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120、佛法圣道之心性与智慧(五) 正元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元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这个单元,我们继续跟大家介绍“佛法圣道之心性与智慧”(五)。

上一集我们说到礼是行为的轨则,它含有人对德性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礼也是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礼能协调、和谐万物的秩序。生活中的行为能够有礼仪、有规矩,有分寸、有节制,能自卑而尊人就是礼。礼也是能将仁义道德表现出来最佳的实践方法,只有通过礼仪的规范,才能养成道德的观念,借由守礼来成就人们正当的意志。

总的来说,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礼是生活的秩序,礼是行为的准则,它是根据仁义道德的要求而制定的规范;礼能够让人区别动物跟人的不同,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学礼重礼才能够有道德仁义。教育端正社会,不能缺少礼教。人们分争曲直,辨讼是非,若不以礼作准绳,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现代社会也要依礼来和谐人际关系。供养祭祀,没有礼仪就不能显示出真诚和庄重。所以,为人处世要能恭敬待人,能克制自己,能以谦让的态度来表明礼节。

智,五常德中也有智慧,虽然讲的不是佛法中的解脱智和般若智,它讲的是理智而不是情感。这个智是一种知识,也是世间的智慧和经验,是人适应环境的普遍能力。有智慧的人能知时节因缘,能有方便善巧来应对处理世间事物;有智慧的人能够警戒自己,言行如实而不欺不诈;有智慧的人凡事能求知足,能摆脱物质环境的诱惑;有智慧的人能观察分析世间万物的道理,能明辨是非善恶;有智慧的人能够好善而不厌倦,能乐天知命。有智慧,就不会有迷惑,对事对理懂得分清楚是非黑白,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对人对事,有先见之明,亦有自知之明,不容易受环境影响,也不受别人的引诱。有智慧,思想行为不偏邪,对人对事都能合乎仁义道德,这就是智的品德。

信是诚实,不欺骗,有信用,能信守承诺。为人处世,对人要守信用,处事要有诚信,对善法正道要有信心。“人无信而不立”,这是做人的道理,懂这个道理,能够遵守,社会才能安定。人不能离群独居,一切都须互助合作,能以诚信对待他人,他人也能以诚信对待自己,诚信相待,敬业乐群,很少有不成功的。信是诚实不欺,外不欺人,内不自欺。一般人都以为不欺骗他人就是信,不知信也有不自欺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是人都应该要有一些善良的品德,它是人的本性良心。本性不昧,良心自在,就能内不愧己,外不怍人,能光明正大,为人处事不会有虚假的表现,这就是不自欺的道理。人有至诚的信,自然善恶分明,深信因果,能够鞭策自己断恶修善。

信对于仁、义、礼、智而言,就如同土对于金、木、水、火一般。万物最终要归于大地土,而仁、义、礼、智的美德也是要以信来成就。有仁而无信是假仁,有义而无信是假义,有礼而无信是虚礼,有智而无信是伪智。信是心口合一,信是言行一致,人如果信不坚固,就如同行舟无舵,盲目航行,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佛法中的善士,如果想要早登涅槃的彼岸,就要对于三乘菩提的正道能有诚信,对善知识能有诚信。古来修道之人,若不是至诚至信的人,那是不可能得道证道的。因此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说的便是诚信美德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

佛法的熏习要能圆满少遮障,次法的修学是相当重要的。次法包含了世间品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修学,也含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修学,也是七圣财“信、戒、闻、施、慧、惭、愧”与五停心观的修学。次法的修学是佛法三乘菩提圣道的道前基础,次法是解脱道的涅槃因,次法也是佛菩提道的菩提因。因此缘故,佛弟子应该乐于在次法上用心修学,努力降伏盖障,调柔心性,培养高尚品德,早日发起安忍的定力。这样才能安忍于三乘菩提的清净无为,才能发起广大慈悲心,受用智慧三昧、一心三昧的殊胜功德。

