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心真如是大乘法门体 (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孙正德老师主讲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我们接续上一堂课,还要继续为大家说:为什么般若中道它是含摄两边却不落两边的道理。
也就是五蕴这个法是由心真如所出生,可是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它是有生有灭,所以它是落在三界有,是属于生灭无常的法。那么假如说,心真如出生了五蕴以后,祂就自己独立在祂自己的所谓的真实空——涅槃本际中,那么这个五蕴法在三界现行所造作的一切的善业、恶业,就等于是没有办法与这个能出生五蕴法的真实心相关联了。因为五蕴十八界本身就是属于果报,那这个果报本身是来自于“因”,所以十八界都是“因”;那既然都是因的话,也就是过去世造了什么业为因,这一世得到了果报;那么这一世的十八界现行也是因,也就是未来世成就果报的因。那么既然是因的话,那所造就的善业、恶业如果不与真实心相关联,那么它到底要存到哪里去?要去哪里作改变呢?因为所储存的这些业种,它并不是永远固定是恶业就是恶业,是善业就是善业;人的果报永远是人的果报,而畜生道、三恶道的果报就永远是那样的果报。
因为都会改变的,那既然会改变,是在什么时候改变呢?应该是真实心与五蕴十八界法是永远同时同处,刹那、刹那都在一起;所以五蕴现行了以后,不管是生起了善念造了善业,生起了恶念造了恶业;或者说生起了修道的心去改变、去修除这些染污烦恼,然后造作解脱的善业,或是佛菩提道的善业,才有办法在每一刹那中回熏,让这个心真如来持有的法种能够改变,甚至于善法能够增长,染污法能够减少,然后十八界的法能够承受未来世的果报的因,一直熏习回去,这样的话,才是符合法界定律。
所以说,真实心法含摄两边却不落两边的中道义理,从这个部分我们来解说的话,就是要再一次证明:所谓的这个中道,所谓的心真如非有无相,就是说祂一定是不同于五蕴十八界的法相,可是却没有离开五蕴十八界,而却不是五蕴十八界本身可以转变得来的。所以这个部分也就是我们说的般若甚深极甚深的地方了。
那么心真如呢?祂的这种非世间法相,祂是离语言文字的,离一切染法的,离一切法差别相的,离虚妄分别的,而有自体、本来涅槃,具备无量无边功德,能生万法的真实空。祂这个是般若空,是中道法性,也就是我们刚刚为大家强调的:不是从现象界的无常空诸法以后,以缘起性空再来遣除文字而一无所有的性空唯名。假如说祂只是缘起性空,然后遮了文字以后的性空唯名,那么祂又有什么样的功德法,可以让五蕴所造作的这些善恶念所引生的身口意行,而去熏习或者是改变呢?所以这个心真如虽然没有世间的有无相,但是祂却有非世间相的法性,因此说祂是非非有无相。《般若经》中 佛说:【若诸菩萨摩诃萨众于诸法中住如实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修无遣,名修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98)
那么这一段经文,佛陀就讲得非常清楚,说开悟并转依成功的菩萨们,能够在诸法中现观真如离一切染法、离一切法差别相、离虚妄分别,有真实与如如的自体,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没有任何过失与虚妄需要遣除;能够安住于这样如实的见解、这样的见地作为修行的依止,来转变原来错误的执著,这个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那么这样的话就表示说,对于开悟并能转依成功的菩萨,要能懂得心真如祂非非有无相的道理。因为要修除的是五蕴的我执以及这样的无始无明的烦恼,而要遣除的是五蕴它自我是假法,不是真实我。还有五蕴法的运行过程,绝对不是五蕴法本身,而是由心真如的这个真如法性—佛性在其中运行;要能够懂得什么是假,什么是真。所以就这个真如心本身所具有的一切法本来圆满具足,是没有必要说你还要为祂修什么,还要帮祂遣除什么的。
但我们刚刚讲到这些,并不是六识论者凭想象在玩文字游戏,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先遮了再给予遣除——遮了又遣。那例如说:六识论者以缘起性空来遮五欲六尘的真实性,再放下缘起性空这个文字来遣除对“空”的执著,然后继续追求受用五欲,认为这样就是在行般若波罗蜜了。像西藏密宗假藏传佛教,以六识论应成派中观为基础所修的男女邪淫双身修法行门,他们就是认为在四喜乐空双运中,意识领受四喜之乐时,离开语言文字而不作其他分别,当时就是证空性了;同时他又与淫触之乐并存,那就是般若中道了。但是这个完全与般若无关,因为都属于与五蕴、与杂染相应的身觉境界,这个都是生灭法,是现象界的法,而不涉及实相法界,完全是落于三界有,哪有中道可说呢?六识论者在意识层面想象的假中观戏论,遇到非非有无相这样的语词,只能以文字遮遣的方式欺瞒自己与无辜的学人,完全无法诠释心真如的实相般若真实空法相,这也是六识论者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以后所必然遇到的窘境。
