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概说

18、想蕴 正纬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纬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概说”。我们这个系列的讲次最主要是要跟大家介绍五蕴的内容。

为了怕有一些观众今天可能是第一次收看,所以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我们谈五蕴,说的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项内容;要了解、要掌握这五项内涵的用意,最主要是要透过这五项内涵,去了解我们一般人所执著的“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旦我们能够对这五项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并且能够知道这五项内容都是虚妄不实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不会再同样的执著于我;不执著于我,我们就有机会能够彻底地对治烦恼;所以这是我们要跟大家谈五蕴的原因。

上次我们已经谈过了色蕴跟受蕴,接下来我们要跟大家谈想蕴。同样的,在这里因为毕竟这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跟大家谈的方式,都希望用比较简单、直接、容易了解的方式跟大家谈想蕴。如果观众们对于想蕴(或者是对于五蕴)的更进一步、更仔细的内容〔想了解〕的话,建议大家在建立基本的知见之后,大家可以继续深入地、积极地去学习佛教里面关于五蕴的整个完整的道理。

好,首先我们来谈谈想蕴(想蕴这件事情)。我们说“想”,其实我们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想”这个字,比方我们往往会说我们想做什么、想做什么,比方说想吃饭,或者是我们想出去散步,或者我们想出去旅行,乃至于我们想睡一觉,这些都是想;除了这些“想”之外,其实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到彼此交换所谓“对人生的看法”,这时候我们都免不了会提到人生之中有各式各样的“理想”,比方说有些人觉得,人生最高的理想就是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这个美好的家庭里面每一个人都各如其分,就如同我们传统〔文化〕讲的;或像《礼运大同篇》里面所描述的,那样美好的家国的境界;或者是有一些人把成功的事业当作人生的理想,他的一辈子就是希望能够创业,比方说创下一番的大企业,赚非常多的钱,有很成功的事业,这也是一种理想。

甚至我们也看到说,世间也有许多的这些贤圣〔编按:世间有德之人,非指佛法中的贤圣〕,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奔走,把他的理想当作一生的志业。比方说,有一些人可能为了地球的环保而致力,所以他会去关注、会去投注所有的精力,想为维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来尽一分心力,这个当然也是属于所谓一生的志业理想。乃至于说,我们说西方有一位哲学家叫笛卡儿,他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引用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他这个也是所谓的“想”的范围,因为当他在思考、在思维的时候,他才能够觉得有觉察到他〔自我〕的存在,并且以这个作为他存在的终极意义,所以当然这个也是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都是摄归在“理想”的范畴里面。

当然我们要说,这一些理想、这许多的理想,“理想”这件事情,无可厚非,它是人生的目标,因为你人生的指南针就是理想;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的理想都是利人又利己的,但是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说,我们在生活里面看到了人们许多的理想,其实不见得是能够利人利己的,甚至于有一些往往会对其他人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比方说,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许多(或者是在国际上有许多)的这些暴力事件,那么这些暴力事件,当然它的起源,也都是因为每一个支持暴力的人,可能都自以为他的理想是所谓人生应该遵循的典范;他也就不知道说,正因为他对于这些想法有不正确的方向,所以导致最后所做出来的行为,往往伤害了许许多多的人;那这在一些激进的宗教暴力里面都可以看得到。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给大家讲“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说,从刚才说最宏大的所谓人生的志业、理想,乃至于我们说在平常我们想做什么的这些想,我们都可以划归在什么?划归在我们的意念想要造作或是不造作什么事情〔编按:有了想的了知所以有接续的思—要造作不造作的呈现〕,中间牵涉到有愿望也有期待等等的这些心行;而这些心行,不管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所谓人生很大的理想,或是我们现在想做什么事情的这些想,其实它背后都有这些成分在——有愿望也有期待的因子在,这些我们都把它叫作粗想。

接下来,相比于这个粗想,有没有更细致、更细微的想?有的。这个我们在佛教里面说,所谓的我们的心行,当我们的心面对境界的时候,这个心去认知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取相的作用;好像是,我们打个比方,就好像是我们拿起照相机,面对眼前的境界按下快门,然后就把眼前的境相储存在这照相机的底片或者记忆卡里面的这个过程;我们用这个比喻就可以来理解,所谓的心取相,也就是心对眼前的境界产生一个认知,所以就把这个相把它记下来了。这个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细想。

那为什么要谈这个细想呢?因为其实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心识的作用的时候,是谈得非常非常微细的。正因为我们一般在世间(在世间法里面),在五欲红尘中打滚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都是非常非常的粗糙,粗糙到我们其实都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去做事情;以至于说我们所会经历的烦恼,甚至我们所会犯的错误,都在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中重复地发生。这个是我们一般人在世间我们会经历的状况,它的真实样貌就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透过修行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我们的生活,乃至于不仅改善我们的生活,也改善我们接下来未来无量世的生活的时候,这个时候自然就必须要对我们自己的心,要有很好的掌握。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谈到的事情〔想蕴〕,不能只停留在所谓的“理想”,不能停留在只是“想做什么”的层次,我们甚至还要更进一步去看,“心取相”是怎么一回事。

