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10期>

活在佛法中(二) ..........李正因(2)

[第010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0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非以意识住于不执著意识自己,而可名为不执我;非以意识离我见之想,而可名为断我见……应以意识现观自己非常、非恒、非不坏心,而断我见;了知意识自我非常恒不灭性,方可名为断我见;由如是断我见之见地,起修意根我执之断除,方可名为断思惑,成就有余涅槃,是名真实不缚……】(第五辑,页199-200)
悟后由于亲自体验真心离见闻觉知、及恒常不断的体性,可以更深细现观意识觉知心之虚妄不实;见性后亲见五蕴虚幻,可以更深细地断除三缚结。 萧导师曾言:
【觅著真心以后,体验其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证知其常而不坏;由此真心之四种遍一切,对照觉知心自己之夜夜断灭,不遍十二处等,即知“觉知心我”之虚妄,从此不承认意识自我为真实法,名为“断知、见真谛”。】(《楞伽经详解》第五辑,页51)
【佛子证得真如、眼见佛性时,了知五蕴假有,六尘变易,无始无明摧破,及一念无明之见一处住地惑断故,以此功德,使空明觉知之心渐能远离五尘欲及世法欲,妄想渐稀乃至不起,非因修定强伏不起。于此悟后修行之过程中,渐渐证明一切妄想杂念皆因灵知心之觉想而生;不论妄想杂念之有无语言文字,皆因空明觉知心之欲了别诸法而生。凡夫……欲使明觉灵知常保明觉不昧,……不知此心正是轮回根本,皆因此心不肯自我灭除,永远不能实证无余涅槃,导致此心念念增长,增益后有种子及行业。……佛子一旦真实证悟,了知空明觉知之心乃是五阴中之识蕴,则我见与我所见皆灭,转依无我之如来藏空性,渐能远离六尘,必将发觉妄想愈来愈少,明觉灵知之心渐渐澄净,烦恼渐转轻微,渐起解脱正受功德。】(《楞伽经详解》第一辑,页78)
导师曾说,我见断至极深细,我执即断!故而断除我见,乃是长时期极重要的功课。
还是旧时人 不同旧行履
卢老师接著说:“此外,悟后可以现观这些业种的现行,转依于真如。”“我们带著欢喜心,迎向每一个境界,视为增长功夫的原动力,知道这不过是种子的现行,去观它如何起灭、如何转变、如何辗转衍生,而我们当下要如何面对、要如何熏清净种子进去。”《楞伽经详解》中云:
【明心证真之后,欲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者,须知悟后第一件修行方便事:应于四威仪一切法中,观察七转识如何生起现行运作?如何演变及与消失,而后又如何生起另一法?观已复于四威仪中审观第八识如来藏之心行;现观其无一时无一处(十二处)不在之遍常体性后,复将分别事识(前六识)及现识(末那)如何与藏识互相联系、合作无间等心法,一一详细触证领受,则能发起后得无分别智。】(第三辑,页33)
卢老师表示,当我们能如此随时随地,转依如来藏而现观每一个境界,我们对人世间所有事情的观念便会起很大转变,不知不觉中,自己整个人便有如脱胎换骨了,较不会起执著心、埋怨心、瞋恨心,贪瞋痴等习气便因而渐舍渐薄、乃至最后降伏、断除,这也就是修行。“修行与我们的改变息息相关,”她凝视著我,郑重说:“修行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修除习气,许多人说:‘不喜欢就改了’,其实这样是改不掉的,必须视其为种子的现行,欢喜对待,安住于真心,而熏入清净种。唯有对待每一件事,都这样审慎细心地现观、转依,去汰除染污种子,才能逐渐清净我们具有染污种子的阿赖耶性!”
那么,我们应如何转依? 萧导师亦曾开示,亲证真心之后,我们需时时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在日常生活中及梦中现观其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而渐渐转变七转识对自我之执著:
【“云何诸觉转?”转谓转依:转舍遍计所执染性,改依圆满成就诸法之清净自性。……见道后之七转识仍是见道前之七转识,而能依其见道所证知之空性体性,改变其知见及行为,于历缘对境之中渐渐自我净化,消融我执,令其知觉转变清净。
“及转诸所作?”谓知觉转变清净后,身口意行随以空性如来藏为所依,起诸智慧,依无我慧而现三行,凡有所作,不同悟前;禅宗祖师所云:“还是旧时人,不同旧行履。”即是此意也。”】(《楞伽经详解》第二辑,页90)
歇口气,卢老师接著说:“我们循序清净种子,下一次就会减少遇到的机会;不能说没有,可能还会有一回、二回、三回不断重复。这也是一种考验,我们认为已经汰换掉的业种,或以为自己已经胜任、过关了,下次换个人、换个境界,又同样现行,我们往往比较愚痴,会以为上次的已断了,这次是新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换汤不换药。我们若要检视自己,反而是多层次一直浮现的境界,来做种子的汰换是最好的,我们的慧便一直不断的衍生,性障一直不断的除,最后只剩随眠种子蛰伏于藏识中,那时便是梦境考验或魔考了。有时我甚至自以为已经断除了某些念,但在梦境中拣择,发现那些种子竟然还在!业种太多了,因为我们有无量无数劫所形成的业种,很难断清,但仍是要断,而且要欢喜受。”每一次境界、业种浮现时,随时观我们自己的心:是随境高低起伏被它转?还是始终安住于真心,以心转境?