刚刚我们说真如心出生五蕴十八界,十八界又是属于真如心的差别功能。那么应当色身就是如来藏啰!觉知心就是如来藏啰!但真如心虽与五蕴同时同处,有情死了,五蕴就坏灭了,真如心却不会死、不会坏,所以说真如心与五蕴非一相。既然与五蕴非一相,真如心的法相又与五蕴十八界完全不同,那么与五蕴十八界是分开的两个吗?然而如果真如心与五蕴十八界是分开的两个,那么参禅的菩萨是否应在身外找如来藏呢?如来藏不就成为外道所建立的极微、能量、冥性或者大自在天了吗?
真如心是与五蕴十八界同时同处,但不是色法,也不是六识觉知心,也不是第七识处处作主的心;祂没有觉知心的虚妄分别性,祂能生五蕴法,现起十八界的功能。开悟的菩萨要现观真如心的真如法相,也必须从五蕴身、八识和合中领受。所以说,真如心与五蕴非一相、非异相。开悟的菩萨转依真如心以后,观察真如心虽与五蕴同时同处,但是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人相、我相、众生相,这都是五蕴的法,是十八界的法;寿者相也是因为有出生、有死亡,才有所谓寿量多少。而观察真如心,祂具有能生万法的自性。因为自己的意识觉知心都完全是被出生的,没有能力来生出任何一法;而色法也是要因缘聚合、四大聚合才能够存在,色法基本上不能自己出生。观察真如心与五蕴非一相,虽然在一起,可是却不等于就是五蕴;观察真如心与五蕴从来没有分开过,这样的若无相、若有相,若异相、若一相,其实都是同一个相,就是无相。
因为从唯一法界,法身界真如心而说:真如心与所出生的五蕴诸法都无相。同样是无相的法,哪有所谓的有相、无相、一相与异相的差别呢?色受想行识这些法、十八界这些法,都是归属于真如心所拥有的功能种子。那么从真如心的体性来说,当然没有办法分所谓的有相、无相、一相与异相了。开悟的菩萨得要转依真如心以后,除遣了意识觉知心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上的世间见解,以及无始无明的这样的遮障、错误的认知,认为哪些法是真实有,以为那些法是自己觉知心的真正功德。这样子进入真如心实相中道的领域,才能渐渐通达真如,才是真正的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得大乘的人无我、法无我的解脱功德。
假如没有建立正确的八识论——如来藏佛法正知见,仅从五蕴生灭无常、缘起性空的现象来看待,以为意识心有极细的一分是不会灭的,每当要现观经中所说的真如法性时,就得从同一个意识心的粗相与细相法作前后的判断。例如有的人,他完全从定境中来发现到说,原来这个心是有差别的,以为定境中的心,祂到达不分别五尘的时候,祂就是真实心;而认为在定境中不分别五尘的时候,就是所谓 佛陀说的无分别,那这个就是属于细相;那出现了在粗心相时,认为与这个散乱心五尘烦恼相应时,那就不是真如;他认为说:在一念不生,或是在定境中细心相时才是真如。那么这样的有相、无相、一相、异相,就是落在两边的法相了;因为是同一个意识心,所以他会有又是一、又是异的说法。而真如心与识蕴觉知心不同一个,心本来的法性就不同,所以没有所谓又是一、又是异的矛盾情况;因此说真如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相;但真如心与所出生仍然存续的五蕴十八界,却从来没有分开过。
因为我们刚刚有说过,所谓的能够含摄两边,但是不落两边的中道法性的道理。而五蕴十八界,它要依著真如心才能够持续运行不坏,如果说真如心出生了五蕴十八界然后就离开了,五蕴十八界它是要立刻坏掉的,那等于相当于舍报了;舍报了以后,那五蕴就一定坏掉,这是现象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现到的事实。所以五蕴十八界得要依著真如心的种种功德才能够持续运行不坏的;而五蕴等一切法都归属于如来藏。如来藏心的一切法真如性却要藉著五蕴十八界的现行,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如来藏真如与五蕴等一切法,如水与波,非一、非异,所以说真如非非一异相。而意识觉知心,祂是水所出生的浪,在无风时即不起浪。在现象界中大家都可以发现:海水可以继续存在,但是浪可以消失。所以海浪本身不可以说与海水是非一非异。各个有情的心真如是永远不坏不变,一直到成佛都是同一个心真如。那么可以说:各个有情的心真如与十方诸佛的心真如完全相同吗?《般若经》中 佛说:【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真如,若一切有情真如,若一切法真如,如是真如皆不相离,非一、非异、非一异故,无尽、无二亦无二分,不可分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7)
