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79、识阴是修道的关键(四) 正翰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翰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副标题是“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在上集中,我们讲述了“识阴是修道的关键”以及阿含中是怎么样来定义识阴,我们继续来探讨看看。

佛在《增壹阿含经》这么开示︰“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增壹阿含经》卷28)这段经文非常明确地说明,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都是函盖在识阴当中,是识阴所摄。意根并不含摄在识阴中,因为意根是“根”,是意识或识阴六识出生时所需要依靠的条件。就如同在四阿含中所言﹕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法为缘三和合触故生意识—的道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意识的出生必须依止于意根与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第八识如来藏当中来出生,必须依靠意根与法尘不断地运作来作为助缘,意识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所以意识的出生及运作,必须有如来藏为因,不断地提供意识种子,还有意根及法尘作为所依缘,才能使意识不断地现行运作,所以意根是意识出生必要的条件。因此意根不能被识阴所含摄,不能包含在识阴当中,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在四阿含中称祂为“意”,而不说祂为“识”。

知道识阴的定义内涵后,那识阴是如何出生的呢?佛在《中阿含经》卷7这么开示︰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凡是出生以后的目的是为了了知六尘的心──就是被识阴所摄的心;因为识阴等六识是为了了别六尘诸法而出生的,如果我们的五根损坏了,当然不论是胜义根还是扶尘根,或是功能受到控制—譬如全身被麻醉了—就无法接触五尘的境界;没有五尘的境界,就没有依于五尘境界而有的内法尘存在,意根就无法假借五根来对五尘及法尘接触,那就是不被光明所照,意识就永远无法出生了。

譬如内眼处──就是眼根的胜义根,也就是脑中掌管视觉的部分;当眼根的胜义根有所损坏的时候,就不会被外色尘的光明所照,就无法使本识在胜义根当中来变生出内色尘,意根与意识就都无法在这上面有意念出生,那眼识就不能出生。同样的道理,五胜义根若全部毁坏的时候,意根就无法假借五根来对五尘及法尘接触;就是内意处坏了,意根被障碍而对内法尘无法相触,意根的所缘境没有了,意识就永远无法出生,那就只能舍寿而进入正死位中。所以意识是有生有灭的,不是原本就自己存在;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依靠所依缘才能出生、存在、运作,当然就是有生有灭的心,是因缘和合才有的虚妄心,不是常住不灭的真实心。那含摄意识及前五识的识阴,当然更是因缘假合所成之法,如果将识阴误认为是常住而真实的法,那就永远无法取证解脱果了。

由以上阿含诸经的教证举例,广大的学佛人读过以后就能够来了知:阿含中对识阴的定义是六个识,而意识正是识阴所摄的缘生、无常法。这六识会被列入识阴中的共同原因是︰第一、都是以根、尘二法相触为缘,才能被出生的心;第二、都是会了别六尘中的某一尘,或是如意识会了别全部六尘;第三、必须五色根的胜义根不坏,内眼处乃至内意处不坏,才能触内六尘而出生六识;第四、是必须有意根的意念同时运作,才会有识阴六识的出生与存在。如经中 佛所说︰“五色根若毁坏了,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意根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在意识出现以前,识阴六识心还没有出生,仍然不存在,当然这个念一定是由意根心中生起的,不可能是由这个尚不存在的意识心中来生起。正因为五色根不坏,外法能从五色根入于如来藏心中,所以有了外法光明之后内六尘法的光明才会现起,所以意根才会生起想要了知外法的意念,然后意识才会从如来藏中生起,才会有前五识随同意识同时来生起,这是因为意根不能够执持意识种子,所以不是从意根中生起意识的。对于识阴的内涵,从这四个道理加以理解及思维以后就会很清楚明白了。对识阴的特性有了清楚的认识以后,自然就不会再认取识阴为真实,那想要取证解脱或证悟实相就不再是空谈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从三苦的角度来了解识阴是虚妄不实的。众生在世间生存,一定接触六尘而领受六尘的境界,所以一旦识阴出生了,苦就会存在不灭;所以在六尘境界中一定会有苦、乐、忧、喜、舍等五种领受。忧、苦这两种觉受本身就是苦,属于三苦中的苦苦,所以领受苦觉、忧觉时就是识阴的苦,也是识阴的苦苦。那么领受喜、乐觉时又是如何呢?一般人都会认为领受喜、乐是快乐的,不知这两种觉也是无常法,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我们就举个例子,诸位就能了解;譬如参加喜宴,开宴前肚子非常地饿,苦苦等候,终于开宴了,于是开始大快朵颐,刚开始的时候,觉受非常良好,吃着美食,喜、乐不断,之后随着进食的分量越来越多,肚子的饱足感就越来越强烈,最后肚子撑得再也吃不下了,刚刚吃饭前的喜、乐,到现在全部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苦的觉受;所以喜、乐这两个法不是长久不变异的法,所以喜、乐是无常苦,也是行苦,这也是识阴三苦中的坏苦与行苦。而舍觉也都如同其他觉受一样,都不离三苦,因为都属于无常变易之法,都不离行阴。若是在世间生活过程中,都是由识阴来领受种种的苦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求不得,乃至五阴炽盛之苦等八苦都是由识阴所领受。

