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不应犯的恶律仪
如果有人说:“离开戒法的受持,而仍然能有功德。”那么一切的恶兽、狮子、虎、狼等,也都应该有戒法的功德,但是其实它们都得不到戒法的功德。所以一定是要持戒才会有戒法的功德,也因为持戒有功德,所以受善戒者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受恶戒者当然也会得到无量的罪。受善戒既然得无量福,犯戒就会比平常人所造的罪更重,这是相对的。权力大时义务也就增大,因此持戒以后必须要很小心、很严谨地受持,千万不要毁犯。所以佛说:【若离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恶兽狮子虎狼应得功德,然实不得。以是因缘,受善戒者得无量福,受恶戒者得无量罪。】(《优婆塞戒经》卷七)正由于这个缘故,佛在别的经中说出许多种不该犯的恶律仪。律仪是指心意在身口上表现出来的威仪,律是针对身口的行为加以规范,而依戒律的规范而显现出来的仪态就叫作律仪,所以受恶戒的人有恶律仪,善人则有善律仪,圣人有圣人的律仪,三种是大不同的。什么样的佛弟子造了什么样的罪会成为恶律仪呢?比如说身为佛弟子受了菩萨戒,却去开牧场畜牧牛、羊,目的是要养大以后卖给别人杀了取肉,居心不良所以是恶律仪,是因为心地不善而显示出身行的律仪不善。开农场而养鸡、养猪,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恶律仪。
又如钓鱼,钓鱼时不正是残害鱼类的生命吗?纵使现代人讲环保,钓了以后又放生,不正是欺负鱼类吗?所以钓鱼也是恶律仪。因为鱼被钓着了的时候,一直到把那个钩脱离它的嘴巴之前,一样是要受苦的;钓鱼者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所以也是恶律仪。钓鱼已经是恶律仪了,在溪中网鱼就更没有格了,因为钓的至少还有饵,愿者上钩;网鱼却是人家不情愿,也要把人家网上来吃掉,所以网鱼更是恶律仪。至于杀牛是很残忍的,我们如果看过人工杀牛,就知道有多残忍,把牛绑好以后,拿起大榔头往牛头上勐槌,非常残忍,所以是恶律仪。又如当狱卒,不论是地狱中的狱卒或人间监狱的狱卒,律仪都是不好的;地狱的狱卒没有恶心,只是在执行工作,不是恶心去作,而是业力使然,必须那么作,也领受那种环境的不可爱觉受。可是人间的狱卒,譬如描述监狱风光的电影情节中,狱卒干的是什么事呢?挑拨离间、克扣饮食钱粮、剥削犯人、鞭打辱骂,这就是人间的狱卒;古时候的狱卒比现代狱卒更加严重,当然这些都是恶律仪;他们一天到晚在那上面用心,所以古时狱卒残害犯人性命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身为狱卒而想要跟我们这个正法相应,还真的很不容易;所以 佛说狱卒也是恶律仪的一种。再如养猎狗作为打猎之用,而不是养来作宠物,养者有杀心,受了菩萨戒还养猎狗来帮助杀生,当然是恶律仪。
又如作长弶,长弶就是很长、很大的网,譬如现在花莲、宜兰那边,还有人举办牵罟的一个活动,那也是小恶业;如果远洋渔船体积庞大,拖着几百公尺长的大网,海中拉过去一网打尽,是更大的恶律仪。如果想要在正法道场学法,就请不要再当渔船的船长了,应该改在商船上服务,因为网鱼也是恶律仪。如果有人是专门在制造大鱼网,他跟正法道场的法就很难相应了,因为这是很严重的恶律仪;造作这些恶律仪的结果,都是严重犯了助杀之戒,结果是丧失了菩萨戒的戒体,那就跟佛菩提道的见道无缘了。这些恶律仪,请大家都要注意;如果是专门大量养猪、养鸡去卖钱,或是常常在钓鱼、网鱼的,都得要改正这些恶律仪。也有人作猎师,以捕猎维生,这也是恶律仪;还有人会咒龙,用咒法驱遣龙族去杀害众生,这也是恶律仪;也有人是当杀手,以杀人为业而生活的,这也是恶律仪;又如有人专门作贼,这也是恶律仪。如果有人受了菩萨戒,却被抓到他作贼,社会人士可要说他是贼菩萨了,佛法的弘传就会被他伤害了,当然这是恶律仪。
又如两舌挑拨是非,本来一个僧团清净无事,被他挑拨而乌烟瘴气,这个两舌当然也是恶律仪,这是会失掉戒体的重罪,绝对要小心而不可误犯。假使对待下人时自己的身行非常恶劣,常以苦鞭靻打人;或者更恶劣的主人,在皮鞭上还钉了铁线,这样子打人,叫作苦鞭靻,当然更是恶律仪。枷锁押额也是恶律仪,枷锁一定要押额,否则锁不住;就是把犯人的双手伸进两个小洞再合起来拘束他的两只手,头也要伸进去上方的大洞然后合起来,使头部固定在大木枷的洞中;在两片木头合起来的地方要押额钉死或锁死,不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都不许拆开,这就叫作押额;这样枷锁押额而长途走路移送人犯,当然是恶律仪,这些工作也是狱卒做的。再来是铁、钉烧炙加人,用铁或大钉烧得通红之后,贴在或刺在人的身上,譬如古时候不是有黥面之刑吗?用一个刻了字的铁牌子,烧红了就往犯人脸上烫,就成为一世去不掉的标记;烫脸颊或烫额头就是黥面。古书中就曾记载过这样的刑罚,这些工作也是狱卒做的,所以狱卒真的是不能干的,如果想要学正法道场的法,最好赶快转行,否则就要赶快退休。
以上这十五种行为,佛说都是恶律仪,犯了这些恶律仪时,往往就会丧失戒体,使菩萨戒的戒体不存在了,而且有些是要下地狱的重罪。所以 佛说:【是故经中说恶律仪:一者畜羊、二者畜鸡、三者畜猪、四者钓鱼、五者网鱼、六者杀牛、七者狱卒、八畜猎狗、九作长弶、十作猎师、十一咒龙、十二杀人、十三作贼、十四两舌、十五以苦鞭靻、枷锁押额、铁钉烧炙加人。】(《优婆塞戒经》卷七)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从刑事法律看佛法的开明与先进
- 磨砖成镜----般若禅不是禅定
- 佛在《杂阿含经》中关于本识的开示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什么是观行?
