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入不二法门>

第074集 菩萨如何行慈?(三) 正才老师

[入不二法门]  发表时间: 2019-02-23 16:2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空性中道真实义”。上一集,我们讲到维摩诘菩萨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的提问:“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我们已经讲解了所回答的前半段,讲到“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接下来,维摩诘菩萨又说:“行无等慈,断诸爱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无等是说,没有哪一个法可以和祂相提并论,讲的正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不是三界里的法,所以没有法可以来跟祂比较。只能说所有有情的如来藏都平等,但不能说另外有某一个法是跟如来藏平等,所以祂是无等。为什么祂无等?因为祂无爱,只要有爱就有等。像有些喇嘛主张说:佛法讲的就是要博爱,意思是要普遍地贪爱众生;背后的意思,其实就是要度所有的众生都和他们合修双身法,要每天住在淫乐第四喜中,所以他们才要讲博爱。可是爱就是染,有爱就有染,有爱就不可能无等地行慈;因为,凡是有“爱”这个心行出现,就表示那是意识心。如来藏没有丝毫的爱,何况是博爱?而且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跟祂相提并论,祂是绝待的,所以无等。菩萨证得如来藏以后,发觉如来藏不贪爱任何一法,从来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爱,从无始劫以来就如此,所以祂是断诸爱的。菩萨证悟如来藏以后能转依祂,所以行无等慈,不需要去作任何的比较,随着众生的因缘,就以慈心去帮助对方。
那么接下来,维摩诘菩萨说:“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只有究竟地拔除痛苦才是真正的大悲。世间人的悲都是相对的,譬如世间的医生能除众生的病苦,但都不究竟;因为世间苦拔除了以后,无量世的生死轮回之苦还在,生死病才是有情无量世以来的大病。人间的色身,有种种大家熟知的苦,即使生到无色界天,也还有死苦、坏苦、行苦,而这些苦只有佛法能断;所以,阿罗汉能帮众生断生死苦,而阿罗汉的生死苦则是由佛来帮忙断除。可是阿罗汉的悲心不广大,只度少数人离苦,只能称为小悲;阿罗汉所行的慈也不究竟,因为他得要把众生灭了才是得度。可是大乘法却是众生不灭就得度了,不必死就已经是涅槃了,这只有大乘法才有;而且菩萨是生生世世永远不离众生,一直都在人间利乐众生的,不像阿罗汉只有一世利乐众生。
菩萨要让众生还没有舍报就已经现观无余涅槃中的本际,不必断尽思惑就能现观无余涅槃里面是什么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大悲慈。而这种大悲慈必须靠大乘法来引导,结果会使亲证的人,不再想要入无余涅槃,他会生生世世不断行菩萨道,不断利乐有情。这样三大阿僧祇劫下来,能利乐的众生是无法计算的,这种悲心所起的利乐众生的慈心,才真是广大;而且这种导以大乘的法,还能够使被度的人未来可以成就究竟佛地的功德,所以这个悲才叫作大悲。以这种大悲心所行的大慈来度众生,就是菩萨行的大悲慈。
接下来说“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菩萨度众生,只要是跟他有缘的,他都要随分而度。虽然不能帮他悟入,至少也教他归依三宝;虽然不能教他归依,至少也教他修人天善法;虽然不能帮他开悟般若,也可以教他证禅定;所以菩萨不厌恶一切众生。但是菩萨也会有暂时不摄受众生的时候,是因为观察因缘而认为:在这一世无法摄受这个人,要等未来世再来摄受他。就像《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里头所说的:由于因缘时节的缘故,贤天菩萨暂时放弃了不思议光菩萨,但是终究还是要度他的。
