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脱道之证果
二乘——声闻乘、缘觉乘所修的解脱道,是讲如何断除我见与我执,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而出离三界生死的修证原理与方法。
二乘学人如法修证后,即可分证解脱果。
一、声闻乘之证果次第
声闻乘所证的解脱果有四:
初果向人断三缚结成声闻初果。初果所断三缚结者,包括:一者断我见,此谓初果人于欲界之身与心非“我”已能如实证知,不复执欲界的身心为“我”;二者断疑见,此谓初果人于五蕴非“我”无复生疑,亦能据诸方大师所说的法判断其是否已断我见;三者断戒禁取见,此谓初果人明了欲界诸外道的种种修法、戒法与禁忌,皆为妄想所设,非解脱正道。学人若断此三缚结,即成初果,名须陀洹。初果人最多经七次人天往返(七次人天之间轮回,总十四生),必定解脱生死。
初果薄贪瞋痴成声闻二果。初果人若进一步减弱自身对欲界五欲(色、声、香、味、触)的贪爱,使五欲日趋淡薄,不复转盛,如是即成二果人,名斯陀含。二果能薄贪瞋痴,亦名薄地;以不能断尽欲界的贪瞋,二果人还需再来人间受生一次才能解脱生死,故二果又名“一来果”。
二果进断五下分结成声闻三果。三果所断五下分结者,包括:一者断贪结,此谓三果人能断二果所薄之欲界五欲,三果人已断欲界五欲,必定发起初禅,于定中自然能发起色界天身,由此能体验色界天人的一些境界;二者断瞋结,此谓三果人能于欲界色界中不顺己意之逆境,尽管仍有微细的不快之意,但是不会表现出来,更不会有后续的怨恨、烦扰等心行;三者断色界身我见,此谓不论欲界还是色界的三果人于色界天身(包括定中发起的色界天身)及其觉知心(定心),皆能确认其并非常不坏的“我”;四者断戒禁取见,每有外道将色界禅定的定境当作是涅槃,并为此而施设各种戒禁,三果人能知其妄;五者断疑见,此谓三果人能以自己的证量判断他人是否已断色界身我见,是否将定境当作涅槃,确定无疑。如是断尽五下分结已,成三果人,名阿那含。三果人舍报后生色界天后,于彼解脱生死,而不复生欲界,故三果亦称“不还果”。
三果进断五上分结成声闻四果。四果所断五上分结者,包括:一者,四果人如理思维观察色界的三种妙有——色界美好之天身、音声以及天身所生之妙触皆是无常虚妄之法,故能断此色界贪结;二者,四果人如理思维或观察“无色界有”,知四空定中之微细觉知心亦是虚妄无常之法,故不贪著,名断无色界贪爱结;三者,色界无色界众生尚有微细之掉举,四果人悉能断之,名断掉举结;四者,色界及无色界众生每以自为胜,于下界众生会起骄慢心,四果人断此微细的慢心,复能断除一分“我已解脱”之我慢,名断慢结;五者,四果人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并明了“以无色界四空定为涅槃”之外道所施设之各种戒禁毫无意义,名断痴结。如是五结永断,于生死解脱,名为阿罗汉、世间应供、杀贼、应仪。
此是声闻乘修解脱道断结证果之次第。如是四果之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皆是依声闻人所证的解脱境界而施设的名称,并非于解脱境以外获得一个什么“果位”的东西。声闻乘的阿罗汉有六种、九种之分,略说两种:一者慧解脱,二者俱解脱。慧解脱的阿罗汉生前不好事用之功,除了证初禅以外,不在增上禅定上多用心,唯以慧力断烦恼障而解脱生死,名为慧解脱。慧解脱的阿罗汉若加修四禅八定、灭尽定,断解脱障(亦称定障,能障碍圣者入灭尽定),即成俱解脱,可随时入灭尽定舍寿而取无余涅槃。
或谓声闻人从初发心修声闻法到证得四果,极速者三生即可成就,极迟者六十劫方得成办(《俱舍论记》卷二十三)。
二、缘觉乘所证解脱次第
缘觉往往现于无佛之世,多经由十因缘法、十二因缘的现观而断尽一念无明成辟支佛。缘觉人随其观行深入程度,所生智慧有所差别,故说缘觉亦有十品,而非品品皆相同。缘觉乘所证解脱同于声闻乘,都是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解脱果。
或谓缘觉人从初发心修缘觉法到证解脱果,极速者四生即可成就,极迟者一百劫方得成办(《俱舍论记》卷二十三)。
二乘人因不证第八识阿赖耶识,加之从初发心到证解脱果,修行的时劫短,是以无法将阿赖耶识所集藏之烦恼习气种子断除,故阿罗汉、辟支佛只能是断除烦恼的现行,无法断除烦恼的习气。譬如阿罗汉瞋结已断,若有人当面骂他,他虽不会发怒,但当下也做不到笑容满面,这就是瞋的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