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三乘菩提  涅槃  悟道  公案  十信  菩提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净土>须知及实修>念佛实修>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锦)(7)

[念佛实修]  发表时间: 2016-10-12 23:0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31、某菩萨师兄问:与人说这是念佛成片的法门,就有人学,但听说是萧导师所创的,大家就不肯学了;所以我上网与人介绍时,不敢与人说是谁创的法门,弘扬“无相念佛”很难呀。
师兄你好!
宏传正法是乃为难,在世尊住世就这样,末法更难。如果你提到提到萧老师他就有意见,问他读过萧老师的书吗?没有读过怎么知道好不好?请他不要自己还未亲身认识就否定。就像东西自己没有尝过,只听人说不好吃,就连尝一下也放弃,不是太可惜了吗?如果他还是坚持,那就随缘,不必也不可以起烦恼。可以跟他说这是根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法门。其他的佛教主要团体为了维持自己的名声利养,以集体明里暗里抵制萧老师的法。师兄我也有同感啊!不过你在弘扬正法的时候,如果能善巧点的话还是能让人接受的,这就像一种好菜,好不好吃你得让人吃了才能下结论,只要人家肯去试,闻到了法喜,知道这一法门的殊胜之处,这样人家才会真正接受。正好萧老师所说,虽说现在是末法时代,可人心未必是末法,弘扬正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阿弥陀佛!
无相念佛难就难在无相上了。但不仅要无相念佛﹐还要净念相继。于是有人告诉我说﹐无相念佛就是要保持一种感觉。结果﹐总觉得念佛的感觉提不起来﹖感觉也越来越淡。我写信请教正觉的老师﹐终于端正了对无相念佛的知见。也顿感念佛一提即起﹐比较得力了。现把老师的话抄录在此﹐愿与同修们共同分享。
老师说﹕感觉是何物﹖当你在想着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与你在看在听演奏会时是一样的吗﹖后者可以归为感觉﹐前者就是想。如果你在想事情也是感觉﹐那就想不下去。感觉偏在对五尘的了知与觉受﹐忆想本身并非是缘于所对的五尘境﹐而是自己施设的一个所缘的法尘﹐也就是你设的阿弥陀佛圣号的意思。将你的意识心去忆﹐去想﹐不停的不间断的。套句俗话说﹐就是想个不停。什么都不想﹐念念不断只想佛。那就是忆佛﹐那就是专注﹐就是能够缘得住。忆佛时不必特地起念去看住。在忆佛的当下﹐就已经了知自己是在忆佛。拜佛时能够专注的在忆佛上﹐自然能够让拜佛的动作融入忆佛的念当中。用功时越单纯越好﹐不要在名相上折腾。抓到了忆想的要领了﹐也知道所忆想的对象是什么﹐也知道能够忆想不断﹐那就对了!
心宇恭录合十
某菩萨师兄:顶礼心宇师兄:
这位亲教师所解析得真的是太好了,几句话就能让我们马上清楚'感觉'和'想'的分别,晚学恭敬欢喜赞叹!这是过去晚学的体会,也提出来与师兄大德们分享。晚学以世间法一例来形容一下:'想',就如同电流一样,一想到时就已接通了,没有什么正在逐渐接通中的问题。
所以如果看着佛像来产生欢喜心之后,之后就保持着那种欢喜心,提着那种欢喜心的感觉化作成念而不放,那提的念就不是念佛的念,而是欢喜心的念,因为又隔了一层的关系所以念佛的念也就比较不容易清晰明了了。复次,虽然意念如电流,想到就接通了,但是由于末那的遍计所执性,定力不够的它就会想要接到其他的线路去(也就是想其他的念头),所以我们就借着拜佛来增加它的定力并且同时来消除无量业障,由业能障道故;开悟需极大的福德资粮,而礼佛拜佛本身的福德即无量故。由是而能持之以恒,日久功纯,渐渐的,就可以大辐增长它想佛的时间,以至六时除眠熟位之外若色身无损而无闷绝、正死位,或无想定、灭尽定的考虑下,皆能缘于其所施设的法尘而安住并源源不绝产生法乐的话(也就是有大德先前曾问的:忆佛之念如泉涌一般的境界到底为何的问题,晚学不惴,在此间接答复),自然得能成就念佛的功夫了(不管是有相或无相)。
恭敬合十
阿弥陀佛
jade99菩萨:心宇师兄法安:
很高兴能在这里遇到这么多对佛、法、僧生起大信心的师兄与大德们,那我们就共同恭敬合十绕佛三匝胡跪叉手顶礼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十方三世大乘胜义僧、世间佛、法、僧,清净大海众菩萨、大乘初至四果圣人、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有学、无学及一切能予我们菩提顺增上缘的有情吧,愿我等今生得能开悟见性,悟后起修,世世饶益十法界众生!
恭敬合十
阿弥陀佛…
赞叹心宇师兄的善问,赞叹亲教师的善答,修习无相念佛的佛子们应如是信受,如是行持,倘能藉此自我检查改进,必能增益自己的修定功夫。阿弥陀佛!!
jade99合十
 