虽然说是次法,但次法中也有佛法,这是说次法具有与佛法相应相融的道理,它可以令学人明了次法是进入佛法宝山不可或缺的阶梯,能令学人乐于次法的修学。次法的欠缺或不足都会令学人的心性无法调整转变,无法发起安忍的定力,无法生起智慧,不能受用法乐。就如同把粪坑里的小蛆,不加以调整转变,直接放到一杯清净的水中,它会死掉。众生因为善根福德因缘,遇到正法,听闻了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见,但因为无始以来众生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染污熏习了厚重的习性烦恼,我见、我执、我所的贪爱坚固,犹如粪坑里的小蛆,喜欢污秽,不喜欢清净,喜欢世间生死,不乐于出离解脱。

久处尘劳的众生,心不乐于三乘菩提清净无为无我之法,心无法安住无所得法,不喜欢离见闻觉知的无分别法,身心无法寂静。生死轮回的众生乐于贪著五欲,喜欢攀缘六尘,喜欢起无明,喜欢打妄想,狂心无法止息,身心停不下来。就像我们的心不调柔、不善顺、不温和、不谦虚、不知足;就像我们的心有贪欲、有瞋恚、有愚痴、有嫉妒、有骄慢、好诤斗、无忍辱、不调直、轻率不谨慎、贪爱眷属等等。虽然有善缘能遇到佛法,但若次法修学不具足、不圆满,则必将无法转依真如获得解脱涅槃。

因此说,凡夫众生的心性是乐于世间的染污不净,时时有无明烦恼,处处不离妄想颠倒;就如同粪坑里的小蛆离不开粪坑,一到清水中,它就无法安住。众生如果没有次法人品道德的修养,则三乘菩提的正法功德虽然犹如清水一般清净无为,却是跟众生的世间心不相应。因为三乘菩提是背离世俗的无名相法,这个是无为法、无我法,众生心无法安忍,也不能安住这样的法,不能修学转依,菩提智慧就没办法发起。因此,要有次法的修学来调柔心性,修养品德人格,把心性调整转变,降伏异生性,降伏自心,降伏五盖,获得安忍的定力;众生能安住于三乘菩提的正法当中,次法就如同能使粪坑里的小蛆脱胎换骨,让它能安住清净水中的方法。

次法有相似无我的特质,次法有相似无所求、相似无所得、相似无为的功德。三乘菩提的佛法是绝对的无我、无为;因次法是相似的无我、相似的无为,近于三乘菩提,是三乘菩提的前方便,是入于三乘菩提的阶梯,是开启三乘菩提大门的钥匙。世间的众生相中,都有我跟我所的系缚法相,而次法有相似无我的特质,能减低我相,能节制我所,能淡泊我所。我所降伏则能帮助无我,无我即是三乘菩提的佛法,因此说次法中有佛法,大众应该乐于修学次法来圆满佛法。

三乘菩提的次法修学,乃是世间善法中相似无我的理说跟事行。众生沉溺于三界,不断地生死往返,这是受制于善恶业的因缘果报,它虽然是如来藏所幻化变现,只因众生无明烦恼坚固,妄想不舍,业行不断,所以众生漂溺苦海。这里面善恶业的差别道理,也就是众生我相理事厚薄轻重相互交涉的道理。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我相最粗重,色界我相较轻,无色界我相最轻;五趣六道中,天、人我相轻,畜生、饿鬼、地狱我相重。人中,善人我相轻,恶人我相重;小善之人我相重,大善之人我相轻;行善而执著善的人我相重,行善不执著善的人我相轻;心性调柔的人我相轻,心性刚强的人我相重;乐施之人我相轻,悭吝不舍之人我相重;贪爱五欲的人我相重,淡泊五欲的人我相轻;多求、有求之人我相重,少求、无求之人我相轻;瞋恚之人我相重,忍辱之人我相轻;有智之人我相轻,无智之人我相重;定心之人我相轻,散乱之人我相重。这些便是善恶业与众生我相厚薄轻重相互交涉的差别道理,我相轻的人天善法即是三乘菩提的次法。有人品、道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养的人我相轻,无道德、人品差的人我相重;能受持三归五戒的人我相轻,不能受持的人我相重;能修学佛法中七圣财的人我相轻,不能修学的人我相重;能修学五停心观的人我相轻,不能修学的人我相重;能修学“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人我相轻,不能修学的人我相重。

