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锦)(3)
13、某菩萨问:制心静处练习忆佛时,如何拣择是处于“离念灵知”,还是“一念不生”上?
学习忆佛的过程中,有时有忆佛的念,但感觉仍有其他念在营生;有时会沉入细微的忆佛的念,好像以前的“无知感”,“昏沉感”...虽然能察觉此是学习过程,但是,却想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原因始末!
jade99菩萨答:
‘离念灵知‘与‘一念不生‘都已偏离无相忆佛所主张的‘净念相继‘的宗旨,末学愚见:您应在乎忆佛念佛之念是否随时随地存在,而不须去分别‘离念灵知‘与‘一念不生‘间的差异,不是吗?那种无记的境界不是正觉同修会所阐扬的无相忆念佛的境界哦,请审慎拣择别掉入其中而不自知。初学本法门者在忆念佛中会生起许多杂念,,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咬紧]念佛之念不放松中忽略那些杂念,让那些杂念自生自灭即可,换言之,初机学人必须学习去适应一种两种心同时存在而运作的状况。尔后,再待机转折。
阿弥陀佛!
末学 jade99合十
14、zhenglin菩萨问:诸位网上菩萨阿弥陀佛
末学刚学无相念佛,揣摩了两三个月了,发现忆佛念不是很稳定,抓不太住,会空空的。适逢上周亲教师开示:可以将念轻轻地靠着佛菩萨,细细体会思维,发觉很有受用,能对治这个“空空的”心理不安感。现在忆佛比较之前的忆佛念可以更强烈,也比较能成片。小小的分享愿,诸位菩萨能有所受用,法上猛进。
阿弥陀佛
某菩萨答:“将念轻轻的靠着佛菩萨”,很生动耶!是不是重点在“轻轻”二字?因为只有轻轻才能使念保持在第七识末那?否则,一个不小心出现形象、文字就是第六识在运作了?所以要轻轻的、点到为止?
网上菩萨
阿弥陀佛
求菩提菩萨:心宇菩萨说的极是。说起来奇怪,就是“轻轻地靠着”让我有所突破。本来之前要作意抓住忆佛念时,有两大难处:一是飘忽不定一下子就跑掉了,而且有时你会怀疑那个念到底是不是忆佛,心里很没踏实感。二是意识要很努力(用力)才能抓住忆佛念,否则会跑掉或者变成无记状态。后来亲教师开示后,思维佛菩萨无形无相,只要自己愿意,是随时与祂们同在的。念也可以轻轻地依靠着祂们,若即若离。这样子尝试以后,意识不仅放松,反而忆佛念竟然变的比以前绵密。现在只要起作意忆佛,心里都可以肯定自己的确是在忆佛。心中很有踏实。感希望能对zhenglin菩萨有所帮助。阿弥陀佛!
zhenglin菩萨:求菩提菩萨,阿弥陀佛! 谢谢您的解释,末学了解了。
末学之前在忆佛时,头脑里会感觉有一团东西,头也会重重的,不太舒服。眼睛也同样会用力。我想这就是用意识努力的使忆佛念不跑掉所导致的结果。再加上妄念纷飞,意识就要更努力的抓住忆佛的念。如此一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好像就会觉得在拜佛时,如果没有上述那种很明显的觉受,那便没有在忆佛,因此生活中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在不断的提起忆佛的念。但是后来有几次会怀疑自己这个念到底是不是在忆佛?每当怀疑产生时,就会反复的检视当时的念,以致于在这些时间里会有点陷入苦恼。不过也不知道为什么,到后来又确定了忆佛的念。直到不久前,我又开始怀疑自己忆佛的念,理由是:无相念佛所要的忆念是无形无相,如果我以为身体上的觉受便是忆念,那么显然是错的啊!但是这么一来,难道说我以前都没有在忆佛啰?也不是啊!因为我确定我有在忆佛......就这样翻腾了一时。后来在翻阅<<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时,看到最后的见道报告中,有一位前辈提到,“要用纯然的心去体会”。虽然那里好像不是在说忆佛,可是我却一直在体会思惟这句话,渐渐的我发觉到,忆佛的念其实可以是‘只有一点点’。这个时候,以前那种忆佛时的不舒服的感觉,似乎消散了许多。因此也就不去理会身体上的感觉,而专注于‘那么一点点’的忆念。所以最近这一段时间,觉得忆佛的念虽然轻轻的,但却比较容易保持住。现在觉得,这就好像在晒太阳一样,日光并不会把我们压住,但是我们却可以知道日光照在身上。既可以纯然的知道日光,那么应当也可以纯然的知道佛菩萨~~感谢佛菩萨慈悲摄受加持~~
