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学佛正见(一)【共55集】>

40、大乘实证所得智慧 正德老师

[学佛正见(一)【共55集】]  发表时间: 2015-04-09 20:3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所得的智慧,在经文中佛说:证阿赖耶识,得本觉智;能转阿赖耶,得本觉智。这表示菩萨证了阿赖耶识心体以后,能证得阿赖耶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这个本觉智呢,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
所谓的根本,指的就是阿赖耶识祂是五蕴的根本;祂是出生五蕴的根本,同时阿赖耶识也是五蕴空相的根本。因为阿赖耶识本身与所生的五阴十八界在一起,就呈现了般若空,而般若空就是五蕴空相的根本。而这个无分别,指的就是阿赖耶识祂出生了六识觉知心,六识觉知心藉由五根触五尘现起去分别六尘境界,而六识心恒在六尘境界中见闻觉知,恒在六尘境界中分别了知,所以祂所出生的六识是在六尘中见闻觉知的;而阿赖耶识本身藉五根触五尘出生了五识,藉意根触法尘出生了意识,祂呈现了内相分让六识心来分别,可是祂自己却恒不与六尘相应,不于六尘中见闻觉知,也就是祂恒于六尘中如如不动。这是第一种不分别。
第二种不分别,是指阿赖耶识将祂所含藏的五蕴十八界功能种子,按照业种的内涵去变异成熟六道有情的五蕴身的时候,并不去分别现在要变化的是畜生道的五蕴身,或者是饿鬼道的五蕴身,或者是地狱道的五蕴身,或者是人天的五蕴身;祂都不分别,完全如实地按照业种的内涵去变异成熟。同时,当祂与所变异成熟的五蕴身在一起运作的时候,也恒不分别这五蕴身是我,这五蕴身是哪一道的五蕴身。所以这样的不分别,(菩萨看见这种不分别的实相境界)我们称祂为根本无分别;而菩萨证得这种阿赖耶识的无分别的智慧,就称为根本无分别智。
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所证之标的)就是指阿赖耶识本身,而由意识具足了分别心,亲证了阿赖耶识以后,来分别阿赖耶识有哪一些法性。所以,是由意识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才能够得这个根本无分别智。而根本无分别智并不是指意识心祂能够于五尘不分别。因为意识心虽然于五尘不分别,但是祂仍然于定境法尘中了知、分别,所以意识心不于五尘分别时,并不是就有无分别智。因为意识心的体性永远都是分别,同时意识心能够分别所有的法都是缘起性空、缘生缘灭;意识心因为能够观察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缘起性空,所以不去分别这个是什么法,那个是什么法,而一律以缘起性空来看待。但是这一种智慧并不是无分别,因为纵然所有的法都是缘生缘灭,是缘起性空,但是意识心仍然是以祂有分别的体性来分别一切法缘生缘灭、缘起性空,所以意识心能够证得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而不去分别,不去贪爱、不去喜欢或是去厌离,这样子不代表意识心就有了无分别的智慧。因为意识心仍然是以祂能分别的体性来分别一切法缘起性空。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指的不是意识心对五尘不分别,或者说意识心因为了知一切法缘生缘灭以后,对一切法不去分别取舍(而是有一个本不分别的心能生万法,是法界实相,被能分别的意识证得了,现见如来藏本不分别,所以生起对法界实相的智慧,才称为证得无分别智)。
这个地方是非常关键的点。也就是说,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这个名相根本的意涵、真实的意涵,要如实地了知。意识心的体性,本身就是分别了知,所以意识心不可能(修行改)变为不分别。我们已经了知了根本无分别智就是本觉智,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总相智。也就是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对于阿赖耶识与五蕴运行的相貌,这些相貌是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对运行相貌上必然要了知的。也就是说,证得阿赖耶识者,必然能够了知阿赖耶识在五尘中、在六尘中如如不动的不分别是什么;一定能了知自己身上的阿赖耶识、众生有情身上的阿赖耶识,仍然是以这样不分别的方式,来成就六道有情的异熟果报。这个就是(菩萨)第一个一定能够得到的智慧,所以称为总相智。这个智慧同时又称为般若实相智,般若的意思指的就是中道,也就是一个具有中道法性的法,是一切法出生的实相。所以般若实相智的意思,就是就是你去亲证了一切法出生的根源,这个法本身具足了中道性。而这个中道性本身不落于断灭无、不落于三界有,祂却能够不断地出生一切法。
所以能够依止于这个法的中道性,来观察一切法皆由这个具有中道性的法来出生,而且这些被出生的法依止于这个所出生的心体,仍然是不生不灭。有这样的智慧能够来观察,这个就是般若实相智。
这样一个智慧,又称为大乘无生智,或者是大乘无生忍。因为大乘的无生智指的是阿赖耶识的本来无生,而不是像二乘人所证的要将五蕴灭了而不再出生叫作无生。因为五蕴灭了不再出生,它是将灭止生。是将五蕴能出生的因灭了,而止息后世五蕴的出生,所以叫作将灭止生。这种将灭止生,使得五蕴不再出生,不是大乘的无生智,也不是(般若智慧中的)根本的无分别智。而是指:因为二乘圣者畏惧生死之苦,而由佛的教导来断除生死之苦的因,所以让他的(后世)五蕴不再出生,就没有生死之苦。但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无生智是一定要证得阿赖耶识,能够了知阿赖耶识是本来无生,不是藉由任一因、任一缘来出生。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说阿赖耶识本来无生。
