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轻戒摄属
01、輕慢師長(攝屬重戒7自讚毀他戒)
受菩薩戒,生恭敬心,禮敬師長,若有輕慢,犯輕垢罪
「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02、自飲酒、方便飲酒(攝屬重戒5酤酒戒)
知酒飲酒,方便飲酒,教人飲酒,有障聖道,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ㄧ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03、故食肉(攝屬重戒1殺戒)
食眾生肉,斷大慈悲,得無量罪,食一切肉,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云:【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
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
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
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
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
04、故食五辛(攝屬重戒3淫戒)
蔥蒜韭等,能障聖道,人天淨處,若食五辛,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楞嚴經》卷8:【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05、不舉不教他懺(攝屬重戒6說四眾過、9故瞋)
眾生違犯,五戒十戒,知而不舉,不教懺悔,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於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粗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為善能諫舉。】《瑜伽師地論》卷25
06、新學者不供養法師、禮拜、請法(攝屬重戒7自讚毀他戒)
新學菩薩,學法請法,常請說法,不請法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07、應持經律,聽受佛法(攝屬重戒1O謗三寶)
新學菩薩,應持經律,依善知識,聽受佛法,否則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08、謗大乘經,受外道戒(攝屬重戒1O。若謗了義經,即成犯重)
謗大乘經,受外道戒,言非佛說,一切禁戒,犯輕垢罪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09、不瞻病苦(攝屬重戒8故慳、9故瞋)
瞻病福田,第一福田,見病不救,不瞻病苦,犯輕垢罪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10、不畜殺具(攝屬重戒l殺戒)
具殺傷力,刀杖武器,造惡殺具,若予收藏,犯輕垢罪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及惡羅網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
11、不通國入軍(攝屬重戒l殺戒。)
惡心利養,通敵入軍,製造戰爭,殺害眾生,犯輕垢罪
「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12、不傷慈販賣(攝屬重戒l殺戒。)
販賣人口,販賣六畜,販賣棺材,傷慈販賣,犯輕垢罪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若故自作、敎人作者,犯輕垢罪。」
13、不無根謗他(攝屬重戒6說四眾過。)
以惡心故,無根謗他,逆害六親,無慈悲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返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14、不放火燒損(攝屬重戒9故瞋、1殺、2盜)
以惡心故,放火燒損,山林房舍,有主之物,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15、應弘揚大乘,使能發心(攝屬重戒9故瞋、1O謗三寶)
弘揚大乘,使能發心,法化違宗,惡教邪見,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16、法化不得違宗(攝屬重戒lO謗三寶、重戒8故慳。)
為利養故,倒說經律,無前無後,謗三寶說,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17、不依官強乞(攝屬重戒2盜戒。)
為利養故,依官強乞,教唆求取,無有慈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財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18、不知戒,詐言能解能授人戒(攝屬重戒4妄語戒)
不解戒律,詐言能解,自欺欺人,為人授戒,犯輕垢罪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19、不鬥謗不欺賢(攝屬重戒9故瞋、4妄語、6說四眾過、7自讚毀他)
以惡心故,鬥謗欺賢,無惡不造,惡心造作,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20、遇緣時不放生護生,父母兄弟忌日,不請師講戒(說法)迴向(屬重戒1殺)
放生護生,至親忌日,講戒迴向,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業。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21、不無慈、不報他怨(攝屬重戒9故瞋。瑜伽戒本:有恩不報,亦犯輕)
以瞋報瞋,以打報打,惡作三業,無慈報怨,犯輕垢罪
「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乃至六親中故作報者,犯輕垢罪。」
22、不輕慢他人、不輕慢法師卑賤(對法師言。攝屬重戒7)
高慢卑賤,有德法師,不諮經律,第一義諦,犯輕垢罪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富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23、不輕慢新戒、不輕慢戒師(攝屬重戒1O謗三寶)
自誓受戒,須見好相,新學菩薩,若有輕慢,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時。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24不背大向小,不背正向邪(攝屬重戒lO謗三寶)
背大向小,背正向邪,非菩薩道,若有故作,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者。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25、為主不可失儀(攝屬重戒8故慳、9故瞋。)
為主失儀,恣三寶物,掀起鬥訟,無有慈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僧房主,為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26、待賓不可失儀(攝屬重戒8故慳、9故瞋。)
待賓失儀,不依主客,定位次第,若有故作,犯輕垢罪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若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應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需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27、不利養入己(攝屬重戒8故慳。)
一切利養,屬十方僧,十方僧物,利養入己,犯輕垢罪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28、不別請僧(攝屬重戒8故慳。)
請僧福田,次第請僧,別請僧者,是外道法,犯輕垢罪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29、不販賣奇伎淫巧(攝屬重戒3邪淫、1.殺戒)
惡心利養,販賣毒品,販賣色情,都無慈心,犯輕垢罪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30、不犯戒、行非(攝屬重戒l~1O)
相关阅读
- 上一篇:什麼是戒?
