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故事>禅宗净土故事>净土往生故事>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王臣第六)(4)

[净土往生故事]  发表时间: 2015-05-14 11:1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明 严澄、严朴
严澄。字道彻,江苏常熟人,文靖公严讷的儿子。年少即有清高的气节,因为父亲的庇荫,担任“中书舍人”(中书省缮写文书之人),官至邵武的知府。晚年辞官家居,奉持云栖莲池大师的教化。他的儿子严朴,平日敦厚诚敬乐行善事,年二十五岁,得疾病,将要命终,严澄告诉他说:‘不要杂思妄想,只要一心念佛。’严朴回答说:‘是!’严澄又说:‘从今以后,我也要一心念佛。’严朴欢喜的说:‘果真如此的话,儿子我就不再担心了!’说完之后,端正仪容,合掌而往生。严澄于是拿严朴所刻的《龙舒净土文》来印刷出版,普遍地赠送给亲人故友,并附带书信说:‘严澄我一经生病几乎就要命终,如今也没有想要再生存。现在虽然苟延生命,但是那里知道来日又如何呢?回首我此生所经营计谋的这些旧事,就如同嚼蜡般毫无味道。这一具臭皮囊,终须败坏,此心则是六尘缘影虚幻不实,有什么是坚牢不变的吗?不如换却凡夫之心,求生极乐净土。称念一句阿弥陀佛,消除罪业无边。姑且奉上劝导之文,用以表示我的诚意。’往生时,年七十八岁。(常熟志。云栖法汇。净土文跋)
明 蔡承植
蔡承植。字槐庭,湖广(湖南)攸县人。平日个性孤独高远,淡泊于世间的声色名利。年二十余岁,长年持斋奉持佛法。曾经背诵三千佛的洪名,每日记忆三个名字,经过三年才背完,从此以后终身不忘。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官为绍兴的太守。当官的期间,每日课诵《金刚经》,室内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只有炉、香和诵经的桌子而已。发心重新整修古代的楞严寺,禁止民间杀生来祭祀鬼神。曾经问法于云栖莲池大师,因而专修念佛三昧。
后来官“太常寺卿”(管理祭祀、礼乐的官府之官员)时,请求退休归乡,晚年结草庵为念佛会,引导所有卖菜的菜贩,一同回向往生净土。并作偈颂谢绝宾客曰:‘安养思归客,湘江一腐儒,不愁明日事,但觅往生符。斗室随缘住,稀羹信口糊,胸中绝憎爱,一任马牛呼。’将要往生的那一年,自己命名为“不久道人”。等到生病时,令人抬到佛寺,请僧人剃发。回到卧室的时候,见到银台来接引,连连称念观世音菩萨,然后往生。著有净土诗,以及谈论因果的书流行于当世。(金刚新异录)
明 虞淳熙
虞淳熙。字长孺,浙江钱塘人。生下来就是不闭眼睛睡觉。三岁时,整日唱念佛号不停止。念佛念到莲华和宝树,显现于室内,虞淳熙以此事告诉祖母,祖母说:‘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祖母因此教他学习禅定,从此以后就时时闭目端坐。弟弟淳贞,字僧孺,从小就和他心意相投。后来守母丧的期间,兄弟两人一同学习天台的止观。虞淳熙长大之后为乡里中私塾的老师,教导他的小朋友学生学习静坐数息观,因此而忤逆了主人,但是他却毫无恐惧。后来中了乡试的秀才,接著就于毗山教授学生,与同社的朋友一起诵梁皇忏,到了第二天,云中的光明照入屋内,甘露沾湿了墙壁,空中落下金色的小米、玉米、及沉水香。当时正值冬天,可是却万花尽开。虞淳熙因为感应了这些灵异的现象,因此学习禅定更加坚定,后来能够事先预知将来之事。云栖莲池大师听到此事之后而呵斥说:‘虞生堕入魔网了啊!’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后来因为父亲过世而归故乡,在父亲的坟墓旁建茅屋守孝三年,并受归依五戒于莲池大师。守孝住在山上时,每天以菜饭布施给野鹿兔子,若有老虎来则将它呵斥离去。守孝期满后,又担任“职方司”(掌天下舆籍、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等事)的主管。不久之后,又辞去官职告假归乡,上天目山,坐在高峰禅师修行的死关之前,日夜精进用功。到了第二十一天,极为疲倦,想要就枕休息,忽然看见高峰禅师来斩他的左手臂,顿时豁然有所省悟,于是即刻奔往云栖山找莲池大师印证,大师说:‘凡是从梦中睡醒的人,如果不梳洗戴头巾,而又倚靠著棉被枕头,必定很快又睡著。从愚迷中醒悟的人,如果不往生庄严的净土,而又亲近秽浊的世界,必定很快又迷失了。火中的莲华容易枯萎,新长的竹子容易折损。你要为自己思量计划一下,千万不要以暂时一点的悟境,阻碍了进阶修行之路。’莲池大师劝他回向净土;以接续以前的因地,虞淳熙于是依教奉行,终身修习净土法门。如果有人不相信念佛法门的,虞淳熙就告诉他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念佛者,就是念觉悟,念念之间不能常常觉悟,而念念常迷失,这样可以吗?人民居住在城邦田野,鸟群居止在小山丘陵,不止于至善之地,而却止于不善之地,这样子可以吗?’
