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再来继续我们的《坛经辩讹》的课程。我们昨天讲到刘灿梁所说的,他说,等于说听他讲的的第一谛法呢,就是表示听他讲第一谛法的人,两个条件都具足了。他说:“第一个条件是累劫以来福德资粮具足,第二个条件呢,在千百亿佛所得值种德本”。他说跟他学的人,这两点都具足了,才能听到他说的第一义谛的法。那么这边呢,我们要说,他这样的说法,等于说听他讲课的人,他就不断地给他灌迷汤,等于说让他头晕,觉得说:“唉呀!我都行了,都行了!我现在完全就已经是什么阶位了,我到什么地步了,我都行了,我们都不用做了,我现在开始做什么都行了。”在大乘法里面学习,这样的教导是不对的。也就是说,能够听到第一义谛正法,当然是在过去无量劫,已经就是清净供养不可数的 佛世尊,一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不可免的。那么对于说福德资粮,累劫以来福德资粮具足,这个不能这样说,尤其他讲的不是真实第一义谛法,是相似佛法。而且我们发现到他还是依这个一贯道本质在说佛法,一贯道的这个基本的精神,以及他所学的儒家的思想,以世间法的部分来说出世间法的佛法。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他说,听他说第一义谛法的人,福德资粮具足,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来说,菩萨在学习的过程里面,除了一直要去对诸佛菩萨恭敬供养这个部分不可免以外;这福德资粮有分哪,我们在三乘菩提里面,其实也跟大家介绍很多,大家如果看到三乘菩提的光盘。这个福德资粮呢,从信位开始到住位开始有所不同,对不对?福德资粮呢,在信位的时候,都是外门修集,到住位的时候才能修集内门的。内门的意思就是说,你才能够真正修集见道的资粮;那你要修集见道的资粮,你才有机会能够开悟。那照他这样讲的话,信位菩萨,有的在信位已经不知道行几劫了,像《菩萨璎珞本业经》讲的,信位菩萨进进退退,进进退退好几劫呀!那他们也一直在修集福德资粮啊,可是他的福德资粮,还在长养这个信根的阶段,信位应该的信根的善根还在长养。这个部分因为没有因缘接触真实善知识,所以他没有办法有这个空的,真实讲真实空的智慧,没有办法听到讲真实空的智慧这样的佛法,所以他就没有这样的一个因缘可以对治烦恼;那没有智慧可是对治烦恼的情况之下所植的福,这种福都是外门的福。所以你啊,累劫一世一世的历经过信位的这种累积,信位应该具足的福德资粮,你才能够进入住位来修学。但是进入住位来修学不是像他所说的,说:你能够听到 导师的这个讲解正法,你福德资粮都具足了,表示说,“那我现在学就好,我什么都不用做啦”。不是!是经过,因为有经历过过去无量劫,这样的累劫的这种熏习以及努力,所以你能够在这一世接触到正法。可是你应该也发现到说,接触到正法,可是你会觉得说:“好像我不会用,我学了法不会用!”对不对?“我学着学着,可是我怎么用?我这些烦恼习气,感觉到好像它还是在,那我学的智慧,好像有智慧,好像知道什么是断我见,什么是真正的佛道的修学次第,我功夫也作,我戒也学,知见也熏习;可是好像学了以后,这些习气烦恼好像一样还是这样子,没有离开我。”那这是为什么?就是说还不会用方法嘛!那就是行的过程里面,这个还需要指导,对不对?所以需要指导呢,并不是你想说:“我需要知道!”你就马上能够接受指导,是不是要很多因缘具足?什么情况下因缘具足?大家一直继续的培植福德资粮,看大家一直在这个正法的弘传上努力,怎么样护持正法?怎么样让正法基础根基能够稳固?怎么样守护正法?对不对?我们今天的这一次的法会,也就是要守护正法嘛!守护正法的法脉,守护大家的法身慧命嘛!对不对?这就是护法。所以不断地在这上面努力,这些都是属于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在大乘见道修道上,累积福德资粮,都得继续做。甚至于说开悟以后,这些应该做的布施,应该学的戒,应该修的忍辱,种种六度的菩萨行,要更增上的去学、去行。所以一切这些菩萨所学,不是学了以后就统统已经成就了,不是像刘灿梁所说的,说“开悟以后,转依了,六识就清净了”,不是!要经过一段的对治,转依、对治,转依、对治,然后再经过福德资粮的培植,那这个过程一定要有人指导。所以呢,什么情况下你能够接受到那个指导?就是那个因缘具足了,你自己努力的因缘具足了。所以,因为大家一直努力,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大家在这个场合,这样来把这个知见解释给大家听嘛!所以,你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受用,得到受用以后,你真的在这里得到利益了,你就能够使用以后,去对治你自己的这个错误的见解,乃至能够对治你比较重的习气烦恼,这样才有功德啊!