,无有自性,因为七转识都是有法可以灭除的,阿赖耶识有自性体性,出生了七转识,七转识被灭了以后,阿赖耶识却还是继续存在而无法灭坏的,所以所生的七转识与能生的阿赖耶识“非一”;另一方面来看,七转识虽然是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法,但是七转识其实是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种法性功能中之一小部份,归根结柢,还是要归结于第八识中,还是附属于第八识所有,所以七转识与阿赖耶识其实是“不异”的;毕竟是阿赖耶识整体性的部分之一,因此,依于此义说七转识与阿赖耶识是为“不异”。最后说阿赖耶识不受生死,本来自在故, 佛说常在故、不出生故,极成“不来”义;然而阿赖耶识虽然有出生七转识等一切法的生、住、去、灭现象,但是阿赖耶识心体始终无有变异、始终涅槃寂静,故为“不出”义。如此, 龙树菩萨所说四句八不偈义,完全符合 世尊所说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所赖以为根本的第八阿赖耶识实义。
另外,说阿赖耶识如来藏非有非无,意指第八识祂的体性没有三界内具有物质的形色或是意识所行境界的体性,从来离于三界有,也没有任何的显色与形色,故说祂是“非有”;但是,第八识自身是本来自在,清净而涅槃,亦常时显示出种种无漏有为法上的功德,而且是从无始以来就已经法尔如是的存在,是真实存有- 佛说“法住法位”即是此义,故说祂是“非无”。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是具有非有非无的中道体性,才能符合中论实义。然而索达吉堪布与诸多密教祖师错会 龙树菩萨“中论”实义,妄想建立以为 龙树菩萨意指实相是性空义,因此妄说“观诸法生灭相故破常论;观一切法无自性证空见故破断论”,谓此意识思惟所得的“建立见”为证得中观正见。
索达吉堪布所言:“不论是释迦牟尼佛还是龙树菩萨,都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认如来藏及阿赖耶识的实有。即就是在重点宣说如来藏的第三转法轮期间,佛陀依然是把如来藏与空性当成一体的两面,也从未扔下空性单言如来藏的恒常实存。在这一转法轮的过程中,佛陀的真实本意实是指--所谓如来藏的“有”,是指一种超越了凡夫以分别心安立的“有”与“无”这一需相观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后的存在。”都只是在意识的体性上所建立的言论而已,都只是意识思惟所得的凡夫知见而已。谓索达吉堪布既然认为“如来藏与空性当成一体的两面”、“如来藏与空性之间本体为一”、“如来藏及阿赖耶识的实有”,换句话说,事实上索达吉就是认为如来藏是一个,空性是另一个,两个同依另一个本体而存在,就成为三个法了。
譬如吾人取一圆币,总有两面,一面人像、一面数字,然后可说人像与数字之本体为一、人像与数字当成一圆硬币的两面。如是,人像与数字成为两个,但与铜币既不是同一个,也不是两个,才能成为非一非异的意义;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名,只是一法分称两名,并是索达吉所说的“如来藏及阿赖耶识”而成为两个。如来藏阿赖耶识能生三界有种种法,故有阴处界出生,这只是如来藏所显示出来的有性,但如来藏自身并无色法…等三界法,又常时显现不了别六尘、不执著六尘…等无漏的空性,所以双具有性与空性,而此有与空都是如来藏所出生、所显示,只是如来藏一体的两面显示,所以和如来藏非一亦非异,更没有生灭来去断常的意义存在;但是索达吉所崇奉的密教,却将之硬分为两个法,完全错会佛法八不中道的真实义;所以密教中人并不了解中道的真实义,错将意识思惟所得的想像中的中道,认作是实证中道,而不知中道实以如来藏为中心而现观、而实证、而弘传;密教所说其余法义亦复如是,都无实义,都只是意识上的幻想而已。
