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二)

76、人间佛教是不是佛教(二) 正祺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祺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单元,今天我们要来继续探讨“人间佛教是不是佛教”这个议题。

在上一集我们说到“人间佛教”的“论题核心”所谓从“人”,而不是鬼怪或天神为出发点,向着菩萨、佛陀的境界一路前进,这种说法看似正当,但是背后的真正用心则是在否定大乘佛教,是在否定三乘菩提。因为这位倡导者认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色究竟天的圆满报身佛,都是与印度神教的共同化所产生鬼神化的信仰与行为,而且他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书中也说:“佛世,当然没有后期的大乘经典,可以说大乘经非释迦佛亲说。”(《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出版社,页175。)所以他认为大乘佛教是鬼神化的结果,他这样子否定大乘佛教,因此我们无法接受人间佛教是佛教。

“人间佛教”第二个值得探讨的含义,是它的“理论原则”。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文中说明“人间佛教”的人的菩萨行的理论原则有三项:第一个是法与律合一,第二个是缘起与空性的统一,第三个是自利与利他的统一。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法与律合一”?所谓法与律合一,这位倡导者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文中说:【“导之以法,齐之以律”,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则。重法而轻律,即使心在入世利他,也只是个人自由主义者。】(《华雨集》(四),正闻出版社,页48。)他在《佛在人间》书中说:“……法律并重,是初期佛教的精髓。”(《佛在人间》,正闻出版社,页107。)什么是这位倡导者认可的“法”?什么是他认可的“律”呢?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书中,他说:

流传世间的一切佛法,可分为“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类。“佛法”是:在圣典中,还没有大乘与小乘的对立;在佛教史上,是佛灭后初五百年的佛教。对于这一阶段的“佛法”,近代学者每分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分类与含义,学者间还没有明确一致的定论。我以为,佛陀时代,四五(或说四九)年的教化活动,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页1。)

这位倡导者以大乘非佛说来判教,在他看来,佛法只是思想的演变。可是真正的佛法,在实证者的角度来看,大乘与小乘是没有对立的,唯有把佛教当成是思想,就会有演变与对立。

这位人间佛教的倡导者把佛教当成思想在研究,认为佛教有演变,他将一切的佛法分成“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类。然后将他认可的“佛法”,再分成“根本佛教“、“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他认为根本佛教是 如来在世45或是49年期间,这期间所说的教法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秘密大乘佛法”是密教混入佛教中,在义理上不应该说是佛法,但是他以佛教流传的表相,却是将密教归类为“秘密大乘佛法”。他以佛教流传的表相作为判教的基础,就像他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文中所说:【我是以佛法最普遍的法则,作为研究佛法(存在于人间的史实、文字、制度)的方法,主要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华雨集》(四),正闻出版社,页4。)显然他所要谈的佛法,不是讲佛所传的教法,而是普遍人作以为宗教的佛法,也就是不谈真正的佛法意涵,只谈信仰上所看到的佛教。所以他说:

但我不是宗派徒裔,不是学理或某一修行方法的偏好者。我是为佛法而学,为佛法适应于现代而学的,所以在佛法的发展中,探索其发展的脉络,而了解不同时代佛法的多姿多态,而作更纯正的,更适应于现代的抉择。由于这一立场……也就作成这样的结论:“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华雨集》(四),正闻出版社,页32~33。)

虽然他是佛教法师的身分,可是他明确地表示他不是宗派徒裔,也就是不是宗教人士,他是个佛法学术研究者。基于这种立场,他却是在引文的最后结论说“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初期大乘)之行解”,就可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了。这位倡导者要复兴佛教、要畅佛之本怀,他是以“根本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作为判定佛法的是否“正统”的标准;也就是他所认可的佛法就只有“根本佛教”与“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

“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依这位法师的判教是指 如来在世时和入灭后一百年左右的佛教。如来入灭后这些小乘教团产生分裂,他认为是部派佛教的时期。初期大乘佛教也就是中期佛教,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200年,是由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加上理想化、信仰的成分加深,然后与印度神教共同化所产生。在他这种新的判定标准,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的经典就只有《阿含经》,以及初期大乘佛教的经典,也就是初期的《般若经》。《阿含经》中所说的佛法,主要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教法;所谓初期大乘佛教的佛法,他则是指一切法空、唯有假名,也就是性空唯名论。他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叙述说:

龙树依中道的缘起说,阐扬大乘的(无自)性空与但有假名。一切依于性空,依性空而成立一切;依空而有的一切,但有假名(受假),所以我称之为“性空唯名论”。(《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页131。)

一切法空无自性唯有假名,就是性空唯名论。这位法师在《无诤之辩》一书中认为性空唯名论是佛法中最为究竟了义的。

性空唯名论是这位法师所认可的究竟佛法,他也认为性空唯名论这个法是诸法的实相,他在《华雨集》第五册中说:

从原始佛法的研究,我深深体会到佛教是“法”与“律”合一的。当然,“法”是诸法的实相,是成佛的关键所在;但是为了得到这“法”,不同的人可以结合在一齐彼此互相切磋、研究,这就引生了“律”。(《华雨集》,正闻出版社,页153。)

那么什么是他所认可的“律”呢?他说为了得到诸法的实相,不同的人可以结合在一齐彼此互相切磋、研究,这就产生了律;他的律看起来就是团体生活规约。他在《佛在人间》说:

虽然说,律是佛制的,只可依着奉行,但律是世间悉檀,更着重于时地人的适应呢!一分重律的,拘于古制,不知通变;而一分学者,索性轻律而不谈。(《佛在人间》,正闻出版社,页106。)

他说律是佛所制定的,我们的认知也是唯有如来才能制定戒律;可是他认为律是世界悉檀,所以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既然如此,后期大乘的菩萨戒,应该是他可以接受的。可是这就产生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他认为法与律要合一,他的法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根本佛教以及性空唯名的教法,是属于声闻教;可是行人菩萨行要法与律合一,那么一个人菩萨行的修行人,应该依据声闻戒或是菩萨戒来修菩萨行呢?