- “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
- 如何理解“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
- 无明与业种藏在哪里?
- 如何理解“佛说一切众生皆是本来常住涅槃”
- “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 “与此相应故”
- 超越天魔境,圆满甘露道
- 完整的佛法
- 学佛的阶梯----十信位(下)
- 学佛的阶梯----十信位(上)
- 大乘菩萨的志愿
- 《大乘起信论》----大乘佛教中的一本奇书
- 五时三教----法同一味
- 大乘佛菩提道的出世间与世出世间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念佛法门三资粮---- “信”之一
- 念佛法门三资粮----“信”之二
- 信乃入佛菩提道之首
- 佛陀转法轮的三时次第
- 声闻菩提的修证与行者利钝或五盖深浅的关系
- 世间一切善法都是四圣谛所含摄
- 菩萨道的初阶----十信位修学的基础
- 如何一生取证初地?
- 菩萨与声闻人的一大区别
- 让菩萨道能够正确而没有偏差地修学
- 三乘菩提中的四种解脱
- 禅宗----大庭广众之下演的一场无生戏
- 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如何摄心才能使忆佛念相续不断?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为什么无法一心念佛?
- 无相拜佛的入手行门(下)
- 无相拜佛的入手行门(上)
- 为亡者助念,冥阳两利
- 如何使清净正念相续不断?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佛法实修----五根与五力
- 念佛的真义
- 欲罢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 极乐世界为什么是清净的净土?而我们的娑婆
- 念佛如渡舟,恶业如坠石!
- 无相拜佛的由来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有情的生命从哪里来?
- 父母与子女的因缘及教养方法
- 菩萨不应犯的恶律仪
- 从刑事法律看佛法的开明与先进
- 现代刑事法律对杀罪的判定规则
- 回家的路上
- 杀害父母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宇宙的真相
- 什么是天龙八部?
- 你真的需要认同吗?
- 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
- 业从何而来?如何转业?
- 娑婆众生为何需要施设众戒?
- 恶业既已成就,因果都不会漏失,唯有如来藏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百善孝为先”!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我拂尘,我除垢”----周利盘特伽的故事
- 释迦牟尼佛发起菩提心的故事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佛典故事----佛以岸喻度难陀比丘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八岁罗汉 五个母亲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过去生的一段本生故事
- 佛说马喻经的典故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英文] A Parable of
-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英文] Why Should We
- 布施得福 Virtues Cultivated from Dāna
- 【佛典故事】咒陀罗尼[英文] Incantation
- 【佛典故事】菩萨妙陀罗尼 [英文] Bodhisa
- 【佛典故事】五百陀罗尼 [英文] Five hund
- 【三乘菩提】实证佛教 [英文] The Positivi
-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英文】
- 八个兄弟共一胎(德文)Die acht Brüder
- 《八个兄弟共一胎》英文 Eight brothers li
- 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 第六段【中法互译】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中英互译】
- 2500多年前 佛陀的应身是慈悲与愿力的示现
- On Practice XXXII【修行 (三十二) -英文】
- On Practice XXXI【修行 (三十一) -英文】
- On Practice XXX【修行 (三十) -英文】
- On Practice XXIX【修行 (二十九) -英文】
- On Practice XXVIII【修行 (二十八) -英文
- On Practice XXVII【修行 (二十七) -英文】
- 第001集 经题释义(一) 正融老师
- 第002集 经题释义(二) 正融老师
- 第003集 经题释义(三) 正融老师
- 第004集 佛国品(一) 正雯老师
- 第005集 佛国品(二) 正雯老师
- 第006集 佛国品(三) 正雯老师
- 第007集 菩萨之妙行(一) 正圜老师
- 第008集 菩萨之妙行(二) 正圜老师
- 第009集 菩萨之妙行(三) 正圜老师
- 第010集 诸佛之庄严 正圜老师
- 第011集 礼赞如来功德 正龄老师
- 第012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一) 正龄老师
-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 第014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三) 正龄老师
- 第015集 菩萨净土(一) 正昌老师
- 第016集 菩萨净土(二) 正昌老师
- 第017集 菩萨净土(三) 正昌老师
- 第018集 菩萨净土(四) 正昌老师
-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
-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