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概说

113、佛教宗派本源(三) 正伟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伟老师开示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首先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现在各位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之佛法概说”。正觉同修会,将一些想要学佛的人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见,分门别类地整理,统一地为大家解说。在最近几天的课程中,我们谈的是佛教的历史与宗派的见解。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看,二千五百多年里面所出现的几种在佛法上面的见解。

在上一集的课程当中我们谈到了,在世尊降生之前的千百年中,与世尊有缘的众生们,会被世尊的威德力感召到这个世界,共同为世尊降生前作准备;也就是,让印度社会成为一个以追求解脱为目标,宗教修行为至上的一个这样的社会文化。并且,大家等待世尊下生的这一些有缘的弟子们,在世尊降生前的几千年就已经来到了人间,在人间以五乘佛法的内容开始教化众生;除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之外,特别是人天乘的教法,以各种外道的表相,传授人乘和天乘的道理。他们共同的特性是讲因果,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人就要多行善,广泛地累积福德,才会有快乐自在的人生,所以要持守五戒十善。

我们会发现,有关于五戒十善的内容,已经散布在古印度哈拉巴文化与吠陀文化之中,教导众生要守人伦常规、要敬神事天;所以,传统的印度文化中,对于祭祀非常的看重,认为最重要的智慧是人类自己无法创造出来的,必须要藉由神明才能够得的到。例如像婆罗门教认为,智慧的来源是吠陀诸经,而这一些经典并不是凡人所创作的,是由古代的圣人,受到神明的启示而说出来的,所以叫作吠陀天启。佛陀之前的印度哲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关于“世界众生的本源”这一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全部印度哲学的核心,也就是要追求万有本源的第一因。这一件事情,成为印度各派哲学当中不约而同、理所当然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个背后,都是由于当时这些有缘的菩萨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想想看,如果当时的印度众生,都是一些只想修人天善法,想要赶快生天享福;或者只想要自己赶快脱离三界进入涅槃,认为把一切都灭尽成为断灭,这样就叫作入涅槃;或者根本不相信万法有本际,众生本有真如妙心如来藏,如果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氛围,即使世尊下生到人间,也没有办法对这些众生传授如来藏妙法。因为,不论是二乘菩提或是大乘菩提,都必须要以有真实本际、涅槃妙心当作是前提,即使单单是二乘的解脱道也都不是断灭论。

所以在《吠陀经》上说到,他们称他为雷电神因陀罗、誓约神密多罗、律法神婆罗那、火神阿耆尼,他也是天神之鸟迦楼达曼。其实真实不虚的只是“一”这个存在而已。这是说一切众生都有本源,这个本源是无法形容的,所以就把祂叫作“一”,因为从一才能生二,从一才能生万有。这个“一”是所有有情和万物最深沈的奥秘,祂与每个众生是如此的亲近,祂就是每个人真实的母亲;但是祂又是如此的遥远无法触及,似乎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地去找祂,却又完全都找不到祂一点点的影子。

所以,在《石氏奥义书》上说到:“彼实难得见,隐藏不显现,坐在秘密地,住于深远处;藉修内瑜伽,智者始悟知,亲见此神明,舍离苦与忧;五知根与意,活动俱静止,菩提觉不动,此称最妙境。”是说这个“一”的本源,真的很难得见、得证;因为祂是隐藏起来的,不在三界当中显现。因为祂宴坐在众生不知道的秘密地里面,因为祂住在众生无法触及的深远境界里面。藉着修行最深妙的自心智慧瑜伽,真正的智者才能够证悟了知这个万法的本源;一旦证悟了这个诸法根源,那么就可以舍离了三界中所有的痛苦与忧恼。要怎么证得这个本源呢?五种识与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根,加上眼、耳、鼻、舌、身识,再加上意识与意根,祂们的活动全部都静止不动了,这个本源的、不动的菩提觉就能出现,这个万法本源的菩提觉,就是最胜妙的最无上之境界。

好,真正明心证悟的菩萨可以看得出,《奥义书》中的这一首偈有它正确的地方,也有错偏的地方;如果是具有禅门差别智的菩萨,更可以看出个中的奥妙,这已经涉及到了禅门证悟的智慧了。所以,真的是如佛经上所说的,菩萨众遍布十方三界,各各以自己的因缘来摄众度生。就像是在《法华经》中〈普门品〉里面,赞叹观世音菩萨: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妙法莲华经》卷七)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是这一件事,也只有家里人才听得懂。下面这个在佛经上的故事,更可以让我们了解菩萨度化世人的方式。

过去有一位比丘,每天早起晚睡,认真修学,他以回忆过去俗世生活的不实,以及憧憬未来可能可以证得的圣果,当作是他修道的动力;可是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他仍然没有证果。他心想:“不如归去,回家做个凡夫就算了吧!”当他正在犹豫的时候,山中的树神听到了他的声音,于是树神化现为一位美丽的比丘尼,穿戴艳丽的衣服与珠宝,走到比丘的面前。比丘看到了以后就说:“这位道兄,您是一位出家人,怎么可以用这样的打扮来眩惑世人呢?”

