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即是摄受正法
在上一节中,说到阿罗汉与菩萨的重大的差异:阿罗汉所断的是一念无明,若是利根精进者,一生便可取证阿罗汉者而解脱生死,菩萨则不同,菩萨要在三大阿僧胝劫中努力摄受众生、护持正法,在度他的过程中而成就自就,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双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而成就佛果。
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法来度众成就佛道,而在度众的过程中而成就了自己,如是为了住持 佛陀之正法,精勤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真是菩萨尊贵,无可饥嫌!
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菩萨具有菩萨性。什么是菩萨种姓?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这是菩萨的多情,也是一切菩萨的本怀,也是一切菩萨修行的动力。我今天要断除烦恼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严持戒律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要开悟明心也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发愿成佛也是为了究竟彻底的救度众生,这里一切以救度众生为标的,这才是菩萨种姓。这也是菩萨道和解脱道根本区别所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卷11):“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根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法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实法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平等法故。修行精进。欲以善方便知三世平等故。修行精进。欲知清净平等法故。修行精进。欲得一切诸佛法故。修行精进。欲以一方便门知一切佛法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大智慧善方便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佛法广为众生句句分别故。修行精进。菩萨成就如是精进。”
菩萨修行精进,皆是为了摄受正法,乃是为了摄受众生成就佛道,如此经所开示:菩萨是为了不欲惱諸眾生。乃至不欲惱一眾生而勤修精進;菩萨是为了欲知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而修行精進,因为必须知众行心行方能救度众生故,乃至为了欲知諸佛大智慧善方便而修行精進,因为唯有知道佛之大智慧善方便,才能够救度一切层次的菩萨众成就佛道。
然而菩萨一切摄受众生、一切之菩提行愿,皆入一大愿,这一大愿就是摄受正法,若所弘扬的不是正法,所发的一切利益众生、一切之菩提行愿,皆非是真实大愿,而是邪愿,若精勤实行履践如是之邪愿,则是前面章节所说的邪精进,而非正精进,殊不可取。
在《胜鬘经》有开示:“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当复承佛威神,说调伏大愿真实无异。」佛告胜鬘:「咨听汝说」胜鬘白佛:「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摄受正法真为大愿。」”
菩萨所有恒沙诸愿(譬如此部经前面所说的「十大愿」、「三大愿」),归结到正法上来。由这里就突显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不论谁如何弘法,如何利乐众生,都要归结到正法,正法就是大乘法的佛菩提道。这时胜鬘夫人向 佛禀白说:「佛为了授记了,我如今还是要继续仰赖著佛的威神,说明调伏大愿以及它的真实无差别。」为什么要调伏呢?因为愿的精神,听闻者并没有完全理解到它的真实义,所以要为大家调伏;是为大家调伏的大愿,都是真实法,不异于正法。为什么十大愿、三大愿都不异正法?当然有它的原因,所以她会这么请求,是因为怕众生不了解。请求之后, 佛告胜鬘夫人说:「就让你随意的演说吧!」胜鬘夫人向 佛说:「菩萨所有超过恒河沙数的种种愿,其实一切的愿都摄入一个大愿之中,这个大愿就是我所说的摄受正法的大愿。摄受正法才是真正的大愿。」
假使发了许多愿,然后依照这些愿实行而教导众生的,却都是误会了佛法;在这个前提下,发这些愿、实行这些愿,就没有利益可说了——不论是对自己或对众生们,都是没有利益的。假如是发了弘扬错误的邪见或者发愿破斥善知识的正理,那么这都是没有摄受正法,因为若是用二乘法或者是误会后的二乘法来发大愿弘扬,或者是以误会佛法之后的错误邪见来破斥善知识的佛法正理,那么这不是在摄受正法,而是破坏正法,这样一来,纵使发了这样的大愿,就变成虚假大愿,而不是经说的真实大愿。
