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权与史家
本文想要探讨史家的范围,首先要确立史家的特征。中国史家一向喜爱称说史 官之设立,将史官的设立视为中国史学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职业性的史官, 却不是史家的特征,因为即使古代社会没有史官的设立,仍然不妨害史实的流传; 西方社会虽然较晚设立史官,9 在史官设立前史家仍然不断出现,仍然不妨碍西方 史学的发展与进步。杜维运描述中国史官记事制度时说: 西方世界没有产生及时记载天下事的史官记事制度。……至于创造史学的希 腊人,到西元前七世纪时,政治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了,奇怪的是此一时期的 希腊,却无用文字记录其经验的动机,他们所注重的历史,还只是史诗所提 供的历史。以致到西元前五世纪时,希腊还没有丰富的文字记录。情形如此, 无怪西方史学家很颓丧的说:「刺激历史记录的在最初不是对过去发生兴 趣,不是所谓历史的兴趣。研究历史写作的前身,充满着惊人之事 (surprises);我们所称的史学家,其职责在最初像是一点也不是导源于历史 的。」反观中国,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中国自远古时代起,设立了一种及时 记载天下事的史官,这是破世界记录的。中国史官设立的时代,可能不如传 说中的那么早,造字的仓颉、沮诵,可能不是史官的老祖宗。可是,最迟在商代,或者在夏代,中国已千真万确的设立史官了。10 杜维运称颂中国最迟在商代或夏代,就已经在各级政府组织中设立史官,而且 是职业化、专业化史官的设立。然而,从史家的定义来看,职业化、专业化史官固 然是史家,但是从史官设立较晚的西方,仍然不乏史家着史的事实而言,职业化、 专业化并不是史家的最重要特征。西方史家说:我们所称的史学家,其职责在最初 像是一点也不是导源于历史的,正好显示史家不是以职业化为特征。乃至梁启超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最初之史乌乎起?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 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借草, 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听者则娓娓忘倦,兴 会飙举。其间有格外奇特之情节可歌可泣者,则蟠镂于听众之脑中,湔拔不 去。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其事迹遂取得史的性质,所谓「十口相传 为古」也。11 由此可见「十口相传为古」,中国古史的流传,也不是全部依靠史官。中国史官 的设立,只是显示此民族对于记录政治事务的极度热衷而已。从古代西方没有职业 化、专业化史官的设立,仍然不乏史家的事实而言,现代历史学者杜正胜所说「『历 史家』是一种职业分类」的看法,并不是史家的真正特征,而是现代史家错误的认 知,对史家作了过度窄化的定义。 杜维运说:「中国自远古时代起,设立了一种及时记载天下事的史官」,也不全 然正确。因为史官的设立,其记事系以王室、诸侯为主,并没有真正的记载「天下 事」;即使在当时王朝管辖地域范围内的史事,也没有办法全部记载。譬如中国古代 重要的发明,如火药、罗盘,并没有列入史官的记载范围,即可证明史官的设立并 没有达到「记载天下事」的程度。至于「及时」则只有史官所关心之事而亲见亲闻 者或可达成,其余亦不可能有「及时」记载之可能。由此可知,杜维运称颂中国史 官具有「及时记载天下事」的功能,不免过分其词。 史官对于君王言行的特别记载,在古代书写不便的情况下,所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12 的记载频度,已经到巨细靡遗的程度了。然而,就史家记事 的目的而言,史家所应记载者,并不是对于君王、诸侯巨细靡遗地记录,而应该是 对读者具有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内容。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 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之何以生,其远 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 当得恶果?莫能言也。故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 读之徒费脑力。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13 梁启超反对史籍只是记事,主张应该记录「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 当得善果?当得恶果?」等等事情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史家应该在所有的事实之 中,选择其中重要而且具有知识性与价值性的事实,以贡献读者。