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到底在说什么?(2)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如下:“舍利子!诸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它从本以来不生,所以未来也不会灭;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有污垢;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有很多佛弟子们对于这一段经文产生疑惑,因为他们知道诸法本来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譬如一个人在母胎为胎儿,出生为婴儿,慢慢长大成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最后死亡。不是有所生、有所消灭吗?又譬如意识,有时烦恼少一点,意识变成比较清净;有时因为烦恼增加,意识变成比较染污,怎么可能是不垢不净呢?又譬如熏习世间的知识,透过阅读等方式使得自己的知识广度增加了,后来因为不再阅读或者久而不用等因素,原有的知识广度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渐渐减少了。诸如等等,世间诸法本来就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呢?会有这样的疑惑也是很正常,因为那是站在世间法来看待的结果,而不是站在世出世间法来看待。如果是站在世出世间法之空性心来观待诸法等空相,其结果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空性心从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既然空性心没有出生过,未来当然也不会灭,所以空性心才称为不生不灭;以此为基础,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诸法不也是不生不灭了吗?是的!诸法空相变成不生不灭了;因为这样的缘故,诸法灭了,才能再从空性心藉缘出生。譬如喝水这件事,因为口渴才要喝水,喝水之后口就不渴了,后来因为天气热、运动等原因,导致再次口渴又需要喝水;如果不是空性心藉缘再度出生喝水这个法,不会有后来喝水解渴这个法出现。又譬如人死了,如果不是空性心借着往昔所造的业、无明以及其它种种因缘,就不会有后来中阴身以及后来每一世的色身出现,就不会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色身出现。由此可知,因为有空性心借着种种缘,使得诸法可以不断地、重复地出现,所以才说诸法不生不灭;这都是因为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才会有诸法空相不断地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出现,才会有现象界诸法不断地出生及消灭,所以才会说“诸法不生不灭”。
可是在佛门,有法师、居士们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空性心,以开悟圣者自称。譬如有法师在她的书上公开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以此来误导众生。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刚才不是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意识心不是变成不生不灭了吗?怎么现在又说意识是生灭的?因为这样缘故,应该要加以说明,以免误会大矣!刚才是说,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空性心可以再度藉缘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出生;并不是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变成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如果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可以变成不生不灭的空性心,这个空性心是修所成法,是有生的法,未来必定会断灭,不是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心。因此,佛门的法师、居士们不应该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心,以此来误导众生。
接下来谈“不垢不净”。是指真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不清净;而诸法空相本身有垢、有净。譬如有法师、居士们主张:“有念灵知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身为佛弟子们应该要加以探讨:他们主张到底正不正确?首先谈:什么是有念灵知?乃是双方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让对方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像这样透过语言文字,让双方专注在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心,就是有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变相之一。譬如某甲对某乙用语言文字说明自己所拟定的计划内容是什么,某乙听了,觉得计划当中有一些不妥需要修正,于是用语言文字向某甲说明需要修正的地方及原因,双方就在需要修正的计划当中专注讨论,直到有些结果出现。所谓离念灵知心,不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能够很清楚了知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譬如某甲跟自己的儿子某乙说:“家里已经没有酱油,你去超商买酱油回来。”某乙听了,不起语言文字很清楚知道妈妈某甲的要求是什么?于是放下身边的工作去超商买酱油。像这样不起语言文字,很清楚知道对方所要表达内容的心,就是离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心变相之一。但是,不论比较粗糙的有念灵知心,还是比较细腻的离念灵知心,都是意识心所行境界,不离意识。而且意识的心行会随着所面对的境界经常改变心意,所以祂有时所显现的是清净的一面,譬如铺桥造路为众生付出等等;有时显现不清净有染污的一面,譬如遇到不顺遂的事情时,就发起脾气;不是从本以来就清净、没有任何染污的真心。因此,在佛门有法师、居士们主张“有念灵知心就是真心”,或者主张“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佛说那是常见外道法,不是佛法。
接下来谈“不增不减”,是指真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能够符合这个体性,也只有空性心了。为什么?因为诸法空相从来有增、有减。譬如定力与意识心相应,如果透过打坐的方式将意识心专注于一境,这时定力增加了;于下座时,因为有种种烦恼出现,导致定力退失了;所以与意识相应的定力有增、有减。而空性心从本以来不在定中、也不在定外,从本以来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增加过、也没有减少过。同样的道理,如果将有增有减的诸法空相摄归于不增不减的空性心,是不是诸法空相也变成不增不减了?当然是嘛!如果不是这样,诸法又如何不生不灭呢?可是,却有喇嘛教的行者想借着观想,将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这样的说法非常荒诞!因为他们想借着观想,让自己的真心与上师或者与诸佛菩萨的真心合并,表示这个真心有增加,既然有增加,未来一定会减少,这样有增有减的真心,与 佛在《心经》开示“不增不减”完全相反。由此可知,喇嘛教想透过观想,让自己的真心与上师的真心或者与诸佛菩萨真心合并,乃是虚妄想!所说的根本不是佛法,具足了常见与断见外道见,误导众生非常严重。