但菩萨所行的无厌慈,其实是从“观空无我”而来的,因为不管是多么恶劣的众生,也只是暂时恶劣,终究不是真实的恶劣;即使十恶不赦的众生,过去世也曾经当过大善人,只是因缘际会、因瞋而谤贤圣,使他这一世成为不被摄受的恶人。但是菩萨看待这些善人、恶人的五阴,其实都是空幻不实,都没有真实我性,都是被如来藏变化而生出来的,所以叫作幻化人;既然是幻化人,当然是空无我性。既然善人、恶人都是这样,都是空无我性、都是幻化人,那又何必厌恶?如果他现在的因缘不适合被摄受,那就等将来因缘改变了再来度他。这就是说,菩萨因为观空无我,所以能够行无厌慈,而这个观空无我产生的无厌慈,是要从亲证如来藏的智慧来的。
接下来说“行法施慈,无遗惜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菩萨不断地在作法布施,并且从来都不吝法。世间法常常会有遗惜,就好像武术界,师父会暗中留下最后一招,预防将来被徒弟干掉,这是世间法的正常现象。可是菩萨如果有这种心态,他是在障自己的道,也表示他很难再进步。但是菩萨传法虽然无遗惜,却有个前提:要观察因缘。菩萨必须遵照 佛的告诫:哪一些法要在什么因缘下才能放手,不能滥慈悲,以免徒众谤法。因此,关节处必须遵照 佛的告诫而保密,让大家保有将来体验的机会。
因此,在大乘法中,行法施慈而无遗惜的时候,某一些部分仍须要依照 佛的告诫善护密意。所以行法施慈,并不是无限制地滥传,而是要观察因缘,否则 佛陀干脆在经中全部明讲就好了,何必再来一个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呢?又何必讲了诸地的现观名称之后,却不明说出来?所以,无遗惜的意思是说:菩萨固然不会遗漏而故意不讲,或者珍惜而不传给众生,但关于现观实证所得的密意,还是得要善观因缘而不许明传,必须由徒弟们自己体验,才能出生智慧获得受用。这才是行法施慈。
接着说“行持戒慈,化毁禁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会毁犯禁戒的都是妄心,不论是犯重戒、轻戒;可是如来藏从来不犯戒,无始劫以来都没有犯过戒,因为祂本性清净。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因为祂没有受过戒。如来藏是无覆无记性,又离见闻觉知,你为祂讲戒相,祂也听不懂,你叫祂持什么戒?是五阴才能受戒,而菩萨是五阴来当,所以菩萨会犯戒,会犯戒的才是菩萨,不犯戒的就不是菩萨。
如来藏从来不持戒,可是祂也从来不犯戒;既然从来不犯戒,祂才是最有慈心的,找到祂以后,现前观察到祂这个心性,就转依祂;转依以后,戒行就清净了,这样来行慈心,才是真正的“行持戒慈”。转依了如来藏以后:如来藏不杀人放火、欺骗众生,我就不杀人放火、欺骗众生;如来藏不贪爱钱财、眷属,我就不贪爱钱财、眷属。这样的话,就是转依如来藏而化除毁禁;化除毁禁以后,就是行持戒慈。
接着经文又说“行忍辱慈,护彼我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修忍辱的是我们的五阴,尤其是妄心。可是等你找到了如来藏,会发觉祂才是真的最能忍辱,因为祂从来不起瞋、从来不回骂,所以你也不会气祂,这样两方面都保护住了:保护了祂自己,也保护了五阴的我。然后你再来观察共相:所有有情众生的如来藏也都如此。既然是这样,我又何必伤害祂?其实纵使我想伤害祂,也伤害不到祂,因为祂不是三界中的法;即使把祂出生的五阴自己杀了,祂又会出生另一个五阴;既然如此,就不必杀害我五阴自己,不起杀心,也就不会染污了祂的种子,这就保护了祂,也保护了五阴我,彼我皆护。对自己如是,对众生也如是;这样看来,就变得好像什么都可以忍了,都无所谓了!因为报复了仍然等于没有报复,又何必报复?那就一切都可以忍。一切可忍就能行忍辱慈,如来藏就是有这个功德性;由于能护彼我故,所以菩萨行忍辱慈。
接下来说“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在二乘法中,是在断我见和我执上面精进;但在大乘法中,是以荷负众生而说是真精进;所以菩萨行于慈心,不是从自己的利益上来考虑,而是在担负众生的道业上面来考虑;这样努力而没有私心地作,才是真精进。所以成佛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成佛就表示要为众生作种种担待。