若史家只是呆板 地记录一些流水账般的事实,其实无益于读者,只是耗费读者的脑力而已。 史家呆然地记录「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其实已经是从无量的事实中选择 史家所认为重要的事实而记述了,以此显示其具有选择欲令大众了知特定知识与价 值的权力,14 即称之为史家之史权。史家此种选择部分事实加以记述的权力,才是 史家共同一致之特征,而能确认出史家的定义与范围。由于史权才是史家共同一致 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从史权的施行而确认史家的定义与范围:凡是从种种事实中 选择部分事实加以记述,以显示其具有选择欲令大众了知特定知识与价值之权力 者,即为史家。 既然史权是辨识史家的重要特征,则应澄清史权的内涵,而不应有所混淆。例 如,清末民初柳诒征(1880-1956)着有《国史要义》十篇论史,在〈史权第二〉中 混淆史权的内涵: 周之太史所掌典则法制,既与冢宰相同,而王者驭臣出治之八枋,悉由内史所诏。国法国令之贰,咸在史官,以考政事,以逆会计。胪举其目,则治教 礼政刑事,总摄六官。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 赅括百职。祭祀、法则、赋贡、礼俗、田役,既无不知,而所谓禄位刑赏废 置,尤为有国大权,必操于元首及执政者。太史掌之,内史亦掌之。举凡爵 禄废置、杀生予夺,或王所未察及其未当者,均得导之佐之。是史属仅仅文 官幕僚之长,而一切政令,皆其职权所司。由是可知周之设官,惟史权高于 一切。15 柳诒征认为「一切政令,皆其职权所司」、「周之设官,惟史权高于一切」,将周 朝史官的所有职权,全部充作史家应有的权力,没有分辨史家与政治家目的与本质 的差异;只因为周朝史官参赞部分的统治权,便错认统治权也是史家的权利了。如 果参赞统治权是史家应有的权利,则一切史家皆应享有政府体制中的统治权;若君 王、诸侯不赋予应有的统治权,则史官应该依据「史,掌官书以赞治」16 之礼法, 要求君王、诸侯赋予统治权以赞治。其实,史官襄赞治理之权系由君王所赐,非其 本有;于是予夺之间,全凭君王,非史官所能置词。清末民初陈黻宸(1859-1917) 举例而说: 汉武帝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太史谈为之。迁以父世职,爵居上公,以 视公孙弘、卫青辈,盖尊贵远过之,而以李陵之事,牵连下狱,吾知史职之 扫地无余矣。17 陈黻宸举汉朝设立太史公一职,权位在丞相之上。司马迁位居太史公,权位的 尊贵远远在公孙弘、卫青等等之上,可是因为李陵一事牵连,权位立即被剥夺而受 腐刑。因此,陈黻宸感叹地说:我知道史官的尊严其实是扫地而没有丝毫的剩余啊! (吾知史职之扫地无余矣)由此可知,史官襄赞帝王的统治,其实只是帝王的赏赐, 并不是史权。柳诒征将某朝代一时赋予史官参赞的统治权,当作是史家应有的权力 特征,混淆了史权与统治权的不同,也错解了史家的本质。 不仅参赞政务不是史官之权,甚至著作史籍,也不是史官独有的权力。梁启超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古者惟史官为能作史。私人作史,自孔子始。然孔子非史家,吾既言之矣。 司马迁虽身为史官,而其书实为私撰,观其传授渊源,出自其外孙杨恽,斯 可证也。(看《汉书》恽传)迁书出后,续者蠡起,见于本书者有褚少孙; 见于《七略》者有冯商;见于《后汉书.班彪传注》及《史通》者,有刘向 等十六人;见于《通志》者有贾逵。其人大率皆非史官也。18 古代政权赋予史官独享着史的权利,但是史权本属于史家,并不是掌有政权的 君王所能永远侵夺禁止。中国最早、最有名的私撰史籍施行史权,应属孔子,因为 孔子并非史官,却主动撰写《春秋》抒发政见。19 梁启超虽然承认《春秋》是史籍 的模样,却认为《春秋》是经而非史,孔子并非史家,因为《春秋》所记载的内容, 违反史籍求真、求实的最基本原则。20 梁启超认为《春秋》是经非史,是指孔子作《春秋》系表达其「为亲贤讳」的 价值观,所以《春秋》是经而不是史。然而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则指六经系「经 世致用」典章的实迹,也是史料。21 因此,不论从孔子想要传达「为亲贤讳」的价 值观而言,或者从六经皆治世之实迹而言,其实都可以归为史学研究的史料。孔子 私撰《春秋》,正足以说明史权是史家记述事实的权力,而不是参赞统治的权力。 梁启超所举许多非史官而撰史的历史事实,证明撰史的权力不是统治政权之所 能限制,而是史家的权力特征,正足以作为辨识史家的标准。因此,从种种事实中 选择部分事实加以记述,以显示其知识与价值者,才是真正的史权;而史权之施行, 才是史家最重要的特征。至于史家是否为一种职业,或者参与统治权,都不是史家的特征。 又有学者认为「史权」是史家掌管机构收集中央政府各种史料的权力。例如, 王泛森说: 谈「史权」则理想上应该让史家掌管一个机构,收集中央政府的各种史料, 而且要在各直省府州厅遍设史馆,收集各地人民之史料,且由史家发挥独立 的精神,撰写充分关照人民历史的史书。22 透过政府机构直接搜集文件史料固然是史学上的「理想」,但是这样的「理想」 并不是史家必然可得的「权利」,也不是史家的特征,更不是史家所能为力的。