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三乘菩提  涅槃  悟道  公案  十信  菩提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故事>佛经故事>法句经故事>

双品.第一品

[法句经故事]  发表时间: 2015-05-08 22:0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一如牛车紧随牛的足迹。(偈1)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库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
佛陀就劝告他们:「正如你们没有亲眼看见他杀生,他也看不见这些昆虫;再说,身为阿拉汉,他没有杀生的念头,所以并没有犯戒。」
他们接着问佛陀,尊者的眼睛为什么会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仆人。但后来她却害怕真的变为仆人,就向医生撒谎,说她的眼睛愈来愈坏,而事实上,却已经完全痊愈了。医生很清楚她在骗他,所以为了报复,就给她另一付药方,终于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于这罪行,这医生在往后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着说,恶业会跟随造业的人,就像车轮尾随牛的足迹一样。
备注:
1. 「法 」(dhamma)有多重意义,此处指的是业(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业,或任何伴随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识而来的心理状态。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恶的心理状态),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
2. 行: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佛:「行即是业。」
3. 心是所有作为的先导,是实行和衡量所有行为的主要因素。
-------------------------------------------------------------------------
何必妄想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脑,
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
人若造作身、口、意善业,
一定有乐,如影不离形。(偈2)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子,但身上所带的首饰也是父亲为了省钱,而亲自打造的。所以当他患了黄疸病时,他父亲也不请医生来治病,终于使他病入膏肓。他父亲知道他快要逝世时,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来家里的人看到他父亲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出禅定后,透过神通看见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当佛陀与弟子到舍卫城去化缘时,就走到玛塔侃达理家门口,向玛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这时候的玛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获得一些幸福感,而这就足够了。当他内心充满对佛的信心而逝世时,便往生至忉利天。
当他在切利天看见父亲在墓地为他哭泣时,化身恢复原来的形像,出现在墓地,向父亲说他已往生忉利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并且听佛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
佛陀说法后,有人就问,人可不可以只在心灵上信仰佛法,而没有任何慈善行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吗?佛陀就请玛塔侃达理现身,玛塔侃达理于是从切利天下来,亲自向他们说他已往生忉利天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才确实相信玛侃达理只因为内心皈依佛陀,就获得往生忉利天的荣耀。
听完佛陀说法,他父亲从此明白佛法,并把大部份的财富布施出来。
备注: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场合说法,用来说明善恶业不可避免的业报。人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作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适当的时机受此业报。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和悲惨,负大部份责任;人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狱;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导世人要自我负责,也主张因果报应。人造作业,会受业报。但仍有解脱的可能。
-------------------------------------------------------------------------
报复的苦行者
人的内心若抱持: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偈3)
人的内心若没有:
「他(她)辱骂我、殴打我、打垮我、劫夺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注)(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为僧。
他喜欢假装自己是长老比库。如果来访的比库得到他的同意,为他服务时,就很高兴。但他却不尊敬真正的长老比库,也时常与年轻比库争吵。如果有人说他的行为不如法,他就哭闹、生气,非常不满意,并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对他的情形了然于心,所以每次都劝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不要记恨,因为只有不记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说: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顽固,前世的时候也很固执: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顽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于误会,而咀咒一个非常神圣的宗教师,虽然国王劝他向该宗教师恳求宽恕,但他悍然拒绝。国王最后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该宗教师恳请宽恕。
备注: 佛陀经常教诲弟子不可以报复,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随时随地修习忍辱。佛陀赞叹那些尽管有能力报复,但忍辱并且原谅他人辱骂的人,在整部【法句经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严厉的批评、辱骂和攻击,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
-------------------------------------------------------------------------
累劫以来的仇恨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复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舍卫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佛陀接着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注: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 诤论不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备注: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么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
摩诃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
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人若观身不净,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摩诃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摩诃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出家后,摩诃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着感官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第二天,摩诃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摩诃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摩诃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摩诃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摩诃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摩诃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备注: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 没有资格穿着袈裟 (注1)。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 有资格穿着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离开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布料给这次供养大会的主办人,并告诉他们,如果经费短绌,就把它卖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养给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它的比库。由于不缺经费,所以他们决定把这块布料供养给比库。舍利佛和大目犍连尊者只是偶尔到王舍城,所以他们觉得把它供养给该城居民的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尊者较为恰当。他们因此错误的地把它供养给迭瓦达答(提婆达多)。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并且穿在身上。后来,有位比库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向佛陀提及这件事。佛陀说,这不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第一次接受不应该得的布料,佛陀接着说以下的故事: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某一前世是猎象人。那时候,在某处森林里,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观察到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 (注2)时会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黄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头和手,并且手执长矛,在大象经常出入的路上等它们。这些大象果真出现了,并且误以为他就是辟支佛,而下跪行礼,因此被它轻易地一一加以猎杀。
这时候,出生为象群领袖的菩萨发现象群的数目愈来愈少,就决定到象队后面去调查。它小心奕奕地避过猎人的长矛,并用象鼻缠住猎人。但当大象正准备将他摔死在地时,却惊觉到他身上穿的黄色袈裟,一阵犹豫之后,终于饶他一命。
本文标签:瞎眼(1)报复(1)仇恨(1) 本文关键字:瞎眼,阿拉,有法,先导,所有,造作,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