这是末学最近的体会,如有错误与不当之处,还请菩萨们指正。
某菩萨答:zhenglin菩萨,是的,我之前体会忆佛念也有如同您说的困扰。现在了解不是要重重的忆才会保持忆佛念,轻轻地反而可以渐渐体会念的微妙深细。我想这样下来时间一久,念可以变的深细,等意根习惯了,渐渐就可以达到净念相继的工夫。在忆佛时,头脑里会感觉有一团东西,头也会重重的,不太舒服。眼睛也同样会用力。我想这就是用意识努力的使忆佛念不跑掉所导致的结果----身触,因意识心转细故有此觉知。再加上妄念纷飞----法尘,也因意识心转细故有此觉知。意识就要更努力的抓住忆佛的念。如此一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好像就会觉得在拜佛时,如果没有上述那种很明显的觉受,那便没有在忆佛----忆念(佛)之心遭身触法尘影响而有掉举,故不能执着身触法尘,应重新收摄忆念之心。因此生活中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在不断的提起忆佛的念。但是后来有几次会怀疑自己,这个念到底是不是在忆佛?每当怀疑产生时就会反复的检视当时的念----反复检视当时的忆念,是修习无相念佛的必然过程,比如与忆念之时会时时检视一下,下面是否即能现起“阿弥陀佛”四字洪名,若能现起,心就笃定。如此反反复复,终能无疑,不需检视,净念相续,无相忆念(佛)。另有时工作之时也会检视一下,工作之后也会检视;乃至觉醒之时也会作一检视,看看是否即能忆念(佛)。若与检视后心不笃定,不妨持名念佛作为加行,再向无相念佛转折。以致于在这些时间里会有点陷入苦恼。不过也不知道为什么,到后来又确定了忆佛的念。直到不久前我又开始怀疑自己忆佛的念理由是:无相念佛所要的忆念是无形无相,如果我以为身体上的觉受便是忆念,那么显然是错的啊!但是这么一来,难道说我以前都没有在忆佛啰?也不是啊!因为我确定我有在忆佛.....就这样翻腾了一时----对身体的觉受肯定不是忆念佛,是意识心忆念时发生掉举,关注觉受,忘记了忆念。但修习无相念佛一段时间后,应能与关注觉受之当下即刻觉知,即能马上摄心忆念(佛),虽非净念相续,一心不乱,但也大致相续,间有片断耳,还是在忆念。此为无相念佛尚未到火候,不必烦恼,继续勇猛精进忆念可也。
后来在翻阅<<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时,看到最后的见道报告中,有一位前辈提到,“要用纯然的心去体会”。虽然那里好像不是在说忆佛,可是我却一直在体会思惟这句话,渐渐的我发觉到,忆佛的念其实可以是‘只有一点点’。这个时候,以前那种忆佛时的不舒服的感觉,似乎消散了许多。因此也就不去理会身体上的感觉,而专注于“那么一点点”的忆念。所以最近这一段时间,觉得忆佛的念虽然轻轻的,但却比较容易保持住。现在觉得,这就好像在晒太阳一样,日光并不会把我们压住,但是我们却可以知道日光照在身上。既可以纯然的知道日光,那么应当也可以纯然的知道佛菩萨~~
----不去理会身体上的感觉而专注于“那么一点点”的忆念,这是用文字对无相念佛境界的比较恰当的描述,实修之人可以对此心领神会,外行可能又要执着于那“一点点”了。可是这“一点点”非言语可以说得清的,是实修后的觉知,毕竟如何?堂上拜佛体会去。
以上管见,贻笑大方。
阿弥陀佛!