经中 佛陀说:一切如来的真如与一切有情的真如非一、非异、非一异,尽未来际都是同一个真如,而不可改变、不可分别;一切有情的心真如,尽未来际都不会与有情分离,一直到成佛。心真如所出生的一切法,运行中显示的真如性与真如也是非一、非异、非一异而不相离,同样的尽未来际都是不会分离而不可分别。因为一切如来的真如,就是众生因地的真如,透过佛道的修道以后,让心真如中所含藏的杂染种子、一切无明都去除。真如本来具足了一切功德,不是在因地的时候有所缺少,到佛地的时候有所增加,祂是不增不减的;而在因地的时候,因为烦恼、染污、无明没有断的关系,所以让众生就被烦恼、染污牵著生死轮回,而心真如仍然维持祂的这个本来的法相、本来的体性;只有到成佛的时候,这些烦恼、染污完全断尽了,无明断尽了,那么心真如所含藏的功德才能完全地显示出来。而且有情在修学佛道过程里面,也透过转依修除自己的意识心的种种烦恼、染污之余呢,还要转依真如,让自己的意识心能够把真如所具有的种种的功德体性能够修,让自己能够具足;透过意识心来将真如所具有的这些功德,透过运行、透过修学,然后转变,让意识心到最后成佛时,能拥有与真如一样的、完全的这个功德体性。
所以不可以说如来的真如与一切有情的真如是一或是异,还是说非一异,因为尽未来际都是同一个啊!虽然有情的心真如一直到成佛都是同一个,但是所含藏的无明与烦恼、染污种子,刚刚说过,得要经过修行断除。不只要修行断除,也需要在利益众生上培植广大福德,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行菩萨道,完成五十二阶位的果位实证;同时让自己的意识心不断的转依,将自己所实证的真如智慧,一直能够现前运用,一直到所实证的真如智慧与真如完全相等。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要让意识心完全把这个真如法性的功德,自己能够修学起来,转变成为意识心所能拥有的这样的一个功德。所以不能说凡夫有情与十方诸佛的心真如完全相同,但却是同一个具有金刚法性的第八识,而不可分别一或异;也不可以说离开了这个心真如以外,要透过别的方法,透过意识心的种种分别想象就能成就这样一个心真如的,因为这个心真如除了实证以外,没有办法透过所谓的分别,就能够让你找到或者能够创造出来。所以祂不是这个不懂佛法的人,或者误解佛法的人说:“这是属于方便施设。”
心真如如来藏祂是真实存在,祂整个心真如的法性,透过我们刚刚这样的,透过 马鸣菩萨论中的解说,让大家能够了解。而从这个角度说真如非一、非异、非一异,这个内容并不是按照现象界五蕴的法的生灭现象来说,绝对不是从五蕴法的这个意识我的出发点来想象,或者来所谓的除遣。马鸣菩萨在论中点出了心真如的真实空,这个相貌祂是如何呢?祂是究竟远离不实法相。究竟远离的不实法相指的就是五蕴法,它本身这些不实法相没有一丝一毫有五蕴法中的一个影子,远离了一异相、远离了有无相而有真实自体的。这些一异相、有无相,也都是五蕴法中分别说有我、没有我,然后再分别说真实我的相貌是如何而产生的。所以说,一定得要有像 马鸣菩萨所说的这样的究竟远离不实的法相,远离一异相、远离有无相,有真实自体的,才可以说为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那么这个部分,是大乘法学人所必须重视与忆持的总持法要。也就是说,对于所谓的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只有心真如可以承担这样的一个角色,只有如来藏所具有的真如法性,才有办法来说祂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那么也确实要有真如心如来藏存在,法界诸法才不会成为断灭的戏论;因为五蕴法,眼见著它色受想行识都是会坏灭的,缘起性空也仅是现象界的一个相貌,五蕴法在现象界生灭,然后在现象界生死中所呈现的相貌,那么这样的部分,它是属于断灭法。如果说要把断灭法拿来当作真实法的话,因为它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戏论。所以佛法中,甚至于法界中,不管是属于有信佛法、没信佛法、有学佛法、是不是佛弟子,其实这些道理都是一样。所以才可以说真如心,祂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那这个部分,绝对不是只是佛法中适用的,而是所有一切法界中存在的现象的道理。
我们今天藉这个机会,为大家解说这个道理,恳请大家能够来重视。如果说有因缘的话,也能够将这个《起信论讲记》请出来慢慢的阅读,就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这其中的义理。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解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心真如(20)
本文关键字:心真如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七种最上供养仪轨
- 佛教梵呗唱诵的由来及法会的真实义!
