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118、阿含经中诸法无我的显说与隐说(三) 正雯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雯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谈到了应该要以正确的智慧来如实地观行,才能够避免被受阴的境界所拘束。除了受阴以外,还有一些人是误计“能知能觉”为真实我,这样仍然有大过失;因为这样的认知是堕入“想阴”当中,修行再怎么久还是我见未断的凡夫。各位观众!如果您想要真的断除我见、三缚结,成为实证初果解脱的佛弟子,对于古今凡夫大师们误会五阴的情况都应该要加以了知,才不会像他们一样堕于我见当中,这样子取证初果才不会遥遥无期。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禅宗常常有大法师、大居士,错把想阴误计为常住不坏的真我;他们常常把意识觉知心一念不生的状态当作是开悟,落入意识境界当中。譬如,有一位法师错把识阴的自性功能认作是真如佛性,所以常常这样说:“师父在上面说法的一念心,诸位在下面听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又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就是真如佛性。”像这样子,其实是堕入识阴或者堕入识阴的自性当中,以识阴为恒常真实我的人,当然仍旧是未断我见的凡夫。误将识阴的自性当作真实常住我的人,有时候也会说:“能知、能觉、灵明觉了的能见、能闻……乃至能觉、能知之性,即是佛性。”但是,见闻觉知等能力都属于识阴六识的功能,在《楞严经》中,佛说这些功能“非自然生、非因缘生”,乃是由如来藏自然而然地藉因缘而出生的,所以只是如来藏所生的缘生法,缘生则必缘灭,绝非常住法。既然能见、能闻……乃至能知、能觉等等的自性,都不是常住不灭的真实我,那么以这样为真实法的人,当然就是自性见,他们所传的都是自性见外道法。

但是,一般凡夫众生都对识阴执著不舍无法否定,当然不可能灭除识阴。至于佛门中的老修行者,虽然已经灭除对色、受、想、行四阴的执著,也知道应该要灭除识阴的执著以成就解脱道的初果乃至阿罗汉果;可是,他们往往口中说愿意否定、灭除识阴,却往往将识阴的变相执著为常住、不坏的真实我,并且坚称那些变相不是识阴自身或是识阴的自性。其实这样子还是落在我见上,这种心口不一的人,与解脱道的证境无法相应,也无法断除我见以及三缚结;所以,相较比起其他的四阴,识阴我执的灭除是更为重要的。总而言之,五阴自身尚且是无常、没有真实常住的我性,那么藉着五阴辗转出生的万法,当然更不可能有常住的我性。所以二乘解脱道的诸法无我,不只是五阴无我而已,还包括藉着五阴辗转出生的万法,这个才是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阿含道,真正的南传声闻佛法的正义。

各位菩萨!您如果想要确实断除我见、灭除三缚结,那么应该要亲自对所有六识的功能详细加以现观,这样才能够自我确定所有了知(这个了知包括能见之性、能闻之性……乃至能知能觉之性等等)确实都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这样才有机会断除我见,并进而断三缚结。如果各位您已经如实观察,但心中仍有所疑惑,不肯确实断除自性见的话,那么这里我们给您一个建议:在确实观察识阴六识的自性以后,再详细观察六识心,除了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六尘的自性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自性呢?而其他的各种自性,是否都附属于这六种自性而存在呢?如果审慎观察以后,确认六识除了这六种自性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自性了,而其他的贪、瞋、慢、疑这些等等心所法,又都是附属于这个六种自性,那么当然就可以确认这六种自性都是虚妄法。这样确定以后,加上也有未到地定的定力,降伏了身心的攀缘,我见就可以断除,三缚结也就可以跟着断除了!这个时候的您,如果不能称为初果人,那么还有谁可以说是初果人呢?但是我们必须说,这里还是有个前提,就是在观行断我见时,您必须具备有未到地定的定力,能够有降伏身心攀缘的这样的定力,这样的心行才能够跟所观断结的境界相应,不然观行的结果只是干慧,无法言行一致,就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仍然不能算是证得初果。