在现象界上,诸法空相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可是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心,诸法也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色蕴存在,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存在;没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存在;没有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存在;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在。”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丛闹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论是五阴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愦闹不寂静的境界,不符合 佛在四阿含开示的“涅槃寂静”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 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就是 佛所说的真心,所以二乘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因而断除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有情的真心,观察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极寂静的境界,知道当下就是无余涅槃;这样的智慧境界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也无法了知的境界。菩萨因为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以及现前观察真心本来寂静,不需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因此不急着入无余涅槃,故意保留一分思惑继续取得未来的五蕴身来修行;如是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从这里可以看出,菩萨亲证真心以后——也就是亲证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如来藏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境界,祂离见闻觉知,祂不在六尘起种种分别,可以证明经文以及禅宗祖师开悟是正确无误的。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卷11,过三恶道菩萨曾开示:“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大方等大集经》卷11)经文已经很清楚告知,真心如来藏没有觉观,祂离见闻觉知。又譬如禅宗黄檗断际禅师曾说:“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祂不是一般众生所认知具有见闻觉知性的心。”在在证明真心本来就离见闻觉知。从上面种种说明得到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菩萨亲证无觉无观的真实心如来藏,从凡夫位的菩萨成为 佛所说的真实义菩萨,从此列入菩萨僧数中,名为真正的出家人,纵使他现的是在家相,仍然是出家人,在禅门名为黑衣不是白衣;如果没有证悟,纵使现的是出家相,仍然是白衣不是黑衣。第二个重点:凡是有法师、居士们主张真心有见闻觉知,譬如有念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或者断际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真心有觉知但不取分别等等。你一定很清楚知道,这些法师、居士们说法与 佛颠倒,不仅错得离谱,而且还误导众生走向常见外道中。
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就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三界唯心的心,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如来藏。”既然有所怀疑,当然要解释清楚,以免质问者自己没有弄清楚经中所说的真实理,却来质问提出正确说法的人颠倒,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佛在《央掘魔罗经》卷4曾开示:“复次,文殊师利!如知山有金故,凿山求金,而不凿树,以无金故。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言:‘我必当得成佛道。’复次,文殊师利!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 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央掘魔罗经》卷4)说明如下:“又,文殊师利菩萨!就好像知道山中有金子的缘故,所以才要在山中去开采金子,而不是在树上开采金子,因为树中没有金子的缘故。就是这样子啊!文殊师利菩萨!众生知道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的关系,所以很精进地、很勤劳地持戒来修清净梵行,而且他很有信心地说:‘我未来一定可以成就佛道。’又,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没有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存在,其所修的种种梵行终究无所用处,如同穷尽劫数想要在水中钻求而得到酥,终究是不可能成就的。”佛在《央掘魔罗经》已经很清楚开示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一切有情的真心就是如来藏,也是 佛在经中所说“三界唯心”的心,不能外于此心而说有如来藏存在。第二件事,离开如来藏而能修种种梵行乃至证悟而能够成就佛道,那是痴人妄想。因此,如果有人否定三界唯心的如来藏存在,说他在修清净的梵行,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
会有这样怀疑的人,经中都说:那是在漫漫长夜修习外道邪见不舍的人。如《央掘魔罗经》卷2开示:“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好邪恶正,不乐见佛及如来藏,去来现在不生信乐,如彼鵄鸺好闇恶明,如人长夜修习邪见,染诸外道不正之说,以宿习故今犹不舍。”(《央掘魔罗经》卷2)经中已经很清楚开示:“不信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人,喜欢邪恶、厌恶正法,不喜欢看见诸佛及听闻如来藏法,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不喜欢看见诸佛及听闻如来藏法,犹如夜间猫头鹰一类的鸟一样,喜欢在黑暗之夜出现,不喜欢在白天光明出现。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在漫漫长夜中修习外道邪见,全身上上下下沾满外道不正知见的习性而不舍弃。”由经中开示可知:不愿意看到诸佛以及听闻如来藏法,乃至否定如来藏存在的人,那是对 佛及如来藏法不信受而且在漫漫长夜中不断轮回生死的人,也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可怜愍者。
又,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后,发起了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谓的法身德,是菩萨亲证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的真心如来藏,也是经中所说,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功德,可以现前观照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真心之所在。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圆满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圆满、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成一切种智;这样的般若智慧功德名为般若德。所谓的解脱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了知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是真实我,蕴处界不是真实我,因而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解脱三界之功德。从上面分析可知,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共同的部分就是解脱德,不共的部分就是法身德及般若德。这不共的功德当然不是二乘人所行的智慧境界,所以当菩萨在说法时,二乘人当然没有开口的机会;如果二乘人想要强出头,菩萨就借着这样的因缘来宣说胜妙的法,不仅让二乘人改变自利的心态,可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因而转进佛菩提修行,而且还可以如经中开示,让许多有缘的众生证得二乘初果的法眼净,或者菩萨证得无生忍乃至证得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