15、冠庆菩萨问:各位大德,后学在此顶礼了。后学有一事要请教同修会大德,请指教:
后学在拜读《无相念佛》,其中萧老师解释“忆佛”,说“忆到入神之时,浑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世界和声音。此一忆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圆通章之主要精义”。萧老师又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澄清寂静,心中无所缘念;也就是说不再攀缘佛的形相、名号,以及佛号的声音,乃至连忆念之一念亦不攀缘。”
在后学的理解,是说在忆佛的时候,只要保持忆想,连“佛”的念头都要舍弃,比如拜佛时,只要保持忆想不要断掉,不用了知是不是阿弥陀佛,这便是在忆佛拜佛,是不是这样?还是在忆想的时候,还是要保持一个阿弥陀佛的念头?
敬请各位大德指导赐教!
阿弥陀佛!
后学冠庆 顶礼
某菩萨答:师兄问:在忆佛的时候,只要保持忆想,连“佛”的念头都要舍弃,比如拜佛时,只要保持忆想不要断掉,不用了知是不是阿弥陀佛,这便是在忆佛拜佛,是不是这样?
简答:不是这样。无相念佛虽然没有名号、声音、形象,但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在念哪位佛菩萨,不能模糊,更不能混杂。《无相念佛》一书中有明确的开示,请师兄仔细阅读即知。
16、某菩萨问:各位师兄都在努力,我很惭愧,我接触萧老师的书好几年啦,内心深为感恩,以前我一直持名念佛,也好几次想认真学习无相拜佛,可是最近在念佛拜佛的过程中常有谤法恶念涌出,我身边的学习无相念佛的师兄好象都没有这种情况,网上有人谈及此类情况,最多也不过偶尔一念,不会象我这样,我非常苦恼,意识明知不对,可是控制不住这些恶念涌出,难道是我往昔有过这类行为。我该如何面对和化解这个障碍,敬请各位师兄指点。
大德您好:
求菩提菩萨答:此是过去世谤法恶习的种子流注,当出现时,意识随即否定它,提起忆佛正念即可。
请您每天在佛前至诚心忏悔及发愿要护持正法,求佛菩萨加持。可参考正觉同修会的发愿文(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999-7.htm)
请不用过度担心,而影响道业。佛菩萨会加持一心修学正法的佛弟子。
敬祝道业增上
末学求菩提 合十
17、冠庆菩萨问:请教求菩提大德,末学在无相拜佛时,也常常会在脑中央莫名地冒出一些妄念,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段音乐,有时是一个无意义的声音,特别是这几天,因为拜佛的动作缓慢(差不多四分种一拜),妄念就特别多,只能加快动作,真不知如何是好?请大德指教。
末学冠庆 合十顶礼
求菩提菩萨答:冠庆师兄您好:
您可以参考这篇往来回复的文章,应该能解答您的问题。(http://www.a202.idv.tw/LB5000/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52&show=0)
敬祝道业增上
末学求菩提 合十
冠庆菩萨:感谢求菩提大德指点,末学已认识到不应掉入落悔盖中,不应急于求成,要发长远心,我已将正觉发愿文加入功课中,并将于佛前多忏悔自己往昔罪业。几年前一出家师父指点末学阅读萧老师的书籍,末学读后一直对萧老师深为感恩,发愿追随他护持正法续佛慧命,末学深知末学能读到萧老师的书是有很大福报的,末学现又在此得到个人具体问题的指点,当自努力。
阿弥陀佛
末学合十
18、cn8025菩萨:以前拜佛忆佛时老怀疑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在忆佛,人很紧张,而且念头容易丢失。昨晚拜佛时突然感觉以前好象都一直在执着让自己忆佛的念头,根本没有拜佛的心思了,于是告诉自己要把心思放在拜上,没想这样一来,反而把忆佛的念头轻松提了起来,拜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拜哪一尊佛,而且也不会紧张怀疑了。拜完以后,感觉念头还很清晰,日常生活中也能常常带着这个念头了。虽然不是很强烈,但自己感觉更肯定了。----请功夫深的师兄们指教,小弟的体会是不是正确?
jade99菩萨答:合十不知cn8025师兄发费多少时间练习[无相念佛],而能得到这样的效果,实在令人感欣慰与赞叹,建议您先安住这状况一段时间后再[转折]成话头。祝您道业增长,早日圆成菩提。阿弥陀佛!
