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

115、出离三界,舍贪欲修止观 正龄老師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龄老師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节目。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出离三界,先舍贪欲,后修止观”。

上次节目中说到诸佛常法,在开示解脱道法之前,会先讲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之后会再接着讲: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次法正确知见的建立是这样一个次第,真实在修行时也是依着这个次第来实行。而施论及戒论,是为生天之论作准备,能信受布施及受戒的因果,才会继续讲生天之论,加修十善业可以往生欲界天。然而欲界天境界虽然胜于欲界人间,仍然有贪爱五欲的过患,五欲是不清净的法,与二乘解脱求出三界,离染、无染的作意是相背离的。就如 佛陀的堂弟难陀尊者,出家后思念妻子欲心炽燃而想要还俗,由于 佛陀的善巧方便,让难陀知道生欲界天虽然可以有胜妙五欲的享受,后世却会因为在欲界天享福而没有福德可以再生为人,有阿鼻地狱的热锅在等着他,因此下定决心要好好修梵行,不再思念美妻,也不再期待五百天女的天福。

难陀比丘之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我们接着来看 佛陀如何教导他成就解脱道。从 世尊施设的方便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世尊是先让难陀比丘舍离对美妻的思念贪爱,这是以未来将有更大的美色及五欲享受来引诱他,让难陀比丘不再对妻子有所思念;接着又让难陀比丘了解生天享福,只是短暂的快乐,后面则有长劫地狱热锅等着他去受报。当难陀比丘看到未来将下堕地狱的果报,其实心中是极度惊恐,因此能够下定决心舍弃美色贪爱及五欲之享乐而精进修行。

话说在难陀比丘看到未来将有五百天女之报时,极端向往,以思慕天宫美女而努力修行,这个动机并不是清净的;佛陀看到这种情况,要阿难尊者跟大家宣布“不要与难陀共住”。由于其他师兄弟们都不愿与难陀一起共坐、共事,让难陀觉得很羞愧,连心性非常好的堂弟阿难尊者,都不愿与他共坐而相避。在《大宝积经》卷56中就有如下的对话:【时阿难陀速即起避,彼言:“阿难陀!诸余苾刍事容见弃,汝是我弟,何乃亦嫌?”阿难陀曰:“诚有斯理。然仁行别道,我遵异路,是故相避。”答曰:“何谓我道?云何尔路?”答曰:“仁乐生天而修梵行,我求圆寂而除欲染。”】

这是在说因为 佛陀交代弟子们不可以和难陀共住,所以大家在一起缝补衣服时,看到难陀来了,都起身离开,不与难陀坐在一起,连堂弟阿难也要避开他。“别的师兄弟不理我,要避开我,还有道理,连你堂弟阿难都要离开我,这不是很难堪吗?”而阿难有他的道理,就是说:“我们两个所行不同,所以要相避。”“怎么说所行不同呢?”“仁乐生天而修梵行,我求圆寂而除欲染。”你难陀贪图未来能生天享乐而修梵行,我阿难则是为了求解脱出离三界而要除欲染。这真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啊!一个要陷入五欲泥中,一个不但要离开五欲泥,甚至是要出离三界生死,当然是不同道,怎么可以在一起共住、共坐呢?听到堂弟这么说,心中当然很忧愁。

接着就是 佛陀带着他去地狱的过程。当看完地狱景象后,佛陀告诫难陀说:“如果为了希愿在人间或希求生天而精勤修梵行,有如是的过失。由此之故,难陀!如今你应当为求涅槃而修梵行,切勿为了享乐生天而遭致后世勤劳受苦。”因此,难陀知道不应该因为贪爱欲界天胜妙五欲而修梵行时,这时 佛陀就为弟子们开示有关入胎、出胎、生死之苦。哪一个有智慧的人,会爱恋欲界种种不净法而受苦不断流转生死呢?让弟子们知道欲为不净,应该远离,生并无可乐之处,来世资粮应当精勤积集,不应该放逸,应该精进修梵行,不应该懒惰懈怠。

而在《增壹阿含经》卷9则记载,佛陀从地狱中将难陀带回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告诉难陀应该如何修行,而说:【汝今,难陀!当修二法。云何为二法?所谓止与观也。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是谓二法。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所谓智与辩也。】这里 佛陀告诉难陀应该修学三种二法,就是止与观,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以及智与辩。

如何是止、观?在《大乘起信论》卷2中,马鸣菩萨说:【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什么是修习止观门?所谓止,就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如果以二乘与大乘来讲,能够实证解脱道的解脱境界就是止,也就是能够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或者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这也是止的道理。这其实是心得决定的意思。

