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入门起信(二)【共130集】>

第100集 修学真如三昧的利益(五)高正龄老师

[入门起信(二)【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7-08-07 12:0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节目,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修学真如三昧的利益”。
论中马鸣菩萨说修证真如三昧的第九个利益是:
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大乘起信论》卷2)
这是说证得阿赖耶三昧后,假使不住在定境中,即使是在平常一切时间、一切境界当中,烦恼种子自然也都会渐渐地变成很微薄;这样子次第进修到最后,终究不会再有烦恼现起了。因为如果我们是精进如实去修习阿赖耶三昧的话,又依止于正法道场救护众生以修集福德,并且转依心真如清净自性而努力修除贪瞋等习性,使性障变得轻微;再加上有真实善知识的摄受,熏修二转法轮般若实相法义,以及三转法轮唯识正理,就有可能在此世进入初地。能够入地,表示我们至少可以如阿罗汉一样永伏性障不再现起,虽然这时候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还没有断除,但入地后会在不断利乐众生的过程中,就可以有因缘开始慢慢断除。
阿罗汉虽然已经断尽烦恼障的现行,定性阿罗汉舍报后可以入无余涅槃,不再受生于三界中,但是由于阿罗汉的习气种子还眠藏著,如果他不入无余涅槃,在未来世还会因为这个习气种子随眠的势力,还是会再现起此世已经伏除的烦恼的现行;因此说,定性二乘行者会惧怕来世的受生,而忘了此世曾经有的解脱证境,而不愿意像入地菩萨一样留惑润生。
反观菩萨修除烦恼障,使烦恼种子淡薄,不只是修除烦恼的现行,而且还从烦恼的习气种子下手,开始在修断习气种子,也就是在历缘对境中去修断烦恼种子的势力,每当习气现行一次就加以修正,使习气越来越淡薄;虽然这样不断历缘对境在修除,却要到佛地才能完全断尽。因此,菩萨们虽然努力修除习气种子,只能使烦恼种子变得轻微、淡薄,还无法完全断尽。但是烦恼种子微薄之后,要修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就轻松容易多了。
所以说,要修定必须要先伏除或断除烦恼,也就是性障五盖;性障如果不除,不容易让心安住;心不能安住,则无法生起定力,就不可能证得禅定。就像智顗大师在《摩诃止观》卷6中说:
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
这意思是说:如果初始修习禅定,能够破除事障,就可以发起欲界定;进而能够破除性障,就可以发起色界定;因此说事障未来,性障根本禅定的证得。要请各位菩萨注意的是,这里的事障指的是放不下一切的内外法,譬如担心子女、家人乃至事业等等事相上的事情;或者是心中妄想、妄念一大堆,致使修定时无法制心一处,老是会对这些事有所记挂而浮现心头,当然就不可能安住在无语言妄想的境界中。所以,这里的性障是指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以及疑盖等。五盖不除就会障碍初禅善根发,一直无法进入初禅定境中,顶多只能证得未到地定,不能有所突破。
关于这点,平实导师在讲记中也开示说:
你如果想要迅速的修得禅定,特别是你想要修无觉无观三昧的话,你得要先作预备功夫,预备功夫就是先断烦恼、先伏烦恼,我所、我见、我执的烦恼被断了、或除掉了,四禅八定的修行就事半而功倍了。(《起信论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页150)
所以修学禅定三昧,必须要先除断烦恼,这个烦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一般所说的我见与我执烦恼,或称为见惑与思惑。
而修学禅定也是有其时节因缘与次第性的,如 平实导师又说:
所以佛菩提道所安排的修学禅定的次第才会被排在第三地。所以大乘法的佛菩提道,……都是到了三地的无生法忍修好了,才开始修证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以这样的次第来完成三地无生法忍的。因为在这之前,你得先要去断烦恼、伏烦恼,修禅定时才能事半功倍。(《起信论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页150)
当烦恼修除了之后,能够随时安住在一念之中,才不会有妄念、妄想都常常现起而干扰禅定的修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什么是事障与理障?《圆觉经》卷1说: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这里说明有两种障碍:一个是理障,障碍正知见;一个是事障,会使众生相续不断种种出生、死亡,无法出离轮回之苦。从经文可以知道理障就是所知障,也就是无始无明,这是对法界实相无所知或所知不足,是对实相法的无知、无明,因此不会障碍解脱三界生死,只会障碍成佛;而事障就是一念无明烦恼障,因为被六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所缠缚,因此不能取证无余涅槃,不能出离三界生死,还会再流转于三界中。由此可以知道,在禅定的修证上,性障是指会障碍定力发起的习性、心性,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五盖;甚至以更高层次来看,如果修习禅定想要像二乘圣者一样舍报入无余涅槃,还得要能够断除对三界法的贪爱,就是断见惑与思惑,成为慧解脱阿罗汉,或者再加上四禅八定的具足修证而成为俱解脱阿罗汉,随时可以入无余涅槃。