或许有人不相信:菩萨亲证真心,可以发起不共二乘的功德。因此,再提《心经》的经文来加以说明,《心经》开宗明义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指已经建立“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们,因为参禅一念相应慧,亲证本来自在的真心之所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不就是有了法身德吗?又菩萨知道本来就自在的真心才是真实我,现前观照蕴处界等法不是真实我,不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有解脱德吗?又观自在菩萨亲证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可以现前观照祂真实存在而且如如不动,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到彼岸,以及转依真心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的体性,因此“度了一切苦厄”,不就是有了般若德了吗?所以说,《心经》开宗明义已经明说菩萨有三德,只是你有没有如实理解及贯通而已,如果能够如实理解及贯通,你一定很清楚知道《心经》所开示的已经包括菩萨三德了。
当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后,就会发现:生死者,依如来藏。所以在现象界上,生与死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必须依于本来自在的真心如来藏,才有生与死的现象可言;如果不依于本来自在的真心如来藏,根本不会有生与死的现象出现。这告诉大众一件事:因为如来藏没有生死,所以才会有你、我五阴身生死的现象出现。这是因为有真心如来藏藉缘出生有情的蕴处界以及众生所了知万法出现,所以死了以后,今世的蕴处界以及所了知的万法不见了,由真心如来藏将今世所造的业等带到未来世,让未来世五阴的你、一个全新的意识的你在受报。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蕴处界及万法都不能自外于真心如来藏存在?这是因为如来藏借着自己本有的体性,借着父母的四大而出生五根身,然后如来藏再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因为有了五根以及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意根去接触内六尘,因而有识阴六识出现,其中前五识就在五尘上分别,意识就在五尘上所显现的法尘广分别,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既然今世既如此,过去世、未来世亦复如是,这是因为有真心如来藏可以贯通三世的缘故。
从这里可以告诉大众两件事:第一件事,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蕴处界及诸法的出现,乃是真心如来藏贯通三世以及八个心识和合运作而成就的。哪八个识?那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及如来藏。因为有八个识和合运作,才有众生的蕴处界以及所了知诸法出现,这也证成了经中所说“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经中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指陈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来藏,如果没有如来藏存在,就不会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出现;因此否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人,就是 佛在经中所说的愚痴人。第二件事,既然众生所领受的诸法境界都是由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有什么好执着的?有什么好争执的?有什么好计较的?或许有人不相信,今再为大众详细说明:譬如自己的五根身,难道不是由自己的如来藏借着父母四大等缘长养而出生的吗?难道你所接触的外五尘,不是由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器世间所显现的外五尘吗?又如果不是你透过自己的五根去接触外五尘,如来藏就在自己根、尘相接触的地方变现似有外境的相分出现吗?既然似有外境的相分出现了,难道与其相应的七转识见分不会去分别吗?既然七转识的见分一定会去分别,难道不会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吗?这个道理,犹如航空公司训练机师一样,一定会要求机师先在模拟机受训。在模拟机上,其设备与飞机设备一模一样没有差别,机师在模拟机上所看见的种种影像,都是仿真机制造业者事先所拍摄真实影像或动画而成,于训练时让机师可以应变种种状况发生,并于训练结束后再到机上去实习,最后才成为真正的机师。又机师在模拟机训练当中,他有真实接触到外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他所接触的都是事先安排的,并不是真实有接触到外境。同样的道理,自己所接触的种种境,并不是自己接触到外境,而是由如来藏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境,再由自己的七转识广分别,以此来连接外境,才有众生所领受的诸法出现。诸如等等可以证明:一切境界都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一切有情从来没有自外于如来藏。所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才会开示:“一切众生都在普贤菩萨身上游,从来没有自外于普贤菩萨。”这个菩贤菩萨,就是指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
综合上面所说,《心经》的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乃是说,真心如来藏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可以证明:真心本身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会分别的乃是七转识自己。因为有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的关系,才能成就现象界不断地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出现为众生所受用,其实都脱离不了如来藏所行的境界,这也是经中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
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对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藉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有好有坏才圆满!---与生命讲和
-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超越天魔境,圆满甘露道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破僧是逆罪中的最重罪
- 毁谤转如来正法轮的菩萨,也就成就了破转法
- 破羯磨僧的意涵
- 佛不在世时,破坏正法也是出佛身血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天龙八部
- 宇宙的真相
- 正法、像法与末法是什么意思?