陈黻 宸在〈独史〉一文中说: 我读《平淮》、《河渠》、《货殖》诸篇,反复抑扬,怀抱独远,磊磊自转,大 概皆协于生民之经,损益之统,而以观欧人统计比较之学,望尘轶步,渺然 难追,盖亦太史公之阙笔也。……泰西民与君近,呼吸相闻,而为政治家言 者,于民之好恶情伪尤悉,故史得资以扩其见闻,垂为典籍。中国自秦以后, 而民义衰矣。户口非无册报也,而藏匿如故。物产非无清查也,而虚浮者如 故。吏缘为奸,官私其槖,而欲以比而同之,使适合于欧美统计之事,斯必 非作史者所能为力矣。23 陈黻宸认为,欧美史家通常可以获得政府正确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欧美的统 治阶层与人民较为贴近,所以对于民情十分熟悉。中国历代的经济统计数字并不缺 乏,但是由于政治文化的不同,使得户口统计遭藏匿、物产清查的数字虚浮不实; 因此,中国史家想要获得与欧美相同标准的统计数字,必然不是史家的能力所及的。 由此亦可知,史家获得官方史料,并不是史家的权力特征,而是必须有政治环境的 配合。即使史家可以事后搜集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各项施政资料,达到获得珍贵 史料的「理想」,但这样的「理想」通常还有其他因素干扰而无法达到。譬如学者宋 学勤说: 略过此点不讲,还有一些属于个人刻意所为,即使一些官方会议记录也会存 在不实之处。许多史学家在研究实践中都发现:由于某些高级官员们害怕后世学者用他们留下的文字记录做文章,因此,不愿把自己某些行动的真实动 机用文字记录下来,有时所做记录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档案的情况可 谓复杂,而当代中国史研究者所面临的档案更为复杂。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 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几十年不间断的政治运动对档案的形成、档案的内 容都有极大的影响。在档案材料里,不实记录比比皆是。很多运动中的许多 干部的交代、反省,并非出自自愿,有些时候是迫于无奈,说了很多违心的 话,与历史事实不符。也常常有人伪造历史材料,以颠倒黑白。24 从上述史学研究者在实践中的发现,证明取得官方史料是一件事情,但是官方 史料是否真实可靠又是另一件事情。一些官方会议记录也会存在不实之处,因为高 级官员们不愿把自己某些行动的真实动机用文字记录下来,有时所做记录只是一些 冠冕堂皇的套话;甚至在政治动荡不安时,很多运动中的许多干部的交代、反省, 并非出自自愿,有些时候是迫于无奈,说了很多违心的话,与历史事实不符。也常 常有人伪造历史材料,以颠倒黑白。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取得官方统计、档案不是史家必然可得的权利;必须获得 统治阶层许可,才有可能获得官方史料。然而,获得官方史料与档案时,史料与档 案的真实性或正确性,仍然有待史家从中选择真实可信的史料作为记述的依据。因 此,标志史家特征的史权,仍然在于史家选择记述事实的权力,而不在于依靠外在 政权组织、机构所赋予的权力或资源。因为史家依赖外在政权组织、机构所赋予的 权力或资源时,也代表着自身亦必然受到外在的制约,最后影响史权的行使。巴勒 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 1908-1984)在《当代史学新趋势》中描述这种依赖 所形成的制约: 然而,越来越尖端的新技术已经投入使用,历史研究的结合趋于紧密并且由 政府来主持,为此产生了对经费的要求以解决机器和人力上不断增加的支 出,从而使历史学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需要对政府的控制作出让 步。……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今天几乎比比皆是,尤其 是还存在那种(用巴特菲尔德的话来说)「治理良好的国家无需严厉的审查 制度」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有可能「用款款酥软的魔力或用制作精巧 的令人感到舒适的链条将历史学」束缚起来。25
本文标签:史家(8)
本文关键字:史家
相关阅读
- 上一篇:三、史权与史责
- 下一篇:史权、史责与史家 一、绪论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佛教读书
- 语译《证道歌》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八个奇妙的心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二(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四(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五(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七(讲记版)
- 怎样持诵〈正觉总持咒〉?