所以功德就是要有自受用,功德一定要有自受用。可是菩萨的功德呢?一定要累积在福德上面,福德具足了以后,才有这个因缘成熟,可以让自己达到这个自受用的功德。那自受用功德都一定要善知识帮忙,真实的善知识,就像我们得到 导师的教导一样;得到导师的教导,就是我们在这方面知道说:“这条路原来这么深、这么广、这么丰富、内容这么多,门进来以后宝藏有多少,没有人数给我们听,善知识数给我们听。”数给我们听完以后,你想说:“哇!数完了,我还都只是听完,可是我还不知道那个宝藏的内容是什么?”就要听了以后,一步一步的跟着学习,哪一天你也能够真正去实证那个宝藏。那能够数给你听的人就是实证的人,他数给你听宝藏有哪些,还甚至于可以把内容讲给你听,怎么证还讲给你听,这就是善知识。所以我们今天是跟对了善知识,只是说因缘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经常性的来这样作这种讲解,以及互相的这个问题的交流。但是未来随着大家的这种遵循戒行上的一个规范,遵循当地环境的这样的一个,算是环境下所给我们这种应该做的事,我们遵守环境的规则,遵守国家的法令,我们作一个非常遵守国家法令的这样一个菩萨,来行菩萨行,因缘就会成熟,所以要谨遵这一点。虽然法非常殊胜,让你心中非常雀跃、踊跃,可是不要忘了你的环境里面,你能做什么?一定要遵守环境的规则,这样的话才能够有这个未来性看到。所以我们说这个学习上面,一定这种所谓的福德资粮,过去世累积的,这一世都要持续来累积我们未来在见道修道上所需要的,尤其是在这个开悟,开悟所需要这些福德资粮,更需要在正法上去广植福田。那也不是因为我这样讲了,所以你就不顾一切的,不顾这个环境的因素,去做这种比较这个现实面所不允许的事情,那这样子也是没有智慧。因为我们所说 佛教导菩萨,戒行上所规范的你要遵守;那国家法令,戒行上没有,你也要遵守。那国家法令没有限制的,可是戒行上有限制,你也要遵守,这是 佛的教导。所以我们要知道,佛说的这些都是对我们来讲,对菩萨一世一世的受生到你相应的这个依报土上,是很管用的,也是非常实际的,所以我们要谨遵 佛的教导,来行这个菩萨道。现在已经了解说,他说的这些不是等于是如实语啦,我现在告诉大家才是如实语,才是真实菩萨修集福德资粮,应该要看到的一个事实。
那接下来呢,我们再说,以刘灿梁本身在讲课,他经常把不是佛说的,说是 佛说,就是这个口业上非常的轻率。很轻率的情况之下说出来的,那不知道的人都会认为说:“哦!佛真的这样讲。”那我们下面举一个例,他说:“每一刹那,每一刹那种子都在进行,每一刹那九百万次种子现行,这 佛讲的,一刹那九百万次种子现行。”不是!佛没有这样讲。我下面举一个 佛讲的给大家知道,佛讲什么呢?我下面讲的是从经文里面举出来的。佛说:“佛说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念中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故一念中有八万一千生灭。”这是 佛讲的,可以查经文。那这个意思是说:佛告诉我们说,念念的生灭,你很难发现,你以为说那个是真实的,对不对?你现在的了知是真实的,你现在的见闻觉知的情况是真实的,可是 佛说每一刹那、每一念,对不对?你提一个念起来,“忆佛”的念,不需要经过一个形象相貌,只是一个以意识这样提念起来,这一念就有九十刹那,一念就有九十刹那,所以你说刹那,刹那还被念所含摄,对不对?刹那含在念里面,那每一刹那又是九百生灭;所以你看这一念里面,其实有真实吗?可是你不能发现到。所以等于讲说“种子”,这个所谓的“种子现行”,每一个意识心,意识心的现行的时候,起一个念了知、了别,就有八万一千个生灭,你能够发现到吗?就是告诉你这个道理。就像说这个灯泡,你看到这个灯泡,它也不是恒时这样发光啊!对不对?什么时候发现它是闪烁的?快坏掉的时候,闪啊,闪啊,闪啊!你说:“喔!灯坏了。”它本来就是闪啊,闪啊,可是它是快的,快到让你不知道它在闪,所以它坏的时候,你发现到灯泡闪,它原来就在闪;可是没有坏的时候就很快,速度很快,所以你不觉得灯在闪。可是这个念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这个念,你说这个念,这个现在了知什么,了知什么,你不知道它有八万一千次生灭,佛要告诉我们是这个道理。不是说“一刹那九百万次种子现行”哪!没有这一法,经典里面没有讲这个。所以我们说,他讲这个 佛讲的东西很轻率,后面我们会举几个。真的他是轻率地用 佛讲的来笼罩听他讲课的人。