当然关于心取相,我们刚才讲到的,最主要它谈到的就是六根六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识),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六识〕都会进行取相;对这个所取相认知的作用,就是所谓的想蕴。那当然就是说,观众们如果对于这方面〔佛法知见〕先前接触不多的话,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可以暂时先不用太在意,因为我们在接下来的解说里面,我们尽量会用大家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说。另外一方面也鼓励大家,如果大家对于六根六识—什么是六根?然后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这六根会有怎么样的作用?乃至于说最后生起的六识,又怎么跟我们在三界的流转有所关联?那这些事情当然就是,我们鼓励大家,如果可以的话,请您积极到佛教的正信道场找善知识来修学。

好,我们整个来讲就是,心〔识蕴〕了知所取相就是想蕴,这个是细想。当然,如果更进一步讲的话,其实还有极细的想。比方说,在我们刚才讲的六根对六尘境的时候,六根里面有一个根就是意根,这个意根是跟其他五根的特性不一样;因为其他的五根都是与我们的色身有关系(跟我们的身体有关系),而这个意根却是跟我们的心行有关系的;当然意根的想,就非常非常的微细。

好,接下来我们用的,一样希望是大家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到,为什么想蕴这件事情不是一个恒常真实存在的事情。如果我们从最粗浅的想来看,比方我们刚才说,“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体会到的是我们想做什么事情。比方说,想吃饭这件事情,各位应该都有体会,当我们想吃饭—饿就想吃饭,可是一旦我们吃饱了之后,我们不就不想了吗?同样的,我们想散步,当我们一旦真的在散步了,走累了就不再想了。或者我们想旅行也是一样啊,当我们旅行完成的时候,当然我们在旅行完成后的那几天内,至少我们都不会再想到同一个地方,再作同样的旅行,不是吗?又譬如说,我们平常很容易说我们想说话,可是这个“说话”,其实大家更可以看到,我们说话的时候固然是因为想说话,可是一旦时机不对了,我们就会没心情,就会不想说了。所以,从这个面向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这些想,其实它有很大的成分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它的原理的话,那么会“想”的原理,当然就是一个变迁的过程才能够叫作想;如果它都固定在单一的时空点上,请问这又怎么能进行“想”呢?所以,想的本质本来就是会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化;既然有所变化,当然它就不是一个恒常存在的实体。

并且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以稍微细一点来看,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有“想”这个心行呢?我们从刚才便一直为大家说,会想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面对境界的时候会取相。那大家不妨来想想看,当我们面对境界去取相的时候,请问大家,我们眼前的境界(既然是眼境界的话,当然就是指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些),比方说我们眼前所看到的环境,或者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人、事、时、地、物这些事情;那么这些境界,当然是会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有所变化的,没有哪一个境界它能够一直维持着。甚至我们进一步来说,如果我们心更细一点的话,我们的思维更精细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就能够掌握到,眼前的境界不仅是不能恒常存在,并且它是瞬息瞬息乃至于剎那剎那都在变化;既然是如此(境界都在剎那剎那地变化),那我们相对来看,我们的想又岂能够维持恒常不变呢?因为每一个想,如果我们追究到它的源头,都是针对眼前的境界不断在取相的啊!所以当境界变化的时候,当然这个想蕴它就不断地在变化,乃至于剎那剎那地变化。

不仅如此,我们刚才讲到,会形成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境界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心要去取相,就如同我们用照相机取相一样;没有取相就不构成想。既然这样,所以我们就回头来看,当我们的心在“取相”这件事情上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心(只要大家的定力增长了)心思越来越细之后,必然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心识里面的心理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比方说,当我们有机会(如果我们定下心来)好好去看我们自己的心行的话,我们会发现,通常在一般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直接感受到,我们的心识都是不断地在变迁,几乎没有停住的时候。所以,这个其实也就是一般人在修定时(一开始修定的时候)最困扰的,就是妄想很多。这妄想它其实就好像什么?就好像是有许许多多、点点生灭的灯泡一样,它不断地冒出来,又不断地消去。所以,讲这个状况就是为大家稍微说明一下,其实我们的心识也都是念念生灭不断在变化。

