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菩提道的四圣谛函盖解脫道的四圣谛
菩萨不只是依据二乘法宣说四圣谛,也依据大乘密意宣说四圣谛。菩萨在二乘法中,为众宣说八苦、三苦、一苦,令众知晓苦圣谛乃至集灭道谛;然后再依据大乘法说四圣谛:在大乘中,不以苦为圣谛,谓牛、羊、人类乃至地狱有情都受众苦,都知无常、苦、空之理,是则应有苦圣谛;然而,彼各类众生都无苦圣谛,因为知苦而不知如何离苦。二乘有学、无学也没有苦圣谛,谓彼等不回心者都不知、不闻如来藏——自心藏识实相;回心之人虽然得闻,而不知、不证,心欲修证而不能证,是名为苦;修已得证,能亲领受,入菩萨数,现观蕴、处、界我之苦、空、无常、无我,乃是依如来藏为因,方有蕴、处、界之苦、空、无常、无我;现观蕴处界之缘起性空,乃依如来藏而有缘起,而有缘灭,而有性空。菩萨如是现观,证实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乃是二乘苦圣谛及因缘观之实相,二乘定性无学不知、不证此一实相,畏惧隔阴之迷而不愿再受生死;菩萨证此实相故,不离隔阴之迷而发受生愿,再受生死,心无所惧;所以定性二乘无学畏生死苦,只有苦,没有苦圣谛;菩萨不畏生死苦,不仅仅有苦,也有苦圣谛,现观定性二乘无学不知、不证实相而畏生死苦故。
下面简略的说明集灭道谛的道理:定性声闻缘觉仅仅知蕴、处、界苦集之理,不知修集般若真智之理,如果闻般若实相真智,则生烦恼,然不思修证,所以说定性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有苦集,无苦集圣谛;菩萨不仅仅了知定性二乘无学苦集圣谛,也了知彼等被无始无明所障,不知、不证实相,而菩萨如实亲证,所以说菩萨在大乘法中已证苦集,也证苦集圣谛,为什么呢?谓菩萨于无始无明尚未完全断尽,故有苦集;于实相已知已证,渐渐深入修证,故有苦集圣谛。
定性二乘无学,能知蕴、处、界苦集灭除之境,而不知自心真如所蕴无始无明随眠灭除之境界,故说定性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没有灭圣谛。菩萨不仅仅了知二乘灭圣谛,也能了知无始无明随眠灭尽(即成佛道)之理,所以菩萨在大乘法中,有苦灭,也有苦灭圣谛。
定性二乘无学,能知蕴、处、界苦集灭除之道(即八正道),而不知灭除无始无明尘沙惑之道,所以在大乘法中没有苦灭之“道圣谛”。菩萨不仅仅象这样证知定性二乘灭苦之道,也证知无始无明尘沙惑灭除之道,因为有般若实相智的缘故;所以能化度众生证悟自心真如,由是发起真智,自知未来必定成佛。菩萨以知成佛之道,如实知故,所以在大乘法中有苦灭之道,也有苦灭道圣谛。
2、佛菩提道的“法无我”函盖解脫道的“法无我”
声闻乘的法无我智是三法印之“诸法无我”。彼等声闻行者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中证验人无我,然后在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辗转所生诸法之中,没有不坏之我,因此而断尽我执,成阿罗汉,而还未知诸法缘起缘灭之因(即如来藏),所以不与大乘般若慧相应,所以人人畏见维摩诘大士。然而,声闻无学能为众生宣说诸法无我,所以称为声闻法无我智,这种声闻无学不仅仅获得尽智,也获得无生智,称为“声闻法无我智”之说通。
缘觉乘之法无我智也不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者依据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没有常恒自在之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而,缘觉乘人在缘起法中,现观“识(即阿赖耶识)缘名色(即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缘识”,所以能了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现行,其慧深细,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虽然是这样,然而还未能证得阿赖耶识,所以在菩萨所说般若中观之理不能证入。如是辟支佛能为人宣说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称为缘觉法无我智之说通。
二乘无学有如是法无我智,然而,此法无我智未与实相般若相应,不能证知诸法无我之实相,怒能证知诸法法性之无我性,所以不是真正的法无我。菩萨不然,依如来藏之亲证及领受其性,证知如来藏法性之无我性,证知如来藏所生十八界、五蕴、十二处之无我性,也证知如来藏及蕴、处、界所共辗转而生之一切法都无常恒不坏之我。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都称为大乘法无我智;菩萨随其所证法无我智,而能为人宣说的,称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所说函盖二乘“诸法无我”之法无我智。
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
大乘佛法的分宗立派、固步自封,实乃局限自身之见道修道,无益自他;錯悟之人如果更自是非他,以自身误会之宗义非他宗派,則成破法之人,更障自他道业,于自于他都是有害无益。所以,大乘佛法应双具解脱果及佛菩提果之见道法门、修道法门,不应分宗立派、自是非他;一切悟者都应检异辨魔,摒除邪知邪见于佛门之外,令人天获安。
佛法分为三乘,乃是方便,本质应是一乘:大乘別教修证之唯一佛乘,因为已函盖解脫道与佛菩提道的缘故。为令急求解脫出三界者先证解脫果:二乘菩提;证解脫果已,方信佛語真实不虚、佛法真实可证,乃敢迴心大乘,修学別教之佛菩提果:无生法忍一切种智;因为慈悯及智慧善巧的缘故,佛于唯一佛乘,一分为三,遂有三乘菩提之异同,然实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如此方是《法华经》终教之真实义。
《大萨遮尼乾子所說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别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乘差别,何以故?以法界性无差别故。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令诸众生悉入如来诸佛法门,令诸众生渐入如来大乘法门;如学诸伎,次第修习。’”
大乘別教法门之修证中,既已函盖二乘菩提之解脫果修证,也具足显示佛菩提道之內涵,何須別立二乘菩提之法?而有通教菩提?都因为別教菩提难悟难证,未悟之人闻之,极难信解,何况修证?不如先说解脫道,故另建立二乘菩提,易解易修易证故;证已再观時机因缘,渐渐引入佛菩提道——令修如來藏自心之般若中觀乃至如來藏自心之無生法忍一切种智。所以 世尊观机逗教,依根机差別、依境界差別、依法相差別,依功德差別,而將唯一佛乘一分为三,建立三乘菩提差別。然而,三乘菩提都是同一法界性——如來藏性,都依如來藏而建立;而如來藏法界体性本來都无差別,是故不应分为三乘。今我大乘別教法门既已函盖三乘菩提,圆滿具足,何须再分三乘?故应依別教法门修证全面之佛法,尚不应分三乘菩提,何況于大乘法中再行分宗立派呢?