如果说应该依声闻戒来行菩萨行,这显然一开始就矛盾,因为声闻戒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修行人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为目的所制定的,所以持声闻戒并不能行菩萨道。因为声闻戒主要就是摄律仪戒,声闻戒的唯一功用,就在于防非止恶,所以声闻戒的内容,是以遮止身口的违犯为主;大乘菩萨戒则是除了摄律仪戒以外,还有摄善法戒以及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表示一位菩萨不但消极地不作恶,还要积极地修一切善法,也就是四宏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饶益有情戒则表示一位菩萨应该以摄受众生为主,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菩萨成就佛道的过程必须饶益有情,也就是四宏誓愿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以及“佛道无上誓愿成”。而声闻戒一定得要从出家法师受戒,而且有一定的仪轨。可是菩萨戒,上品从佛菩萨受,中品从佛弟子受,下品千里无师时,可以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甚至《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如来说:“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所以菩萨戒重点在于戒心,在于菩萨的精神;声闻戒则是戒身口,重视形象。另外,受声闻戒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受戒。可是菩萨戒的传受,只要是六道中的众生,不管他是怎样的地位、身分、资质,只要能够理解法师所说的话,就有资格受菩萨戒。

声闻戒与菩萨戒的清净也是不一样的,在《菩萨善戒经》中如来开示说:

声闻戒净非菩萨戒净,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声闻戒净;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声闻求有是名破戒,名不净戒。优波离!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菩萨善戒经》卷1)

在《菩萨善戒经》中 如来将声闻法、菩萨法的本质,与声闻戒、菩萨戒作一个联系。因为声闻人就是要灭尽世间的一切法,认为世间一切法是苦、是空、是无常,所以无我,最后舍寿入无余涅槃。所以声闻戒当然相对应的要求声闻人的修行清净是不能够一念间贪着世间的有,因为只要是有所贪着,就无法入于涅槃。可是菩萨若是跟声闻人一样的心态,认为一切法无常或是缘起性空,如来说这是大破戒,是戒行不清净。因为菩萨无量劫来,常常在生死轮回之中广度众生,而心不后悔,这样才是菩萨戒的清净,这就不是声闻戒的清净。

人间佛教的第一个理论原则是“法与律合一”,人间佛教认定的佛法是“根本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的佛法,也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阿含经》所说的二乘教法,以及性空唯名论。这些人间佛教认可的佛法,都是“一念不求于有”,可是真正的声闻、缘觉解脱道虽然“一念不求于有”,可是不会否认有一个真实的本识存在,不可以因此说大乘与二乘互相对立,因为都是依于本识而有不同的趣向。人间佛教既然是“一念不求于有”的主张,那它所对应应该受持的戒律到底是声闻戒还是菩萨戒?如果是声闻戒—以摄律仪戒为主的声闻戒—是不能够承担菩萨行的,因为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是菩萨戒的基本精神;如果说应该依菩萨戒来行菩萨行,可是《菩萨善戒经》等大乘菩萨戒经,却是认为“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菩萨善戒经》卷1)。《梵网经》更说:【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2)人间佛教对佛法本质的主张是原始佛教声闻二乘教法以及一切法空,这在菩萨戒中是大破戒、是不清净、是犯戒的,那么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应该遵守什么戒律呢?所以他法与律合一的理论原则是有严重的冲突矛盾在里面,是没有办法合一的。

这位法师在《佛在人间》书中说:

人间佛教,以人生正行修菩萨道,要把握这法律并重,恢复佛教固有的精神。切勿陷于传统的作风,但知真参实悟,但知博究精研,于毘奈耶——律的原理法则,不能尊重。现代修学菩萨行的,必须纠正这种态度,法律兼重,来契合佛法的正宗。(《佛在人间》,正闻出版社,页107。)

法与律应该并重这是正确的,修习声闻法应该重视声闻戒,修习菩萨法应该重视菩萨戒,但是若否定大乘佛法,依着错误的声闻法,却是要受持菩萨戒,这种行为是颠倒无知的。一个修行人能够真参实悟,能够博究精研,必定于法、于戒都能谨慎受持,所以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因为持戒清净,所以心得决定;因为心得决定,所以发起智慧;智慧能够发起,才能够称为真参实悟的修行人。一个主张大乘非佛说的佛法学术研究者,是无法实证佛法,更不可能有佛法上的智慧与功德受用。不知这位法师为何有如此错误颠倒的思想逻辑,认为传统的作风,只知真参实悟,只知博究精研,对于戒律的原理法则不能尊重?

佛法不是思想,不是哲学、不是信仰,而是有确实应该实证的宗旨,与实证应该遵循的教法;也就是佛教是真修实证的宗教,不同于其他以信仰为主的宗教。在佛教中真参实悟的修行人,必定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具足的,若是作佛法、佛学思想研究者,再怎么博究精研都是无法深入佛法的。佛教既然是真参实悟、真修实证的宗教,就不可以撷取部分的教义,另行成立人间佛教,否则会产生上述所提多处矛盾的现象。我们再次证明,理论原则是充满着矛盾的人间佛教,不是佛教。

今天就为各位菩萨说明到这边,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739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