- 三皈依真实义
- 元宵节观灯起源----点燃无尽灯!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农历二月初八,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 一经通就能百经通吗?
- 女人学佛可以获得成就吗?
- 佛陀是创造这个世界的主人吗?
- 一门深入之“念佛法门”
- 有关祭祀的一些正见
- 完整的佛法
- 窃盗现前僧物果报非常严重!
- 大年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
- 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
- 十善业与五阴世间
- 十善业与业报因缘
- 十善业与器世间
- 邪淫的过患!
- 佛经为什么被称为“三藏十二部”?
- 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恶来不报,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 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
- 何谓苦集?
- 何谓苦灭?
- 悯念众生的难处!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51、双身法非佛法-下集 正伟法师
- 52、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正伟法师
- 53、禅宗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 正伟法师
- 5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正德老师
- 55、完整的佛法 正伟法师
- 怎么断三缚结?
- 如何修除烦恼?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如何祭祀才能得福
- 如何为亡故的父母、亲属追福?
- 藏密为什么不是佛法?
- 恒顺众生----就是要随顺一切吗?
- 真正的出家人
- 如何放生才如法?
- 佛经为什么被称为“三藏十二部”?
- 如何正确阅读佛经?
- 说法之师名为法师
- 佛经很难懂吗?
- 五时三教及其代表性经典
- 什么是观行?什么是观想?
- 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什么是四悉檀?
- 什么是世界悉檀?
- 佛教是不是宗教?
- 宗教是单纯的信仰吗?
- 宗通与说通的关系
- 佛教怎么定义宗教?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恶业如坠石,念佛如渡舟!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随喜赞叹,增长福德!
- 什么叫作回向?如何正确回向?
- 回向的力量
- 什么是一切施及不思议施?
- 是不是应该努力把这一世应得的财物都赚到手
- 定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好处!
- 恶来不报,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 舍一得万报
- 菩萨应如何看待及管理财务?
- 末法的悲忍!
- 住心看境和眼见佛性不一样
- 什么是真正的三昧?----世间三昧,出世间三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如何为开悟种下好的因缘?
- 持戒之人,心念会非常清净!
- 如何忏悔才能见到好相?
- 精进学佛也要有张有弛,善观因缘!
- 如法无倒的回向,就能够促使佛道顺利无碍!
- 正觉同修会回向文
- 圆满十信位:护惜佛法,乐持五戒十善,勇发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英文] A Parable of
-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英文] Why Should We
- 布施得福 Virtues Cultivated from Dāna
- 【佛典故事】咒陀罗尼[英文] Incantation
- 【佛典故事】菩萨妙陀罗尼 [英文] Bodhisa
- 【佛典故事】五百陀罗尼 [英文] Five hund
- 【三乘菩提】实证佛教 [英文] The Positivi
- “百善孝为先”!
-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当心误犯两舌而不自知
- 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猜测,也是妄语
- 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
- 邪淫罪之轻重差别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英文】
- 八个兄弟共一胎(德文)Die acht Brüder
- 起心动念真的要很小心!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