当您确实已经证初果后,那些大师们谁是已经断除我见的?谁没有断除我见?您都可以从他们的著作、言语开示当中,可以确实照见没有任何的怀疑,这个就是 佛陀以密意说的“于诸方大师不疑”的意思。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却要再劝请您:请赶快回心转入大乘法中,千万别在此世舍寿以后求生到欲界天中,千万别学定性声闻人,人天七次往返就取证无余涅槃。因为您既然已经证实解脱道是确实可证的,对佛法已经有了清净信,那么何不进一步来求证无余涅槃的本际,来确认无余涅槃是不是断灭境界呢?若您能够回心大乘,那么将来亲证无余涅槃中的本际,也就是入胎识如来藏的时候,就能够同时拥有阿罗汉所没有的般若智慧!那从此可以生生世世不离人间、不离胎昧而常行菩萨行了,从此以后对于胎昧就可以没有恐惧了。

以上经文所说的法义,只是彻底否定五阴的常住性、真实性,宣扬断除五阴的粗浅法义而已,但是外道以及佛门中的凡夫们都已经无法了知了,何况是五阴以及五阴之所从来的法界实相──这个入胎识、本识?类似的法教在阿含诸经很多,可以了解到二乘道是偏在灭尽五阴的涅槃解脱上面来说的诸法无我教。但是在某些二乘经典当中,仍然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显出大乘法,这个是因为二乘圣人听闻大乘经典以后,因为不懂大乘实相法,只能记持有关解脱道的内容,所以在后来结集的时候,才会露出大乘法的身影;如果他们所听闻的经典是纯说二乘法的法义,就不会有大乘法义的身影存在。所以,当 佛陀纯说二乘法义的时候,都是不宣说如来藏实相心真我的;如果在宣演二乘法时,偶而提到清净识、涅槃心,也都只是纯粹用来建立二乘法,让二乘法不会堕入断灭空罢了,都不会说到实证法界实相的方法与内容。

例如,对于“诸法无我”,佛陀在《中阿含经》卷54说:复次,有六见处。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觉(也就是受阴),所有想(也就是想阴),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也就是觉、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也就是识阴及行阴)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也就是本识),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也就是五阴)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这段经文比较难,我们接下来用白话解释一下。那么在解释之前,诸位先有一个观念:这里所说的“彼”就是五阴,那“此”是指本识,依这样的观念来了解就比较容易懂。那我们用白话大概说明一下:【复次,有六种见处。是哪六种呢?身为比丘应该要知道,所有的色法(也就是色身以及五尘),不管是过去的色法、未来的色法、现在的色法,身内的色法或身外的色法,精细的色法或粗糙的色法,胜妙的色法或不胜妙的色法,近世的色法或远世的色法;那些色法一切都不是真我能够永远拥有的,真我也不是那些色法所有的,那些色法也都不是真实常住的精神;像这样子有智慧地观行后,才能够真实地了知色法。其次,对于所有的觉知及了知(也就是受阴和想阴),也应该确实观见:“祂们不是真我所有,真我也不是祂们所有的;而色、受、想阴的我将来都会灭失,并且也会因为证得解脱而不再存在;那些受阴与想阴(也就是觉和想)一切都不是真我永远拥有的,真我也不是受阴与想阴所永远拥有的,而受阴及想阴也不是真实常住的精神。”像这样子有智慧地观行以后,就能够真实地了知受阴和想阴。接着应该观察所有这些我们所看见的:“譬如见闻识知(也就是识阴以及行阴)的所得与所观,或是意识心所思念的一切法,或者从这一世到那一世,或是从那一世到这一世,那些行阴、识阴等法一切都不是真我所拥有的,真我也不是行阴、识阴所拥有的,行与识也都不是常住的真实精神。”像这样有智慧地观行,就可以真实了知识阴及行阴。换言之,在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在之处,都要看见有个本识存在:这个本识才是常住的精神,是五阴世间的根源,祂才是真实常住的真我;这个真我将会在后世继续存有,是常住的,是不变易的,是永恒而且是不会被磨灭毁坏的法;那些五阴诸法全都不是真我所永远拥有的,真我也不是五阴所拥有的,五阴也不是真实的精神;像这样子如实地智慧观行之后,便可真实地了知五阴虚妄。】