末学 jade99合十
cn8025菩萨:末学实在惭愧,我于今年2月下旬才修习无相念佛,一周后感觉如上,但因我身份特殊,俗事繁杂,近段一直没有时间与场地念佛拜佛,故感觉功夫已经退失很多,实在是前世业障太深,故有此报,我常真心忏悔。但末学证悟决心决不会因此而有丝毫阻碍,不会放弃此殊胜法门,只求早日能脱离俗务缠绕,专心念佛,早日明心见性。
19、某菩萨问:阿弥陀佛!顶礼菩萨们!
(1)末学拜佛有两年了,最近事务干扰,拜佛时间减少了,明显平时忆佛也差很多,又有师兄强调观行整理,说我以前太偏于定了,要增加观慧以断我见,重心偏移也多少忽略了拜佛,又加上末学攀缘心重,常常于拜佛时妄想纷飞,尤其是一些俗事没有解决之时,所以有时感觉拜佛时的忆念还不如平时动中专心忆佛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是一种错觉,拜佛时更专心才发现妄想较多,平时动中散心觉察不到妄想。
(2)还有末学拜佛时发现自己对身触较为执着,很会影响忆佛的净念,自己就观想色身以及觉知心都是假的,全部抛开,色身之外(比如脑后)虚空中有一个忆佛的念,这样倒是会忆的好些,可以吗?
(3)起来的动作姿势老是掌握不好,背部习惯性的弓起来,为了保持背部的平直,就需要花更多的力气与精力,又干扰了忆佛,该怎么办呢?还是不要太注重姿势,有忆佛就好?
(4)有师兄讲:观行得力了,更会促进忆佛,其实你已经会忆佛了,意识心关于忆佛的念心所基本成就了,你就把干扰你忆佛的障碍除去就好了,剩下的就只有忆佛了,自然不就是一念相续了吗?障碍除去就要靠观行。----但末学慧力定力都不够,观一观就忘记忆佛,是否应该现在坚持观行?还是放到以后有定力了再观呢?
末学惭愧顶礼
正藏菩萨答:师兄您好
(1)a.散心时因为心都向外攀缘,所以比较觉察不到妄想,此时忆佛可以收摄心念,因此感觉会好像比拜佛时来的专注,此是一种相对比较下的感觉。
b.末学最近观行的心得也如同师兄一样,身触占了很大的比重,可以在这方面加强观行。如果可以增进忆佛的定力,末学认为使用一些适合自己的方便法应该是可以的。
c.末学以前开始学拜佛也是觉得上下的动作吃力,后来觉得只要是不太偏差的姿势,不会影响身体即可,把心力专注在忆佛上比较重要,因此姿势调整到自己舒服合适拜佛即可。
d.观行是随时可以实行的,不需要等到定力好再来,反而观行会增加定力,但是不要和忆佛混在一起做,这样观行会无法深细,忆佛也会不得力。平时观行、忆佛、看话头这三个法可以随着自己的状况做切换,不会互相抵触。如果交替使用的好有可能可以使自己的功夫有所转进,不过这就因个人的状况而异,末学提供自身的经验:观行过一段时间后,确实心中的妄念会明显的减少,烦恼很淡,此时心里清澈明净,此时再提起忆佛念或话头,会特别得力,感觉跟以往不同,心中很是欢喜。其中的奥妙,就请师兄自己去实修体验。与师兄共勉。
敬祝道业增上 末学求菩提合十
(2)还有末学拜佛时发现自己对身触较为执着,很会影响忆佛的净念,自己就观想色身以及觉知心都是假的,全部抛开,色身之外(比如脑后)虚空中有一个忆佛的念,这样倒是会忆的好些,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可以达到效果,什么方式都可以尝试。
(3)起来的动作姿势老是掌握不好,背部习惯性的弓起来,为了保持背部的平直,就需要花更多的力气与精力,又干扰了忆佛,该怎么办呢?还是不要太注重姿势,有忆佛就好?
每个人的生理上会有一定的区别,我有同修在礼拜时,臀部一直无法坐到小腿上。推荐的拜佛方式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忆佛,减少因色身不协调而产生的杂念。如果您体能只如此,当然以忆佛之念为主,动作上适当的修正为好。毕竟动作只是辅助,不要本末倒置。
(4)有师兄讲:观行得力了,更会促进忆佛,其实你已经会忆佛了,意识心关于忆佛的念心所基本成就了,你就把干扰你忆佛的障碍除去就好了,剩下的就只有忆佛了,自然不就是一念相续了吗?障碍除去就要靠观行。―――――但末学慧力定力都不够,观一观就忘记忆佛,是否应该现在坚持观行?还是放到以后有定力了再观呢?