- 世间法全部都是心的自性
- 实相经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版)
- 住位修行|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佛是如何示现成道的?
- 你拜的是天神?还是鬼神?
- 农历七月十五 恭迎佛教盂兰盆节!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受持五戒的意义
- 十信位|真心归依三宝,福慧庄严,种下解脱
- 佛陀开示出家人的饮食观
- 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 《无量寿经》在讲什么?
- 《华严经》主要是为菩萨而宣说!
-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何谓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
- 世间智、出世间智、世出世间智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应当发起正愿
- 四月初八,恭迎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 为什么要受持三皈依?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51、双身法非佛法-下集 正伟法师
- 52、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正伟法师
- 53、禅宗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 正伟法师
- 5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正德老师
- 55、完整的佛法 正伟法师
- 怎么断三缚结?
- 为什么要断三缚结?
- 色界无色界中的我见
- 欲界中的我见
- 三缚结
- 缚与结是烦恼的特性
- 六种根本烦恼
- 断我见不是断灭
- 识阴为什么是不实的?
- 什么是识阴?
- 三乘佛法所证“无我”的差别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众生本来就有菩萨性吗?
-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菩提心?
- 具足十信位十心之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
- 去除对世间五欲乐的贪爱,可以检验一位菩萨
- 如何能够很快成就菩萨种性?
- 菩萨修行的内容有哪些?
- 菩萨有哪些类别?
- 云何名智者?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学佛应当先对家庭社会尽责
- 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大乘五戒及菩萨戒?
- 布施当无所求
- 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
- 成就菩萨道的基础——人天乘
- 身是道器 | 古圣贤这样“看”病
- 戒有哪些种?
- 在家如何设置佛堂?
- “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 诵经回向有功德福德吗?
- 如何正确回向?
- 什么叫作回向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下)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上)
- 拜佛像的真实义理
- 佛教和民间偶像崇拜的的区别?
- 信仰与偶像崇拜
- 图腾与偶像
- 佛是万能的吗?
- 生命是如何流转的?
- 五阴世间和器世间是如何的形成?
- 造物主是万能的吗?
-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 佛教的饮食观是什么?
- 饮食是什么?
- 地狱门前僧道多吗?
- 什么人会下地狱?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释迦佛于然灯佛所受记成佛的因缘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往生及相关内容”的问答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佛教徒为什么要孝养父母?
- 念佛人见到瑞相该怎么办?
- 如何慰喻有疾或即将舍报的菩萨?
- 为什么念佛会得到加持?
- 正觉同修会回向文
- 圆满十信位:护惜佛法,乐持五戒十善,勇发
- 满足十信位,真正发起菩提心!
-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
- 修定时五种止息恶念的方法!
-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菩萨道的饮食观
- 《优婆塞戒经讲记》读后心得
- 性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如何成为大施主?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正统佛教的清净修行法门
-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
- 布施、赞叹、供养所获功德有哪些?
-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 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如何守护口业?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
- 习气种子如何断?
- 执着与苦
-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心灵鸡汤能断除烦恼吗?
- 众生成就,菩萨成佛
-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费闲歌
- 德音 正音,谁能疗愈心灵
- 当你老了
- 断我见以后的生活方式
- 最大的谎言
- 你会想佛吗?
- 无相拜佛的由来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人超度、灭罪
- 你有扶门的习惯吗?
- 好大的灾难!!!
- 甘愿做菩萨
- 我虽不是鱼,却知鱼之痛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八风吹不动
- 往生兜率天未必能亲见弥勒菩萨
- 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 不合理之事必有前因!
- 布施当无所求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5期 法雨普降,泽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4期 5/6~5/7 两天
- 延寿禅寺《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3期 开演
- 善财五十三参鬻香长者
- 大年初四《六祖坛经》系列讲座:杭州富阳区
- 禅宗的各宗与祖庭
- 戒香的熏修功德非常重要
- 重走虚云路,朝圣鸡足山!缅怀大德志,修持
- 九月九日重阳节
- 2016年12月泰国曼谷禅修之旅开始报名了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一代画僧 | 担当山水全集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大势至菩萨道场——佛教十大小名山之江苏南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精选丨朴院,城市中的一片净土,一处禅意生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
- 闻香悟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