可是这本来无生,还函盖了阿赖耶识所含藏的一切法种,因为一切法种都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体中。阿赖耶识的心体犹如金刚不能毁坏,所以祂所含藏的一切法种也不能被毁坏,但可以经过业的内涵而变异成熟。那么这些五蕴十八界的种子,都是被阿赖耶识所含藏,五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都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的功能法性。虽然阿赖耶识藉众缘出生了五蕴十八界,可是五蕴十八界并不是在某一世、某一劫突然被出生创造出来的种子功能,而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的;所以(菩萨悟后)依止于阿赖耶识,来观察五蕴十八界也是无生;因为祂不是在任何一个时候被创造出来的种子功能,也不是在任何一个时候可以被坏灭的种子功能;因为二乘人是断了五蕴出生的因,而不是断了五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所以我们说菩萨因为证得本来无生的心体,进而能够观察祂所含藏的五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法性也是本来无生。那么这个道理就是佛在《心经》中教导菩萨说,阿赖耶识与祂所出生的五蕴是不一不异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又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教导菩萨要以实证阿赖耶识所得的般若实相慧,来观照五蕴空相的道理;以般若实相的智慧来观照五蕴的空相不是落入断灭中,同时要知道这个心体本来无生、不生不灭,所以这个五蕴本身的空相也是不生不灭。因为五蕴要由阿赖耶识这个心体藉众缘来出生,藉众缘出生以后有坏灭的现象;但坏灭以后并不是种子功能坏灭,而是缘散了,所以无常的法就归于断灭。那么以心体本身的无生来看待五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所以要以心体本来无生来看待五蕴空相也是不生不灭。
这样又继续观察这个心体本就具足的人无我、法无我的无所得法。人无我就是说祂出生了五蕴身,可是祂却不以五蕴身当作我、计着为我。祂能够让五蕴身中的五蕴十八界种子功能法性现行运作,可是却不把这十八界的法性当作是自我。那么这样的人无我、法无我、本来无所得的法,就是《心经》中最后说的没有六根六尘,没有这些六识界,所以也无无明,也没有无明尽的时候,就是告诉菩萨要能够观察到这个心体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是说,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能够得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总相智,又称为大乘无生智,或者大乘无生忍。为什么叫“忍”呢?因为菩萨一定要能够安住于这个心体的本来无生,能够安住于五蕴十八界的本来无生。所以依于这个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菩萨继续跟随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在修学一切种智的过程中,菩萨要能够现观自己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由阿赖耶识所生,有情的五蕴十八界也是由各个有情本来具足而有的阿赖耶识所生。而阿赖耶识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以及辗转所生的三十七道品等等,(摄归阿赖耶识心以后)每一法中都是同一味的真如无我法性。所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所得的这个智慧,又称为后得无分别智。
因为菩萨能够这样现观,能够现观在生死中其实就是等于在涅槃中。“生死就是涅槃”是什么道理呢?什么道理说生死就是涅槃呢?因为生死的法,生是指五蕴的出生,是由阿赖耶识藉众缘幻化变生,有了五蕴本无今有的相貌现前,最后因为无常变异所以归于坏灭。但是生与死却都是在阿赖耶识中生与死,由阿赖耶识将五蕴法出生,因为阿赖耶识,所以(断了我执后)五蕴法(可以)不再现前;因为阿赖耶识的关系,所以五蕴法(可以)断灭。因为阿赖耶识(常住不坏)的关系,阿赖耶识本身离开了已经坏灭的五蕴,所以五蕴就变为坏灭、就变为死。所以生死其实都是在阿赖耶识中,从来没有离开过;也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菩萨能不舍生死,于世世中常行菩萨道。
可是虽然说菩萨能够不舍生死,但也非不舍生死啊!因为菩萨了知这个生死——为什么会有五蕴的生死,是因为颠倒想,把五蕴计着为真实我,而于五蕴法产生我见以及我执的贪爱。所以菩萨证悟了阿赖耶识以后,能够转依阿赖耶识本来的真如无我法性,来断除对于五蕴的我执贪爱,所以在修道过程以后,也非不舍生死;这就是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能够“不舍生死”、“非不舍生死”的道理。