次法不仅是世间优良品德,善良的人格,它也是具有相似无我的特质。因此,次法不仅能帮助佛法的学人断除我见,也能成就修学真如转依的功德。三乘菩提为何独得世出世间的美名?乃是因为真如无我的缘故,依真如而出生的五阴十八界,森罗万象的世间万法也是无我。佛弟子依三乘菩提修学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因为断我见、证真如,自然可以证得一切法无我。依人无我的修证,故有声闻、缘觉的菩提涅槃;依人、法二无我的修证,故有菩萨与如来的大菩提大涅槃。由这些道理,能知三乘菩提一切殊胜功德,都依真如无我之理而得建立;因为无我,故能令众生解脱生死烦恼;因为无我,故能令众生获得菩提智慧;因为无我,故能令众生获得涅槃寂静;乃至因为无我,故能令众生圆满成就如来妙德与庄严净土。相似无我的次法,正是三乘菩提的助道法,能帮助佛子断我见、转依真如,能帮助佛子修集福德智慧资粮,能帮助佛子圆满三学六度,因此说次法中有佛法,相似无我的法能帮助、能圆满无我法的缘故。

此外,中华传统美德所强调“立命改过之法,积善谦德之方,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平怀顺受、反躬自责,真假善恶、随缘淡泊”,都隐含着相似无我的道理,与大乘法所说“无我之一切法空、无为无得、中道不二、实相无相、护持正法、破邪显正、慈悲众生”,有相似平等之功。人品道德虽然属于见闻觉知心相应常见的善法,虽不知真心如来藏的转依,但其克己格物、大公无私、仁慈万物、相似无我的精神,正与佛法所说我空法空、唯心无境、悲智化众之事,相顺相从。次法修学圆满的佛弟子,一旦闻熏三乘菩提断了我见、证悟如来藏,则前面次法中各类世间优良品德、高尚人格的修学与改过,都可以追认为佛法中的修道功德。因此说次法的修学功不唐捐,因此说次法中有佛法,修学次法能令佛子增益善根福德,调柔心性,深厚善缘,能受善知识教化,容易受持佛戒,容易得定力,容易证般若,容易发菩提心,容易圆满成就佛道。所以说,大乘佛法过去能弘扬于中国,现在当能复兴于中国,未来当能广传于中国,正是因为中华有五常的传统美德,能与大乘佛法相顺相合,它是佛法前行的善法与助道法,它是佛法中次法的缘故。

佛法的信仰是一种智慧的信仰,要以智慧信仰为前提来修养世间品德,在人类的文化里面,“修养”一直被看成信仰的实现,它能体现做人的方向、价值跟意义,它是成就善良品德、高尚人格的必然途径。信仰,是指导人生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也是解决人生的精神寄托和道德依归的指引。而修养则是让自己的信仰保持光亮的方法,也是增强精神真善美的素质和丰富人生正面价值的自觉行为。信仰和修养是人生不可分离的大事,它会呈现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人品人格。因此没有道德依归信仰的人,他的修养也会有所不足;一个缺乏修养的人,也很难拥有高尚的信仰。意思就是说,佛弟子若无世间人品道德的基本修养,即使佛法圣道、三乘菩提如何胜妙,恐怕也无法令众生认同接受,进而修学。

众生在还没有遇到三乘菩提之前,或信受佛法圣道之前,要能够信仰人是万物之灵,是有道德、有品格的。应自我期许:道德的提升、人品的修养,是人的高贵心灵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万物的地方。能信仰良好的品德修养,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跟生命价值。一个有修养的人,能和谐人际关系,面对挫折能反省改过,能保持乐观进取,能有情绪控制的能力。一个有修养的人,能具有善良朴实、乐于助人、尊敬礼让、心态平和理智、诚实有信用等种种美德。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简单作一个结论:佛法圣道的心性,建立在善良的品德和高尚人格的修养上。这个心性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有这个心性,众生容易遇到真实善知识;依三乘菩提修学,自然能够断惑证真,能够获得般若实相智慧,能够发起广大慈悲心,容易圆满佛法大乘五位,成就佛国净土。众生如果不具有圣道的心性,修学佛法会障碍重重,无法降伏自心,无法真实断我见,无法转依真如。

那这个单元,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祝福各位菩萨:身心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86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