而观就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可以现前观察到万法都由实相心体第八识中出生,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如来记存而昭昭不爽,一切法只不过是自心如来所显现的影像,也只是在自心如来中生灭。因果生灭,一般人会说“如是因如是果”,其实在 如来的教导中是说“因缘果报”。有因有缘,种种法才会现起;徒因无缘,无法现起诸法;无因而只有众缘,也不可能现起诸法,却是断见论的思想。譬如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了,他往世所造的业因就不会有果报呈现了,因为在无余涅槃里没有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只有如来藏独存,“只有因,没有缘”,果报就不能现起。所以定性声闻行者害怕再来受生,除了不愿意再流转生死外,害怕承受往世的恶业果报,也是一个原因。

那么什么是戏论?在《顺中论》中说:一切因缘生灭的法,都是戏论。因缘生灭,举凡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都是因缘生灭之法,由于对这些法有所取著,执以为实,就有种种烦恼产生。因此在《瑜伽师地论》卷13中 弥勒菩萨说:“云何戏论?谓一切烦恼及杂烦恼诸蕴。”戏论是指一切烦恼,以及杂有烦恼的五蕴境界。因此能够止息一切戏论境界,就是要止息一切烦恼,包括一念无明,乃至无始无明的断除。所以对于生灭法、烦恼法的确认、观察,能心得决定,不再犹豫,是修止观的一部分。可知止观不只禅定上的修习,还有慧上的心得决定、不动摇。

如 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中就开示说:【这一段论文中所讲的止,是说息灭一切戏论而且心中决定不移的境界;既然是讲息灭一切戏论境界而说为止,那么这个止字就绝对不是单指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因为禅定功夫再怎么好,都不会超过非想非非想定;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终究还是世间戏论的境界,不离三界生死有为法的境界,与二乘菩提世俗谛无关,也与第一义圣谛无关。】(《起信论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页309。)从 平实导师的开示中可以推论出:如来教导难陀修止观,其目的是要难陀可以自己观察确认三界诸法都是遮障解脱的生死法,应远离这些三界的种种有为生灭境界,下自人间沉迷五欲的境界,乃至四禅八定境界都是戏论境界,能够远离这些生灭境界,才有因缘证二乘菩提解脱境界以及第一义谛实相境界。所以 佛陀要难陀修的止观,不只是禅定的止观。

修止观有什么功德呢?从《杂阿含经》卷17,阿难尊者与上座这位出家年资久的比丘两人间的对话中可以知道正确修止、观的功德。这是阿难尊者请问名叫上座的上座比丘:“如果比丘在空闲处、树下或者安静的房间里思维观行,应当以什么法来专一心念,精进思维观察呢?”上座回答说:“尊者阿难!处于空闲处、树下或安静房间里思维观行的人,应当以两个法来专精思维,也就是所谓的止与观。先让自己的心可以止息下来,才好作思维与观行。”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习止,不断修习后,会有什么成就?修习观,精勤修习后,又会成就什么呢?【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这是说,修习止,最后会成就观;修习观之后,也会成就止。也就是说,止成就有助于观的成就,而观的提升也能让止增上。这就是说,有止才有观,心散乱无法作观;而止又由观而来,离了观就不可能有止。如果慧力很好,能作详细体验、观察,也可以心得决定而安止于“离戏论境界中”;同样地,如果止的功夫很好,也可以因此而作更深入的观行,使止的层次又提升。止观这两个法是相辅相成的。因而 马鸣菩萨说:止与观最初应各别修,等到渐渐增长之后,乃至于止、观的功夫成就之后,就可以任运双行,止观双运。

接下来上座比丘说:“如来圣弟子止、观俱修,就能获得诸解脱界。”于是尊者阿难又问上座比丘说:【“云何诸解脱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云何断界乃至灭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上座比丘回答说:“或者断界、或者无欲界、或者灭界,就叫作种种解脱界。”“那什么又是断界,乃至灭界呢?”“断除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的现行,就是断界;断除贪爱欲界法的心,就是无欲界;而修所断一切烦恼的现行灭,就是灭界。”