发了大愿以后要去作的弘法工作或是救济贫穷的工作,都应该以正法为中心来做。如果法是误会的、错误的,就不该发愿要尽未来际加以弘扬;也不该以错误的法义为依止,而劝募佛教信徒的钱财来救护众生,这样会误会那些被救济的众生们与他一样走入邪见中,甚至于随他一起谤法而不知正在造作大恶业。所以十大愿要摄归于大智、大悲、大勇,但这三大愿还要摄归于正法。换句话说:一切都要以正法为依归,如果离开了正法,发再大的愿,都是与众生的利益也与自己的利益相违背。
接着,《胜鬘经》云:“佛赞胜鬘:「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已长夜殖诸善本,来世众生久种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说。汝之所说摄受正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今得无上菩提,亦常说此摄受正法。如是我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辨才亦无边际。何以故?是摄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佛陀赞叹胜鬘夫人:「讲得真好!讲得真好!你在智慧上面的弘法演说也有许多的方便,并且能讲到很深很微妙的法义上来。」又赞叹说:「你胜鬘在过去无量世的漫漫生死长夜之中,已经栽种拓殖了非常非常多的善法为根本。你今天所说的法义,未来世的众生如果是已经在很久时劫中不断在种植善根的人,他们才能懂得你今天所说的深妙法。而你所说的摄受正法的真实义,都是过去诸佛以及未来诸佛和现在诸佛所说的。你说的这些法,过去诸佛已经说过了;现在诸佛也正在说,」因为现在诸佛遍十方界,并不是只有娑婆世界才有佛,所以说现在诸佛也正在说;「而未来将会成佛的诸佛,将来也会说这些法;就如同我释迦牟尼佛如今得到了无上菩提,我也常常为众生演说这个摄受正法的道理。就像是你我所说的一样,摄受正法的所有功德是讲不完的;从摄受正法中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没有办法说得尽的。而且诸佛如来的智慧,诸佛如来的辨才,也是无边无际而不能限量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都是因为摄受正法这件事情有大德、有大利益的缘故。」
摄受正法是有大功德、大利益。《胜鬘经》中所讲的法,主要就是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就是要破邪显正,破邪显正就是在救护众生,救护众生就是在成就自己的未来成佛时的净土。
诸佛教导菩萨们修学佛道,常常强调要摄受众生而成就佛土。可是一般人总把这个法门分成两个来说,认为摄受众生是一回事,成就佛土是另一回事。但其实不然,其实摄受众生就是成就佛土,成就佛土就是摄受众生,这两者是同一件事;只是怕众生不了解,所以特地把它从两方面提出来说。但是到了末法时代,大家都误会了,就把它分成两件事来看待。
诸佛成就佛土,是如何成就的?诸位对此都必须要了知。假使你不了知这一点道理,你的成佛之道将会崎岖、迂回;迟缓到极点,才能成就。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呢?为何又教导我们修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后,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因为当你发了大愿、行菩萨道、事事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这些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流注与你相应的种子出来,以后就会一世又一世不断的追随你。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着你,一直到你成佛时,众生都会追随着你。这就代表一件事情:永远追随着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
也许有人听了会觉得奇怪:“佛土的成就不是诸佛的事吗?怎么会变成跟众生有关?”有的,因为佛土不是由诸佛一己成就的,而是因为无量劫以来摄受了无量无边众生以后,这些众生的如来藏和成佛者形成了一个共业,叫作清净佛土的共同净业;而这个净业共同成就时,在你将来成佛时,这些众生的如来藏和你的如来藏共同运作,就会成就你将来度众所需要的净秽土、清净土以及实报土;这时再加上一个你自己单独成就的自受用法性土,你成佛时的佛国四土就具足成就了!所以其实佛土不是由成佛者一个人单独成就的,而是由祂加上所摄受的所有众生的如来藏的共同运作而形成那个佛土的。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是全自力还是全他力?其实都错了!没有全纯凭他力往生,也没有全凭自力往生的!因为极乐世界佛土的成就,不是 阿弥陀佛自己一个人成就的,而是经由祂的愿力,使众生愿意被祂摄受;然后,当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佛土时,极乐佛土就为发愿者再增加了一分,极乐佛土的七宝池就扩大了一分,那么你需要的清净八功德水就随之而增加了一分,接着就出生了一朵发愿往生者专有的莲苞。