可是为什么说“生死就是涅槃”呢?因为生死指的就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而有、恒不变异、无漏无为的中道法性(能够出生五蕴来生死)。而阿赖耶识本来就是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所以阿赖耶识本来就在(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中。而这些五蕴的生死,就是常住于(阿赖耶识心体无生无死的)涅槃中,才有这些(五蕴)生死;所以菩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了知“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能够知道涅槃不是修来的,因为涅槃是阿赖耶识本来具足而有的这个中道法性。可是涅槃又非不修而得:假如没有亲近真善知识,假如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假如没有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以及智慧资粮,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起善愿,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就不能证得阿赖耶识,就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且如果没有断除阿赖耶识所执藏的意根我执、遍计执的染污烦恼,也不能让我执染污烦恼去除掉以后成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同时如果没有断除分段生死的烦恼,也没有断除变异生死所知障的烦恼,就不能成就佛地的大般涅槃。所以说涅槃是非修而得、非不修而得的。菩萨因为证得这个阿赖耶识,能够生起根本无分别智,也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两个智慧是菩萨在三贤位所修的智慧。
但是对于生死即涅槃这个法,却有人认为说:能够证得一切法的缘起性空,而且能够在诸法中不执着诸法,那么缘起性空就是涅槃;能够不执着诸法就是在涅槃中,所以生死就是涅槃。对这样主张的人,弥勒菩萨说他叫作“恶取空”的人。为什么这样的人叫“恶取空”呢?因为恶取空的人对于五蕴本来是无常,没办法信受,对五蕴中都是无常生灭的法、没有一法是真实,他不能信受;同时对于有一个真实空的法来出生五蕴,所以五蕴就是空,五蕴的空相就是被般若空所含摄,他也不能信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又执取一切法的缘起性空就是涅槃。这样的人执取了以这个不是真实空的法,成为真实法,弥勒菩萨指责他叫作“恶取空”的人。
为什么会落到“恶取空”中呢?就是因为对无常法不能如实了知,对五蕴的无常不能如实了知,对色蕴无常不能如实了知,受蕴无常不能如实观察了知,对于想蕴无常不能真实了知,对于行蕴无常不能真实了知,对识蕴里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能如实了知祂的无常性。因为不能如实了知无常性,对无常没有智慧,对无常没有智慧的关系,所以就在无常(的五蕴)中执取一法为常,这个叫作颠倒;这个常的颠倒,执取了什么呢?执取了缘起性空为常,执取了意识心为常,所以对无常不能生起真实智慧的人就会落入颠倒中,而把不是真实法计为常,而把没有真实我的五蕴法计为有我。五蕴中色受想行识没有一法是真实而计为真实有我,把不清净的法当作清净。
什么叫作不清净的法呢?就是意识心以依止于我见、我执,而生起念头说要解脱,而生起念头说要生起缘起性空的智慧,要以缘起性空的智慧不去执着一切法,当作是究竟法,当作是解脱法。这样的法就叫作不清净的法。因为真实清净的法是无我的,无我的法才叫作真实清净的法。所以我们说他是无常计常、无我计我,然后不清净的法计为清净法。同时他把不是真实乐的法计为乐,因为五蕴中的一一法都是无常法,色受想行识诸法都是无常法;既然是无常法就是生死的法,有生死的法就是苦的法,苦的法就不是安乐之处,就不是安隐之处;苦的法就是能灭的法,就是断灭的法。所以他把不是真实乐的法计为乐,因为(落入)无常(法中)没有能生起真实智慧,而生起了这四种颠倒,所以才会有恶取空的情况。
所以一切修学佛法的佛子们,建立正知正见真的非常重要!只有依止于善知识,才不会将不是真实空的法计为真实空而落入恶取空中,才不会对于真实空的法不能信受,而毁谤没有真实法存在。这个是我们所要警惕的地方。同时,菩萨在三贤位修学根本无分别智以及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又进入初地乃至十地,修学一切种智。当一切种智修学圆满的时候——一切种智修学圆满就是将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功能完全具足了知;一切种智具足圆满的时候就是成佛,所以成佛圆满了道种智。圆满道种智这个部分,就表示还是要以实证阿赖耶识为基础(来进修)。这一集,我们跟大家解说了大乘所证的涅槃;在下一集中要为大家解说三乘所证涅槃的异同,那么涅槃的基础还是要以实证本来无漏无为的(如来藏)中道法性为基础。
本文标签:大乘(85) 本文关键字:大乘,实证,所得,智慧,正德,老师,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