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二)

79、阿含之念佛法门 正礼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礼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想要跟各位讨论一个议题,这个议题就是:“有人认为说在《阿含经》里面,是没有如来藏的。”而且认为说这个如来藏,祂是大乘佛法的后期,祂才发展起来的;而且认为念佛法门也是在大乘佛法后期,有了佛像之后才流行起来的;甚至说如来藏的法义是大乘后期,就是秘密大乘那个时候才发展起来的。可是其实这样子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我们来看看这位大法师,他也是台湾佛教界有名的学问僧。我们来看看他对于这方面的主张:

“如来藏就是如来;涅槃界与法界,是如来,也就是如的异名。这是修念佛[如来]观行者的境界。如来藏具有三十二胜相,就是佛,是“定者”(观行者)所见的;众生不能见,也就因此名为如来藏了。”(《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页406。)

这位大法师他就认为说,这个如来藏其实祂有很多的名称,也可以叫祂“如来”,也可以是“涅槃界”、“法界”,或是称为“如”,所以这句话它是对的。可是他认为说,这是念佛观行者他才能够见的境界;因为他所主张:“念佛法门是后来才发展的。”所以如果单纯说如来藏是念佛观行者他所实证,是说得通的。可是如果他主张说,因为念佛法门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所以代表如来藏也是后期发展出来的,那这样的意思就是错的。

我们看看在《阿含经》里面,其实就有很多法义就是在念如来,也是在念佛,其实也是在念如来藏;只是说在阿含里面,它用的言语非常的简洁 ,很简短,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阿含经》里面说的内容其实说的就是念佛法门,他们有一种错误的见解,认为《阿含经》里面说到的东西,如果只有一个名相,那就是一个名相而已。他不认为说,其实那一个名相就代表非常多的法义,我们可以想想看:佛陀的弟子,如果听到 佛陀很简略的说法,难道他们不会心中生起疑问,想要弄清楚吗?如果经典里面结集出来的名相,或是语言非常的简略,其实代表了不是简略这件事情,而是代表了 佛陀已经具足宣说相关的法义。只是因为内容非常的庞大,而且意义非常的深远,没有办法很简单地来说明,所以就提到名相来作为代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四部阿含的篇幅其实不大,可是大乘经典的篇幅是《阿含经》的数百倍啊,所以说要把数百倍、数千倍的大乘法义全部放进阿含,那样的结集要把它编纂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声闻人就把他们声闻法的部分,把它结集起来,比较清楚;可是对于大乘法义,他们不大了解的,因为念心所也不能成就,就简略地提到,意思意思,代表说他们也有结集到。所以说在《阿含经》里面,被声闻人结集到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而且很多是大乘法,而且代表 佛陀已经具足宣说了,只是声闻人不了解而已。

好!那我们来看看,在《阿含经》里面,有哪一些是谈念佛法门的,我们来看一下:

舍梨子!白衣圣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这是《中阿含经》卷30,就提到白衣圣弟子。什么叫白衣圣弟子?白衣圣弟子就是菩萨;然后这些白衣圣弟子,怎样来获得四种增上心法呢?这四种增上心法,其实就是念佛、法、僧,还有圣戒不坏,就是四不坏信。

也就是说,如果一位菩萨能够好好地把四不坏信放在心中,那他很容易就可以证果了,成为白衣圣弟子,所以说四不坏信里面的这个佛,其实就是如来,所以要念如来、要攀缘如来,可是念如来、攀缘如来,不是只有一个如来这样的意思而已,它还包含了 佛陀祂有十号,所以祂也是世间解,也是明行足,也是无上士……,种种的名号代表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念如来或是念佛,其实本身就要思维佛法的内涵是什么、佛陀成就了哪些法。所以在阿含里面,其实都已经把念佛法门,把它讲出来了,而且把它的总纲提示出来了,所以任何的佛弟子,如果想要获得增上心,获得种种的证量,那必须要依于念佛法门,所以学佛——学佛其实在学习佛陀啊!所以这段经文,其实已经在说明念佛法门了。

那其实还有,我们来继续看看这个内容:

世尊叹曰:“ 善哉!善哉!手长者!汝能以如法摄于大众,又以如门摄于大众,以如因缘摄于大众。手长者!……

其实我们在前面几集也跟各位介绍过,《阿含经》里面有公案啊!而手长者,这位长者,其实他以如法、如门、如因缘来摄于大众,其实它是一则公案,没错!而且代表它是大乘,而且其实它也代表念佛法门;也就是说在念佛法门,它可以实证佛法的,它可以让人体究念佛,也可以实相念佛啊!所以这里统统在表达一种念佛法门。所以如法、如门、如因缘,虽然只用一个如来代表如来、代表如来藏、代表佛,可是它所代表的意涵是非常多的,它有包含非常多的法义在里面。只是声闻人就很简略地把它结集成如门、如法、如因缘而已。所以说,手长者就以如法、如门、如因缘,在他回家的路上,在门外、门中、门内,统统度化他所遭遇的一切众生,所以才让他的这一些有因缘的佛弟子都生到天上去了。所以说,忉利天主还在善法堂里面召开会议,来赞叹手长者;所以显然手长者,他的如法、如门、如因缘其实说的就是念佛法门,只是说如果没有实证,对于什么是如法、如门、如因缘不能了解。

可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原来念佛法门是什么、体究念佛是什么、实相念佛是什么,其实他就知道原来这个如法、如门、如因缘,说的就是念佛法门。然后念佛法门可以广度一切有缘众生,所以当然也可以让人天炽盛。所以大乘的法义里面,念佛法门也不只是一般人所说的,它就是老人家修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已。不是这样子,它甚至可以跟禅门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 平实导师有一本着作,叫作《禅净圆融》,就是禅宗跟净土法门,其实它是可以圆融在一起的,只是这样的理解很少人能够有啊!可是在《阿含经》里面,这个手长者的如法、如门、如因缘,所说的其实就是禅净圆融的内容,只是文字非常的简略,只是如此而已。那我们继续看:

佛告释氏难提:“若见如来、若不见,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于六念。何等为六?当念如来、法、僧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及念诸天。”(《杂阿含经》卷30)

其实这一段经文说的那就更普遍啊!我相信有读过阿含的或是修学大乘的,不管大小乘全部都知道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这个六念法门,其实第一个就是念佛。那念佛,除了念佛之外,还要念佛相关的十号,还有祂的法。那也会念祂的圣众,祂怎么样组织僧团,然后来利益大众;怎样谈戒、谈布施,谈三界六道里面的人、天之道,所以这一些全部,都是我们大乘佛法里面非常重要的法门,只是声闻人一说就好像变成声闻法而已,可是其实它也是大乘法,它也是念佛法门,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有非常多的内容,统统都是念佛法门,所以六念法其实它也是念佛法门,只是用这个角度去诠释的人比较少而已。可是真正能够体究念佛、实相念佛的菩萨,一读一定会知道:“啊!这个也是念佛法门,其实也是大乘。”所以说在阿含里面谈到大乘,其实是非常多。

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阅,在阿含里面谈到六念法的非常多,所以就可以知道,阿含里面谈念佛是非常广的,绝对不是后期才有所谓的念佛法门,那也不是说:“如来藏是因为一般众生看不到,祂才叫如来藏。”其实如来藏这个法 ,祂也没有藏起来,也不是众生无法看到;而是因为众生没有般若的知见、没有修学佛法的善根因缘、没有那个功夫、没有那个知见、没有那个定力,所以他不能见而已,可是如果有心想要实证如来藏,如来藏并不是那么困难。可是要实证之前,一定要先相信有第八识如来藏存在,如果不相信有第八识如来藏,他就不可能去努力把那个因缘搜集起来;那因缘不搜集,当然不能得。所以如来藏这个法,绝对不能轻易地去否定祂;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等于把自己自外于佛法。

好!那我们来看看后面这个法师怎么说:

“在一般修行瑜伽的实行中,念佛观兴盛起来。公元五世纪初,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思维要略法》,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观佛三昧海经》;宋昙摩蜜多所译的《五门禅经要用法》等,都说到念佛见佛。当时的佛教界——“声闻佛法”与“大乘佛法”,由于“佛像”的流行,而观佛见佛的法门,正或浅或深的在流行。这还是代表声闻行与“初期大乘”行,而与“后期大乘”如来藏说相结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页404~405。)

这个意思呢,这位大法师就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里面,就在表达一种错误的见解,他认为念佛法门其实是在瑜伽行派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因为瑜伽行派之后,那个时候开始有佛像,而且佛像也开始流行起来了,所以他认为如来藏,其实就是把声闻法、大乘法的初期跟后期,把它怎么样?把它相结合而已。所以,他认为念佛法门是后来在瑜伽行派之后才流行起来,然后依于这样子来说,如来藏其实也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才跟前面的连结起来。

可是这样的见解完全错误,因为我们前面刚刚已经举了好几部经,就已经在证明,其实六念法、如门、如法、如因缘,甚至所谓的四不坏信,全部都是念佛法门,所以已经可以证明,其实念佛法门早在阿含时期—佛陀住世的时候—就已经宣说非常多,如来藏其实也是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非常广泛的教导。所以 佛陀的教导里面,念佛法门是一个根本的法门,所以这位大法师以错误的历史观,来解释佛教、来解释佛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其实在阿含里面,大、小乘全部都讲完了,只是适用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不同时代的众生,取用不同的部分而已。所以说念佛法门或是如来藏,都不是后期才发展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在《阿含经》里面,也有一段经文更清楚来说明如来藏本来在阿含里面就已经有了。

佛告仙尼:“色是常耶?为无常耶?”答言:“无常。”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仙尼:“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杂阿含经》卷5里面。这个仙尼其实他是一个外道,佛陀就跟这个仙尼见了面,然后就问起了法,这个仙尼外道其实他算是有善根的,所以 佛陀才愿意跟他谈有关于如来这件事情。所以 佛陀就开始来帮助仙尼外道能够了解什么叫作如来,可是我们要先知道仙尼是外道,那显然 佛陀在跟仙尼外道谈论如来的时候,所谈论的其实也是在谈仙尼的如来,那既然仙尼是外道,显然他还没有成佛啊!所以显然在谈这个如来的时候,所谈的如来就叫作如来藏。因为祂不是究竟果位的如来——无垢识。这里 佛陀就先引导仙尼来了解,“色”, 它的特性是什么,五阴里面的色法,它的特性是什么,所以就问他说:“你认为色法是常,还是无常啊?”仙尼回答说:“当然是无常。”因为所有世间的物质都会毁坏,然后又出生、又毁坏,又出生、又毁坏,那它的特性当然是无常。接着就问:“那它是不是苦啊?它是不是会变化啊?”那变化是不是苦?那当然是苦!接着就会问说:“它是无常、是苦,那在这里面能够看到我或是异于我,然后看到我跟色法相在的问题吗?”就是它们会合在一起吗?我跟这个色法会合在一起吗?这里的我,其实所代表的就是如来藏,其实也是如来啊!所以我们说,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它是大乘法。其实所说也就是在谈如来藏,祂的存在跟五阴的如何不同,来区分之间的差异,所以显然这个部分就是如来藏,特别是大乘法的讨论。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79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