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解脱的境界,有其层次的差别。断界,解脱道应该断的烦恼断了,就是断界,这就是初果断三缚结,见道的断界;而能够发起初禅,离开欲界生,是无欲界;最后是四果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完成解脱道出离三界生死的修所断烦恼的灭界。如果由佛菩提道来看断界、灭界,那又不一样了。而对当时的难陀来讲,应该先能于三界生死烦恼得解脱,因此接着 佛陀又教导难陀要修“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这两个法。先修止观二法,对三界一切法的生灭无常可以确定,不改变其所观结果,继续应该知道生死不可乐,不应沉迷于三界中而不知出离,故而应求证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才是真实的乐。

上面有关 平实导师所说的:止观不是单指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我们来看《杂阿含经》卷34,如来对婆蹉这位弟子的开示:【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这是 佛陀告诉婆蹉:修习、不断修习止、观后,可以了知诸法的功能差别及因果,觉了诸法功能差别,就是了知、觉悟种种“界”,也就是觉悟种种“种子”。如果想要离开欲界诸法及恶不善法,乃至想要证得第四禅,可以具足了知其中的境界相,甚至要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及证四空定;或者于解脱道上可以断三缚结证得初果须陀洹,进而薄贪瞋痴证二果,继而断五下分结证三果,以至证得种种神通境界得声闻十智的四果解脱,都应该修习止与观。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来,修止观可以得知界及果,也有禅定境界的证得,以及解脱道初果到四果的证得,可知修止观可以帮助禅定的证得,这是定境上的心得决定;而修证解脱道初果到四果,也必须修习止观,这显然就不是禅定的定,而是证得解脱道智慧上的心得决定,对解脱道的修行法门及修行结果,都可以自己确定不怀疑而可以安住不移,解脱道的证果是可以自知自作证的。

因此,可以用止观法门来修四禅、四空定,所以修禅定不外修止与修观,可以止观双运。由定发慧,有了基本的禅定功夫,智慧才得以显现;没有禅定的功夫而讲修学智慧,都是落于意识思维,不是真实智慧根源。而三乘见道虽然是慧门的开启,然其修行也要有相对应的定力,就如 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自序所说:“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办,尤其是动中的工夫。”(《无相念佛》自序,佛教正觉同修会,页1。)就如正觉同修会的基本行门“无相念佛”,就是透过缓慢拜佛中带着忆佛念来锻炼动中定,对于参禅及日常生活中的观行都是重要的工具;能够于动中止于一境,才有可能参禅证悟;而有动中定才能观察到境界变化及起心动念,智慧才能生起,而且于境界现前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

由以上所说,也可以知道止与观都是意识境界,“止”是意识心降伏攀缘的习气,让心可以安定,止于一境;而“观”是观察的世间慧,这是五别境心所法中的慧心所,能在定境等至位、等持位作抉择与取舍;因此,止与观都不是般若慧,也不是解脱道的解脱境界。但是可以透过止观来让我们的心由粗转细,帮助我们对诸法的观察而确定、不被转。所以说止观是工具,由上面 佛陀教导难陀修“止与观”之后,又修“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以及修“智与辩”,就可以清楚知道修止观是助道工具,不是修行的结果;之后可以解脱三界生死的智慧,以及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乃至一切种智的证得,才是修学佛法的标的。

各位菩萨!这两个单元我们主要在讲次法: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应出离。三界无一处是可乐的,欲界充满污秽不净,而出离三界须先由舍离欲界贪爱开始。欲界中最让一般人无法舍离,也是最粗重的烦恼是男女欲,这部分可以透过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来对治;不论多么俊美的男女,都只不过是一具装着臭秽不净物的行动体,最终都会败坏无踪;又如宝爱自己的色身及见闻觉知等功能,同时还会执著一切内外我所,有形无形的都希求越多越好。其实认真想想,这些都只不过是自己过去世种种造作而有的果报的呈现,只是依着这一世的五阴身而暂时存在、暂时拥有的生灭法,并不是真的拥有这些外我所,众生却总是想不开,一世追逐,而有求不得苦、爱别离等等苦,其根源正是这个我们所宝爱的五阴身。解脱道出离三界生死,就是要观察出这些法虚妄不实,舍弃这些法,对三界法舍得越多越彻底的人,就越能够舍离戏论境界,也就越能够观察出因果生灭的现象而得解脱。

当然出离三界不仅要舍贪欲,还包括瞋恚及愚痴无明等烦恼,也是求出三界必须要弃舍的,这部分接着由下一位亲教师为您解说。

各位菩萨!再次提醒您:三界不可乐,但是菩萨却要在欲行禅,火中生红莲。当您证得解脱果可以出离三界时,千万不要就入无余涅槃了,很多与您有缘的众生还在生死海中,等着您来救拔他们喔!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22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