有人问他要如何念佛?他说:‘念佛就只是提醒正念,相续不断而已!无论百千的方便,就只在一个“知”字。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光,怎么会不能“入佛知见”呢?学佛的人修道之时,专求出离生死,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寿,又有什么生死可以舍离呢?’后来又回复官职,转职为“主客司员外郎”(负责各藩属国朝聘、接待、给事等事。)又改为“司勋”(掌理功赏之事),接著又请求离职归乡,与弟弟淳贞游玩于湖上。当时莲池大师正好在南屏山,讲说《圆觉经》,并募钱赎万工池,建立放生社。僧俗有数万人参加,讽诵的声音,震动了河川山谷,一时有清高德行的士人,大多参与其盛会,而此事其实是由虞淳熙倡导率领之。因此而恢复了三潭的放生池,筑堤防建楼阁,放生种种的鱼鸟。不久之后,入南屏山修行,不再出来。其弟淳贞也隐居于灵鹫山,因此而终老一生。(德园集附录)
明 唐时
唐时。字宜之,湖州(浙江吴兴县)人,以秀才身份进入京城的太学。后来出来治理寿阳,接著治理襄国。流贼攻破襄阳之时,唐时跳入端礼门左边的井中,后来被家人扶救出来,死而复活。自己上书诉讼,皇帝上诏交付刑部查究询问,因此还得清白,放回家中。唐时最初参礼莲池大师,大师传授他念佛法门,于是精勤专修净土行业。所有的眷属都能够背诵《金刚经》和《普门品》。白天大家各自作自己的事业,晚上则共集在佛前念佛回向,以此为日常的惯例。唐时曾经说:
‘修习净土的人,以观想之门为最重要,必须无论穿衣吃饭,都常常在观想之中。或者观想神游于莲海之内,身在莲华之中礼拜阿弥陀佛。或者坐著观照七宝的国土,佛光注照于我身上,净土的观想既已成就,往生西方就是必然而不必期待的事了。’唐时平日专修阿弥陀佛的观想。有一天前往南京的长干寺,正在礼拜佛塔称念佛名的时候,见到塔顶放出白色的光,阿弥陀佛现出身相,如黄金色一般地耀眼光明。又有一天,唐时静坐于禅堂,推开禅堂的窗子,忽然看见大海中涌出一座高山,阿弥陀佛坐在山上,金色的光明彻照于四方,禅堂所在的墙壁林木,尽皆空去不见。唐时的精进诚恳所得的感应大多如是。
唐时专精于诗词文章,在他归心佛法之后,常常随顺世间的语言,演说种种的法要,著作《莲华净土诗》、《如来香》、《频伽音》等书,刻版印行于当世。唐时曾经自己预先准备墓地,后来舍弃而入栖霞寺中,并交待遗言说,死后一定要用火化荼毗的方法。临命终时,现诸种种的瑞相,正念分明而往生。(金刚持验记。净土晨钟)
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禅宗。明神宗万历年间(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稍后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来广博地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信”为正因,乃至于成佛时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初发心的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第一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太虚空,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又云雾日光即是虚空的缘故。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净的本性之缘故。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与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及国土的缘故。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刹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刹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上方有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的净土莲友相聚。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著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著宏道就牵著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著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著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著种种的法音。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著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顿时好像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叫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接著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了整个室内。’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佛”字就可以了。’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净土,圣贤,易解,往生,王臣,第六,净土,圣贤,易解,往生,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