而且索达吉堪布此种立论,明白的显现出:“如来藏与空性有另一个所依的本体存在”,因为如果不承认如来藏与空性有另一个所依的本体,那么索达吉堪布所说“如来藏与空性当成一体的两面”,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他所说的如来藏与空性失去依附的一体而不得存在,双双落入断灭论中。索达吉堪布如是自语相违,一会儿说:“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认如来藏及阿赖耶识的实有”,一会儿又说:“如来藏与空性当成一体的两面”,言论颠颠倒倒,根本不懂因明学中最粗浅的道理,还自以为条理分明、解析明确,连自宗立义已经落入断灭见而自相矛盾中都不了知。索达吉堪布更幻想“所谓如来藏的“有”,是指一种超越了凡夫以分别心安立的“有”与“无”这一需相观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后的存在。”幻想如来藏是一个“幻有之后的存在”,误认为出三界的如来藏没有自性本体;换句话说,他是妄说如来藏是一个不存在的存在,因为幻有就是没有,如此又极成断灭见,又极成万法无因唯缘即得自起的无因论。又,索达吉堪布既然弄巧成拙,且再给一机会令其自言成就,故请问您:既然说如来藏是一个、空性是另一个、本体又是另一个,那笔者现在请问:这三个之中,是其中哪一个具有不生义?哪一个具有不灭义?哪一个是不常义?哪一个是不断义?哪一个是不一?哪一个是不异?哪一个不来?哪一个不去?请您再出书说明一下吧!咱们再回应另一本书来辨正一下,让佛教界都能知道您的佛法“证量”。
不论是在教上还是在理上, 佛陀从来没有把“如来藏与空性当成一体的两面”,更没有说:“如来藏的“有”,是指一种超越了凡夫以分别心安立的“有”与“无”这一需相观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后的存在”,诸 佛菩萨皆说如来藏即是空性义,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中道实相义,离于生灭、一异、断常、俱不俱的两边体性,如今《楞伽经》还在,还可证实 佛所说的这离八边的心体即是阿赖耶识,又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索达吉对此将要如何辩解呢? 前已举密教所尊崇的祖师龙树菩萨的《中论》八不偈颂正义,今再举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十八所云:
“菩萨智慧虽与烦恼习合,而能得诸法实相,亦如前灯亦能照物; 佛智慧尽诸烦恼习,亦得诸法实相,如后灯倍复明了。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众人各各说诸法实相,自以为是;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如后品中, 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般若体相,是无相无得法。”
“诸菩萨从初发心,宏大誓愿,有大慈悲,求一切诸功德,供养一切三世十方诸佛,有大利智;求诸法实相,除种种诸观:所谓净观不净观、常观无常观、乐观苦观、空观实观、我观无我观,舍如是等妄见心力诸观,但观外缘中实相:非净非不净、非常非非常、非乐非苦、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如是等诸观不著不得,世俗法故非第一实义。周遍清净、不破不坏,诸圣人行处,是名般若波罗蜜。”
密教中人极为尊重上师,这是好事;然而好事如果被有心人士误用误导,学人又没有分别是非、拣择邪正的智慧,不肯以大义为重,只愿事事追随上师,做烂好人,将烂摊子丢给后世的子孙去承受的话,如此的做法,便将佛法给毁坏了。密教学人,只要肯依循 世尊之教:“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不要迷信于上师的荒谬言论,而肯认真地去探讨经论义旨中的正法,就算未能证悟般若,至少也不会走错路,修错佛法以及跟著谤法、破法。笔者所引此段 龙树菩萨开示,谓学人之所以能够由初学位累积福德位起,一直修证直入佛地,重点就在于:要实证“诸法实相”。而所谓的诸法实相,是“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只此一句,已经显示明白告诉我们实相是实有,有自性,不可坏,而且本来存在,不是缘起性空、依他缘起而有,是“无能作者”,也就是说,不是由任何一法来出生它,更不是密教所说的修行之后才有的法。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第八,般若,空义,第八,般若,空义,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诸
相关阅读
- 上一篇:08 第七章 胡涂道次地广论
- 下一篇:10 第九章 虚妄的密教根本三经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