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
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原因有二:一是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二是不解涅盘之本际。前者令凡夫不得二乘菩提之见道,后者令凡夫于二乘菩提生诸邪见、误导众生。
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八界法
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然很多凡夫不理解意根,多认为大脑即是意根,便生种种邪见。为什么说大脑不是意根呢?因为佛开示意根能去至后世,所以大脑不是意根。举经为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含卷十四(大正藏三六○经)]。白话翻译如下:
“如果有思量性(作主审断性)不灭,如果有虚妄想不灭的话,则有结使攀缘之第八识存在。因为这个具有结使攀缘之第八识存在的缘故,所以进入母胎名色之中。进入母胎名色之中的缘故,便有未来世之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
为什么说“有攀缘识住”之识是第八识呢?佛说此识入胎,住于名色中故,甫入胎时之受精卵及意根即是名色故。甫入胎时,既由此识入于名色中,而此时之“名”尚无前六识,故“名”只是意根,“色”是受精卵尚未分裂时之单细胞。“名”摄在心,非是有色根,故意根是心;前世死时之六识俱灭,不能去至来世,当知“识”所入住之“名色之名”唯是意根;意根是心,非有色根故。“名”既是第七识意根,则能持“名”者必是第八识,前六识尚未有故。若谓此际意根之“名”是大脑,则背事实;若谓甫入胎时唯色无名,则背四阿含佛说,佛说此际名色具有故;故说意根是心,非是大脑,大脑不能去至来世。
所以,《阿含经》中佛语正真,已证实有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即持名色之识),则已具足八识,不须于十八界外另行建立意识细心,以之作为前后世生死轮回因果之联系;也不须彼等外于佛说,另行建立意识细心为涅盘之本际;佛说意识依意根有,不是本来自有之心;佛说意识若在,即不能入无余涅盘;佛说意识之最细者无过于非非想定中意识,此心若不永灭,则不能令意根与第八识舍寿入胎。所以,如果建立意识细心为涅盘实际、为前后世生死之联系,则是虚妄之说。
2、不解涅盘之本际
凡夫不知、不解、不证涅盘,于涅盘生诸臆度,堕于情解,便以情解、臆度而弘传常见外道之涅盘,都堕《楞严经》所说之外道五现涅盘邪见,误导众生。都是欲以意识心入涅盘:或以见闻觉知心为涅盘心,或以意识细心为涅盘本际,或以意识极细心为涅盘本际。
当知佛说涅盘者,谓阿罗汉断尽我执,舍寿时,令自我灭失(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俱灭),称为涅盘。此谓六识及意根俱灭,第八识不入母胎,不生于天界,故不再有来世我现行,称为无余涅盘。凡夫不解佛意,都以意识之觉知心性欲入涅盘,堕于外道五现涅盘邪见。如果说有“不可知之意识细心”,此乃虚妄建立之邪见,如兔角法。因为意识一旦现行,皆必可以自己觉知,不论细至何种程度;意识具有证自证分。
如佛于四阿含中,处处说阿罗汉入无余涅盘时,名色俱舍。色谓色身,名谓意根及六识与其所引受、想、行蕴。如是,意识舍已,尚有何种细心存而不灭?若有意识细心不灭,则不可谓意识已灭,则佛应说尚有意识细心不灭,则亦应说尚有意根不灭,佛在阿含诸经中说“意根与法尘为缘生意识故”,则应无余涅盘位尚有三界:意、法、意识。如果是这样的话,阿含诸经佛语成妄,应须改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凡夫主张有“不可知之意识细心”,则成妄语,乃是虚妄想所建立之兔角法。
由阿含诸经理教说二乘菩提不得离于七八识而单独成立;由基本之十八界法及涅盘本际,即知二乘菩提俱以如来藏为根本而建立;二乘无学证得十八界空,舍寿时灭尽名色十八界成无余涅盘时,非空亦非有。非空者谓有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独存,非是断灭故;非有者谓“三界有、十八界有、名色有”已灭尽故;如是涅盘成中道义。不是象有些人说:“蕴处界灭已,灭相不灭,故名真如。”此名邪见断见。灭相是空无,不可谓非断灭故;知灭相者是意识心,不可谓非“常见有”故。是故一切人不得外于第八识如来藏而言二乘缘起性空之法,佛于四阿含中,已处处说第八识故;许多人读之不解佛意,妄谓佛未曾说,如是诸人尚不能入二乘见道位,遑论大乘别教果证?所以二乘菩提不外如来藏、依如来藏而显!
五、解脱道内涵及其修学次第
解脱道者: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
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所以他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的执着修除掉,然后他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蕴、处、界就全部消失不见了,这叫无余依涅盘,简称无余涅盘,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
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盘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跟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称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盘;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盘,这就是二乘所证得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