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集 真实禅与真如三昧的差异 蔡正礼老师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集跟各位介绍到《起信论》里面说“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的这个次第,我们再看一次这个经文: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卷2)
就是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前,对于境界要舍掉,对于心也要舍掉,乃至不取心相等等,而且要这样恒时修行都不断绝。这是描述要修真实禅,以看话头的方式来参究,它是相当辛苦的。可是渐次因为修集福德,在正法中修集的福德、善根、定力以及慧力之后,有一天在善知识的引导之下,可能就可以证得真如三昧;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如果能够接受善知识的继续摄受,而且自己所证也真实,那他就可以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乃至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所以这个次第是非常清楚。因为能够除烦恼,对于因果,是因为信心大增,知道说果然有因有果,所以在如来藏的永恒存在的这种监督之下,我们只能当好人。因为这样的信心,所以说愿意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然后速成不退,对于这个真如的法性,乃至祂所引发的修行道理、转依的道理,是完全信受没有丝毫怀疑,所以《起信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
《起信论》说要把“一切想”遣除,我们不会说要把“想”保留。《起信论》讲说,证得真如三昧之后,可以知道一切如来的法身跟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我们不会说,证得真如三昧,初地以前,是没办法一直安住在里面的,我们不会这样讲,因为这样子是不符合论义的,那等于是在诽谤《起信论》。
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吕姓学者他怎么说这一段:
“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意思是说,修习真如三昧可以让你证果。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因为证果的人已经亲见,见地不会退转,不需要依靠信心。大乘见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烦恼的效果。(《大乘起信论导读》,网页版,页18。)
我们看看,我们刚刚说明“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那是证得真如三昧之后,要继续修行的事情;可是吕姓学者几乎全部反对,因为他说“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意思是说,修习真如三昧可以让你证果。好奇怪!真如三昧是证得之后的果实,怎么可以说修习果实来获得果实?应该以修习方法来获得果实。就像我们爬树是工具、是过程,我们“爬树”去“把水果摘下来”是获得果实,不能说我修习“我去拔、我去拿水果”就是我得到水果,那你就是没有用方法,你根本没有爬树,这个是很矛盾的事情。因为《起信论》说的是要采用看话头这种真实禅的方法来参禅,来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不是修真如三昧来获得真如三昧,因为证果就是获得真如三昧,怎么可以说修习真如三昧来证果?那就是修习真如三昧来证得真如三昧,没有这样的话。然后他说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所以他显然反对《起信论》所说,反对《起信论》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放在证真如之后,因为他认为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的问题,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显然他是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的信心认为是十信位的信心。其实不然!十信位的信心,那是对于三宝的信受,可是这里所说的信心,是对于善知识的信受、对于因果的信受、对于修行的信受、对于菩萨道所应该行的一切难行能行之事,要能够有信心,因为那个是悟后所应该生起的信心,那个不是悟前十信位的那一种入门的信心。所以显然他不懂信心到底是什么,表示说他对于悟后所修行的道路也是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起信论》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放在“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后,他表达反对,他认为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然后认为说证果的人已经亲见了,见地就不会退转。其实也不然!我们可以看《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它这样说:
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
这《菩萨璎珞本业经》说,如果到了第六住位,有善知识的帮助之下,可以进到第七住,所以有些人在 平实导师的帮助之下能够出到第七住不退;可是要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要能够值遇善知识,如果不值遇善知识,那就会退。那什么叫不值遇善知识?不是说没有碰到,而是对善知识没信心,或是自己有慢心,不认为善知识是善知识。所以像吕姓学者悟了之后,反而质疑善知识,质疑帮助他开悟的善知识,而且他所质疑都错,这样子也是不值遇善知识啊!所以“退不退”,不是自己在善知识帮助之下见地不退,那就是叫作不退,要能够转依不退才叫作不退。
所以“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表示说,要证得真如的功德之后要转依真如,转依真如而修行,这样功德才是广大。真如一定依于实际的道理而转依,不会自己随意乱说法,随意乱说法那就不是真如,因为真如里面没有虚妄法,只有真实;而且这个真如一定是没有慢心的,碰到任何自己错误的地方,转依真如一定是承认自己错误,而不会《起信论》说应该遣除想,而结果自己说要保留想。《起信论》说要遣除想,结果他说还要继续用想,因为没有现观的法,还要继续用想,显然都违反论义;论义说证得真如三昧“信心增长速成不退”,他认为说那个应该摆在前面,那是没有证果的人的事,证果之后没有信心的问题,显然都违反论义。这样怎么能够说是转依真如呢?怎么能够说是“修行功德亦复无边”呢?
