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重戒
1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返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
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
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
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
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
「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
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用不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 弓箭、白鑞叚 、鉛錫叚,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
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叚、鉛錫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褥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復有作無烟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穽殺、觸殺、毘陀羅殺 、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
無烟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為人作無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烟火坑殺也。
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呪尸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毘陀羅』,即讀呪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呪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毘陀羅殺也。
半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呪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呪』,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呪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毘陀羅殺。
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 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此像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呪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呪,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
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
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迦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餘犯同如上說。
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猪、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麞鹿等,偷賊、魁膾 、呪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戒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差,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
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
「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若居士方便欲殺人,而殺非人,是中罪可悔;若居士作方便欲殺非人,而殺人者,犯小可悔罪。」
「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惡心瞋恨 ,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瞋者,是罪可悔,餘如上說。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蟲想用者,亦犯。」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 。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又一居士日暮入嶮道值賊,賊欲取之。捨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復擊攊人令笑。」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復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2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
【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 ,二者、輕慢取 ,三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
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 。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離本處者,若織物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皮衣物,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毛褥者,一重毛名一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名諸處。居士為他擔物,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移右手著左手,如是身分,名為異處。車則輪軸衡軛,船則兩舷前後,屋則梁棟椽桷 四隅及 隩,皆名異處。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皆犯不可悔。
盜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隨水流下,居士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盜心捉木令住,後流至前際,及以盜心沈著水底,若舉離水時,皆犯不可悔。」「復次,有主池中養鳥,居士以盜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若舉離池水,犯不可悔;若人家養鳥飛入野池,以盜心舉離水及沈著水底,皆犯不可悔。
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在樓觀上,諸有主鳥銜此物去,以盜心奪此鳥者,犯不可悔。若見鳥銜寶而飛,以盜心遙待之時,犯中可悔。若以呪力,令鳥隨意所欲至處,犯不可悔。若至餘處,犯中可悔。若有野鳥銜寶而去,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待野鳥時,犯小可悔。又諸野鳥銜寶而去,諸有主鳥奪野鳥取,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犯不可悔。若待鳥時,犯中可悔,餘如上說。又諸有主鳥銜寶物去,為野鳥所奪,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餘亦同上。」「若居士蒲博,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犯不可悔。
若有居士以盜心偷舍利,犯中可悔。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師,清淨心取者,無犯,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犯不可悔。』」】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舍利弗!一切法無我,若人於中不能生忍,一切法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不能信解,於我法中所受供養,名為不淨。是人則是不供養佛,不供養法,不供養僧。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佛藏經》卷3〈8 淨見品〉
外道須深盜法懺悔證果的故事
【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雜阿含經》卷14
【菩薩摩訶薩為一切佛法,等心恭敬、供養諸善知識,不起疑心、不求利養,又復遠離盜法之心,但起無上恭敬供養一切施心,是為第四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彌山王正直之心。】《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8〈33 離世間品〉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
佛教读书
- 语译《证道歌》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八个奇妙的心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二(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四(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五(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七(讲记版)
- 怎样持诵〈正觉总持咒〉?
- 世间法全部都是心的自性
- 实相经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版)
- 住位修行|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佛是如何示现成道的?
- 你拜的是天神?还是鬼神?
- 农历七月十五 恭迎佛教盂兰盆节!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受持五戒的意义
- 十信位|真心归依三宝,福慧庄严,种下解脱
- 佛陀开示出家人的饮食观
- 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 《无量寿经》在讲什么?
- 《华严经》主要是为菩萨而宣说!
-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何谓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
- 世间智、出世间智、世出世间智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应当发起正愿
- 四月初八,恭迎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 为什么要受持三皈依?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51、双身法非佛法-下集 正伟法师
- 52、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正伟法师
- 53、禅宗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 正伟法师
- 5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正德老师
- 55、完整的佛法 正伟法师
- 怎么断三缚结?
- 为什么要断三缚结?
- 色界无色界中的我见
- 欲界中的我见
- 三缚结
- 缚与结是烦恼的特性
- 六种根本烦恼
- 断我见不是断灭
- 识阴为什么是不实的?
- 什么是识阴?
- 三乘佛法所证“无我”的差别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众生本来就有菩萨性吗?
-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菩提心?
- 具足十信位十心之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
- 去除对世间五欲乐的贪爱,可以检验一位菩萨
- 如何能够很快成就菩萨种性?
- 菩萨修行的内容有哪些?
- 菩萨有哪些类别?
- 云何名智者?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学佛应当先对家庭社会尽责
- 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大乘五戒及菩萨戒?
- 布施当无所求
- 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
- 成就菩萨道的基础——人天乘
- 身是道器 | 古圣贤这样“看”病
- 戒有哪些种?
- 在家如何设置佛堂?
- “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 诵经回向有功德福德吗?
- 如何正确回向?
- 什么叫作回向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下)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上)
- 拜佛像的真实义理
- 佛教和民间偶像崇拜的的区别?
- 信仰与偶像崇拜
- 图腾与偶像
- 佛是万能的吗?
- 生命是如何流转的?
- 五阴世间和器世间是如何的形成?
- 造物主是万能的吗?
-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 佛教的饮食观是什么?
- 饮食是什么?
- 地狱门前僧道多吗?
- 什么人会下地狱?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释迦佛于然灯佛所受记成佛的因缘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往生及相关内容”的问答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佛教徒为什么要孝养父母?
- 念佛人见到瑞相该怎么办?
- 如何慰喻有疾或即将舍报的菩萨?
- 为什么念佛会得到加持?
- 正觉同修会回向文
- 圆满十信位:护惜佛法,乐持五戒十善,勇发
- 满足十信位,真正发起菩提心!
-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
- 修定时五种止息恶念的方法!
-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菩萨道的饮食观
- 《优婆塞戒经讲记》读后心得
- 性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如何成为大施主?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正统佛教的清净修行法门
-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
- 布施、赞叹、供养所获功德有哪些?
-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 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如何守护口业?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
- 习气种子如何断?
- 执着与苦
-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心灵鸡汤能断除烦恼吗?
- 众生成就,菩萨成佛
-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费闲歌
- 德音 正音,谁能疗愈心灵
- 当你老了
- 断我见以后的生活方式
- 最大的谎言
- 你会想佛吗?
- 无相拜佛的由来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人超度、灭罪
- 你有扶门的习惯吗?
- 好大的灾难!!!
- 甘愿做菩萨
- 我虽不是鱼,却知鱼之痛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八风吹不动
- 往生兜率天未必能亲见弥勒菩萨
- 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 不合理之事必有前因!
- 布施当无所求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5期 法雨普降,泽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4期 5/6~5/7 两天
- 延寿禅寺《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3期 开演
- 善财五十三参鬻香长者
- 大年初四《六祖坛经》系列讲座:杭州富阳区
- 禅宗的各宗与祖庭
- 戒香的熏修功德非常重要
- 重走虚云路,朝圣鸡足山!缅怀大德志,修持
- 九月九日重阳节
- 2016年12月泰国曼谷禅修之旅开始报名了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一代画僧 | 担当山水全集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大势至菩萨道场——佛教十大小名山之江苏南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精选丨朴院,城市中的一片净土,一处禅意生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
- 闻香悟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