譬如未来弥勒菩萨成佛时,龙华三会的阿罗汉各有九十几亿人,至于菩萨就更多了,所以当然需要很多人来共襄盛举,弥勒成佛时化度众生的缘才能圆满。所以那时弥勒佛要荷负很多众生。虽然距离弥勒菩萨成佛还有一段时间,可是他得要一直不断地忙着安排法缘及帮忙大家完成道业,准备在未来他成佛时,可以配合他来化度众生,这可有得忙了;否则将来成佛时,他座下岂能有许多人来作事情?他就是这样不断地行精进慈。
其实,证量越高的菩萨是越忙的,但都是为了众生而忙,这就是精进慈。正是因为要荷负众生,所以才行精进慈;若不是将来成佛时要荷负众生,就不必这么辛苦精进行于慈心了。可是行精进慈而荷负众生时,还是要依靠如来藏来荷负;不论是释迦佛或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是你我一切有情,都是由如来藏来荷负五阴众生,如来藏都是很精进地照护诸佛及众生而示现精进慈。因为五阴等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依附于如来藏的,菩萨这样现观而转依,当然也要效法如来藏的精进慈而永无止尽地荷负众生了。
接下来经文说:“行禅定慈,不受味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禅定的慈就是不要贪三界法的味道。禅定的修持对自己很重要,对众生也很重要,所以证得禅定之法以后,也要教导众生。自己不贪味,也要让众生一样不贪味;贪什么味呢?贪五尘之味,乃至贪定境中的法尘的味道。禅定中的韵味都是三界味;为什么叫三界味?因为这都不离识食。凡是对于禅定中的韵味有所贪爱,都是识食,因为意识、意根都以六尘为食,才能长养色界的天身、无色界的受想行识,所以也属于识食;只要有识食,那仍然是三界味。
但是要叫众生突然就离开三界法味的贪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教导他们证禅定,证禅定而发起初禅,就离欲界五尘的贪。所以,行禅定慈就是不起三界九地境界的法贪,也要教导众生先从禅定的修证而离开欲界贪、色界贪,乃至最后不受一切定境法尘的韵味,这就是不受味,这样才叫作行禅定慈。可是禅定是包含禅思与定境的,这两个法是牵涉智慧与定境的;而背后其实还是依靠如来藏对法界运作的了知而产生的,但是如来藏却对一切三界味、法界味,都没有执着;所以真实的禅定慈,其实仍然不外于如来藏实相心,菩萨转依了祂以后,就能不贪一切味而行禅定慈。
接下来说“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维摩诘所说经》卷2)诸佛菩萨在人间恒时行于智慧慈,这有两个方面:第一,如果想要宣扬某个层次的法,要先观察时节因缘,不能莽莽撞撞就去弘扬。第二,在用人方面也是一样,也要知时。譬如,在我们这个时代弘法,必须先从禅与定开始,否则就无法度人。接着就是要辨正法义的对错,因为你不说别人错,人家却说你错,因为所悟的内容不一样(人家是悟得离念灵知意识境界,我们悟的是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就必须辨正。法义辨正时大家不一定都听得懂,那怎么办?得要提升大家的智慧,所以接着要讲唯识增上慧学,所以平实导师才讲很多第三转法轮方广唯识的法,这就是说弘法要知时。
可是在弘法过程中,必须要用很多人来分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但是哪些人该在什么时候用?也要懂得时节因缘,否则弘法事业就会像昙花一现而不见了。这样就没有办法成其功、竟其业,众生又能得到什么短期及长远的利益?所以应该要有智慧,要能知时、知人。你能够有智慧去作,才能让正法可以永续流传,这就是行智慧慈,也就是要从知时而来。
那么以上这一大段,是维摩诘菩萨针对文殊菩萨所问:“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所作的回答。但因为时间关系,后面还有一小段,要由下一位老师来为各位解说。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