- 下一篇: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
佛教读书
- 语译《证道歌》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八个奇妙的心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二(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四(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五(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七(讲记版)
- 怎样持诵〈正觉总持咒〉?
- 世间法全部都是心的自性
- 实相经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版)
- 住位修行|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佛是如何示现成道的?
- 你拜的是天神?还是鬼神?
- 农历七月十五 恭迎佛教盂兰盆节!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受持五戒的意义
- 十信位|真心归依三宝,福慧庄严,种下解脱
- 佛陀开示出家人的饮食观
- 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 《无量寿经》在讲什么?
- 《华严经》主要是为菩萨而宣说!
-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何谓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
- 世间智、出世间智、世出世间智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应当发起正愿
- 四月初八,恭迎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 为什么要受持三皈依?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51、双身法非佛法-下集 正伟法师
- 52、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正伟法师
- 53、禅宗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 正伟法师
- 5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正德老师
- 55、完整的佛法 正伟法师
- 怎么断三缚结?
- 为什么要断三缚结?
- 色界无色界中的我见
- 欲界中的我见
- 三缚结
- 缚与结是烦恼的特性
- 六种根本烦恼
- 断我见不是断灭
- 识阴为什么是不实的?
- 什么是识阴?
- 三乘佛法所证“无我”的差别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众生本来就有菩萨性吗?
-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菩提心?
- 具足十信位十心之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
- 去除对世间五欲乐的贪爱,可以检验一位菩萨
- 如何能够很快成就菩萨种性?
- 菩萨修行的内容有哪些?
- 菩萨有哪些类别?
- 云何名智者?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学佛应当先对家庭社会尽责
- 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大乘五戒及菩萨戒?
- 布施当无所求
- 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
- 成就菩萨道的基础——人天乘
- 身是道器 | 古圣贤这样“看”病
- 戒有哪些种?
- 在家如何设置佛堂?
- “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 诵经回向有功德福德吗?
- 如何正确回向?
- 什么叫作回向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下)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上)
- 拜佛像的真实义理
- 佛教和民间偶像崇拜的的区别?
- 信仰与偶像崇拜
- 图腾与偶像
- 佛是万能的吗?
- 生命是如何流转的?
- 五阴世间和器世间是如何的形成?
- 造物主是万能的吗?
-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 佛教的饮食观是什么?
- 饮食是什么?
- 地狱门前僧道多吗?
- 什么人会下地狱?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释迦佛于然灯佛所受记成佛的因缘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往生及相关内容”的问答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佛教徒为什么要孝养父母?
- 念佛人见到瑞相该怎么办?
- 如何慰喻有疾或即将舍报的菩萨?
- 为什么念佛会得到加持?
- 正觉同修会回向文
- 圆满十信位:护惜佛法,乐持五戒十善,勇发
- 满足十信位,真正发起菩提心!
-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
- 修定时五种止息恶念的方法!
-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菩萨道的饮食观
- 《优婆塞戒经讲记》读后心得
- 性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如何成为大施主?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正统佛教的清净修行法门
-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
- 布施、赞叹、供养所获功德有哪些?
-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 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如何守护口业?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
- 习气种子如何断?
- 执着与苦
-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心灵鸡汤能断除烦恼吗?
- 众生成就,菩萨成佛
-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费闲歌
- 德音 正音,谁能疗愈心灵
- 当你老了
- 断我见以后的生活方式
- 最大的谎言
- 你会想佛吗?
- 无相拜佛的由来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人超度、灭罪
- 你有扶门的习惯吗?
- 好大的灾难!!!
- 甘愿做菩萨
- 我虽不是鱼,却知鱼之痛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八风吹不动
- 往生兜率天未必能亲见弥勒菩萨
- 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 不合理之事必有前因!
- 布施当无所求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5期 法雨普降,泽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4期 5/6~5/7 两天
- 延寿禅寺《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3期 开演
- 善财五十三参鬻香长者
- 大年初四《六祖坛经》系列讲座:杭州富阳区
- 禅宗的各宗与祖庭
- 戒香的熏修功德非常重要
- 重走虚云路,朝圣鸡足山!缅怀大德志,修持
- 九月九日重阳节
- 2016年12月泰国曼谷禅修之旅开始报名了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一代画僧 | 担当山水全集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大势至菩萨道场——佛教十大小名山之江苏南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精选丨朴院,城市中的一片净土,一处禅意生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
- 闻香悟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