谈到观行比较复杂,且也不便在论坛这样的场所去多谈。不过修行还是要讲次第,不要忙乱,一个阶段成就一个阶段的目标,不妨成就无相念佛后再说。
供参考 !
末学正藏顶礼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无相念佛、拜佛问答集锦(般若信箱)
- 下一篇:九品往生表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观一切妄念无相
-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能生一切法?
-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活在当下,并非心性无见
- 佛藏经卷第一
- 佛藏经卷第二
- 佛藏经卷第三
- 佛藏经卷第四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佛说解节经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
-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
- 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
- 解深密经卷第一
- 解深密经卷第二
- 解深密经卷第三
- 看看我们学的是不是相似佛法?
- 礼佛的规矩
- 八万四千法门与不二法门
-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 欲界中的有情四生---卵胎湿化
- 佛教八部护法:天龙八部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何谓佛教?
- 两个关于“因果”的故事
- 早晚二课仪规
- 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 什么是佛法?
- 关于受戒、持戒、犯戒的问答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梵网经菩萨戒本(难字注音)
- 血肉带回的《楞严经》
- 大乘法中的僧,含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
- 什么是破和合僧?
-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顿悟与渐修
-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 如何获得真正的初地
- 如何修百福
- 诸地菩萨所证之涅槃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陀如何度天魔
- 《佛说阿弥陀经》里的「出广长舌相」是什么
- 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
- 修学佛道“信”很重要!--三资粮之“信”资
-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平实导师法语
- 亲见自住弥陀
-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 声闻、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
- 什么是佛
- 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
-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继承、婚姻或自己努力
- 正说无余涅槃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 定慧知见
- 定的正受
-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
-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
-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
-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
-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戒有几种?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菩萨尊贵,不可思议!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
- 何谓自利利他?
- 度众的善巧方便
- 真正的菩萨行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怎样才是有菩萨性?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 如何修证四果
-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
- 如何修证初果
- 每个人都有苦衷,需要慈悲心与同理心来善待
- 消除怨恨,和乐相处!
- 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具足发起至诚心、深
- 修行一定要闭关吗?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欲离众苦,当观无常!
-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为何成佛最迟?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禅定的实证
- 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 如何修百福
- 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不是常住法
-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 菩萨的热情与不攀缘五欲
- 精进学佛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
- 发七种心可得灭罪
- 修福可以抵罪吗?
- 亲手布施,未来享用美好果报
- 断了“我见”会怎样?
- 听闻佛法的功德比赚几百亿还重要
-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托钵?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自杀与杀生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能烧出舍利子就是有证量?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 五根不具足原因
- 如何使诵经的利益达到最大
- 关于“戒”的问答(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是一花一世界?或者是一叶一世界呢?
- “知见立知”与“观行”的差异
- 妄想因何而生?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 如来藏本来具足,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
-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是否罪性本空?
-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
-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 如何看待《西藏生死书》里面的内容?
- 声闻、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
-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
- 佛陀为何制酒戒?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0)--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0)--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
- 悟的六种表象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上品上生
- 上品中生
- 上品下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中生
- 中品下生
- 下品上生
- 下品中生
- 下品下生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以清净的念佛念与众生结下善缘
- 九品往生表
- 确保您的权益-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
-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
- 无相念佛、拜佛问答集锦(般若信箱)
- 弥陀法会仪轨
- 2008年5月17日四川大地震罹难者超荐法会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正觉正法公奠文
- 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可信之人
- 色不迷人,人自迷----“七情六欲”的真相
- 人在做不只天在看!
- 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
- 我们生下来就已经欠债累累了
- 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学佛后能万事如意吗?
- 往生与灵魂说
-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 何谓“我”与“无我”
- 孝道最难做到的是什么?色难!
- 【相好庄严】女人,胖一点命好有福!
-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 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
- 听闻佛法,功德难量!
- 安全感从哪里来?
- 不受生死系缚叫自在!
- 我们往世的眷属在哪里?
- 下一世我们会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