【后得无分别智若极深细,便能了知自心所现妄想分别何因而起?识种如何流注?渐渐了知三界万法悉从缘起,孤因不生万法,便知凡夫之心一向不离“缘性自性”及“大种性自性”;于“大种、因、缘”性自性中,恒有“成性自性”存在,然要因修而显,非可不修而显。】(《楞伽经详解》第三辑,页33)
悟前精读莫贪多 悟后起修细观行
“是不是如实做功夫、触证、观行、整理,再来看老师的书,便比较不会有知见上的偏差?”我很想知道如实体证、与研读书籍的前后关联,赶紧请教。
卢老师说:“导师的书我破参前已看数次,每次体会都不同;破参后再看,还是有所不同;可见众生在看这些书,一定掺杂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所以 导师的书,不是看完一次就可以结束,即使我那时做功夫所作的笔记,破参后再看,还是有所不同。”
“破参前不要广读,可以先看《无相念佛》、《禅──悟前与悟后》,然后将重要知见(八识)搞清楚。”
庄师姐连忙补充:“这二本书非常重要!”
正珊师姐也凑热闹呼应:“我就是实例,二年半我只看三本书:这二本、再加上《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卢老师接著说:“我们早期也没有什么书,就看这几本,好好精读就够了,因为书上有方法,很单纯。悟后看书会较快,可以多看,若自觉已触证,可以再读《入不二门》或其它公案拈提的书做拣择用;平日就是拜佛和观行除性障,很重要,一定要二者同时并行。”
所以, 导师的书要反复研读、思索,配合自己的功夫和观行,一遍一遍去体会,因为我们的慧日渐增长,我们前后的体会,便会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要从六入去观,要把每一细部分解好,才能有见性的底;因为明心与见性是一体两面,祂的体与用,就只在一线之隔;既然在一线之隔,我们必须从明心部份做细部的了知。”卢老师强调:“所以虽然已触证,但后得智,必须在悟后起修,慢慢研发出来,也就是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反复不断的,逐步去体验、观行、了知,等到我们能在明心的阶段,依法将‘体’的部份逐渐分别找出来后,所剩的,就是去找‘用’的部份了。”
卢老师诚挚地接著说道:“若我当初在上课后第一年就提前上山,也许就不会见性了,因为容易生慢,或得少为足,觉得已经参出来了就好了。我在等待上山期间开始细部整理,获得很多,别人上禅三花三、四天整理,我花了一年多时间,整理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一样。这些知见是自己整理来的,别人带不走; 导师写的是导师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一定要亲自去体验,智慧才能源源不绝涌出,别人的落处,我们一看也很容易了知。
也有人质疑:为何他明心了,甚至见性了,还会产生某些修行偏差?其实这与自己所下的功夫底子有关。”
运水搬柴 无非妙道
重点来了!既然提到“观行”,我一面心中暗喜,一面赶紧抓住机会,趁势请问:“老师能不能跟我们具体解说一下,如何观行?”
“咦?”正珊师姐惊喜道:“跟我想的一样!”“英雄”所见略同,可见同样犹疑彷徨的人大有人在!
庄师姐见我们有一点“猴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很多人都不会观行。”
“简单的观行可以先分成自己和外界。”卢老师说:“从自己方面来说,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著手。譬如说,我们一早起来,我们是如何起床的?如何刷牙、洗脸、吃饭、做家事等等,都可以观行。如果没有忆佛,就随时提起念去观,看整个心与境中,起心动念的刹那微妙变化。”
“细部一点说,例如,我们眼睛看出去,先看到什么?如何起分别?有没有妄想?妄想由何升起?这些都是‘妄’的部份,妄的部份要整理,先分出来,才有办法找‘真’;”顿了顿,卢老师继续说:“而且因为我们常常都是八识同时在运作,所以也可以再观,我们眼睛在看时,鼻子在做什么?怎么口渴了?我们以为舌根没有在动,咦!竟然也微细的运作!所以知道口渴。就是这样,从每天所有的活动去观。”
“当我们观自己而比较了知后,可以去观身边的人,例如,配偶、小孩、父母亲、宠物等等,看他们与我们的一样、不一样?”
卢老师恳切地继续说道:“二年半的修学过程中,不用把自己弄得很复杂,在触证前要做的观行,最基础的是在自己身上,这是最切身的东西,顶多延及家人、宠物;而有些慧,在触证后才会慢慢延伸,扩及更大的层面,包括观事情的发生与境相触的转折:一件事的源头、来龙去脉、它的变化,这些只有在观行做得更细时,才有办法去观。还有外在的世界山河大地。”
事情的变化?世界?怎么观?观心的变化?观事情与自我互动的变化?
“不只、不只!”卢老师连忙说:“要看种子如何现行,以及事发当下,自己与境接触所产生的变化。”又说:“ 导师说过,世界是我们的如来藏共业所造,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你没疑过吗?世界的变化、事和物的变化、周遭的变化,静的、动的,我们都要观!”(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活在,佛法,..........,李正因,活在,佛法,连载,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