- 《金刚经》所说的善法是什么?
- 七种最上供养仪轨
- 佛教唱诵的由来及法会的真实义!
-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英文] A Parable of
-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英文] Why Should We
- 布施得福 Virtues Cultivated from Dāna
- 【佛典故事】咒陀罗尼[英文] Incantation
- 【佛典故事】菩萨妙陀罗尼 [英文] Bodhisa
- 【佛典故事】五百陀罗尼 [英文] Five hund
- 【三乘菩提】实证佛教 [英文] The Positivi
-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英文】
- 学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 如何如法得戒、持戒与受戒?
- 有戒可犯名菩萨,无戒可犯名外道
- 菩萨戒以心为根本
- 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恶来不报,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 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
- 受菩萨戒的心态与注意事项
- 何谓苦集?
- 何谓苦灭?
- 悯念众生的难处!
- 菩萨捆缚自己的四种行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正法、像法与末法是什么意思?
- 《金刚经》为何说“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
- 如何修除烦恼?
- 如何祭祀才能得福?
- 如何为亡故的父母、亲属追福?
- 藏密为什么不是佛法?
- 恒顺众生----就是要随顺一切吗?
- 真正的出家人
- 如何放生才如法?
- 佛经为什么被称为“三藏十二部”?
- 如何正确阅读佛经?
- 说法之师名为法师
- 佛经很难懂吗?
- 五时三教及其代表性经典
- 什么是观行?什么是观想?
- 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什么是四悉檀?
- 什么是世界悉檀?
- 佛教是不是宗教?
- 宗教是单纯的信仰吗?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为什么无法一心念佛?
- 如何使清净正念相续不断?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欲罢不能的妄念,如何止息?
- 念佛如渡舟,恶业如坠石!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学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 菩萨为何发菩提心?(上、下集)
- 随喜赞叹,增长福德!
- 发愿的层次
- 什么叫作回向?如何正确回向?
- 回向的力量
- 什么是一切施及不思议施?
- 是不是应该努力把这一世应得的财物都赚到手
- 要成就道业,需堪忍众苦
- 让心渐渐成就清净的习惯
- 摄心为戒,修不放逸!
- 千万不要发邪恶誓愿!
- 修学佛法遇到挫折,不应自轻
- 学佛路上诸多磨难,不放弃就是胜利
- 能使福德日夜增长的要诀
- 嫉妒是障道因缘
- 定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好处!
- 修定者需守持的基本生活作息
- 恶来不报,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 如何修行使得人见欢喜?
- 有情的生命从哪里来?
- 父母与子女的因缘及教养方法
- 菩萨不应犯的恶律仪
- 从刑事法律看佛法的开明与先进
- 现代刑事法律对杀罪的判定规则
- 回家的路上
- 杀害父母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 宇宙的真相
- 什么是天龙八部?
- 你真的需要认同吗?
- 一切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以心为根本
- 业从何而来?如何转业?
- 娑婆众生为何需要施设众戒?
- 恶业既已成就,因果都不会漏失,唯有如来藏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百善孝为先”!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我拂尘,我除垢”----周利盘特伽的故事
- 释迦牟尼佛发起菩提心的故事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