我们来看17页,17页这里面也是他捏造出来的。所以从这里面,我们一方面让你知道说,学佛的人如果你今天有因缘跟人家说佛法,口业上都不会是绮语,也不会是妄语,也不会恶口,都是如实语。如实语的话就不会未悟言悟,未证言证,也不会轻率,也不会轻佻戏谑,都不会。讲什么 佛讲的你都要知道,你这个是在经典看到的,那你要把那个部分,虽然说不是很详细的每个字,可是那个意思你如果不记得了,那你可以不要说啊!你要说你得去把它引用清楚,你再说是佛讲的。不然你可以说:“我在经典里面学到的,真正的经文我不记得了”,那你就要说啊!不能把自己可能误会了记错了,都说是 佛说的,这就是我们谨慎的地方啊!要谨慎,这样的一个佛法在讲的过程里面要谨慎。你这个人,平常的学习过程里面,平常言行谨慎,讲佛法一定谨慎。你听他讲佛法谨慎,平常的言行也一定谨慎,这个一定是一致的。所以你看我们 导师在生活中跟讲什么?他如果今天有一件事情,他说:“啊!那我讲错。”他都会跟你更正一下“我跟你更正一下!我某一件事情我要更正。”他是很谨慎的,生活中的事哦!不是在讲佛法喔!讲佛法的时候,有口误的时候嘛!他如果发现到口误,他会更正。如果说上一次,可能那个名字,哪位菩萨名字或哪个地方,讲的时候讲错,有人跟他说:“老师,上一次哪里应该怎样”,他就会更正。他不会说:“唉呀!讲过就讲过了,为什么要更正?”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所以,你真正有这样的一个心性啊,平常的生活言行,还有讲佛法都会很谨慎,口业上都很谨慎。
可是我们看看这个刘灿梁在这里用的,他都说是 佛说的,但是其实不是 佛说的。我们一样17页来看,这是刘灿梁讲课的内容,他说:“能够随顺,能够理解学佛的目的,就是去证那个空性如来藏。当你能够随顺第一实义--空性如来藏,就是你随着佛讲的第一是以如来藏,开始去寻找,寻找如来藏的过程,叫作修习念佛。这个叫随顺念佛。这个时候你能够做到不退,当下你就入三住位菩萨了。”这个部分,他说佛讲的,我们继续念下去,“这样入三住位菩萨位难不难?不难啊!你只要随顺第一实义,如来藏空性完全知道,开始把你的七转识安住在:寻找我的如来藏在哪里?不退,那么当下你就是三住位菩萨了。佛讲的,不是我讲的。”,可是 佛没有讲啊!佛没有讲这样子啊!佛呢,把菩萨的修习次第讲得最清楚的,是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信位、住位,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廻向、十地这样的一个,这个涵盖了信位、住位、行位、廻向位乃至十地,讲得比较清楚的是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佛并没有讲这样子叫三住位。那我们要说在学习的过程里面,不管你是久学菩萨、新学菩萨,一开始接触了正法,表现出来的都不会直接入三住位。因为三住位里面的忍辱里面有法忍跟生忍,对不对?那不是说我只要能够随顺着 佛讲的第一实义如来藏,我就已经是三住位菩萨,表现出来的是他仍然喜爱布施,对于这个正法的这种植福,还是乐于布施;而且对于学戒呢,心能够有这个增上意乐学戒,仍然存在着喔!不是说跳过前面的布施、持戒,就直接就是法忍,我能够接受第一实义如来藏,不是这样子。呈现出来的状态,前面的状态,看起来这个人对于这个戒行,他虽然没有受菩萨戒,还没有受戒,可是他的言行,呈现出来就有那种不会去犯戒那种身口意行出来。因为他过去无量学习菩萨行的过程里面,也乐于学戒啊!乐于学戒以后,因为经常的学戒、诵戒、忏悔,所以有一些部分会有“无作戒”出现。“无作戒”的意思就是说,不要那个戒条框着你,你就不会犯过失,你知道吧?不必戒条框着你,就不会犯那个过失。那当你看到那个戒本的时候,譬如说,不妄语,然后呢,不绮语,你就觉得自己平常就不喜欢妄语,就不喜欢绮语,一种戏论的语言,轻率的语言也都不喜欢讲,那就表示你这方面,过去在学习上面你就很注意,那不是说一定要看到戒条,你才不会犯。菩萨一直学习的过程里面,一世一世学习的过程里面,有一些部分会呈现出来。还没有接触这个戒的时候就会呈现出来,这样一个不会犯戒的身口意行。所以呢,不是说接触了这个正法以后,直接跳过布施持戒,都具足了不用了,依止自己的自性戒就好,不是这样子,不是像他所说的。仍然是喜欢布施,乐于布施,尤其在正法上;而且学戒呢,有那种增上意乐,受菩萨戒很欢喜就去受嘛!就是这样。所以不可能说,你只要能够说,“告诉你如来藏,有如来藏存在,你们身上都有如来藏,不断的去说,怎么找,我可以告诉你,你这个三个月就一定能开悟找出来,你这样子就是三住位”,这个是刘灿梁的理论。他不管他是谁,他只要来听他讲课,他统统都跟他讲如来藏,不管。然后说:“你们,你只要认真三、五月就能够开悟。”前面我想信大家都有读到这些,说“你已经三住了,然后很快就七住了,中间就可以不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