比丘尼回答:“这有什么关系呢?衣服、装饰品都是幻化不实的。我所抹的胭脂,本来是树木的颜料,根本就是一种假相,就是您的身体不也是如此吗?眼前看来是青春美丽,等到无常一来到的时候呢,地、水、火、风就分散,哪有什么真实呢?无相实相真如是不生也不灭的,能够如此了知,证道又有何难呢?人生世间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孤身而来又独自而去,赤身来又赤身去,没有一件东西是属于我们的。愚痴的众生贪著虚妄不实的五尘境界,迷恋而自缚。其实并不是那个境界迷惑我们,而是人自迷之啊!不是烦恼纠缠着我们,而是我们找烦恼来自缠。为了贪爱虚幻不实的境界,终生如梦如醉如痴,却日日夜夜怨天忌人。众生不知苦不是本有,而是自已招来的。众生可怜悯啊!偶尔造作了善因得些乐报,就沾沾自喜,殊不知连乐报也是假的。如果对世间的假相一昧地贪著,那么真正的快乐就不会随身,而灾祸则是如影随形。想要得到自在安乐,那就必须要了悟生死,远离贪欲。三界之中,如天人拥有许多的福报,但是天人也有享尽堕落的一天。佛法说三界如牢狱,即使是三界之顶的这个天界,还是像牢狱一样。唯有诸佛菩萨所修学的无漏,才能够观照诸法空相,熄灭人我差别,这才是最究竟的常乐境界。”比丘听完之后,心胸豁然开朗,舍却挂碍,认真学道,一本初衷,终于得以证果。

各位觉得,故事当中的这位树神,只是一位鬼神吗?不是的,他很明显的就是一位菩萨,但是不一定以佛弟子的外相显现的这样一位菩萨。所以,如此可以了解菩萨道修行的长远性与连续性了吗?

这些先来到人间的菩萨们,弘传了人天乘的法,也弘传了因缘果报的正理,包括了自作自受、异作异受、异熟果报的这些正见;甚至包括了佛法中见道的观念,也已经出现了。例如在《大林》书里面提到了,业有三类:第一个是前生之业,然后今生承受这个果报,这个叫prārabdha;第二个是今生之业,储存为下一世的果报,这个叫作sańcita;第三未来的诸生之业,这个叫āgāmin。就这样子有前世、今世、未来世,如是则轮回,就这样子我们就承受了世间的轮回果报。可是,如果是见道者,他能够把二和三,也就是现在生的业、未来生的业,统统把它消融,只剩下过去生的业今生来承受;等到这一生消尽,等到这一生受完了之后,这一生结束就能够进入涅槃。

在《吠陀经》和《奥义书》中,其他的教义,像是缘起性空、性空唯名的道理,统统都已经出现了;只是过去我们中文的佛教界,对于这一方面研究非常的少。所以并不是像现在佛教界许多法师所说的,他们说“佛陀来人间所传授的不共道,是缘起性空之法”,这种讲法是不对的;因为外道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就已经完整地说过了缘起性空、性空唯名的道理;所以那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法道,那个不是究竟之道。而依止性空唯名的见解,也不可能证得二乘的见道,这一点我们后面会再来说。

所以结论:这些菩萨们在世尊出世之前来到人间,一世又一世的准备,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教导这个地方的众生“此一大事因缘”,也就是万法的根源是真如如来藏的这个观念。不论今天这位菩萨,他是以哪一种方式的外相显现,那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必须要把这个观念深植在大众的心中。而这一些事情,一定得要在世尊降生之前,要先把这个大环境给准备好,让世人对修行与证真如生起了真实的渴仰之心,等到世尊下降的时候才能够水到渠成。

例如在《吠陀经》里面提到,太初只有大梵,大梵识知的只有自我,他如此的思量:“我就是大梵。”如此,他与世间万物合一。同样道理,众神之中,只有明白个中奥义的神灵,才能和大梵合而为一;对仙人与人类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翻译这样讲的:“太初之际,唯我独存,原人为形;环顾四周,除我之外,不见其他。不死原人,于此大地,永放光辉;不死原人,内我为体,永放光辉;他正是我,此是不死,此即是梵,此即一切。”意思是说:在无始之初只有“我”独存,没有其他任何一法,此时的“我”叫作原人。衪环顾四周,除了自己以外,见不到其他任何的人,代表祂只是独一的。这位原人永远不会死,存在于这块大地上,永恒地放着光辉。这位不死的原人,祂的体就是内在真正的自我,永放光辉;但是“祂”也是我——不会死的我,这个真我叫作梵,祂是一切法的根源。

普通的佛教徒都认为,因为佛陀反对吠陀种性制度,反对沙门无意义的苦行,所以佛的教法与这些外道一定是毫无关系。这个并不正确。许多欧美的学者,他们则是把佛陀所教授的学问,说它们都来自于《吠陀经》,即使佛陀说了这么多的经典,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吠陀经》的范围。这种讲法又是另外一种误解。中国的学者方广锠先生说得比较中肯,他说:“我们如果把《奥义书》里面的梵我一如,跟佛教的涅槃学说细加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那为什么这一些学者会认为,外道之法竟然跟佛陀所教授的涅槃,是许多的相似甚至完全一样呢?里面的道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要等到下一次再为大家解说。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40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