一般人在修定的过程中,常常会被妄想或妄念所干扰,甚至会常常现起语言文字在心中,这是因为不知道修定的原理,应该要先伏除烦恼的缘故;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下列四种情况:第一,始终没办法制止语言、影像的妄想出现;第二,偶尔还会有语言妄想出现;第三,程度比较高的,会有没有语言的妄念出现,也知道那个没有语言的妄念是什么意思;第四,程度更高的,连妄念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只是一闪而过。如果能够超过这些现象,就可以制心一处而无妄念,长久修习之后终能发起初禅,乃至二禅以上禅定。因此说,修证禅定必须要先除烦恼,才能事半功倍。
而这里所说的烦恼的修除,主要是在于对欲界法的贪爱,尤其是粗重的贪爱。大家可能都有听过一则有关外道修行人,虽然修得神足通,天天飞行到王宫接受国王的供养,但是由于没有断除淫欲之心,有一天因为国王有事无法亲自供养,而由王女代替;在接触到王女的手后,由于王女的手柔软好触,起了淫欲之心,就失去了神足通,受供后无法再飞行出宫。这样来看,大家就知道修学神通是要由意识来修学,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法;而修得的神通尚且会因为一时的淫欲心的现起,使神通失去,何况是禅定的修学必须要能让意识制心一处,如果不除掉贪淫之心,就更不可能成功。因此说,能够清楚了知男女交合时的遍身淫乐觉受,还是欲界中最粗重的身触觉受,是对五欲法的贪著,纵使意识心可以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却是不出欲界境界,要成就初禅的功德,犹如缘木求鱼了不可得。
另外,从大乘法的修行次第来看,虽然是在三地即将满心前才开始修习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然而在入地前也要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必须具备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功德才能入初地,之后修学百法明门,同时在心地上要开始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不像阿罗汉只要断现行而已,而这是要在起心动念之间,都要去作观察、去觉照,努力去转变的;直到有一天烦恼种子淡薄了,不会再现起了,才是我们修证禅定三三昧的时间。如果没有消除烦恼,修学禅定一定会跟烦恼相对抗,这样子就会很累,事倍而功半了。
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修学禅定前先把习气性障淡薄了,就可以像马鸣菩萨开示的一样,有这个利益:【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这是因为我们先证得心真如,而且转依成功并努力修除性障,不是像未证得心真如时那个样子,如石压草—用压制的方式与烦恼妄念对抗,而不是从根本—断除烦恼去作,修起来不但费力,而且效果不佳。
接下来第十个利益是:
若住于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大乘起信论》卷2)
意思是说:如果有修真如三昧,假使住在定中等至位里面,就不会被音声等外缘所动乱。有关于“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我们先来看,大概了解一下四禅八定的境界相。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中佛告诉舍利弗说:【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这是说有三种三昧:就是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种三昧。三昧又翻译成三摩地、三摩提。那什么是三昧呢?就是止的意思,玄奘菩萨在《阿毘达磨俱舍论》卷4中说:“三摩地,谓心一境性。”意思是令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中,专注心识在所缘尘境中,不让心识流散放逸,就称为三昧、三摩地、三摩提。又如《佛说宝雨经》卷8说:【菩萨修习诸三摩地,于其境界无间而住,谓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实观察是毘钵舍那。】修种种三摩地的时候,于所缘的境界能够无间断相续而安住,是所谓的心一境性,就是奢摩他;而如实观察所缘境界,就是毘钵舍那。
所以三昧的意思,就不只是指修证禅定令心得定,还包括对法的确定、心得决定。譬如 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二辑中如此开示:
学佛以后想要安止自心时,心要如何安住?这个安住就是心得决定而不动摇的意思,就称为奢摩他——止。……止心于某一境界、某一智慧中而不摇动。真正学佛而不是学罗汉的人,对于自己的见闻觉知心,应该要怎么安住,必须有所实证,才能如实安住。……当你了知了本际、实际以后,也就是证得如来藏了,那时你的见闻觉知心就安定下来了,觉得太实在、太踏实了,才能够真正知道应该如何安住自己的觉知心。……这样决定不移时,就是已经有了止的功德了。这个止,以及奢摩他,都不是指修持四禅八定境界的止与观。止,又名心一境性,又叫作决定不移,也就是不再变异,不再改变,心得决定而安止不动了,这就是奢摩他。(《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页38-39)
所以,三摩地决定不移,不单指坐著入定这种禅定上的三三昧,才叫作三摩地,还包括慧解上的三摩地,是指心得决定。因此三昧除了在禅定上对所住定境的决定不移,还包括对一个法、一个知见,乃至所熏习修学,经过闻思修证而得到的智慧,能够心得决定而安住,这些都属于三昧、奢摩他所含摄。
又所谓的无觉无观,并不是完全没有觉观,而是在二禅以上等至位中,还有意识心对定境法尘的了知,只是这时候并不触受外面五尘境,而说对五尘境无觉无观。就如 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书中的开示:
三三昧所说之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其中无觉无观三昧亦非全然无觉无观,而是指二禅以上等至位中,对五尘绝无觉观,依欲界五尘之无觉无观而说,并非定境中完全无觉无观也,意识离念灵知心仍然存在而住于定境法尘中、继续领受定境法尘也。(《识蕴真义》,佛教正觉同修会,页356)
在初禅到四禅定境中都还有意识心存在著,所以说禅定境界是意识相应境界,乃至更上的无色界定境,意识心依然存在著,只是这时候不缘于外面五尘境,只缘于定境法尘,而说这种状况叫作无觉无观,只是对外五尘境不触、不受、不知。因此,如果我们修定时千万不可以将不和语言文字相应的欲界定,当成已经证得二禅、三禅或四禅的无觉无观三昧,这样会成为未得谓得,而犯了大妄语。
而在三界九地中各有什么样的觉观相貌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23说:
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意思是说:在欲界、初禅前未到地定以及初禅境界,是与觉观相应,故名为有觉有观;初禅与二禅间的中间定,即二禅前的未到地定,只与观相应,名为无觉有观;从二禅开始乃至到三界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境界中,都不与觉观相应,故名为无觉无观。从这里也可以很清楚知道,无觉无观是指二禅以上等至位中,识阴六识对五尘境的无觉无观,是入定才有的现象,不是像心真如是从无始以来于一切时都不于五尘境起觉观,是本来就离觉观的。所以禅定境界,绝对不是所谓的涅槃境界,只是识阴暂时不触五尘境的定境境界而已。
因此三界九地,从欲界地到非想非非想地九种境界中,会有这三种不同的觉观相貌。所以,如果有人教导大众或写在书中说:当两个人合修一心享受遍身乐触时,这叫作等至。那我们就知道这是外道等至,不是佛门中的正修行,因为能知道有遍身乐触,那是识阴在知道,是识阴在相应的境界;而了知的是身根的触尘境界,这和上面所说无觉无观,是不了知外面五尘境界,而安住在心一境性中的等至位是不一样的,而且是相背离的。而所谓的觉、观,也翻译成寻、伺,就是有分别、有了知,其间的差别在于粗心或细心的了别,以及主动了知与被动照了的不同,其实都是定境中识阴六识相应的境界相。
因此,我们证得初禅有觉有观三昧,不论怎么动乱都无所谓,因为在初禅中可以做任何的事情,可以说话、吃饭、经行、写书、说法等等,音声怎么动乱都可以。而二禅等至位以上就不一样了,讲记中 平实导师开示说:
二禅以上的等至位,如果是要长时间的安住而不动,不被外面的音声所扰乱的话,必须要你的末那识自我降伏得很好;必须把末那识以遍计执性对外五尘上面的法尘的执著性降到很低。如果末那不会被影响时,就不会使得意识转到外相分来攀缘,你就会一直在自己的定境法尘内相分中安住,就不会被外面的音声、其他的外缘所扰乱。但是这要依真如三昧来修,使得烦恼种子微薄了,才能够这样。(《起信论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页153-154)
否则就会像外道凡夫修习禅定一样,或者佛门中悟者不修除性障,或者未断我见的人,需要用很强的意志力把末那管束住,这样子修证禅定当然就会很辛苦了。
最后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修学真如三昧,现身可以得到的十个利益: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于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大乘起信论》卷2)
各位菩萨!经由这几个单元的说明,相信您已经知道要现身获得这些利益,前提条件是必须先证得心真如,对于心真如有如实观察、信受不移而转依;再依所证心真如,如实修习禅定三昧,才能获得这么多的利益。因此,您是否已经起心希望在此生也能亲证心真如了呢?借用一个广告词:心动不如行动。竭诚邀请您加入正觉正法共修行列。
由于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真如三昧(19) 本文关键字:真如三昧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