三界九地任何的苦都是因为有识阴才会存在,除非它断灭了,否则识阴永远都会与一切法的苦性相应,所以 佛才会开示说︰“有受皆苦”。这个部分是从三苦、八苦的领受来现观识阴的无常变易,透过现量的观察与体验来灭除对于识阴我所的执著;对于识阴误认自己是常住而真实不灭的法这种邪见就会断除。

接下来,我们再从识阴的集苦这个方向来了解识阴的相貌。识阴六识心的功能就是了别六尘;了别六尘的境界,就一定不可避免的会被六尘中的许多境界来吸引而产生执著。譬如对五阴所拥有的世间财产、名声、眷属等等产生我所的执著,这是最粗浅的识阴集苦法相;因为这些五欲六尘境界,都是与识阴相应而且深深执著的法,于是识阴就被这些物质境界所系缚。

另外有一些人对这些身外的物质法较不执著,但却落于识阴所领受的感觉中,所以他们很重视气氛︰说话的气氛、饮食的气氛、与人相处的气氛、别人对他说话时的气氛;这些气氛都让他觉得很重要,这些全都是识阴领受的境界。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著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

另有一类人因为不如理作意的思维,或因为恶知识—也就是假名善知识—的误导,认定意识心是常住不灭的,对自己已经受制于识阴的这种情境却毫无警觉;对于意识心与前五识同时并行运作是五俱意识的内涵,还有对于入住二禅等至位中意识独住而不与前五识俱在的独头意识,这两者之间只是定力有无的差别而已,他们没有如实了知与了解。这都是不离识阴的境界,都是执著识阴六识而无所知。

还有一类人是堕入识阴我所之中而不自知的。最先是执著识阴相应的境界相,常常爱乐于识阴相应的六尘境界,然后再反执识阴所有的功能性──也就是向内堕入了识阴相应的受阴、想阴、行阴之中,具足了识阴我所的贪爱。当他们具足识阴我所的贪爱时就无法断除我见与我执、无法断除念想,也无法远离时时自我作主而不灭失的识阴所行境界,于是连意根都被识阴所误导而生起自我执著,只好继续受生而不断实现生、老、病、死等苦。因此不断在作识阴集苦的事业,令识阴喜乐增长、日渐来广大,我见难断。

还有一类人被六识的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及能知之性,这些识的功能所系缚。譬如眼识对色尘贪爱染着,所以常常依于眼识而想要了知色尘相,被眼识能见之性的功能所系缚,乃至对于意识的能知之性有所执著,想要时时保持了了分明的境界相。不论是在六尘中或是在定境中,一直想要保持了了分明的警觉境界,那就是堕入识阴之中;都是在保持识阴或独头意识的功能与境界相,一定会被意识或识阴六识所系缚。换句话说,导致识阴去攀集众苦,就是对识阴与识阴所行境界不如实了知;识阴攀集众苦会对识阴不断增长坚固各种业行及不断地重复攀缘众苦,就是对识阴自身的功能性、以及对识阴所了别的六尘境界一直想要保持了了分明的了知,乃至无语言生起的状态,坚持这样的意识为常住法,都是属于识阴的集苦的法相。

知道识阴的苦相及如何集苦之后,我们再来探讨看看如何灭除识阴的苦。因为众生不知道识阴是无常的,所以也不知道识阴所了别的境界相也是无常的;对识阴的内容不如实知,往往把识阴中的某些境界—特别是意识心的变相境界—当作已经不是识阴、不是意识境界了,当作是实相心。也有人错将六识心的自性—也就是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误认为是佛性。正由于不知识阴自己是无常的,误以为识阴自己移入某种情况下就可以成为常不灭的心;因此我见就断不了,一直想要保持离念时的意识,或六识常住而且功能不坏,所以我见与我执就无法断除,死后就不得不继续来受生在三界当中,导致不断地流转生死。那如何才能够逆转,不再生死呢?

我们知道修道的关键是识阴。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生死的关键就在识阴,所以识阴六识的功能灭除了,识阴的功能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了,就证得无余涅槃;而识阴功能灭除的境界其实就是识阴的灭除,因为识阴存在时一定会有识阴的功能伴随着出现;所以识阴苦的灭除,就是灭除识阴自己,不再有识阴六识出现于三界中,那么识阴的功能也就不再出现,那就没有苦。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课程只能上到这里,期待下次能再共续法缘。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71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