而那个佛土的增加与扩展,是因为有人发愿要往生了!发了愿要往生,在这个愿没有取消之前,那个极乐世界就会增加这个人往生之后所应该多出来的世界相,以及他专有的莲苞就跟着出现了。所以那朵莲花不是 阿弥陀佛赐给你的,是因为你有愿想要往生,那个七宝池中就出生了你专属的莲花。弥陀世尊是怎么来接引人的?祂只需观察莲花:这莲花熟了、快要开了,祂就知道这个人要舍报了,就把那朵莲花摘了来接引人呀!就是这样来的。
佛陀说的《阿弥陀经》不是骗人的,当你发愿往生,那朵莲苞并不是 弥陀世尊帮你制造出来的,而是你自己的如来藏在那边制造出来的。这是因为你的净业种子已经涉及极乐世界了,因此你的如来藏就在那边产生了一朵你专属的莲苞,将来缘熟了,莲苞就会开敷,眼看莲花快要开了,弥陀世尊就知道:某某人在某个世界将要往生了。就把你的莲花摘了,带来迎接你。
只因为你发愿要去极乐世界而多出一分的净土世界,这究竟是哪里来的?当然不是 弥陀世尊自己独自创造的,而是你的如来藏与 弥陀的愿力共同创造出来的,但是你自己不知道。这些道理,除非你经由定中看见了,否则你也很难相信!所以 佛才会这样子说:“这《阿弥陀经》的意涵真的令人难以相信。”说是不可思议,原因也在此。但是当你有种智时,你会了解:其实世界不是自己独自造成的。所以将来你成佛时,并不是你自己造成那时的佛世界,然后等待众生来投胎。而是你摄受了众生以后,众生发愿要追随你,你将来该在什么世界成佛,众生的如来藏会与你的如来藏共同感应,去示现出一个佛土;不论那个佛土是纯一净土、或者是净秽土,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佛土的成就,是以如来藏的随缘性来成就的,如来藏这一部分的随缘性是因为众生的意识与意根的运作,祂随顺众生心的作意而这样去成就;所以将来你成佛时,你的佛土将会如何?那就要依你所发的别愿来成就了!你发的愿小,将来你的佛土就小;你发的愿大,佛土就大;发的愿庄严,将来成就的佛土就庄严。而这些都不是别人所做,都是你的如来藏和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也就是由发愿要追随你的众生来共同成就的,但不是由意识与意根成就,意识与意根只是成就的动机,是拥有共同净业者的所有如来藏来共同成就,所以经中才会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
我们知道,我们修行成佛,阿赖耶识要经验三个阶段: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从这一节中也知道,我们要成就我们的佛土,就要摄受众生,就要摄受正法,那么我们也就是要勤修正法,实路六度,熏习正知正见,早日明心亲证如来藏,而以亲证如来藏的明心功德而发起利益众生一起明心证真,以如来藏正法教导度化众生,以亲证如来藏正法的功德,辨别邪法而破邪显正,救护被邪法误导的众生回归正道,如此之事业就是摄受正法。在这自度度他的过程中,亲证如来藏般若波罗蜜实相智慧,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无所得性,以而消除无明习气,而转变阿赖耶识成佛地的无垢识,在这过程中,以转依如来藏之无所得体性为方便圆满成就我们的佛土,也成就众生也能够明心见性,一起圆满一切智智(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
最后,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 佛的开示,作为精进摄正法的指导,也作为这一节的总结: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
佛教读书
- 语译《证道歌》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八个奇妙的心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二(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四(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五(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七(讲记版)
- 怎样持诵〈正觉总持咒〉?
- 世间法全部都是心的自性
- 实相经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版)
- 住位修行|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佛是如何示现成道的?
- 你拜的是天神?还是鬼神?