这里所说的“六见处”是《阿含经》中隐含大乘法的重要证据,除了对五阴虚妄无我的观行五个见处以外,另外一个见处就是隐说有一个跟五阴不即不离的真我如来藏的存在。在《中阿含经》这个经典当中,“此”跟“彼”是相对来说的,“此”就是指我们前面说的常、恒的真我如来藏,“彼”就是指五阴。那我们再举另外的《杂阿含经》卷2也是类似同样的说法,《杂阿含经》这里说:【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都在说明五阴不是真我。五阴由真我出生,所以又不异于真我;五阴与真我和合运作,但是五阴坏灭的时候,真我依然存在不坏而不灭,所以说不相在。

另外,在《阿含正义》1136页到1142页当中,平实导师举出《中阿含经》卷54当中有关因缘法的观行,这里除了十二因缘流转与还灭门的顺逆观行显说之外,也有隐说第八识这个常住实相心的部分。这个十二因缘流转的、还灭的顺逆观行,必须反复不断地观行,才能够证入涅槃;所以,世尊在这个经文当中,不断反复地对弟子细说推究十二因缘的顺逆观行。因为经文很长,所以我们以图表来说明,请诸位看一下图表。什么是十二因缘流转门以及还灭门的顺逆观行呢?以流转门来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从缘“无明”有,次第观行到故“老死”有,称为顺观;如果从缘“老死”有,次第观行到故“无明”有,称为逆观。以还灭门来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无明”灭“行”就灭,次第观行到“老病死”灭,称为顺观;如果想要老死灭,必须“生”要灭,次第观行到无明灭,就称为逆观。

那么在这里我们还要说明一下,因为经文翻译者他用字的差异,所以在十二因缘每一支的名称,在不同的经文当中会略有所不同。本经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更乐、觉、爱、受、有、生、老死忧悲愁苦”;在别的经典当中十二支的次序是大家经常看到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愁苦”。在《中阿含经》卷54这个“六处”以及“更乐”,在别的经典当中翻译为“六入”以及“触”;在本经经文当中这个“觉”,是指感受上的“觉受”,在别的经典当中就翻译为“受”;那么在这个本经经文里面的“受”,在别的经文当中是翻译为“取”。换句话说,《中阿含经》经文的这个“受”应该是指“因喜爱而接受从之产生执取”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受是“受取”,在翻译经典的时候就用“受”来取代“取”,就譬如在有的经典当中,五受阴有时候翻成五取阴是一样的意思。这个本经的经文在表面上,似乎是“六处、更乐、觉、爱、受”,跟其他的经典“六入、触、受、爱、取”,这当中的“受”跟“爱”的次第看起来好像是相反的,但是这里的受是指受取,所以意思上其实并没有颠倒。

那么,就是这样的因果相续的连锁关系,就有了大苦蕴的生起。十二因缘每一支的说明,在前面老师已经说过了,我们这里简单地略说还灭门的顺观:众生只要灭掉对五阴虚妄、对法界实相的无知(也就是无明),便不会造作身口意等善恶业行;不造作身口意善恶业行的缘故,便没有六识的业种;更进一步,因为没有六识的业种为缘,就不会有名色的出生;没有名色为缘,就没有六处;没有六处为缘,就不会触到六尘;没有六尘的接触,就没有觉受;没有各种觉受为缘,就不会有渴爱;没有渴爱为缘,就没有受取;没有受取为缘,就没有三界有;没有三界有为缘,就没有生老病死。

时间的关系,我们先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584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