32、amtf菩萨问:我拜佛已有2年,要领仍没掌握,特向各位同修求助。比方说:
我是这样理解的:拜佛时,应该注意拜佛的动作和身体的感受,同时看住忆佛之念在不在。但是,在拜佛时由于要看清忆佛之念,这样主要的注意力是在忆佛之念上,而拜佛的动作和身体的感受往往不如忆佛之念那样清晰。有时干脆只注意忆佛之念,其他均不予理睬。看来单从知见上我对无相忆念拜佛还有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请求各位同修多多帮助。
阿弥陀佛!
某菩萨师兄答:就方法言,建议:试着将那忆佛之念放在双掌之中指上,如此即可兼顾之,试试看,加油!!但最好找您的亲教师小参,那种帮助更大。
阿弥陀佛!!
某菩萨师兄答:大德,恭喜了!
我初期一年拜佛也是这样,但那时并未每天早晚各半小时以上,只有晚上一小时。且有时白天太累就自动减为十分钟,但自从亲教师点出我的偷懒毛病,心生惭愧,才改为每天早晚各半小时以上。不但从此解决了这个问题,且上课听经更加法喜充满,深得法乐。定力增加了,也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您也可以试试,或找您的亲教师小参。
阿弥陀佛!
tiantorng菩萨答:试着将那忆佛之念放在双掌之中指上,如此即可兼顾之。
弟觉得此法,应是可行,弟也正有此方面的困扰说。
谢谢您无私的分享!!
tiantorng合十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
Amtf菩萨答:看过了jade99师兄提供的方法,初步体会确实甚佳,我一定加油!!我也有偷懒毛病,惭愧。身体发胖会障道,我已经深受其害了呦!!
某菩萨师兄答:amtf仁者的问题以前我也有类似困惑。后来知道正觉的拜佛实在不同一般的拜佛。一拜要慢﹐慢到5分﹐10分,15,20甚至30分钟一拜。有人可长达一小时﹗一拜要如此长时间的拜﹐别说保持念佛之念﹐自身的不适就够瞧的了。所以﹐正确的拜佛姿势﹐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啦﹗如果两脚与肩同宽﹐拜佛时臀部向后坐﹐拜伏时腰背平直﹐手掌在两耳前方不远。整个身体如无骨状﹐全身心的拜佛。如此一来﹐也无需考虑把念佛之念放在何处﹖以及关照姿势如何﹖等等。就会较轻而易举的进入了佳境﹗(只是本人腿有一点问题﹐只好垫高头部﹐身体舒服了﹐佳境却不易出现了。)
某菩萨师兄答:末学认为你的方法是正确的因为在开始的阶段忆佛念佛的要领还没有抓住以前用注意身体的动作一来让心得到摄受不攀缘散乱二来也注意身体的姿势及全身放松否以上如有不如法处恳请先进开示末学的方法当然正确。但绝对不系偶的创造发明啦﹗是以前一位亲教师指点偶的啦。重点是两脚要与肩同宽。下拜时﹐首先右手要在两脚之间的前方。
某菩萨师兄答:晚学提供一点小小心得:
先学会正确的拜佛姿式,熟练无误之后,拜佛时,只有留意拜佛的念还在不在,忘了就再提起念佛的念即可,不必罣心于杂念纷起,不必强阻,念自来,念自去,汝作无事人,不管它!连念都不管了,拜佛的姿式动作就更别理它了,须知我等所求只为净念相继,其它都是杂念,妄想,牵挂只会造成患得患失,太执着只会有害一念相继之心而已~以上是晚学的一点小建议,望对大德有一丝帮助,阿弥陀佛…
某菩萨师兄答:谢谢各位慈悲相助!一念相继的功夫在修学时,不但要真修实干,知见错误亦不能成功,虚耗时日,辛苦无功,甚可怜悯。广祈先学,不吝赐教,以利后学!!!
拜佛前,先调身,身体是否处于状态好的情况,是否放松。再来是调息,呼吸是否顺畅,还会喘吗?接下来是调心,意识是否清楚,是否准备排除挂碍。准备好后,慢慢合掌于胸,顺便将心收摄进来,主要是注意忆佛的念,若是刚刚上手,,需时时注意是否有提起忆佛之念,以念挂念,若有上手一些日子,不需要刻意提起注意忆佛之念,,因为此念于清醒时刻不断,如同喷水池园中细水上涌不断。拜佛时,因日渐久习,身体由末那及少许意识心慢慢牵动,若身体拜佛时日习惯养成,牵动之心力越渐少分,如此可令忆佛之念更渐多分。
末学浅见共勉!
阿弥陀佛!
 
33、某某:我自己可以说 忆佛很差,虽然拜了很久,提供一点 失败的经验吧!因为我没做到,所以功夫不够,但是觉得非常重要。
1,一定要每天坚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导师说每天拜佛的时间只能多不能少,偷懒一次 就会有2, 3 4次,好多次.........
2,定闹钟很好,可以防止自己偷工减料,我现在有意比规定的多定几分钟闹钟。
3,尽可能先安排拜佛,再干其它事,一拖就极易找借口赖掉。
4,我疑心重,老是要反观检查忆佛的念,而且忆的很重,不够放松。
5,拜佛的动作我今天又有所提高,基本上都是自己拜,自己调整,就有盲点觉察不到,如果有人在旁边看着,可能早就发现了,盲点就是自己以为背是平的,实际在好多时候背不平,今天突然发现,调整以后好舒服。(依此推理我们自己心理的盲点 岂不是更多 更难发现,真的需要善知识 同修道友帮忙提醒啊!)
-------------------------------------------
以上都是224菩萨从新整理过的。非常感谢她的细心、耐心!
 
-----《十方论坛》
本文标签:忏悔(52)无相念佛(39)拜佛(10)忆佛(4)总持咒(3) 本文关键字:无相念佛,忆佛,拜佛,忏悔,总持咒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