- 农历七月十五 恭迎佛教盂兰盆节!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受持五戒的意义
- 十信位|真心归依三宝,福慧庄严,种下解脱
- 佛陀开示出家人的饮食观
- 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 《无量寿经》在讲什么?
- 《华严经》主要是为菩萨而宣说!
-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何谓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
- 世间智、出世间智、世出世间智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应当发起正愿
- 四月初八,恭迎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 为什么要受持三皈依?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51、双身法非佛法-下集 正伟法师
- 52、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正伟法师
- 53、禅宗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 正伟法师
- 5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正德老师
- 55、完整的佛法 正伟法师
- 怎么断三缚结?
- 为什么要断三缚结?
- 色界无色界中的我见
- 欲界中的我见
- 三缚结
- 缚与结是烦恼的特性
- 六种根本烦恼
- 断我见不是断灭
- 识阴为什么是不实的?
- 什么是识阴?
- 三乘佛法所证“无我”的差别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众生本来就有菩萨性吗?
-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菩提心?
- 具足十信位十心之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
- 去除对世间五欲乐的贪爱,可以检验一位菩萨
- 如何能够很快成就菩萨种性?
- 菩萨修行的内容有哪些?
- 菩萨有哪些类别?
- 云何名智者?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学佛应当先对家庭社会尽责
- 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大乘五戒及菩萨戒?
- 布施当无所求
- 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
- 成就菩萨道的基础——人天乘
- 身是道器 | 古圣贤这样“看”病
- 戒有哪些种?
- 在家如何设置佛堂?
- “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 诵经回向有功德福德吗?
- 如何正确回向?
- 什么叫作回向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下)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上)
- 拜佛像的真实义理
- 佛教和民间偶像崇拜的的区别?
- 信仰与偶像崇拜
- 图腾与偶像
- 佛是万能的吗?
- 生命是如何流转的?
- 五阴世间和器世间是如何的形成?
- 造物主是万能的吗?
-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 佛教的饮食观是什么?
- 饮食是什么?
- 地狱门前僧道多吗?
- 什么人会下地狱?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释迦佛于然灯佛所受记成佛的因缘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往生及相关内容”的问答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佛教徒为什么要孝养父母?
- 念佛人见到瑞相该怎么办?
- 如何慰喻有疾或即将舍报的菩萨?
- 为什么念佛会得到加持?
- 正觉同修会回向文
- 圆满十信位:护惜佛法,乐持五戒十善,勇发
- 满足十信位,真正发起菩提心!
-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
- 修定时五种止息恶念的方法!
-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菩萨道的饮食观
- 《优婆塞戒经讲记》读后心得
- 性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如何成为大施主?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正统佛教的清净修行法门
-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
- 布施、赞叹、供养所获功德有哪些?
-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 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如何守护口业?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
- 习气种子如何断?
- 执着与苦
-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心灵鸡汤能断除烦恼吗?
- 众生成就,菩萨成佛
-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费闲歌
- 德音 正音,谁能疗愈心灵
- 当你老了
- 断我见以后的生活方式
- 最大的谎言
- 你会想佛吗?
- 无相拜佛的由来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人超度、灭罪
- 你有扶门的习惯吗?
- 好大的灾难!!!
- 甘愿做菩萨
- 我虽不是鱼,却知鱼之痛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八风吹不动
- 往生兜率天未必能亲见弥勒菩萨
- 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 不合理之事必有前因!
- 布施当无所求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5期 法雨普降,泽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4期 5/6~5/7 两天
- 延寿禅寺《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3期 开演
- 善财五十三参鬻香长者
- 大年初四《六祖坛经》系列讲座:杭州富阳区
- 禅宗的各宗与祖庭
- 戒香的熏修功德非常重要
- 重走虚云路,朝圣鸡足山!缅怀大德志,修持
- 九月九日重阳节
- 2016年12月泰国曼谷禅修之旅开始报名了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一代画僧 | 担当山水全集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大势至菩萨道场——佛教十大小名山之江苏南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精选丨朴院,城市中的一片净土,一处禅意生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
- 闻香悟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