我们如果回来看前面讲的,境界已经是剎那变化了,心识也是剎那变化,那么我们说,当你用这样子剎那变化的心去取一个剎那变化的境界的时候,所产生的想蕴,又怎么能不在剎那剎那之间变化呢?其实它的本质如此〔诸蕴无常〕。即使我们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好像是有一个稳定的想,其实那都是我们心里的错觉。如果我们心思够细腻,或者我们定力增长的话,我们不管是配合思维或者是直接只用观行的,应该都可以发现,这个“想”的本身确实是剎那剎那无常地变化。既然它是剎那剎那无常变化的法,请问,如果我们现在目的是要修行,我们是要追寻一个值得追寻的目标的话,那么想蕴当然不会是我们修行上一个值得追寻的目标,因为它剎那都在变化。我们谈到的修行目标,其实应该要横跨我们的三世,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为了这个修行的目标是值得努力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的话,这个修行〔所要求证〕的目标当然不能够剎那剎那变化;如果剎那剎那地变化,大家又如何能够掌握呢?〔编按:学佛人修行的究竟目标是成佛,而佛道的修行则要依止于实相心第八识方能渐次圆满,因此学佛首要的修行目标就是明心证真—找到常住不变的自心如来。〕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从这里来说,从一般人所在乎的想蕴这件事情上来讲,不管是我们前面讲的美好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或者一生的志业等等这些事情,如果观众朋友们,您如果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或者有成功的事业,或是您也找到了一生值得努力的志业的话,那么我们都要恭喜您,我们也要祝福您;因为这个毕竟就是代表了,您必定在之前(前世的时候),已经有修很好的福报,所以让您在这一生中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我们仍然要基于爱护大家的立场,仍然要跟大家说,对这些理想,如果您成就了当然是很好,可是您千万别忘记了,理想追究到最后仍然是想蕴所含摄的范围。这个被含摄的范围,既然是想蕴所含摄的范围的话,其实不管它眼前是多么的美好,但是它终究在这里面是会有许多的无常变化的。

应该要怎么样掌握无常的变化呢?那就要请您到佛教这里来修行,好好的去看一下说,在佛教里面是怎么教导大家,使之能够在面对这些无常的时候,能够自在的去顺应并且处之泰然,这就是解脱的境界。甚至在佛教里面也会教导大家,如何为以后无量世的修行能够找到一个目标—无量世中都值得生生世世去努力修行的佛菩提道;并且这个佛菩提道,实际上是已经把我们现在在人生里面所看到的很多单纯的、各式各样的理想,整个都函盖在佛菩提道的修行里面。所以,这一切当然就是要等各位观众〔自己去验证〕,如果您愿意学习的话,请您到佛教〔正法〕里面来,您就知道这里面是多么的广大胜妙。

除了这些我们刚才谈到的,人生中的这些顺境之外,当然就是说一般人在碰到逆境的时候,也不免对于这些逆境要怎么去克服都会有许多的想像。比方说,可能有一些观众们对于修行存有一些想像,比如说,希望(这是想像中的)修行应该就是透过念咒语(不断地念一些咒语),或者尽量做一些法事,透过这些咒语、法事(透过这些方式)来获得神秘力量的加持,希望能够转变目前的困境,比方说要在这个爱情、婚姻、事业、健康上面都能够有所得。当然问题就是说,在这里面〔咒语法事等〕到底是不是有它实际的作用呢?这个部分就牵涉到说,我们的世界真实的样貌是什么,我们跟众生之间互动的真实样貌又是什么。如果真实地掌握世界跟众生之间实然的样貌(真实的样貌)之后,您才能够对于刚才讲的念咒语、做法事、神秘加持等,到底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有正确的看法;否则的话,如果只是道听涂说,或听朋友们介绍说说就这样做的话,那应该就只是随顺的做一些方便的事情罢了。

虽然说我们今天没有时间跟大家讲解这里面细部的内涵,但是我们要在这里很肯定地告诉大家:念咒语、做法事、祈求神力加持等等,这些事情都不会是佛教修行的主要〔内容〕;这些甚至是佛教修行里面次法中的次法〔按:指枝微末节〕,等于是特别为了一些众生特地展现的方便而已,不应该是佛教修行的主题。

当然就是说,除了一般人对于修行可能有不正确的想像之外,一般的修行人当然也很有可能会对修行有不正确的想像。比方说,有一些修行人就非常执著(比方说)在这个念念之间,执于念念之间没有打妄想时的那一个灵知心,把这个灵知心当作是我们修行的最高目标,所以他花了非常多的力气想要去修除妄想,修这个灵知心,好像是要把这个灵知心擦得更光亮,然后更能够感受周围的境界。像这样修离念灵知的这些事情,其实如果我们回归它的本质,既然是灵知心的话,那么当然是有“知”,那就必然是我们的心有面对境界,已经取相啦!所以,离念灵知其实一点都没有离开想蕴的范围。我们之前讲到的“想蕴无常变化”、“想蕴不应该是修行标的”的这所有的论述,其实放到离念灵知里,也每一项都适用。

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知道说,到佛教里面来修行,如果真的想要找到真心的话,应该要按照佛菩提道的正理来修;离念灵知,也真的就只是想蕴里面一个虚妄的相貌而已。

好,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稿系依《正觉电子报》连载之弘法视频文字稿置换,详情请见《正觉电子报》第135期〈正觉教团弘法视频文字稿连载公告〉

【浏览量 719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