我们看他还继续说“大乘见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他还是继续强调这个;“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烦恼的效果”,他还是反对《大乘起信论》把“究竟折伏一切烦恼”摆在“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的后面,表达反对。因为马鸣菩萨说“渐次得入真如三昧”之后才能够“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的,可是吕姓学者认为说,在前面的所谓他认为的相似真如,那个轻安的定境,也是有折伏烦恼的效果,其实错误!轻安境界只是定力的一个“压”,它没办法“除”,要能够折伏烦恼、究竟折伏烦恼,那是证得真如三昧之后的事情;结果他反对,他认为说,在证得真如三昧之前就可以了。所以明显的,他都是在对《大乘起信论》进行反对,那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总是反对呢?显然他对于《大乘起信论》真实的论义,他不是真正的认识,甚至他把定境把它当作是真如三昧。
好!我们看他怎么说:
你不用把“空、第八识、一真法界、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这些名词念出来,心里不要有语言文字,知道这个意思就好了。就这样,整个住在这种境界里面。人家来骂你也是一样,骂的人、被骂的人、骂的这件事情统统都是。吃饭也一样,吃饭的人、被你吃的食物、吃饭这件事统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么修,用这样来发起轻安的定境,这样叫作真如三昧。(《大乘起信论导读》,网页版,页16-17。)
我们看,他还是继续说“不要有语言文字,知道这个意思就好”,显然他还是要保留“想”,跟《起信论》说要“遣除想”相违背。他又说“像这样子来发起的轻安的定境,这样叫作真如三昧”,可是我们要知道,所谓的三昧,所说是一种智慧的决定心,而不是轻安的定境,轻安的定境那只是定境。我们说的真实禅或是看话头,其实它凭借的也不是定境,它凭借的是定力,所以显然定力跟定境的区别,吕姓学者也是不知道,因为他是主张大乘见道是不需要修定力的,所以他认为,如果有了轻安的定境那就是真如三昧了。错了!真如三昧它是一种智慧境界,它是一种智慧的决定性,并不是轻安的定境,所以吕姓学者把轻安的定境当作是真如三昧,其实也违反《起信论》的论义。
好!那有这么多的错误我们举出来,当然我们并不是一时这么举的;我们只是把《起信论》里面有关真实禅的部分,我们曾经提出来说,其实在大乘的见道之前所要采用的是真实禅的禅法,而不是其他的。因为吕姓学者只提到小乘的方便禅思,他对于大乘见道所要采用的真实禅他一无所知,我们就把这件事情举出来。然后有人就把我们举出来的这件事情问了吕姓学者,结果吕姓学者他闪烁其词,他就这样说:
“禅”是直接指向真实的事物,相当于语意学所称的外延。其中引用“方便禅思”的经教,只是在举例说明“禅”这个字有时是指观察外延,由此说明“教外别传”的禅,乃是语言文字以外,直接指向第八识的禅门机锋。……《杂阿含经》的“真实禅”,其实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三昧”。(《实证佛教通讯》,第017期,页136。)
他这里说“禅就是指向一个事物,真实的事物的外延”,其实这个也并不是非常严谨,我们不必详细论述它,因为他在讲大乘见道的部分,他还是举方便禅思;方便禅思是小乘,结果他的解释是说“因为引用方便禅思的经教主要是在举例说明禅这个字是指观察外延,来说明教外别传的禅,是直接指向第八识的禅门机锋”。可是很奇怪,既然有真实禅可以说,为什么要用方便禅思的禅来说?因为方便禅思的禅跟真实禅的禅是不同啊!因为方便禅思所说的禅,那只是对于五阴的观察,对五阴外延的观察并不涉及第八识。我们可以直接来看看,方便禅思在《阿含经》里面是怎么说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杂阿含经》卷3)
佛陀所说的方便禅思,它是对于五阴的内容它是“如何的集、如何的灭”进行观察,因为最后观察完毕就断我见、能够见道,所以说,方便禅思是对于五阴外延的观察(如果套用学术的用语),可是这里面根本没有提到第八识啊!因为第八识不在五阴里面,所以既然这个方便禅思所观察的统统都是五阴的外延,那跟第八识有什么关系?反而在方便禅思里面提到跟第八识有关的事情那是荒谬的,因为是八竿子打不着,而且是 佛陀所要区隔、所要禁止的。因为方便禅思是声闻人所修,如果声闻人还要弄第八识,那他不可能立即获得声闻的极果来入无余涅盘,那他就要回小向大成为菩萨。所以对于第八识的观察或是对于第八识的参究,其实那是真实禅,真实禅才有这样的功能。而且这个部分,其实也是所谓的六见处所说的部分,所以显然吕姓学者对于这个内容是错误的。
然后,他说“《杂阿含经》的真实禅,其实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三昧”,他这个也是很奇怪的说法,因为真实禅它是方法,真如三昧它是用方法所获得的观察的结果,那方法跟结果怎么可以混同呢?所以他说《杂阿含经》的真实禅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真如三昧,那他等于是说,譬如说我们观察天文,我们使用天文望远镜,所以天文望远镜就是我们所用的工具,我们透过这个望远镜我们观察到星云,遥远的某一个星云漩系,那我们观察到某个星云漩系的某些特性,代表那是我们所获得的智慧、知识,我们可以说,那这样的话,天文望远镜就等于这个星云漩系吗?我们可以这样说吗?天文望远镜就等于我们所获得的星云漩系的智慧吗?的知识吗?显然是不可能相等嘛!所以显然真实禅就是真实禅,因为它是参究的方法,真如三昧它是参禅所获得的结果,就是所获得的智慧,所以方法跟所获得的结果这个智慧是不会相等的,怎么可以说《杂阿含经》说的真实禅其实即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三昧呢?真实禅跟真如三昧它不是相等的,它是前后的次第,是采用了真实禅这个方法而获得真如三昧。所以有人采用真实禅,可是不一定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所以显然采用方法不令得果,因为他可能还需要有慧力,可能他也需要福德,说不定他还需要善知识更多的摄受跟因缘啊!可是他如果没有修集,那也是不能得啊!所以显然真实禅不等于真如三昧,真实禅不必然即是真如三昧,所以显然这两个是截然不同的。
好!今天我们就跟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真如三昧(19)
本文关键字:真如三昧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